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浙江金大康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浙江金華 321016;2.金華市華源牧業(yè)有限公司;3.浙江金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增免康(芪貞增免顆粒)系具有免疫增強作用的中藥復方制劑。為觀察增免康顆粒對仔豬藍耳病、豬瘟弱毒疫苗免疫應(yīng)答的影響,評價其免疫增強作用,試驗以杜長大仔豬為實驗動物,黃芪多糖為對照藥物,采用高、中、低三個劑量,通過檢測免疫仔豬的藍耳病、豬瘟抗體效價,觀察增免康顆粒對仔豬藍耳病、豬瘟弱毒疫苗免疫應(yīng)答的影響,評價其免疫增強作用?,F(xiàn)將試驗情況簡介如下。
1.1受試藥物 增免康顆粒。由浙江金大康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批號:20100720;規(guī)格:100 g相當于原生藥120 g。
1.2對照藥物 黃芪多糖。江西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00515;規(guī)格:100 g∶60 g。
1.3試驗動物 杜長大仔豬。試驗在金華市某牧業(yè)有限公司豬場進行。杜長大仔豬150頭,由30日齡飼養(yǎng)至60日齡,按供港豬飼養(yǎng)管理要求、消毒、驅(qū)蟲,飼料為本場自配料,飲用潔凈自來水。
1.4試驗分組 將已接種豬瘟疫苗的150頭30日齡杜長大仔豬逐頭空腹稱重編號,根據(jù)體重離散度隨機分為5組,每組30頭。當日開始給藥,37日齡接種藍耳病疫苗。
增免康顆粒藥物試驗組:設(shè)高劑量組、中劑量組和低劑量組3組。
低劑量組:每t飼料中添加500 g,拌和均勻,自由采食,連用10 d;
中劑量組:每t飼料中添加1000 g,拌和均勻,自由采食,連用10 d;
高劑量組:每t飼料中添加2000 g,拌和均勻,自由采食,連用10 d。
黃芪多糖藥物對照組:每t飼料中添加1000 g,拌和均勻,自由采食,連用10 d。
空白對照組:不添加任何藥物。
1.5藍耳病和豬瘟抗體檢測 分別于試驗開始后第7 d、14 d、28 d,每組隨機選擇5頭,前腔靜脈采血1 mL,分離血清,采用ELISA(IDEXX公司)、IHA(蘭州獸醫(yī)研究所)檢測藍耳病和豬瘟抗體效價。
1.6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療效評價 運用t檢驗比較各處理組與空白對照組,增免康顆粒試驗組與黃芪多糖對照組,及增免康顆粒不同劑量組間的差異顯著性。
2.1增免康對藍耳病抗體效價的影響 詳見表1。
表1 試驗組豬血清中PRRS抗體效價
由表1可見,試驗第7 d和第14 d,增免康顆粒高劑量組5頭仔豬血清PRRS的S/P值均在0.4以上,其他各組仔豬血清S/P值均在0.4以下,說明每t飼料中添加2000 g增免康顆粒能明顯增強PRRS疫苗的免疫效果。試驗第28 d,增免康顆粒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分別有1頭基本合格,其他均合格;黃芪多糖組各頭豬均合格,三組差異不顯著。增免康顆粒低劑量組和空白對照組均有不合格樣品。說明每t飼料中添加2000 g增免康顆粒、1000 g增免康顆粒和1000 g黃芪多糖對PRRS免疫后28 d均有免疫增強效果。
2.2增免康對豬瘟抗體效價的影響 詳見表2。
表2 試驗組豬血清中CSF抗體效價測定結(jié)果 (血凝滴度)
由表2可見,試驗第7 d,除增免康顆粒低劑量組有1頭仔豬血清CSF的血凝滴度為23(不合格)外,其他各組均在24以上,為合格。試驗第14 d,增免康顆粒中劑量有1頭不合格、低劑量組有2頭和空白對照組有1頭不合格,其他各組均在24以上,為合格。各組差異不顯著。試驗第28 d,各組仔豬血清CSF的血凝滴度為25以上,均為合格,差異不顯著。
3.1增免康顆粒能增強豬藍耳病疫苗的免疫應(yīng)答,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且效果極顯著于黃芪多糖。說明臨床上可用增免康顆粒作為免疫增強劑,增加藍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
3.2增免康顆粒能增強豬瘟疫苗的免疫應(yīng)答,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但免疫28 d后,增免康顆粒與黃芪多糖對豬瘟抗體的免疫增強作用差異不顯著。
3.3臨床推薦使用劑量:按每t飼料添加1000 g,有疫情壓力時添加2000 g,連用7-10 d。
[1]張孝清,曹文斌,孫子龍.中草藥添加劑的抗菌及促生長效果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6(9):18-19.
[2]韋華梅,梁炎峰.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對育肥豬生產(chǎn)性能的試驗報告[J].畜禽業(yè),2007(9):26-27.
[3]樊立超,劉 健,杜慧英.中藥添加劑對仔豬生長和抗病力的影響[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6,42(9):36-37.
[4]董世山,蔡輝益,劉作華.幾種中藥復方提取物對仔豬腹瀉的防治作用及相關(guān)機理[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3):60-64.
[5]王淑芳,王改利.中藥免疫增強劑在肉兔飼料中的應(yīng)用效果[J].中國養(yǎng)兔雜志,200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