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1,2,彭勇1,2,許利嘉1,2,何春年1,2,劉延澤1,2,肖培根1,2*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國家教育部中草藥物質(zhì)基礎(chǔ)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
茶文化的起源及“咀飲”概念的提出
肖偉1,2,彭勇1,2,許利嘉1,2,何春年1,2,劉延澤1,2,肖培根1,2*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國家教育部中草藥物質(zhì)基礎(chǔ)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
從人類進化、社會發(fā)展和生物文化的角度探索中國茶的來源。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動物為了獲得生存競爭上的勝利,利用“食物”來維持生計,利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利用“咀飲”來預防疾病,我們稱之為進化三要素,并對“咀飲”概念的提出進行了重點討論。
茶文化;茶起源;咀飲;人類進化
茶文化深刻影響到炎黃子孫的生活。但茶文化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很難統(tǒng)一,但是如果從人類進化、社會發(fā)展和生物文化(Bioculture)的觀點,可以看出其形成、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脈絡(luò),我們愿意和大家來探討這一議題。
人類發(fā)展、社會的演變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種規(guī)律適用于不同人種、各個民族,也就是全人類。人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300萬年前,經(jīng)歷了直立行走→石器的使用→火的使用→狩獵時代→畜牧和農(nóng)耕時代→氏族時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現(xiàn)代社會[1-2]??偟膩碚f,愈為久遠的年代,變化速率愈慢,愈為近代者,變化的速率愈快。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學會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特別是植物資源。總結(jié)、研究和利用這方面的學問和知識,形成了傳統(tǒng)植物學(Ethno botany,也有譯為人種植物學)及傳統(tǒng)藥物學(Ethnop har macology,也有譯為人種藥理學的)。
從傳統(tǒng)藥物學的觀點來看,人類進化有3種要素推動了人類的發(fā)展,即:維持生計、提供能量的“食物”(Foods);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藥物”(Remedies);再者便是預防生病,使身軀和神態(tài)保持在一個健康的水平,我們稱之為“咀飲”(Mastica toris and Drinks)一類的物品,這里,我們討論一下“咀飲”概念的提出。
所謂“咀”也就是咀嚼品,其使用的歷史十分悠久,在考古中已證明他至少具有9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斯堪的納維亞及德國發(fā)現(xiàn)古人用楊樹皮的焦油脂咀嚼[3],在飲料尚未普及前,古人類所采用的咀嚼便是這種咀嚼形式。例如茶,最早在中國先民們便是摘取野生茶葉放在口中咀嚼。早期的咀嚼品和以后發(fā)展成的日常飲料,均是有“調(diào)節(jié)情志,預防疾病,使軀體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tài)”的作用,我們分析了古代的咀嚼品和以后發(fā)展成的飲品,用現(xiàn)代科學的觀點,他們大都含有酚酸類的成分,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或驅(qū)蟲、抗炎、抗腫瘤、降脂、降壓、降糖等作用,無明顯毒、副作用,適合經(jīng)常和日常使用,起到防止疾病發(fā)生和調(diào)節(jié)情志方面的作用。表1僅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咀飲物品及近代研究主要功能。
藥、食、咀飲的分化見圖1所示。藥、食、咀飲的分化是人類演化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jié)果,而茶是作為咀飲中最主要的物品在中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流傳開來。而作為預防疾病的“咀飲”在中國這塊生物、民族、文化都呈多樣性的土地上,茶文化也是多樣性的。
事實上,預防疾病是動物進化中所表現(xiàn)的一種本能。動物學家在這方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實例。因此,將“咀飲”這一類的物品明確起來,對于預防疾?。ㄖ挝床。┑难芯繉⒂泻艽蟮膸椭?!
圖1 藥、食、咀飲的分化
[1]郭伯南.上下一萬年圖說中國通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 0 8:2-237.
[2]房龍著,若愚譯.人類的故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 0 8:1-124.
[3]Aveling Elisabeth M,C.Heron.Chewing tar in the early Hol-ocene:an archae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evaluation[J].Antiquity,1999,73:579-584.
[4]Nina L.Etkin.Edible medicines-An Ethnopharmacology of Food[M].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2006:3-30 1.
[5]Brendler T,Eloff JN,Gurib-Fakim A,et al.African Herbal Pharmacopoeia[M].Mauritius:Graphic Press LTD,2010:54-59.
[6]李麗,許利嘉,彭勇,等.綠茶與其他4種別樣茶的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5-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0 530 860)
*肖培根,Tel:(010)62894462,E-mail:xiaopg@public.bta.net.cn
2011-0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