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00)
明黃焯《朝陽巖集》校注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00)
明嘉靖間黃焯編纂的《朝陽巖集》是現(xiàn)存記載零陵朝陽巖詩文題刻的最早和唯一的一部總集,也是我國古代記載巖洞景觀和摩崖石刻的較早的一部專書。黃焯,字子昭,號龍津子,延平南平人。嘉靖間任永州知府。今所見《朝陽巖集》為明代嘉靖黃氏刻本,線裝一冊,不分卷,內(nèi)容包括銘、記、志、詩、歌、游題短記、補遺七部分。初由無錫孫毓修小綠天收藏,后歸國立北平圖書館,迄今所見海內(nèi)僅此一種孤本。文章將該集全文予以排錄、標點,據(jù)現(xiàn)存摩崖石刻及府縣志等加以校勘,并稍加注解,以便學者研究之用。
朝陽巖;《朝陽巖集》;明代;黃焯;善本;孤本;古籍整理;摩崖石刻
《朝陽巖集》是記載零陵朝陽巖詩文題刻的一部總集,也是我國古代記載巖洞景觀和摩崖石刻的較早的一部專書。編纂者黃焯,字子昭,號龍津子,延平南平人。正德九年進士,嘉靖二年任永州知府,九年遷湖廣左參政。嘉靖五年,黃焯開始編纂《兩巖集》,至嘉靖十年,兩巖之一的《朝陽巖集》編成刊刻。其間在嘉靖七年,黃焯還編纂了《浯溪詩文集》?!朵聪娢募范?,《四庫全書總目》有提要,并稱有兩淮馬裕家藏本,然其書今已不見?!冻枎r集》一書,明隆慶《永州府志·藝 文志》載“《朝陽巖集》一冊,藏本府庫”,至清道光《永州府志·藝文志》已不載其書,而光緒《零陵縣志·藝文志》則已稱《朝陽巖集》、《澹巖集》為“無名氏”之作,且引宗績辰曰:“二書見《著述目》,蓋亦紀類刻之書,而今亡矣?!笔遣粌H不見其書,抑且不知其作者姓氏。其后學者向無論及。
筆者所見《朝陽巖集》為明代嘉靖黃焯原刻本,線裝一冊,不分卷,書敘稱《兩巖集》,正文及書口題《朝陽巖集》,內(nèi)容包括銘、記、志、詩、歌、游題短記、補遺七部分。初由無錫孫毓修小綠天收藏,后歸國立北平圖書館。迄今所見海內(nèi)僅此一種孤本,其珍善可貴,自不待言。爰加筆錄,并整理校注,以便學者研究之用。
說明:目錄中標題或作者帶*號者為校點者所加,正文則照舊 錄。
敘[1]
文昌以傳道也。曷為道?道則益于人,人匪道斯陋也。兩巖之集,道乎?雖非以明道,而道寓焉者也,謂非以明道何?《書》戒淫游,《詩》刺宛丘,《春秋》譏觀魚、譏筑臺,似非所貴也。然則道惡乎寓?靈臺靈囿,圣人所樂;一游一豫,先王之觀。固自不可廢也。矧夫三代以降,賢人君子,不盡在位。羈棲游冶,時或有言于山林泉石間,發(fā)之觀風采焉,亦政治之一事也。兩巖之觀,最著者如元子,如周子,如山谷黃子,道德、文章、政事皆可師法,雖非柳子有附會叔文之恥,而其文藝亦自可惜。觀者因其言以考其人,且以反觀于內(nèi),其為益又豈淺淺乎哉!
集兩巖矣,曷為不他集?兩巖,近郊也。永山水經(jīng)數(shù)君子品題,至于今多就荒落,或沒于居人,皆不可得觀。唯兩巖之勝猶夫昔,而翠珉之刻故在也。兩巖之所以勝,具集中,茲不盡述,庸述其集之之意,以告觀者。
嘉靖丙戌[2]歲仲冬哉生明[3],賜進士出身中順大夫以儀制郎中出守永州,閩人龍津黃焯書
〖校注〗
[1]原題“敘永州兩巖集”。
[2]嘉靖丙戌:嘉靖五年。
[3]哉生明:初三日。
唐
朝陽巖銘并序
元結(jié) 道州刺史[1]
永泰丙午中,自舂陵詣都使計[2]。至零陵,愛其郭中有水石之異,泊舟尋之,得巖與洞,此邦之形勝也。自古荒之,亦[3]無名稱。以其東向,遂以[4]命之焉。前攝[5]刺史獨孤偭[6]為吾翦[7]闢[8]榛莽,后攝刺史竇佖[9]為吾剏[10]創(chuàng)制茆[11]閣,于是朝陽水石,始為[12]勝絕之名。已而刻銘巖下,將示來世。
銘曰:於戲[13]朝陽,怪異難狀。蒼蒼半山,如在水上。朝陽水石,可謂幽奇。巖下洞古[14],洞中泉垂。彼高巖絕崖,深洞寒泉??v僻在幽遠,尤宜往焉。況郡城井邑,巖洞相對。無人修賞,競使蕪穢。刻銘[15]巖下,問我何為?欲零陵水石,世人有知。
此刻宋咸平五年知州事陳瞻嘗作之矣,顧石款薄劣,歲就摩滅,弗稱觀眎[16]。乃為重作之石,視舊刻特加閎焉。惜石之膚凹而理逆,卒莫以復拓也。
大明正德辛巳[17]八月二十五日朱袞子文[18]書
〖校注〗
[1]元結(jié),字次山,河南魯山人,唐代宗寶應二年(廣德元年)任道州刺史,永泰二年(大歷元年)再任。在零陵發(fā)現(xiàn)并命名朝陽巖,作《朝陽巖銘》及《朝陽巖下歌》,遂成千古景觀。后世于此建元刺史祠、寓賢祠,今為朝陽巖公園。
[2]“計”字下,孫望?!对紊郊酚小氨弊帧?/p>
[3]“亦”,孫望校《元次山集》作“而”。
[4]“遂以”下,孫望?!对紊郊酚小俺枴倍帧?/p>
[5]孫望?!对紊郊窡o“攝”字。
[6]“偭”,孫望校《元次山集》作“愐”。
[7]“翦”,孫望?!对紊郊纷鳌凹簟?。
[8]“闢”同“辟”。
[9]“佖”,孫望?!对紊郊纷鳌懊凇?。
[10]“剏”同“創(chuàng)”。
[11]“茆”同“茅”。
[12]“為”,孫望校《元次山集》作“有”。
[13]“於戲”,同“嗚呼”。
[14]“古”,孫望?!对紊郊纷鳌翱凇?。
[15]“銘”,孫望校《元次山集》作“石”。
[16]“眎”同“視”。
[17]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
[18]朱袞,字子文,號石北。
本朝
修復朝陽巖記[1]
東里曹來旬 本府知府[2]
曩讀元次山詩文集[3],已知朝陽巖洞為零陵水石之冠,而意其未其必然也。去年冬,予[4]調(diào)守茲郡,詢及同寅[5]白君,得其所三,逾月,寔今年孟春之六日,因事便途[6],偕往觀焉。第見[7]草莽四合,崖岸數(shù)仞,藐無人跡可入。彷徨久之,乃[8]躡梯捫蘿而登于上[9]。洞門敞豁,泉流瀝瀝[10]有聲,內(nèi)為[11]泥沙沒其半,外為[12]榛楛蓊翳殆盡,而奇形怪狀,與他泉洞自別焉。且環(huán)洞石刻鱗次相依,歲苔蘚模糊不可讀,以袖拂手剔,隱然字畫猶存,率皆前人題也[13]。予曰:“嘻!有[14]美若此,安忍廢之?”白君欣然領(lǐng)其事,不數(shù)日,路開而洞辟矣。予曰:“此洞也,而巖安在哉?盍更圖諸[15]?”越數(shù)日,洞南上[16]轉(zhuǎn)西五十馀步,得朝陽巖[17],次山所謂“蒼蒼半山,如在水上”者蓋此。予曰:“未也,盍更圖諸[18]?”越數(shù)日,巖西上十馀步,至其巔,得覽勝亭,即次山所謂“茆閣”,柳子所謂“西亭”者焉。予曰:“未也,盍更圖諸[19]?”又數(shù)日,亭西南去六十馀步,得聽泉亭,即洞中流泉之發(fā)源于此也。予曰:“猶未也,盍更圖諸[20]?”月馀間,乃翦茅為徑[21],架木為梯[22],壘石為砌[23],編竹為籬[24]。因舊構(gòu)亭,南向者兩楹,東向者三楹,拓地至南北三百馀步,東西百五十馀步,而故疆遺址悉見畢出矣。于是高巖深洞,隱者顯,塞者通,而崎嶇者平矣。云峰霧巘,方者橫,圓者縱,曲者伏,直者仰,銳者穎突而出矣。遠水遙岑,嘉木奇葩,與夫魚鳥之類,峙者青,流者綠,喬者枝,夭者蔓,飛者鳴,潛者躍,雜然而攸萃于前矣。國人庶士,無小無大,近者悅,遠者來,居者游,行者聚觀,而文墨者謳歌吟詠于其間矣[25]。始知朝陽巖洞之美,不但水石之奇如次山之所云而已也[26]矣。嗚呼,自古之游零陵者不知其幾,至唐次山而此巖洞之美始聞。自唐之游零陵[27]者亦不知其幾,至今而此巖洞之美復振。山川顯晦,固存乎人,而人[28]之賢否,抑不于斯而可徵哉?白君名思義,字宜之[29],山西平定州世儒家也。是為記[30]。
〖校注〗
[1]康熙《零陵縣志·藝文志》題為“重修朝陽巖記”,道光《永州府志·名勝志》題為“修朝陽巖記”。
[2]曹來旬,鄭州東里人,永州知府,正德六年任。
[3]“集”,隆慶《永州府志·提封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此字。
[4]“去年”以下四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曹來旬正德六年任永州知府,則此記作于正德七年。
[5]“寅”,道光《永州府志》作“官”。按當作“寅”。
[6]“三逾”以下十五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7]“第見”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8]“崖岸”以下十五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9]“于上”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0]“瀝瀝”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1]“內(nèi)為”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2]“沒其”以下五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3]“焉且”以下三十五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4]“有”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5]“盍更”以下四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6]“上”,道光《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作“下”。按當作“上”。
[17]“巖”字,道光《永州府志》無。
[18]“盍更”以下四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19]“盍更”以下四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0]“盍更”以下四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1]“為徑”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2]“為梯”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3]“為砌”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4]“為籬”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5]“國人”以下三十三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6]“也”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7]“零陵”二字,隆慶《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道光《永州府志》無。
[28]“而人”二字,道光《永州府志》無。
[29]白思義,永州同知,宣德元年任。
[30]“是為記”三字,道光《永州府志》無。
元刺史先生祠堂記
東里曹來旬
零陵郡城西南隅,越瀟湘之滸,以皇[1]明正德八年二月十有五日,新作元刺史先生祠成。祠在于[2]朝陽巖之巔,覽勝亭之北,枕流面麓,三架五楹,肖先生形貌衣冠,正位于其中,蓋以義起之而非茍焉者也。先生名結(jié),字次山[3],在唐廣德元年[4]任吾郡道州刺史,德政、文學卓然為一時[5]天下望。永泰丙午中,自舂陵至零陵,愛郭中水石之異,泊舟尋訪,得巖與洞。以其東向,故以“朝陽”命之。厥后攝刺史獨孤愐為其[6]翦荊榛[7],竇佖[8]為其[9]創(chuàng)茅閣,而先生又刻銘巖下,于是朝陽水石始為絕勝之名。唐宋以來,風景聲華,傳播人口,達人高士如柳司馬、周濂溪諸賢,游觀唫[10]詠于其間者,可勝計哉!元經(jīng)兵火,民稀事寢。我朝太平盛治近百五十年,巖洞之名僅存,而壯麗之跡猶泯,匪直游觀[11]之無人,雖世居垂老者亦鮮知其所在焉。邇者予與同寅白君追求故跡,恢復一新。水石之美不減于昔,而游觀之盛容或過之。探本溯源,人固知皆先生為之兆也。嗚呼!棠陰去思,峴碑墮淚,秉彝好德之心,人所自不容已者。況吏于斯,生于斯,歲時往來游于斯,獨無是心矣乎!故[12]今即先生舊游之地,而作先生之祠,庶使登臨瞻禮之馀,必有感發(fā)興起之念,儀而型之,則而像[13]之。其在上也以美政,其在下也以美俗,賢人君子耿光大業(yè),彬彬乎胥此焉出矣。奚[14]但恣意于耳目之玩,以為杯酒嬉笑之地而已爾[15]。以先生游零陵時為道州刺史,故仍匾之曰“元刺史祠”。而末復[16]為之辭[17]曰:
大儒之偉人兮,守舂陵。遐方之孑遺兮,賴康寧。瞻刺史之廳記兮,如雷如霆。覽中興之崖碑兮,配史配經(jīng)。茲[18]水石之何遇兮,乃一顧而流馨。睹物以思人兮,來士庶之儀型。建祠以崇德兮,儼若謦欬之將聆。期春秋兮永祀,沛福澤兮四埛。
〖校注〗
[1]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祀典志》、道光《永州府志·秩祀志》、康熙《零陵縣志·藝文志》“皇”作“大”。
[2]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無“于”字。
[3]道光《永州府志》無“名結(jié)”以下五字。
[4]康熙《零陵縣志·藝文志》“廣德元年”作“寶應二年”。按寶應二年七月改元為廣德元年。
[5]道光《永州府志》無“一時”二字。
[6]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其”作“之”。
[7]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榛”作“棘”。
[8]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佖”作“必”。孫望?!对紊郊罚骸懊鞅炯包S本均作‘必’?!?/p>
[9]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其”作“之”。
[10]“唫”同“吟”。
[11]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游觀”作“觀游”。
[12]道光《永州府志》無“故”字。
[13]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像”作“象”。
[14]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奚”作“豈”。
[15]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爾”作“乎”。
[16]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復(復)”作“后(後)”。
[17]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辭”作“詞”。
[18]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無“茲”字。
本朝
朝陽巖志
郡人朱袞 四川參政
城南水西澳,一山特異,石皆廣出呀庨,北俛[1]南仰,勢盡東向。峛崺交承,若編參差。石膚華潤,乍青乍白。間作虬鱗隱起,斑斑似經(jīng)作者,上被青蒼。皆美箭香草,氐半[2]旁生下出。盡望之,略不能狀。迎瀨而南者,巖也。當巖之背,矗矗中高,次山時故有茅閣回望城中。當閣之氐,石戶下穿,華蓋偃仄,橫門虛明,大略如鳥巢懸木之狀[3]。即巖而居,意象軒舉,若出塵外。境遠望空,飛瀨回光,列嶂內(nèi)映,如坐畫圖。每及朝暾初上,川靄熹微,巖之美于是乎集矣。
〖校注〗
[1]“俛”同“俯”。
[2]“氐半”二字,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山川志》無?!柏怠蓖暗住?。
[3]“之狀”二字,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無。
朝陽巖下洞志
郡人朱袞
巖下折而入者,洞也。初以磴,磴缺以棧,棧盡以土徑,徑盡以石階,階盡泉聲繞出洞之氐[1]。洞口東缺,石勢中偃。而軒覆若合,幕抱[2]若連,屏繚若曲房。由外即[3]中,緣徑三曲,乃窮其際。際則泉竅汎[4]出,碎響琤琤,正若操琴落佩。初注泓渟,平布幾滿,三嶲[5],乃流澗如石[6]之折。逾二十步,抵瀟之滣,遂穿石限作瀑布,潨然而下矣。洞外石復廣起,仿佛重檐。旁有一徑北折,疊磴以上,可十許步,一洞仰仄而長,如舴艋凌虛之狀,初登必為倚仄偃僂,既登而即之,如燕[7]坐蓬窗,偃仰其中,惟意所如。東曦上下,彩散煙蘿,川練山屏,回巧奏技,雖[8]博望乘槎之趣,復何道哉?《爾雅》曰:“山東曰朝陽。”吁,洞哉[9]!可謂獨專茲義也已。
〖校注〗
[1]“氐”,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山川志》作“底”。
[2]“抱”字,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藝文志》、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漏。
[3]“即”,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誤作“郎”。
[4]“汎”同“泛”。
[5]“嶲”同“巂”,周匝。
[6]“石”,指“石磬”。
[7]“燕”同“晏”。
[8]“雖”字下,康熙九年《永州府志》有“得”字。
[9]“吁洞哉”,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作“美哉斯洞”。
朝陽巖陰潛澗志[1]
郡人朱袞
朝陽洞有瀑布,懸十尺有咫,入瀟水,望之奇勝。因探水逕[2],得洞之尻。尋尻之氐[3],絕山之腹中,附而旁[4]縈焉,若腸作九回之形。[5]聲而窮之,澗身蔽山之腰。即澗而睨之,其色幽幽焉,若引包絡之文。隔流而聽之,其聲[6]琤琤焉,若奏洞天之窔[7]。其奇勝[]固有根氐[8]也已。澗上有亭,人掩天缺,名曰“聽泉”。泉得亭,景益奇,勝益出。扵虖[9],地之奇勝能弗藉手于人乎哉!乃為譔[10]次奇語,鐫之石上[11],廣昭其潛,眎諸迬[12]來游望之士。
〖校注〗
[1]此文有刻石,在朝陽巖下洞,行書,十六行,保存完好。題為“朝陽洞陰潛澗志”,署款“明正德辛巳秋九月五日石北山人朱袞子文甫書”。光緒《零陵縣志·藝文·金石》有著錄。明慎蒙編選、萬歷刻本《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又名《名山紀》、《游名山一覽記》)卷九題為“朝陽巖洞陰潛澗志”。
[2]“逕”,《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同,原刻作“竇”,光緒《零陵縣志》作“竇”。
[3]“氐”,《名山巖洞泉石古跡》作“底”,原刻作“徑”,光緒《零陵縣志》作“徑”。
[4]“而旁”,光緒《零陵縣志》無“而”字,“旁”作“傍”。
[6]“聲”,《名山巖洞泉石古跡》作“響(響)”,原刻作“響(響)”。光緒《零陵縣志》作“響(響)”
[7]“窔”,光緒《零陵縣志》同,《名山巖洞泉石古跡》作“樂”。
[8]“勝”,光緒《零陵縣志》作“性”。
[9]“氐”《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光緒《零陵縣志》作“柢”。
[10]“扵虖”,字同“嗚呼”?!睹綆r洞泉石古跡》作“於戲”,光緒《零陵縣志》作“於嘑”。
[11]“譔”同“撰”,光緒《零陵縣志》作“撰”。
[12]《名山巖洞泉石古跡》錄文止此,無“廣昭”以下十二字。
[13]“迬”,光緒《零陵縣志》同,字同“往”。
五言絕句
宋
獨游偶題[1]
原武邢恕
頹然一睡足,巖溜尚潺 。面幾即山郭,寂無人世喧。
〖校注〗
[1]此詩有刻石,在朝陽巖下洞,行書,五行,保存完好。此詩《全宋詩》據(jù)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收錄。
朝陽洞[1]
義陽守子當[2]
江上朝陽洞,無人肯暫過。今來愜心賞,回首戀煙蘿。
〖校注〗
[1]此詩實為唐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四行,保存完好。原題“題朝陽洞”,署款“義陽守李當”。又據(jù)魏深和韻署款,作于唐僖宗咸通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云:“李當詩石,崔鵬正書,在朝陽洞西窾絕壁上。道光丁亥(七年)始搜得之。楷法遒渾,有鐘王古意,自來金石家未見論及。隱晦之跡,久而一彰,良足重矣。魏深所述道州民變及當諭降一事,史志皆佚,賴此得以傳之?!?/p>
[2]“子當(當)”,當作“李當(當)”。
和韻題朝陽洞[1]
北闕飛新詔,東山喜更過。文星動巖夢,章句別杉蘿。
〖校注〗
[1]此詩為和韻李當之作,有石刻,在朝陽巖,保存完好。原題“奉和左丞八舅題朝陽洞”,楷書,五行,署款“從甥前高州軍事推官鄉(xiāng)貢進士魏魏淙”。“左丞八舅”即李當。“魏淙”,《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皆誤作“魏深”。詩后有長跋二十四行,陸心源《唐文續(xù)拾》著錄為“魏深《書李當事》”一篇。
五言律詩
宋
尹 失其姓,字覺民,判院知州事[1]
漫作游仙去,靈槎[2]進晚涼。懸崖迷日月,倒影浸瀟湘。
風滿征帆過,云歸度鳥忙。相公[3]物外趣,時許棹相將。
〖校注〗
[1]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藝文志》、康熙《零陵縣志·藝文志》作“許尹”,題為“朝陽巖”。一題“朝陽巖和魏公”,則此詩當在張浚詩后。許尹,鄱陽人,一說饒州樂平人,永州知州,紹興十二年任。
[2]“槎”,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查”。按當作“槎”。
[3]“公”,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作“忘”。按當作“忘”。
張浚 魏國公,安置永州[1]
已覺云天闊,風聲水面涼。路幽遲晚日,[2]古 流香。
客舍長年靜,漁舟底事忙。相逢賢太守[3],不用管弦將。
〖校注〗
[1]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題為“朝陽巖”。
[2]“嵒”,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作“嵓”,字同“巖”。
[3]太守,指許尹。
汪藻 以內(nèi)翰安置永州[1]
去城二里許, 壑十分涼??v棹迎華夷,攜壺涉碧湘。
人間無此勝,物外本誰忙。只欠催詩雨,風雷下取將。
〖校注〗
[1]此詩無題,不見今本汪氏《浮溪集》。按其詩韻,當與許尹同為和張浚詩而作。弘治《永州府志·流寓志》云:“汪藻字彥章,紹興十六年謫居?!?/p>
題朝陽巖[1]
陳瞻 秘書丞知州事
巖面郡樓前,巖崖瀑布懸。曉光分海日,碧影轉(zhuǎn)江天。
向暖盤棲鶴,迎寒蔟釣舡[2]。次山題紀處,千古與人傳。
〖校注〗
[1]此詩有刻石,在朝陽巖,楷書,六行,保存完好。石刻題為“題朝陽巖”,署款“秘書丞知州事陳瞻”。道光《永州府志》、民國補刊《零陵縣志》無署款。陳瞻,湘陰人,一說湘鄉(xiāng)人,雍熙二年進士,永州知州,咸平三年任。陳瞻在任作有《宣撫記》,刻石朝陽巖,保存至今,題下署款:“宣德郎、守秘書丞、知永州軍州事、騎都尉、借緋,陳瞻述?!?/p>
[2]“舡”,石刻同,字同“船”。
王羽 殿中丞知郡事護軍[1]
東向水西阿,無時景物[2]和。松陰不映戶,曉日在煙蘿。
人跡如行少,山禽似語多。清高知隱者,塵慮自銷磨。
〖校注〗
[1]此詩有刻石,在朝陽巖,楷書,十行,保存完好。石刻題為“朝陽巖詩二章”,署款“殿中丞知郡事護軍王羽題”、“天禧戊午歲正陽月記”。是為天禧三年四月。王羽,永州知州,天禧二年任。
[2]“景物”,原刻作“物景”。道光《永州府志》、光緒《湖南通志》作“物景”。
送新知永州陳秘丞瞻赴任[1]
朱昂 翰林學士知制誥判史館事
越[1]郡逢秋節(jié),晨征思爽然。過橋猶見月,臨水忽聞蟬。
野色縈[3]溪樹,香風撼渚蓮。此行君得意,千里獨搖鞭。
〖校注〗
[1]此詩有刻石,在朝陽巖,與下洪湛、劉騭、孫冕、李防
四首同題,作于汴京,刻于任所。五首字跡相同,楷書,二十三行,保存完好。陳瞻,永州知州,咸平三年任。朱昂,字舉之,其先京兆人,后南渡居潭州。宋初,為衡州錄事參軍。開寶中,拜太子洗馬、知蓬州。太平興國二年,知鄂州,加殿中侍御史,改庫部員外郎,遷轉(zhuǎn)運使。端拱二年,以本官直秘閣。咸平二年,召入翰林為學士。《宋史·文苑傳》有傳。
[2]“越”,石刻作“赴”。
[3]“縈”,石刻作“藏”。
本朝
順德蕭 本府通判[1]
俗吏閑情少,經(jīng)年出此門。崖高欺病足,景勝醉吟魂。
物色隨時別,江山振古存。再來是何日,歸騎且[2]黃昏。
〖校注〗
[1]此詩嘉慶《零志補零》有著錄,題為“嘉靖元年季春望
后二日甲子游朝陽巖”,署款“永州府通判嶺南順德人蕭幹”。光緒《零陵縣志》題為“蕭幹詩”,署款“大明嘉靖元年季春望后二日甲子,承德郎永州府通判滇南順德蕭幹書”。今不見于朝陽巖?!皹o”、“幹”同。蕭榦,順德人,永州通判,正德十二年任。滇南,當作“嶺南”。
[2]“且”,嘉慶《零志補零》、光緒《零陵縣志》作“月”。
按當作“月”。
五言長篇
唐
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
河東柳宗元 永州司馬
謫棄殊隱淪,登陟非遠郊。所懷緩伊郁,詎欲肩夷巢。
高巖瞰清江,幽窟潛神蛟。開曠延陽景,回薄攢林梢。
西亭構(gòu)其巔,反宇臨呀庨。背瞻星辰興,下見云雨交。
惜非吾鄉(xiāng)土,得以蔭菁茆。羈貫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澧[1]川,數(shù)畝均肥磽。臺館葺[2]荒丘,池塘疏沉坳。
會有圭組戀,遂貽山林嘲。薄軀信無庸,瑣屑劇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苞[3]。庭除植蓬艾,隟牖懸蟏蛸。
所賴山水[4]客,扁舟枉長梢。挹流敵清觴,掇野代嘉肴。
適道有高言,取樂非弦匏。逍遙屏幽昧,澹薄辭喧呶。
晨雞不予[5]欺,風雨聞嘐嘐。再期永日閑,提挈移中庖。
〖校注〗
[1]“澧”,當作“灃(灃)”,長安水名。世綵堂本《柳河東集》作“灃(灃)”。
[2]“葺”,世綵堂本《柳河東集》作“集”?!拜荨薄ⅰ凹蓖?。
[3]“苞”,世綵堂本《柳河東集》作“包”。
[4]“水”,世綵堂本《柳河東集》本同,有本作“川”。
[5]“予”,世綵堂本《柳河東集》作“余”。
宋
王羽[1]
石岸盤危磴[2],煙和曉日濃。長桐應待鳳,古水必藏龍。
老樹藤多附,層崖路莫從。平磯看浪沒,峭壁任苔封。
蕭[3]韻生群籟,嵐光蔟眾峰。何時有達士,棲此信[4]慵。
〖校注〗
[1]此詩有刻石,題為“朝陽巖詩二章”,與前五言律詩一首同時。
[2]“磴”同“蹬”。
[3]“蕭”當作“簫”。
[4]“踈”同“疏”。
黃庭堅[1]
意行到愚溪,竹輿鳴擔[2]肩。冉溪昔居人,埋沒不知年。
偶托文字工,遂以愚溪傳。柳侯不可見,古木陰[3]濺濺。
羅氏家居東[4],瀟灑[5]讀書園。筍茁不避道,檀欒[6]搖春煙。
下入朝陽巖,次山有銘鐫。蘚石[7]破篆文,不辨瞿李袁[8]。
嵌竇響笙磬,洞中出寒泉。同游四五客,拂石弄潺湲。
俄頃生白云,似欲駕我仙。吾將從此逰[9],牽挽遂回船。
〖校注〗
[1]此詩宋任淵《山谷內(nèi)集詩注》題為“游愚溪并序”,序云:“三月辛丑,同徐靖國到愚溪,遇羅氏修竹園,入朝陽洞。蔣彥回、陶介石、僧崇廣及余子相步及余,于朝陽巖徘徊水濱,久之有白云出洞中,散漫洞口,咫尺欲不相見。介石請作五字記之。”清楊翰有補刻,在朝陽巖,無題,有跋云:“朝陽巖余所補刻元次山銘,尋山谷詩亦不可得,見黃氏題名,□觀伯父摩刻語,悵然久之,因書此詩補刻巖上。息柯楊翰?!焙胫巍队乐莞尽窡o題,康熙九年《永州府志》題“朝陽巖”。按黃庭堅崇寧三年與徐武等游朝陽巖,有題刻,正書,三行,迄今尚存?!栋谁偸医鹗a正》云:“山谷題名,瞿氏(瞿中溶)、宗氏(宗績辰)皆未之見,今始搜得之。”
[2]“擔”,弘治《永州府志》作“檐”,誤。
[3]“陰”,弘治《永州府志》同,《山谷內(nèi)集詩注》作“蔭”。
[4]“居東”,弘治《永州府志》同,《山谷內(nèi)集詩注》作“瀟東”。
[5]“瀟灑”,弘治《永州府志》同,《山谷內(nèi)集詩注》作“瀟西”。
[6]“欒(欒)”,弘治《永州府志》作“樂(樂)”,誤。
[7]“石”,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苔”。
[8]“瞿李袁”,瞿令問、李庾、袁滋。李庾又作季康。三人均擅篆書。清葉昌熾《語石》謂翟令問書《峿臺銘》,季康書《浯溪銘》,袁滋書《吾庼銘》。然亦有異說,故山谷云“不辨”。任淵謂“李”為李陽冰,恐非。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康熙三十四年《永州府志》、嘉慶《零陵縣志》作“李瞿袁”。
[9]“逰”,弘治《永州府志》、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嘉慶《零陵縣志》同,《山谷內(nèi)集詩注》作“逝”。
朝陽巖遂登西亭詩有序[1]
晉陵蔣之奇[2]
朝陽巖在瀟江之西,去治城不遠。永泰[3]二年,元次山為道州刺史,計兵[4]至零陵,訪而得之。以其東向,遂[5]名曰“朝陽”。方是時,結(jié)有盛名于世,故永之守丞獨孤愐、竇佖[6]為之翦荊棘,建茅閣,結(jié)又為之銘與歌。其后柳子厚繼為之詩,而朝陽之名始大著。予至永則求[7]之,登其顛,顛[8]有閣焉,其名不雅[9]。予以子厚詩考之,正所謂“西亭”者也,遂復之為[10]西亭而系之[11]以詩云[12]。
昔游必[13]在遠,幽巖臨治城。嵚岑俯瀟碧,庨豁延陽明。
緣澗可徑入,滑路逼仄行。澗泉[14]自何來?涓涓玉鏘鳴。
疑穿云雷窟,尚帶魚龍腥。寒江凈瀉鏡,怪[15]石森[16]開屏。
幽鳥馴可羅,潛蛟深莫罾。梯險接層棧,冠巔聳危亭。
俯睨極玄窞[17],仰攀窮青冥。褰[18]曠出物表,高虛挹玄英。
惜哉非吾土,不得憩此生。舊業(yè)寄陽羨,故園依晉陵。
松風滆湖白,春色頤山青。一從紳笏去,遂使猿鶴驚。
迂疏暗時機,孱瑣叨官榮。謫棄分所宜,愧恧[19]顏已盈。
人生詎有幾,世累吾方輕。愿言解羈紲,上疏還簪纓。
寧居召魂魄,恬養(yǎng)休性情。紛華屏外慕,沖澹巖中扃。
窮年伴農(nóng)圃,畢志先疇耕。
朝陽巖西亭,近世相傳失真,治平丁未中,穎叔由御史謫官道州,始考證其名而作是詩。余過零陵,語太守周處厚[20],遂刻之巖石,俾[21]異時不失其傳也。元祐四年四月二十日德興張綬[22]題。
〖校注〗
[1]此詩作于治平三年,經(jīng)二十馀年,至元祐四年,張綬刻石,當時稱為“重刻”。清宗績辰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據(jù)石刻拓本著錄,題為“宋張綬刻蔣之奇朝陽巖西亭詩”、“重刻蔣之奇西亭詩”,原詩則題為“游朝陽巖遂登西亭詩有序”。宗績辰《留云庵金石審》又云:“右正書二十四行,前人罕有搜及者。蓋亭圯崖斷,椎拓畏阻所致。今得之為至幸也?!苯袷滩灰娪诔枎r。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清抄本)之蔣氏《三徑集》題為“游朝陽巖遂登西亭”。文淵閣《四庫全書》及《常州先哲遺書》之《蔣之翰蔣之奇遺稿》題為“游朝陽巖遂登西亭有序”??滴蹙拍辍队乐莞尽に囄闹尽奉}為“朝陽巖遂登西亭有序”。
[2]蔣之奇,字穎叔,一作潁叔,常州宜興人。嘉祐二年進士,治平三年以太常博士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四年以主客員外郎、殿中侍殿史里行為太常博士,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為福建轉(zhuǎn)運判官,紹圣中為中書舍人,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兼侍讀,徽宗拜同知樞密院,知院事?!端问贰酚袀?。
[3]“永泰”前,《三徑集》、《蔣之翰蔣之奇遺稿》有“唐”字。
[4]《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計兵”前有“詣都”二字。《三徑集》、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避兵”。宗績辰云:“舊脫‘詣都’二字,‘計’訛作‘避’?!?/p>
[5]“遂”,道光《永州府志》作“更”。
[6]“佖”,《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同?!度龔郊纷鳌懊凇?,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必”。
[7]“求”,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同,《八瓊室金石補正》作“游”。道光《永州府志》作“邀”,誤。
[8]“顛”,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同,《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無下“顛”字。
[9]《三徑集》、《蔣之翰蔣之奇遺稿》無“而朝陽之名始大著”以下二十五字?!捌涿谎拧?,《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同,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甚幽雅”。
[10]“之為”,《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同,《三徑集》、《蔣之翰蔣之奇遺稿》、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為之”。宗績辰云:“舊作‘復為之亭’,誤。”按此可知蔣之奇為恢復西亭之名,而非重建西亭。
[11]“之”,《蔣之翰蔣之奇遺稿》無此字。
[12]“云”,《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同?!度龔郊?、《蔣之翰蔣之奇遺稿》康熙九年《永州府志》無此字。
[13]“必”,有本作“不”。
[14]“澗泉”,宗績辰云:“舊作‘泉源’?!?/p>
[15]“怪”(異體作“恠”),《三徑集》訛作“恒”(異體作“恆”)。
[16]“森”,《三徑集》、《蔣之翰蔣之奇遺稿》、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坐”。宗績辰云:“舊訛作‘坐’。”
[17]“玄窞”,《三徑集》、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云窞”。宗績辰云:“‘元(玄)’,舊作‘坎’?!?/p>
[18]“褰”,《三徑集》、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蹇”。宗績辰云:“舊作‘蹇’?!?/p>
[19]“恧”,《三徑集》、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惡”。陸增祥云:“‘恧’誤刊作‘惡’?!?/p>
[20]周處厚,永州知州,元祐四年任。
[21]“俾”,《八瓊室金石補正》、道光《永州府志》缺字作“□”。
[22]張綬,字文結(jié),饒州德興人。嘉祐八年進士。陸增祥云:“奛巖詩刻云‘權(quán)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公事’。”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又載其元祐四年四月十八日五峰巖題名云:“德興張綬被旨督捕邵、永蠻寇,途次東安,登五峰巖。周遘同游,撝侍行?!?/p>
原武邢恕[1]
溪流貫清江,湍瀨亙百里。龍蛇幾盤紆,雷雨忽奔駛。
石渠伏[2]穿鑿,怪力祖誰氏。突如頭角昂[3],虎豹或蹲峙。
橫杠互□□[4],小艇俄紛委。蘋藻翳泓澄,松竹蔭厓涘。
兩山束鳥道,側(cè)岸數(shù)魚尾??澣婚s深出,梵宇疊危址。
鐘唄雜灘聲,亭臺森水底。憑欄幾游目,杖策時臨履。
酒杓間茶鐺,棋枰延徒侶[5]。放懷得天倪,清嘯謝塵滓。
忽忘兒女縛,似接羸[6]秦子。顧予拙謀身,霜鬢颯垂耳。
雅意在延齡,丹砂夙充餌。焉得茲結(jié)廬,悵念遠桑梓。
〖校注〗
[1]此詩有石刻,題為“題愚溪寄刻朝陽巖”,詩末署款“右題愚溪,寄刻朝陽巖石之左,元祐八年癸酉十二月丙辰,時謫零陵將去矣”。行書,十六行,保存完好。康熙《永州府志·藝文志》題為“朝陽洞”,誤。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云:“右邢恕愚溪詩寄刻朝陽巖,《通志》失采,《永志》未錄。其詩云,見《名勝志》,檢以校之,清嘯作清肅,或刊刻之訛也?!帧锻ㄖ尽ど酱ā穬?nèi)載此作《朝陽洞詩》,蓋已寄刻而誤也。‘狀’作‘伏’,‘枝’作‘棟’,‘深幽’作‘深山’,‘嘯’作‘肅’,‘兒女’作‘女兒’,均誤?!贝嗽姟度卧姟窊?jù)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收錄。
[2]“伏”,石刻作“狀”。
[3]“頭角昂”,石刻作“見頭角”。
[4]□□,石刻作“枝拄”。
[5]“徒侶”,石刻作“晝昃”。
[6]“羸”,石刻作“嬴”。
本朝
游朝陽巖[1]
東里曹來旬
美哉一奇觀,歷年人不識。自從元柳游,聲價沸南國。
我來逾三冬,未暇一攀陟。偶偕[2]僚友臨,豈意復荒塞。
崖高石腳低[3],樹老山頭[4]。巖門鎖藤[5]蘿,泉花迸[6]荊棘。
歲遠疏往來,路迷失南北。旋呼除杇[7]蕪,躡梯登峻極。
軒豁仍朗明,開眼天在側(cè)。曲阿如砥平,飛巒欲生翼。
步入尋[8]丈馀,空通漸深黑。摩挲巖[9]壁間,盡是詩文刻。
篆古句猶工,逸興先予得。細認俱前修,今人無一墨。
諒非泉石羞,殊為主守忒[10]。茍有愛物心,肯使石[11]休息。
既往固莫追,將來未可測?;蛘咛煲獯?,待我重修飭[12]。
先進伊何人?吾儕獨匪克。從此攜琴書,飽翫朝陽色。
題詩繼殘鐫,日月同盈昃。[13]
〖校注〗
[1]此詩《零志補零》卷中、光緒《零陵縣志·藝文·金石》各據(jù)石刻著錄,劉沛云“右正書二十四行”,今不見于朝陽巖。《零志補零》題為“正德七年正月六日游朝陽巖”。光緒《零陵縣志》題為“游朝陽巖”,署款“正德七年正月六日永州府知府東里曹來旬題”。
[2]“偕”,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得”。
[3]“低”,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底”。
[5]“藤”,《零志補零》同,光緒《零陵縣志》作“籘”。
[6]“迸”,《零志補零》同,光緒《零陵縣志》作“并”。
[7]“杇”,《零志補零》同,光緒《零陵縣志》作“朽”。
[8]“尋”,《零志補零》同,光緒《零陵縣志》作“行”。
[9]“巖”,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崖”。
[10]“忒”,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惑”。劉沛云:“《補零》誤‘忒’為‘惑’。”
[11]“石”,《零志補零》、光緒《零陵縣志》均作“丕”。按當作“石”。
[12]“修飭”,《零志補零》、光緒《零陵縣志》均作“妝飾”。
[13]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無“題詩”以下十字。劉沛云:“《補零》脫二結(jié)句。”
七言絕句
宋
前人 失姓名[1]
人到朝陽嵒底嵓,足危目險下江干。
爭如我闢寒亭境,步步升高高處寒。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無題,無作者姓氏,楷書,四行,保存完好。
杜陵牛松[1]
躡石攀[2]蘿路不迷,曉天[3]風起浪花低[4]。
洞名獨占朝陽號,應有梧桐待鳳棲。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五行,保存完好。題為“題朝陽洞”,署款“杜陵樵人牛嵸”,無年月。其人無考。北宋趙明誠《金石錄》已見拓本,系于“唐題朝陽巖詩”李舟、李當之下。自是學者均以為唐人。惜《金石錄》僅列目錄,未錄詩文。宋阮閱《詩話總龜》引宋陶岳《零陵總記》誤作“牛叢”,明胡震亨《唐音統(tǒng)簽》、康熙揚州詩局本《全唐詩》因之,題為“牛叢《題朝陽巖》”,姓氏、詩題均誤?!度圃姟纷髡咝髟啤芭玻▍玻直睚g,僧孺之子”,亦誤。弘治《永州府志》卷六《永州府題詠》題為“杜陵牛松”。
[2]“攀”,《唐音統(tǒng)簽》作“扳”,誤。
[3]“天”,弘治《永州府志》同,原刻作“江”。
[4]“低”,原刻作“仾”。“低”、“仾”古今字。
原武邢恕[1]
巖[2]巔風雨落泉聲,巖[3]下江流見底清。
夾岸松筠倒疎[4]影,炊煙[5]漁火[6]近寒城。
〖校注〗
[1]此詩弘治《永州府志》有著錄,無題??滴蹙拍辍队乐莞尽?、嘉慶《零陵縣志》題為“朝陽巖”。
[2]“巖”,弘治《永州府志》、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嘉慶《零陵縣志》均作“崖”。
[3]“巖”,弘治《永州府志》、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嘉慶《零陵縣志》均作“崖”。
[4]“疎”,光緒《湖南通志》作“流”。
[5]“煙”,弘治《永州府志》、光緒《湖南通志》同,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嘉慶《零陵縣志》作“燈”。
[6]“火”,弘治《永州府志》、光緒《湖南通志》作“父”。
嘉興婁纘祖 郡丞[1]
瀟江巖上對朝陽,應有碧梧集鳳凰。
日暮碧云還未合,又看飛鏡滿清光。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婁纘祖,府志秩官均作“婁續(xù)祖”,端平元年任永州通判。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載其澹巖詩刻,署款:“紹定六年歲在癸巳二月二十六日,郡丞嘉興婁續(xù)祖題永州澹巖。”王昶《金石萃編》、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道光《永州府志》、光緒《湖南通志》載其浯溪詩刻,署款:“□□□嘉興婁續(xù)祖以紹定五年□□□十二月□日,經(jīng)祁陽縣浯溪有作,越明年癸巳五月□□□□鐫于崖下?!钡拦狻队乐莞尽そ鹗浴酚州d其萬石山題名石刻,曰:“通判永州嘉興婁續(xù)祖□紹定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越明年六月二十五日被命全州事。”
本朝
山陰沈欽 僉事[1]
曉謁鄉(xiāng)賢露未干,次山[2]有廟傍江干。
山林朝市無窮趣,肯惜登臨作大觀。
〖校注〗
[1]此詩無題,不見他所。沈欽,山陰人,弘治十五年進士,見康熙《山陰縣志·選舉志》。
[2]次山,元結(jié)之字。明張岱《快園道古》載:“孝宗御經(jīng)筵,
問講官曰:‘吳融何以字若川?’講官不能對。有中書某對曰:‘臣聞天地之氣融而為水,結(jié)而為山。臣意若川之字吳融,其猶次山之字元結(jié)?!⒆诖笙?,命改授翰林?!?/p>
沙隨喬恕 參議[1]
朝陽勝概隸江邊,草樹埋藏不計年。
此日重修夸壯麗,無人不羨郡侯[2]賢。
先生[3]吏隱此山中,樂與泉石作主翁。我欲追蹤猶未得,徘徊徒自仰高風。
〖校注〗
[1]此二首無題,不見他所。喬恕,字希仁,號萬竹,河南寧陵沙隨人。弘治三年進士,任平陸知縣、婺源知縣,升監(jiān)察御史,觸怒劉瑾,貶邳州判官。劉瑾敗,起用為湖廣布政司參議。官終太仆寺卿。光緒、宣統(tǒng)《寧陵縣志》有傳。正德初,劉瑾擅權(quán),謫尚書王佐以下百七十三人,“御史張津,陳順、喬恕、聶賢、曹來旬等數(shù)十人悉破家”,事見《明史·宦官傳》。劉瑾敗死在正德六年,詩當作于此后。
[2]正德六年,曹來旬任永州知府,九年止,七年修復朝陽巖并作記文?!翱ず睢?、“重修”當指曹來旬,詩當作于正德七年至九年間。
[3]先生,指元結(jié)。
分宜嚴嵩 翰林編修[1]
危石野亭云外賞,澄[2]潭仙舸鏡中回。
朝陽巖洞堪留客,湘水湘山對舉杯。
〖校注〗
[1]此詩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藝文志》有著錄,題為“朝陽巖”。同時著錄嚴嵩《過祁陽聞節(jié)婦成氏有蔡文姬不應入〈列女傳〉之議感賦》一首。光緒《零陵縣志·藝文·金石》(民國補刊)又著錄其《尋愚溪謁柳子廟》一首,原刻為活碑,行書,保存完好,今存零陵柳子廟中,署款“正德戊寅仲冬十四日翰林國史編修分宜嚴嵩書”。戊寅為正德十三年,此詩當亦同時所作,而未見石刻。嚴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旋病休歸里,讀書十年,正德十一年還朝復官。嘉靖七年歷禮部右侍郎,十五年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二十一年以禮部尚書嚴嵩兼武英殿大學士,預機務。嘉靖四十一年致仕,四十四年削籍為民。
[2]“澄”,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澂”。
和嚴太史韻[1]
海鹽徐咸 兵部員外郎
洞口泉深知泒[2]遠,巖頭云凈見峰回。
臨風我欲招元子,共醉零陵太守盃[3]。
〖校注〗
[1]此詩光緒《零陵縣志·藝文·金石》(民國補刊)著錄,題為“徐咸詩”,署款“正德己卯夏六月三日郡伯鄉(xiāng)丈何先生拉游朝陽巖和嚴太史韻”、“尚書兵部員外郎海鹽徐咸題”。今存徐咸浯溪題名曰:“正德己卯六月五日尚書兵部員外郎海鹽徐咸”云云。嚴太史,即嚴嵩,史館編修別稱“太史”。正德己卯為十四年。“郡伯”、“鄉(xiāng)丈”、“何先生”,謂何詔,山陰人,永州知府,十三年任。
[2]“泒”同“派”。
[3]“盃”同“杯”。
和嚴太史韻四首[1]
臨川劉穎 監(jiān)察御史[2]
古洞谺然水面開,青天尺五望中回。
汀蘭岸芷多芳思,盡逐東風送酒杯。
巖倚朝陽空洞開,泉流幽竇席前回。
飛觴正是清明候,絕勝蘭亭水上杯。
黃門[3]巨筆當壁開,太守[4]朱旛水上回。
照映巖前好風景,習家池[5]上浪傳杯。
水上雙雙畫鷁開,夕陽蕭[6]鼓醉翁回。
青天有月來何晚,不到巖前共舉杯。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
[2]劉穎,事跡不詳。
[3]“黃門”,不詳所指。
[4]“太守”,當指何詔。
[5]“習家池”,在襄陽城南,東晉習鑿齒隱居于此,著《漢晉春秋》。此處代指史官。
[6]“蕭”,當作“簫”。
和嚴太史韻[1]
山陰何詔 本府知府
巖顛怪石亂云堆,巖下湍流去復回。
太史同游良不偶[2],殷勤更進手中杯。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何詔,山陰人,永州知府,正德十三年任?!读阒狙a零》謂何詔字廷淪,“進士,工部郎”。按何詔任職正與嚴嵩永州作詩同時,當是一時之作,故曰“同游”。
[2]“不偶”,不遇合。當時嚴嵩或因貶謫至此。
和嚴太史韻[1]
江陰王瑞之 本府推官[2]
巖洞虛明向日開,巖前景物自春回。
登臨會有蓬萊客,無限風情入酒杯。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
[2]王瑞之,字獻夫,江陰人,正德三年進士?!读阒狙a零》謂其本官為“進士,南戶部主事”。正德十年貶永州推官。今朝陽巖存其詩刻“瀟湘洞口詠飄風”一首(見后),無題,署款“賜進士南戶部尚書主事謫永州府推官江陰王瑞之次韻”,光緒《零陵縣志·藝文·金石》有著錄??芍溆少H謫至此?!睹魇贰份d:“帝聽中官崔瑤、史宣、劉瑯、于喜誣奏,先后逮知府翟唐,部曹王鑾、王瑞之,御史施儒、張經(jīng)等?!奔创耸?。嘉慶元年《九疑山志》又載:“廟自遷舜源峰下之后,正德十六年,永州推官王瑞之重建正殿一座、香亭三間、左右齋廊各三間。”
南海吳允禎 本府知府[1]
今人何減古人心,點也當年樂亦今[2]。
識得[3]舞雩真氣象,舞雩今在此巖陰。
〖校注〗
[1]此詩《零志補零》有著錄,題為“與同年朱子文暨陳東輩游朝陽巖賦此寄興”,共三首,并有長跋(另二首七律及長跋見下),署款“正德辛巳秋七月廿八日南海官園訥亝(齋)吳允楨書”。當據(jù)石刻迻錄,今不見于朝陽巖。朱子文,朱袞。陳東,零陵人,號南塘。今存其浯溪詩刻,署款“嘉靖癸卯(二十二年)秋七月望零陵南塘子陳東書”。道光《零陵縣志》有其《重游朝陽巖用舊游韻》詩,署款“嘉靖己亥(十八年)仲秋二十三日郡人南塘陳東書”;又有《游淡山巖》詩,署款“嘉靖三十七年八月三日前鄉(xiāng)進士郡人南塘陳東題”。“輩”字,光緒《零陵縣志》無。正德辛巳為十六年?!柏グ恕保饩w《零陵縣志》作“念八”。吳允禎,號訥齋,南海人,正德十五年以刑部郎中出任永州知府,道光《永州府志》稱其“存心愷悌,敷政優(yōu)游,興利伐弊,務在以德化民,民有弗率者,先教而后威,終不加苦,民至今有遺思”。
[2]“今”,《零志補零》作“吟”,光緒《零陵縣志》作“今”。按當作“吟”。
[3]“識得”,《零志補零》作“誰識”。
奉陪謝可嵩、劉洪齋二公游朝陽巖用嚴太史韻四首[1]
龍津黃焯 本府知府
乾坤雕斫成佳勝,日月容光自往回。
不必東山尋大傳,而今重把屐前杯。
洞口桃花不浪開,洞中仙子肯重回。
若教點破桃花水,端有劉郎送酒杯。
石洞穹窿傍水開,石峰秀拔日昭回。
山環(huán)水繞都奇絕,博得春風酒一杯。
自從元柳看山后,今古朝陽第二回。
蕭[2]鼓未須頻聒耳,席前流水不停杯。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謝可嵩、劉洪齋,事跡不詳。
[2]“蕭”,當作“簫”。
廬陵劉子魁[1]
濂溪疑水接瀟湘,秋色隨人上野航。
莫訝朝陽題短句,須知近日戒詩荒。
大明嘉靖乙酉[2]歲秋七月,余廬陵劉子魁公干永道,得登九疑,拜重華陵;沂濂溪,謁元公故里;游月巖,觀望弦月;憩淡巖,觀山谷詩。所至勝處輒留題,主人好事者亦輒為刊之石。自念近以[3]荒于詩,乃禁戒未[4]作。至此,伎倆復抑搔,若不能制,破戒為之,然亦無復長語。仍召詩魔,遣[5]之曰:‘吾豈子癖,子弗我阿,吾不如戒,子將謂何?’魔曰:‘子弗我容,吾豈子[6],子過浯溪,吾方受命?!栊Χ鴷?。書已,郡伯豐城袁子黝[7]見而謂曰:‘古人戒流連,君子速改過,子殆兩得之乎?’邑侯桂林白子繡[8]亦治具來會曰:“是殆兩得之矣?!庇枘俗枚x之曰:‘敢不卒如君子之言,有如此酒!’復相與盡懽[9]而別。別時惟聞洞中錚錚然有聲,若已付之石工者,予亦弗之禁也。遂行。[10]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十五行,保存完好。劉子魁,即劉魁,字煥吾,泰和人。正德丁卯(十五年)舉人,官至工部員外郎。今存浯溪詩刻,署款“大明嘉靖乙酉秋廬陵晴川劉魁”。所著有《晴川集》,署款“泰和劉魁”,今佚?!端问贰と辶帧酚袀鳌!端膸焯嵋氛撈洹吧購耐跏厝视?,講良知之學;登朝以氣節(jié)著,吟詠非所注意”。
[2]嘉靖乙酉,嘉靖四年。
[3]“以”,原刻作“似”,前有“來”字。
[4]“未”,原刻作“不”。
[5]“遣”,原刻磨泐不清,按當作“譴”。
[7]“郡伯豐城袁子黝”,袁黝,豐城人,永州知府,嘉靖二年任。
[8]“邑侯桂林白子繡”,白繡,桂林人,零陵知縣,嘉靖三年任。
[9]“懽”,同“歡”。原刻磨泐不清。
[10]原刻末行云:“工吏彭相、周美,石匠余金?!?/p>
嘉靖丙戌八月望偶到朝陽巖拂石漫興[1]
八桂白繡 零陵知縣[2]
雨里看山日易醺,人間秋色正平分。
山靈莫訝攜筇晚,游腳而今懶似云。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嘉靖丙戌:嘉靖五年。
[2]白繡,桂林人,零陵知縣,嘉靖三年任。道光《零陵縣志》載其澹巖題刻云:“桂林白繡以嘉靖癸未仲秋來宰零陵,丁亥孟春望日約郡博林子磬、李子芬、于子紹熙、劉子洙,邑博王子校、裘子采、蘇子黌,邑博祝子信曾,同游澹巖,盡一日之歡,遂刻于石?!绷猪?、李芬、于紹熙、劉洙,見《永州府志》府官表。王校、裘采、蘇黌、祝信曾,見《永州府志》零陵官表。
七言律詩
宋
番陽張浤[1]
不污西風一點塵,高城二水自中分。
南樓晚角隨人到,北寺踈鐘隔岸聞。
秀石潤生江上月,平泉流出洞中云。
暫來還去空惆悵,誰更嘲移俊俗文[2]。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題為“題朝陽洞”。張浤, 浤當作“”。道光《零陵縣志》作“番陽張□”,誤空中間一字。原刻旁有小字署款“蔣若本癸酉年甲子月戊子日書”,為郡人妄加竄亂,今朝陽巖石刻中所見多有,道光《零陵縣志》作署款著錄,亦誤。
[2]“嘲移俊俗文”,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周子,俊俗之士。”
曾文 知郡判院[1]
保安渡口[2]江西岸,江閣天教[3]隔俗塵。
怪石千株端似植,流香一竇遠通津。
高風元柳今安在,盛世瀟湘久益新。
共約藍輿[4]來吊古,短篇應許繼前人。
〖校注〗
[1]此詩無題,不見他所。曾文,事跡不詳。
[2]“保安渡口”,在衡陽。
[3]“教”同“叫”。
[4]“藍輿”,竹轎?!端螘份d陶潛解印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藍輿詣王弘。
心庵居士史正志[1]
平生丘壑愛清幽,半世飄蓬嘆倦游。
試問湓廬山北景[2],何如云夢澤南州[3]。
開尋水石銷羈恨,更賴詩樽挽客留。
他日畫圖應著我,漁汀翠柳拂船頭。
子厚文章燦斗牛,西亭曾賦此巖游。
何須見勝增只字,始驗尋幽最一州。
望處未應嗟信美[4],興來無惜更遲留。
淡山老子談天口,舉拂忘言石點頭。
〖校注〗
[1]此詩無題,不見他所。心庵居士史正志,道光《零陵縣志》著錄其《游淡巖因成六絕句》六首。史正志,字志道,江都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累除司農(nóng)丞。孝宗朝歷守廬、揚、建康,官至吏部侍郎。歸老姑蘇,自號吳門老圃。又有《黃陵題詠》詩三首,亦當作于湖南。
[2]“湓廬”,湓水、廬山。
[3]“云夢澤”,今洞庭湖。
[4]“信美”,信美臺,在永州。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六《永州》載李當《遇信美臺詩》一首,云:“零陵郡北云帆落,信美臺前江月明。石淺風高灘瀨急,孤舟一夜聽寒聲?!?/p>
送新知永州陳秘丞瞻赴任四首[1]
洪湛 尚書比部員外郎直史館[2]
零陵古郡枕湘川,太守南歸得意年。
茶味欲過衡岳寺,橘香先上洞庭船。
錦衣照耀維乘地[3],石燕[4]翻飛欲雨天。
若到浯溪須艤棹,次山石刻[5]想依然。
劉騭 秘書丞直集賢院[6]
秋風清緊雁初飛,半醉搖鞭岀帝畿。
名郡又分紅旆去,故鄉(xiāng)重見錦衣歸。
剖符雖暫宣皇澤,視草終須直紫薇。
從此南軒多倚望,好詩芳信莫教稀。
孫冕 秘書丞直史館[7]
桂林南面近徵黃[8],又愛江鄉(xiāng)出帝鄉(xiāng)[9]。
新命不辭提郡印,舊山重喜過衡陽。
樓臺滿眼瀟湘色,道路迎風橘柚香。
知有太平經(jīng)濟術(shù),政閑時節(jié)好飛章。
李防 秘書丞[10]
昔年同醉杏園春,別后花枝幾番新。
彼此宦游疏翰墨,等閑交面豈私論[11]。
榮親未必須萊子[12],畫錦[13]何當只買臣[14]。
布政莫為三載計,清朝臺閣整搜人。
〖校注〗
[1]此四首詩有石刻,在朝陽巖,與上朱昂一首同題,作于汴京,刻于任所。按陳瞻、孫冕、洪湛、劉騭四人,均為雍熙二年進士。朱昂則咸平二年召入翰林為學士。惟李防“舉進士,為莫州軍事推官”,史書不載何年。推測六人唱和乃由同年進士之故。
[2]洪湛,字惟清,升州上元人。雍熙二年進士,咸平二年以比部員外郎試舍人院,直史館?!端问贰の脑穫鳌酚袀?。
[3]“維乘地”,原刻作“維桒地”,“桒”同“?!?。句下有小字雙行夾注:“同年家于衡山,今出其下。”
[4]“石燕”,《水經(jīng)注·湘水》:“石燕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薄冻鯇W記》引庾仲雍《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雨則飛;雨止還化為石也?!薄短接[》引顧愷之《啟蒙記》:”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庇忠_含《湘中記》:“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其土人未有見者,今合藥或用?!薄杜f唐書·地理志》:“石燕岡在祁陽西北一百一十里,此岡穴出石燕,充貢?!?/p>
[5]“石刻”,朝陽巖石刻作“遺頌”。指元結(jié)《大唐中興頌》。
[6]劉騭,潭州長沙人,一作湘鄉(xiāng)人。雍熙二年進士,除潭州教授。真宗咸平二年以秘書丞直集賢院。六年出知衡州。大中祥符元年責監(jiān)漣水軍商稅。二年,知道州。
[7]孫冕,字伯純,新淦人。雍熙二年進士,咸平元年直史館。事跡見《宋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麟臺故事》、《澠水燕談錄》等。
[8]“徵黃”,《漢書·循吏傳》:黃霸為潁川太守,“以外寬內(nèi)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徵守京兆尹”。
[9]“帝鄉(xiāng)”,指舂陵,在道州。漢武帝封長沙定王中子為舂陵侯,東漢光武帝為其后。
[10]李防,字智周,大名內(nèi)黃人。舉進士,為莫州軍事推官。累遷兵部郎中,擢右諫議大夫,進給事中,知延州?!端问贰酚袀?。
[11]“豈私論”,原刻作“喜絲綸”。句下有小字雙行夾注:“比至拜謁,已領(lǐng)印符。”
[12]“萊子”,老萊子。
[13]“畫錦”,當作“晝錦”。石刻“畫”字磨泐不清。
[14]“買臣”,朱買臣。
賈黃中 翰林學士[1]
鴛鷺行中已著名,頒條暫慰遠民情。
道途行去乘軺貴,鄉(xiāng)里過時晝錦[2]榮。
鈴閣曉開江月滿,戟枝寒照雪峰明。
知君游刃多馀暇,莫忘新詩寄鳳城[3]。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十三行,保存完好。題為“送新知永州潘宮贊若沖赴任”,署款“翰林學士賈黃中上”、“軍事推官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潘孝孫奉命書”、“大宋雍熙四年中元日鐫”?!霸嚒?,光緒《湖南通志》、光緒《零陵縣志》誤作“兼”。賈黃中,字媧民,滄州南皮人。官至參知政事,《宋史》有傳。此詩當作于汴京,刻于任所。
[2]“晝錦”,猶言“夜錦”?!皶儯〞儯?,道光《永州府志》誤作“書(書)”。
[3]“鳳城”,指京師。
本朝
伏日偕陳秉衡憲伯游朝陽巖避暑[1]
東里曹來旬
汗雨交流燕未安,乘閑避暑向江干。
朝陽洞迥千年在,見勝亭[2]高五月寒。
樂只[3]嘉賓[4]明繡服,往來太守正高冠。
朋簪[5]笑口知難數(shù),旬月能來豈謂般。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陳秉衡,事跡不詳。憲伯,僉都御史的別稱。
[2]“見勝亭”,亭名,當在朝陽巖。
[3]“樂只”,《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4]“嘉賓”,《詩經(jīng)·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p>
[5]“朋簪”,朋輩?!兑捉?jīng)·豫卦》:“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游朝陽巖[1]
郡人陳銓 四川副使[2]
郡侯相召到朝陽,燕坐悠然見八荒。
烽火狼煙俱熄熄,鳶飛魚躍[3]自揚揚。
唐虞已遠江山在,元柳曾游草木香。
此日叨陪逢盛會,題詩聊以記年光。
正德已卯春正月人日,予當三載考績之期,慨聚散之不常,偕僚友節(jié)推正君輩復登朝陽巖敘別,因以詠懷。[4]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八行,保存完好。題為“游朝陽巖”,署款“正德壬申孟秋八日,郡守曹侯約游,述此以記,前四川按察司副使郡人陳銓秉衡題”。正德壬申為七年?!翱な夭芎睢奔从乐葜軄硌?。光緒《零陵縣志》有著錄,無詩題。
[2]陳銓,字秉衡,號月山,永州衛(wèi)人。少穎悟,周攬經(jīng)史,為文矯健有風骨。成化十七年進士,授內(nèi)江令,拜陜西道御史,升四川副使,官至布政司參政。
[3]“鳶飛魚躍”,《詩經(jīng)?大雅?早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p>
[4]此跋為何詔“朝陽巖上步春風”詩署款,誤植于此。“之”字,何詔原刻無?!罢保套鳌巴酢?。按陳銓為前四川副使,回本郡游,當云“郡守約游”,不當云“偕僚友”,《朝陽巖集》有誤。
山陰何詔[1]
朝陽巖上步春風,千里江山一望中。
刺史官榮才菲薄,湖湘財匱計圓融。每驚烽火三邊急,深幸車書四海同。
此日登臨強歡笑,醉歸月色滿城東。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七行,保存完好。署款“賜進士工部尚書郎知永州府事山陰何詔題”。原刻有序云:“正德己卯春正月人日,予當三載考績之期,慨聚散不常,偕僚友節(jié)推王君輩復登朝陽巖敘別,因以詠懷?!闭录好疄槭哪辍H巳諡檎鲁跗??!吧ⅰ弊趾?,《零志補零》衍“之”字?!霸仭?,《零志補零》誤作“述”?!皯选弊趾螅读阒狙a零》有“副使張兆□同題”,今不見于朝陽巖。何詔,字廷綸,紹興山陰人,永州知府,正德十一年任?!肮?jié)推王君”,當即推官王瑞之,其次韻詩見下。
次韻[1]
江陰王瑞之[2]
瀟湘洞口詠飄風,景物依稀仙島中。
天曙日光空谷白,春凝泉暖落江融。
細看隱隱殘碑刻,極喜欣欣百姓同。
吏隱賞心渾未足,令人欲挾大江東。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六行,保存完好。署款
“賜進士南戶部尚書主事謫永州府推官江陰王瑞之次韻”?!按雾崱?,光緒《零陵縣志》作“題”。所次之韻即何詔詩。
[2]王瑞之,事跡見上。光緒《零陵縣志》誤作“王瑞人”。
與同年朱子文暨陳東、魯魁二生游朝陽巖賦此即興[1]
南海吳允禎
時逢主圣官民樂,冒暑尋幽興亦[2]深。
此日似[3]優(yōu)前日景,今人難得古人心。
如賓若[4]主成嘉會,白日青天共醉吟。
閱遍巖頭舊題刻,放歌回首晚陰陰。
解禁尋芳永水西,朝陽巖賞舊新題。
賓知主意懷偏放[5],物識人心鳥自啼。
覽勝祗[6]憑青眼力,升高元有上天梯。
酒酣細縱登臨屐,喜見巖頭向日葵。
〖校注〗
[1]此詩《零志補零》題為“與同年朱子文暨陳東輩游朝陽巖賦此寄興”。朱子文、陳東,已見上。魯魁,事跡不詳。
[2]“亦”,《零志補零》作“倍”。
[3]“似”,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比”。
[4]“若”,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笑”。
[5]“放”,光緒《零陵縣志》作“暢”。
[6]“特”,《零志補零》同,光緒《零陵縣志》作“只(祗)”。
書罷江日未低西山尚遠再賦一言以罄所懷[1]
山斯巖巖,水斯悠悠,何物巧匠,與山為仇。
抑[2]天造地設(shè),成此勝幽。冬溫如春,夏涼如秋。
今日何日,縱此清游。烏虖!奇哉巖乎!歷時遠矣,
閱人多矣,不知曾幾見今日之圣君賢相,曾幾見今
日之游覽婆娑者乎?巖若忻然有言,惜不能對,但
覺草木生輝,懸溜增響,客亦興盡,鼓枻而返。
〖校注〗
[1]此詩即吳允禎詩三首之后長跋,《零志補零》以此為題,作另一首,不列作者姓氏,均與《朝陽巖集》同。“罄所”,《零志補零》作“系(繫)厥”,光緒《零陵縣志》作“罄厥”。
[2]“抑”,《零志補零》、光緒《零陵縣志》無。
高要潘節(jié) 本府通判
三年兩度此巖游,風景撩人興未休。
峭壁拂云懸北望,落花隨浪付東流。
洞天寂寂紅塵遠,石磴登登白日浮。
閑向東風問何處,荒村茆屋肯忘憂。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九行,保存完好。題為“游朝陽巖”,署款“大明嘉靖元年秋吉永州府通判高要潘節(jié)識”??滴蹙拍辍队乐莞尽?、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均誤作“高安”。潘節(jié),正德十四年任永州通判,嘉靖五年升永州同知。今存浯溪潘節(jié)《會試題名》,署款“大明嘉靖四年東永州府通判高要潘節(jié)識”,桂多蓀《浯溪志》、《湖湘文庫》本《湖湘碑刻·浯溪卷》均誤作“高安”。
唐
題朝陽巖[1]
元結(jié)
朝陽巖下湘水深,朝陽洞口寒泉清。
零陵城郭夾湘岸,巖洞幽奇當[2]郡城。
荒蕪自古人不見,零陵徒有《先賢傳》[3]。
水石為娛安可羨,長歌一曲留相勸。
〖校注〗
[1]孫望?!对紊郊奉}為“朝陽巖下歌”。
[2]“當”,孫望?!对紊郊纷鳌皫А?,注云:“黃本作‘當’?!?/p>
[3]“先賢傳”,即《零陵先賢傳》,傳為晉司馬彪撰,已佚,有輯本。
宋
秋日同知州潘贊善朝陽巖閑望歸郡中書事[1]
郭昭符 太仆寺丞通判軍州事[2]
白帝呼龍駕云簇[3],西上金天調(diào)玉燭。
九山[4]聳黛凝不干,二水飛藍健相續(xù)。
紫皇詔換魚須竹,皂蓋朱旛[5]來作牧。
波神一夜收風湍,烈缺先秋靜林麓。
層[6]巖照水明朝旭,掛壁[7]衡[8]崖?lián)砥婺尽?/p>
山閣吟煙薄暮鐘,酒旗拂雨臨溪屋[9]。
放歌身外光景促,短鬢[10]人間片時綠。
金刀莫惜裁舞衣[11],銀榼[12]長須[13]傾美[14]祿[15]。
梨梅漿酸實[16]才熟,橄欖香[17]新味初足[18]。
盤中[19]筍[20]堆[21]素絲,筋頭[22]石鱉挑[23]青玉。
歡[24]情日去無羈束,逸思涼飄繞煙谷。
畫橈弄[25]水沙棠[26]輕,朱鞅追風桃花速。
回看山下多麋鹿,浩嘆天邊少[27]鴻鵠。
歸[28]來刁斗轉(zhuǎn)分明,永夜公堂守幽獨。
玉書親省神仙囑[29],金液懸知龍虎伏[30]。
多謝[31]南宮潘美[32]人,侍[33]向零陵接高躅[34]。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上半保存完好,下半磨泐嚴重。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光緒《零陵縣志·藝文志·金石》、《八瓊室金石補正》有著錄,光緒《湖南通志》因之。潘宮贊,即潘若沖。寶元初為虞部員外郎,嘉祐中為宮苑使。事跡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及《宋會要輯稿·職官》??滴蹙拍辍队乐莞尽ぶ裙俦怼份d其任職永州在太平興國間,《留云庵金石審》已辨其非。由賈黃中《送新知永州潘宮贊若沖赴任》詩署款可知,潘若沖雍熙四年以贊善大夫本官出知永州。贊善大夫為太子東宮屬官,故又別稱宮贊。康熙九年《永州府志》、《留云庵金石審》作“潘若仲”。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謂作“仲”誤。
[2]郭昭符,永州通判,康熙九年《永州府志·秩官表》載其咸平元年任。道光《永州府志》宗績辰按:“郭昭符當亦是雍熙初通判永州。舊官表謂‘咸平元年任’,不知何據(jù)?”
[3]“簇”,原刻似“族”字。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旌”。
[4]“山”,《金石補正》同。原刻有裂紋,分辨確為“山”字。道光《永州府志》、光緒《湖南通志》云:“似‘霄’字。”光緒《零陵縣志》云:“似‘嶷’字。”
[5]“旛”,原刻作“衫”,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同。
[6]“層”,原刻作“曾”,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同?!霸薄ⅰ皩樱▽樱蓖?。
[7]“掛壁”,《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未讀出。
[8]“衡”,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衝”?!靶n”,今簡化字作“沖”。
[9]“溪屋”,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未讀出,注云:“似‘溪屋’二字?!薄督鹗a正》作“□屋”。
[10]“鬢”,《金石補正》同。原刻作“鬢”。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續(xù)(續(xù))”,誤。
[11]“惜裁舞衣”,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四字缺。
[12]“銀榼”,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二字缺?!督鹗a正》作“銀□”。
[13]“須”,原刻磨泐,《金石補正》同,惟別寫作“湏”。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嘯”。
[14]“傾美”,《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二字缺。
[15]“祿”,陸增祥云:“‘祿’字當是‘醁’之訛。”
[16]“實”,《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此字缺。
[17]“橄欖香”,《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未讀出,且誤為二字。
[18]“初足”,《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二字缺。
[19]“盤中”,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二字缺。
[21]“堆”,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樵”。
[22]“頭(頭)”,《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誤作“明”。
[23]“石鱉挑”,《金石補正》“石”字未讀出,作“□鱉挑”。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字缺,且誤作四字。
[24]“歡”,《金石補正》作“怡”。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此字缺。
[25]“畫橈弄”,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言涉淥”?!督鹗a正》作“畫橈淥”。
[26]“沙棠”,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金石補正》、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作“紗裳”。
[27]“天邊少”,《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三字缺。
[28]“歸”,《金石補正》同。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此字缺。
[29]“玉書親省神仙囑”一句七字,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未讀出,且誤作九字?!督鹗a正》作“□有神仙屬”,注云:“‘幽獨’下缺二字,疑當有空格三格”?!皩佟?、“囑”通。
[30]“懸知龍虎伏”,原刻磨泐,道光《永州府志》、光緒《零陵縣志》、光緒《湖南通志》未讀出,注云:“以下盡缺。”《金石補正》亦未讀出,注云“‘金液’下空”,下空五格。
[31]《金石補正》作“多□”。
[32]“南宮潘美”,《金石補正》空四格。
[33]“侍”,《金石補正》作“得”。
[34]句末《金石補正》又有“□熙□□□□□日立□”一行,
注云:“此下似尚有六七字,不可辨矣?!?/p>
本朝
朝陽巖和元子
龍津黃焯
野興憑誰較淺深,朝陽石怪水還清。
云連翠岫成圖畫,水隔湘波不市城。
洞口春花朝暮見,洞中眺古尋遺傳。
元柳風流端足羨,何當歌笑相酬勸。
〖校注〗
[1]此詩不見他所。詩用元結(jié)《朝陽巖下歌》舊韻。
游題短記(略)
補 遺
暮春細雨弄[2]微寒,手撥藤蘿上石闌。
楚客伶俜還腳債,高人放浪滿騷壇。
溪花山草如相妒,洞氣泉津卻[3]不干。
老衲從教相對飲,興來誰覺酒盃[4]寬。
閩九華山人郭日休 湖省右少參[5]
〖校注〗
[1]此詩光緒《零陵縣志》有著錄,題為“同少府羅君柏、參府岳君鰲、許君岳登賞”,署款“嘉靖十歲春三月晦”、“閩九華山人郭日休書”?!读阒狙a零》著錄作“嘉靖十年春三月晦日,少府羅君柏、參府岳君鰲、許君岳登賞”。今不見于朝陽巖?!冻枎r集》“游題短記”中收錄“嘉靖十年春三月晦,知府何詔,南海同知馮濟,通判毛公毅,蕭榦,同少府羅柏,參府許岳題記”題刻一條,當是同時所作。羅柏,吉水人,永州同知,康熙九年、三十三年《永州府志》謂嘉靖十一年任,據(jù)此詩當在十年。岳鰲,興安人,永州推官,嘉靖四年任。許岳,字一磐。又字堯卿,馀姚人,一作姚江人,永州通判,嘉靖八年任。今存浯溪詩刻一通,署款署款“嘉靖十年永判馀姚一磐許岳識”。
[2]“弄”,《零志補零》作“曉”,光緒《零陵縣志》作“兆”。
[3]“卻”,《零志補零》、光緒《零陵縣志》作“故”。
[4]“盃”,光緒《零陵縣志》同,《零志補零》作“?!?。
[5]郭日休,正德十六年進士,嘉靖初,任戶部主事。按此行作者姓氏,當在詩文前。
游朝陽巖洞同楊二川手筆[1]
石洞臨瀟水,虛巖對郡城。
我來看勝跡,端可慰平生。
花氣薰行幌[2],江光[3]晃[4]使旌。
銜盃[5]同[6]謝客,不減次山情。
渭北江[7]關(guān)迥,瀟南水石幽。
登臨憐我輩,詩[8]酒遣吾[9]愁。
天際看歸棹,林中辨驛[10]樓。
仙源疑不遠,洞口瑞[11]云浮。
關(guān)中九嵕山人陳嘉言 湖臬僉憲[12]
〖校注〗
[1]此二首光緒《零陵縣志》著錄題為“游朝陽巖洞同楊二川年兄作”?!读阒狙a零》作“楊二”,疑誤。宗霈云:“字多剝蝕,不詳年代?!睏疃?,事跡不詳??滴蹙拍辍队乐莞尽ぶ裙俦怼酚乐莞畬俟儆袟詈椋?,嘉靖十四年任。不知是否此人。
[2]“幌”,《零志補零》、光緒《零陵縣志》作“幙”?!皫俊蓖澳弧?。按當作“幕”。
[3]“光”,《零志補零》作“愁”。
[4]“晃”,《零志補零》作“簿”,注云:“元似稷字不確。”光緒《零陵縣志》未讀出。
[5]“盃”,《零志補零》作“書(書)”。
[6]“同”,光緒《零陵縣志》作“問”。按當作“同”。
[7]“江”,《零志補零》作“鄉(xiāng)”。
[8]“詩”,《零志補零》作“醉”。
[9]“吾”,《零志補零》同,光緒《零陵縣志》作“君”。按宜作“君”,“君愁”、“我輩”相對。
[10]“驛”,《零志補零》作“亂”,光緒《零陵縣志》未讀出。
[11]“瑞”,《零志補零》作“滯”。
[12]“九嵕山”,在關(guān)中醴泉縣境。陳嘉言,事跡不詳。按此行作者姓氏,當在詩文前。
謾教山水屬高賢,開辟留將啟后先。
足下白云疑拔地,眼前紅日喜瞻天。
春光勃勃巖頭草[2],道體淵淵洞底泉。
晚我來游公有暇,追隨蘇子泊湖船[3]。
〖校注〗
[1]此詩有石刻,在朝陽巖,楷書,六行,保存完好。無題,署款“嘉靖十年姚江一磐許岳識”。許岳,見上?!读阒狙a零》載其《游澹山》詩一首。
[2]“巖頭草”,典出周敦頤?!冻淌线z書》:“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般。’”
[3]“湖船”,五湖船。蘇軾《水龍吟》詞:“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p>
水石清奇為君何,古今詩刻謾嵯峨。
涼風明月新佳景,醉拂碁坪[1]欲爛柯。
馀姚一磐許岳書并識碁石[2]
〖校注〗
[1]“碁坪”,在朝陽巖零虛山。
[2]此詩不見他所。按此行詩題當在詩文前。
[1]題 默
右題鐫于朝陽巖峭壁間,雨淋苔蝕已就饃 。附刻于后,博雅君子幸鑒焉。[5]
〖校注〗
[1]此詩題為“默題”,無作者姓氏。詩在一圖中,詩文下刻畫一兔、兩樹及十二月卦象。按其年月、官職、詩題風格及圖刻內(nèi)容,作者當是柳應辰。柳應辰,字明明,常德武陵人。寶元元年進士,熙寧七年任永州通判。
[2]“知通”,知州和通判。熙寧八年,永州知州為李士燮,
通判為柳應辰。李士燮、柳應辰有群玉山題名云:“都官郎中知零陵郡事李士燮和叔,職方員外郎通判郡事柳應辰明明,熙寧八年乙卯十二月十一日臘,同游火星巖,次游朝陽巖?!贝嗽娂皥D或即作于此時。
[3]全詩三句為韻,現(xiàn)標點為:“熙寧八年,暇日知通,來賞朝陽。朝陽巖前,極目瀟江,一派湯湯。”
[4]此處十二月卦象自右至左依次為:泰卦(三月)、大壯卦(四月)、夬卦(五月)、乾卦(六月)、姤卦(七月)、遯卦(八月)、否卦(九月)、觀卦(十月)、剝卦(十一月)、坤卦(十二月)、復卦(正月)、臨卦(二月)。
[5]由“附刻”云云,可知此跋當為黃焯所書。
(責任編校:張京華)
G255.1
A
1673-2219(2011)01-0018-17
2010-11-3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南地方文獻與摩崖石刻專題研究”(項目編號2010YBA101);湖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石刻上的文學史:唐宋文人在永州的仕宦游歷與詩文題記”(項目編號10C0751)。
李花蕾(1979-),女,河南魯山人,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學及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