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路,蔡岳文,袁亮,陳瑜珍,嚴振*
(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 520)
兩種廣藿香精油的抗菌作用研究
莫小路,蔡岳文,袁亮,陳瑜珍,嚴振*
(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 520)
目的:為廣藿香的質量評價提供藥理學實驗基礎。方法: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等7種細菌和產(chǎn)黃青霉等3種真菌為供試微生物,用瓊脂平板打孔法測定石牌廣藿香和海南廣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體二倍稀釋法測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濃度 (MIC)。結果:石牌廣藿香精油對7種供試細菌的抑制效果與海南廣藿香相近,而對3種供試真菌的抑菌作用顯著高于海南廣藿香精油。結論:石牌廣藿香是栽培廣藿香中的優(yōu)質品種,其抗真菌作用顯著強于海南廣藿香。
廣藿香;精油;抗菌作用
廣藿香Pogoste monca blin(Blanco)Benth.為唇形科刺蕊草屬植物,原產(chǎn)于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國。我國在宋代已有引種栽培,而廣東地區(qū)栽培供藥用的歷史悠久,故名“廣藿香”。廣藿香是廣東省主要道地藥材之一,是“藿香正氣丸 (水)”、“藿膽丸”及“抗病毒口服液”等中成藥的重要配方藥,主要功效為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1],此外還對多種人體致病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2]。
廣藿香主產(chǎn)于廣東省的石牌、高要、湛江地區(qū)及海南省的萬寧地區(qū),因產(chǎn)地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種植習慣、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的不同,其產(chǎn)品形態(tài)、氣味、質量差異較大[3-4],因而存在有關廣藿香品種分類方面的爭議,有研究根據(jù)廣藿香蛋白電泳分析及形態(tài)學方面的差異,認為廣藿香應分為3個栽培品種[5],也有報道將廣藿香按其揮發(fā)油的組分劃分為“石牌”和“海南”兩個化學型[6]。
藥材生產(chǎn)傳統(tǒng)上認為產(chǎn)于廣州石牌地區(qū)的廣藿香 (俗稱“牌香”)品質最好,產(chǎn)于海南萬寧地區(qū)的廣藿香 (俗稱“南香”)藥效最差,而原產(chǎn)于廣州石牌的廣藿香由于城市發(fā)展等原因目前已瀕臨滅絕,目前醫(yī)藥生產(chǎn)上使用的原料均為海南和湛江地區(qū)產(chǎn)的“南香”精油,有關石牌廣藿香的藥理學研究少有報道。廣藿香的藥理作用主要是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和抗病原微生物兩方面,本文利用廣東省中藥研究所藥用植物標本園內(nèi)保存的“牌香”資源,進行體外抗菌研究,并與“南香”比較,旨在為廣藿香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相關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奠定基礎,為廣藿香不同品種間的質量評價提供實驗依據(jù)。
1.1.1 供試藥材 實驗用廣藿香材料均采自本所藥用植物標本園,經(jīng)本所南藥研究室蔡岳文教授鑒定均為廣藿香Pogoste mon cablin(Blanco)Benth.,是分屬于原產(chǎn)石牌和海南的兩個栽培品種Pogoste mon cablin(Blanco)Benthcv.shipaiensis、Pogost emon cablin(Blanco)Benthcv.hainanensis.。上述實驗材料的全草經(jīng)自然干燥48h后,切成1~2cm的小段,備用。
1.1.2 供試菌種 供試細菌菌種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普通變形桿菌(Proteusvu lgari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 coccu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 cusepidermidis),糞腸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綠膿桿菌(Pseudo monasaeruginosa)及供試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購自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供試真菌產(chǎn)黃青霉(Pencicilliu mchrysogenum)和黑曲霉(As pergillusniger)為本實驗室保藏菌種。
1.1.3 主要試劑 營養(yǎng)肉湯、營養(yǎng)瓊脂和沙堡氏培養(yǎng)基 (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旋轉蒸發(fā)儀 (RE-52A型,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超凈工作臺 (美國T hermo公司),霉菌培養(yǎng)箱(MJP-250型,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壓滅菌器(MLS-3750型,SANYO公司),微量移液器(Finnpipette)及漩渦混合器(XW-80 A型,上海琪特分析儀器公司)等。
按 《中國藥典》(2010版)附錄ⅩD操作,精油得率:石牌廣藿香為1.4%,海南廣藿香為3.2%。
2.2.1 供試細菌菌液的制備 挑取在新鮮斜面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24h的供試菌種,接種至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中,搖勻后于37℃培養(yǎng)20h,菌液濃度約為108C FU·m L-1(用平板稀釋菌落計數(shù)法測定),將此菌液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至1.5×105CFU·m L-1,備用。
2.2.2 供試真菌菌液的制備 供試真菌在沙堡氏瓊脂(Sabourau d’sagar)斜面培養(yǎng)基上28℃培養(yǎng)5d左右,待孢子長出后,用2m L0.9%無菌氯化鈉溶液將孢子洗下,將此真菌孢子液稀釋到1.5×105C FU·m L-1,備用。
參照中國生物藥品檢驗法操作[7],采用平板打孔法進行抑菌實驗??椎闹睆綖?mm,每孔加濃度為10μ L·m L-1(用含1%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的廣藿香精油20μL,陰性對照加含1%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20μ L,37℃培養(yǎng)24h后觀察、測定抑菌圈大小,根據(jù)抑菌圈的大小判斷抑菌活性,抑菌圈大小與抑菌活性、敏感程度的關系見表1。每個濃度處理6次重復,測定結果取平均值。廣藿香精油的最小抑菌濃度 (MIC)用固體二倍稀釋法[7]測定,取50μ L·m L-1的廣藿香精油做倍比稀釋,測定M I C。
表1 抑菌圈大小與抑菌活性、敏感程度的關系
本試驗以10μ L·m L-1的石牌廣藿香和海南廣藿香精油對7株供試細菌菌株進行抑菌試驗。由表2抑菌圈測定結果可見,在該濃度下兩種精油對革蘭氏陰性細菌均無抑制作用,石牌廣藿香對7種供試菌的抑制作用與海南廣藿香無顯著差異,僅是對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強于海南廣藿香。
從表2精油最低抑菌濃度 (MIC)的測定結果看,石牌廣藿香對同種細菌的抑制作用稍強于海南廣藿香。
表2 不同廣藿香精油對供試細菌的抑制作用
由表3不同廣藿香精油對供試真菌的抑制結果可見,石牌廣藿香對皮膚致病菌 (白色念珠菌)和條件致病真菌 (產(chǎn)黃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都顯著強于海南廣藿香,海南廣藿香精油對白色念珠菌幾乎沒有抑制;M I C的測定結果顯示石牌廣藿香精油對白色念珠菌具有較強抗菌作用。
表3 不同廣藿香精油對供試真菌的抑制作用
精油是廣藿香的主要藥用成分,廣藿香精油的藥理作用之一就是抗菌作用,而精油組分在廣藿香的不同品種間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廣藿香不同栽培品種間的藥效差異。在有關廣藿香精油成分與抗菌效果的研究中,楊得坡等[2]認為廣藿香醇、異愈創(chuàng)木烯和廣藿香烯是廣藿香油抗真菌作用的關鍵所在,而張廣文等[8]認為廣藿香精油抗菌主要成分之一是廣藿香酮,而α-愈創(chuàng)木烯的抗菌活性較差。從本研究的結果看,石牌廣藿香的抗菌效果與海南廣藿香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抗真菌方面的藥效顯著優(yōu)于海南廣藿香,這可能與石牌廣藿香的廣藿香酮含量較高有關[9-10],即廣藿香酮是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與文獻[8]的觀點相同,也與傳統(tǒng)藥材市場上認為石牌的藥效較高的觀點相一致。
本研究結果表明,石牌廣藿香是廣藿香中的優(yōu)良種質,但目前該種質資源已瀕臨滅絕,規(guī)模化種植已不存在,僅在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內(nèi)有活體保存。導致石牌廣藿香瀕臨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農(nóng)藝性狀不優(yōu):植株分枝較少、生長較慢,即鮮藥產(chǎn)量不高,并且藥材的含油量低于廣藿香等栽培品種,藥農(nóng)的種植積極性不高。鑒于石牌廣藿香特殊的地位,對其加以保護并借助現(xiàn)代生物技術加以改良,提高生物產(chǎn)量和含油量,將是今后廣藿香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1]廣東中藥志編委會.廣東中藥志[M].第一卷.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13-16.
[2]楊得坡,Chau montJP,MilletJ,等.藿香和廣藿香揮發(fā)油對皮膚癬菌和條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1):9-11.
[3]羅集鵬,曾梅華.廣藿香的形態(tài)組織學鑒別研究[J].中藥材,20 0 2,25(3):166-171.
[4]李微,潘超美,徐良,等.不同產(chǎn)地廣藿香特征的觀察和比較[J].中藥材,20 0 2,25(7):463-465.
[5]徐頌軍,王曉峰,徐祥浩,等.藥用植物廣藿香的品種分類探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 0 3,(1):82-86.
[6]羅集鵬,劉玉萍,馮毅凡,等.廣藿香的兩個化學型及場地與收期對其揮發(fā)油成分的影響[J].藥學學報,20 0 3,38(4):30 7-310.
[7]馬緒榮,蘇德模.藥品微生物學檢驗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 0 1:211-212.
[8]張廣文,藍文健,蘇鏡娛,等.廣藿香精油化學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Ⅱ[J].中草藥,20 0 2,33(3):210-212.
[9]汪小根,莫小路,蔡岳文,等.組培廣藿香與扦插廣藿香中百秋里醇和廣藿香酮的含量對比分析[J].藥物分析雜志,2009,29(1):96-99.
[10]羅集鵬,馮毅凡,郭曉玲,等.石牌藿香的揮發(fā)油成分分析[J].中草藥,2001,32(4):299-30 2.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Effects of Essential Oil from Shipai Cultivar of Pogostemon cablin
MOX iao-lu,CAI Yue-wen,YUAN Liang,CHENYu-zhen,YAN zhen
(Guangd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cm,Guangzhou 510520,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research data in basic pharmacology to the qualitye valuation of Shipai culti-var of P.cablin,the essential oil from Shipai cultivar of P.cablin were investigated of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effect in vitro.MethodsEssential oil diffusion through the holes in nutrient agar plate;the minimal inhabitation concentra-tion(MIC)were determined by agar dilution method,in comparison to the essential oil from Hainan cultivar of P.cab-lin.Results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from Shipai cultivar is similar with Hainan cultivar,butt he anti-fungal effect of Shipai cultivar is markedly stronger than Hainan cultivar.ConclusionAs a P.cablin cultivar with high quality,Shipai has higher anti fungal activity than Hainan cultivar.
Pogostemon cablin;Essential oil;Antimicrobial effect
廣東省科技廳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2009A030901011),廣州市科技計劃基礎研究項目(2009J1-C201)
*嚴振,Tel:(020)22854883,E-mail:yanz@gdyzy.edu.cn
2011-0 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