三公支出與公務員的激勵機制相關
□郭巍青
簡單來說,就是把經濟發(fā)展狀況與地方財政和個人命運緊緊掛鉤。沿用這種思路,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三公支出是對公務員的激勵,特別是對中下層公務員的激勵。這是因為,地區(qū)或者單位獲得的財政激勵是整體性的,如何分解成為對于個人的激勵?這需要通道或平臺。由于名義工資不算高,加薪機制不完善,并有很多政治上和財政上的掣肘,于是,與級別相聯(lián)系的公務消費就成為最好的選擇。
在三公當中,公車與公費出國是有價值的物品和相對稀缺的機會,因此是實實在在的公務員激勵與福利。
由此可以明白,向社會公開三公支出并接受監(jiān)督,是有積極意義的制度進步。但僅僅公開是遠遠不夠的。倘若沒有替代的激勵模式,三公支出便不會取消,甚至都不會壓縮。高層決策者也許在這些激勵上已經能夠比較超脫,但與此同時,仍然必須動員底下的人積極去做事,手中便不能沒有激勵措施。
那么尋求替代方案的可能性在哪里?我們知道,無數(shù)公務員在各種培訓和出國機會中學習了先進的“新公共管理”。什么叫“新公共管理”?就是大幅壓縮政府職能,將這些職能外包給市場部門、半市場部門以及社會組織。通過后者的作用,尋求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效率。這就需要有一個廣泛發(fā)展的市場和社會。而一個相對精簡的政府和公務員隊伍,應更容易建立正規(guī)化的激勵機制,即相對豐裕的工資與福利;也更容易以專業(yè)性表現(xiàn)贏得社會地位。這樣的改革當然并不容易,但是參考理論和參考經驗都是有的,主要看我們搞不搞。
三公支出無關對公務員的激勵
□鄭渝川
郭教授所說的在中層及以下的絕大多數(shù)公務員得到三公消費的激勵,只存在于珠三角、長三角及內地少數(shù)富裕城市,不是常態(tài),不具廣泛性。
況且,既然要解讀支撐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30多年的公務員高效率,肯定不能以今天一個時段、一些地區(qū)的公務員個例為全部的理由來源。公務員與三公消費的密切關系,是經濟發(fā)展、政府財力和可支配資源提高、行政體制改革停滯不前幾點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在政府很窮、無從報銷三公消費的時代和地區(qū),還是有官員(公務員)體現(xiàn)出郭教授所說的高效率。這是因為,公務員得到的財政激勵和晉升激勵盡管不足,但與同時期本地多數(shù)社會人群相比,是至少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的。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郭教授無意間忽略了三公消費的一般規(guī)律。無論是公務員本人享受的公車、公款吃喝還是公費出國待遇,還是其親屬、朋友、利益人士間接的“沾光”的,都呈現(xiàn)出級別、所在地區(qū)和部門財力水平等分野。級別越高、權力越重、本地區(qū)本部門越有錢的公務員,得到的三公消費待遇越豐厚。
而基層科員、“清水衙門”的工作人員、貧困地區(qū)公務員,日子就沒這么好過了,不僅很難得到三公消費待遇,而且還成為近年來各種改革、不斷強化的監(jiān)督制約規(guī)則進一步限制的唯一對象。即便在同一單位,人們常??吹降氖牵胀üぷ魅藛T只能沾點幾百元節(jié)慶福利、工作日通勤車的“三公”待遇,豪車、酒宴、出國等,只有班子成員才能屢屢以各種理由享用。
換句話說,三公開支改不改、如何改,本質上與多數(shù)公務員是關系不大的,談不上刺激或減弱其履職積極性。這項改革的根本問題在于,只有較高層的決策者、領導才可能決定啟動的時間、方式、具體操作辦法,但他們又是三公開支的最大受益者,自然很難有動力下決心動真格。
(摘自《南方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