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明,楊 艷,郭舒曼,曾 稚
(涼山日報社,四川 西昌 615000)
編者按:水電開發(fā),關(guān)鍵在移民,基礎(chǔ)在移民,難點也在移民。2003年,當?shù)卣畣酉宥伤娬臼┕^(qū)移民搬遷,而且順利完成,為2005年溪洛渡工程正式開工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今,七、八年的光陰過去,溪洛渡水電站移民是否適應(yīng)了新的生活,他們在新居的生產(chǎn)生活怎么樣?本刊將刊載系列寫真報道來回答這個問題。
人物:周治東
說起從溪洛渡壩區(qū)移民過來的周治東,安寧鎮(zhèn)白枝樹村14組的村民都豎起了大拇指,“他是我們村的電腦高手哦!”“厲害哦,他種冬棗的技術(shù)都在電腦上學的!”
移民?電腦高手?種冬棗?太多的疑問交集在腦海里,我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見見“高手”的廬山真面目。在熱情村民的帶領(lǐng)下,經(jīng)過一片金黃的麥田,再轉(zhuǎn)個彎,大片生機盎然的冬棗樹苗呈現(xiàn)在了眼前,在這里,我們找到了周治東。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今年37歲的周治東穿著一身干凈筆挺的深藍色西裝,話語干練利落,精瘦的身材、斯斯文文的樣子讓人誤以為是“知識份子”,倒是腳上那雙裹滿泥土的皮鞋泄露了他的真實身份——地道的莊稼漢子。
周治東是2003年底從雷波溪洛渡壩區(qū)搬遷過來的第二批移民,沒搬來前在雷波老家,周家人均僅有6分地,勤勞的周治東一直靠種植砂仁和臍橙為生,可砂仁的收購價格飄忽不定,種植的臍橙也因為土地少規(guī)模小,收入不高,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只有初中文化的周治東吃夠了沒土地、沒文化的苦。2003年,恰逢國家開發(fā)溪洛渡水電站的大好契機,周治東家所在的村莊也屬于搬遷安置的范圍內(nèi),按照當時的搬遷安置規(guī)劃,周治東家每人能分到1畝地,沒有任何猶豫,憧憬著新生活的周治東一家跟隨著移民大軍,搬遷到了現(xiàn)在的西昌市安寧鎮(zhèn)西鄉(xiāng)白枝樹村。
剛搬過來時,周治東曾在溪洛渡壩區(qū)、中鐵11局開車掙錢,一月能有1000余元的收入,妻子楊明會除了料理家里的農(nóng)活,就在附近的村里打零工,工錢按天結(jié)算,一天25元,生活簡單平淡。
2010年,妻子楊明會在臨近的鳳凰村里一戶人家打零工摘冬棗,看到這家人種植的冬棗供不應(yīng)求,收購價甚至達到14元一斤,十分動心,回家后她高興地告訴周治東,“我看到一棵冬棗樹要結(jié)幾百斤棗子,老板些都來搶起收,我們也種冬棗吧。”
一直苦于找不到“正事”做的周治東聽后很是興奮,他十分同意妻子的想法,“家頭2個孩子要讀書,是要想辦法多掙點錢?!笨勺屩苤螙|犯難的是,要種冬棗,冬棗樹苗去哪里買?怎樣種植冬棗?周治東一概不知,困惑中的周治東想起了家中的電腦,他想“也許網(wǎng)上能找到我要的東西?!?/p>
周治東家的電腦購于2008年,在他家里,電腦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主人臥室的窗戶前,足見周治東對電腦的喜愛程度。
不過說起剛買來電腦那會兒,周治東對眼前的這塊“高科技東西”可是一竅不通,“咋個開關(guān)機都不曉得,更不要說打字上網(wǎng)了!”周治東笑著說。
不服輸、肯鉆研的周治東開始跟電腦較上了勁,他擠出更多的時間,自己摸索著學習使用電腦,他風趣地跟我們說:“現(xiàn)在這年代,不懂電腦的就是真正的‘文盲’!”
那段時間,一有功夫,周治東就急忙坐在電腦前上網(wǎng)“沖浪”,很快,他掌握了電腦的基本使用方法,妻子楊明會說,“忙完活路就往電腦面前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p>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周治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細心的周治東了解到山東的冬棗品種、品質(zhì)都十分優(yōu)秀,在一科技網(wǎng)頁上,他發(fā)現(xiàn)了一家位于山東省濱州市的專業(yè)培養(yǎng)種植冬棗農(nóng)業(yè)科技公司的網(wǎng)站。
公司是找到了,周治東的心里卻并沒有踏實下來,在西昌種植冬棗行不行?種苗和技術(shù)呢?周治東醞釀著,他準備親自去一趟山東濱州,要“自己去考察,看個清楚?!?/p>
2010年前后,周治東3次去山東濱州考察,在那家農(nóng)業(yè)科技公司里,他實地觀摩考察,并到公司的田地里,認真學習冬棗的種植技術(shù)。
“去一趟至少都要花幾千塊錢,不光要學技術(shù)還要買好苗,這樣才有希望結(jié)好棗,要想掙錢,必須要先選好品種?!痹?jīng)種過臍橙的周治東明白,要想種出好品質(zhì)的水果,種苗和技術(shù)十分重要。
3次濱州之行,周治東掌握了大量的冬棗種植技術(shù),從濱州回來的途中,他還到專程到成都的市場上考察,了解到了成都市場的需求和價格,他心里盤算著:西昌氣候好,種出的冬棗要比山東提前2個月上市,這樣還能賣個更好的價錢。而且成都本地不產(chǎn)冬棗,市場一直是供不應(yīng)求,以后種出來也不怕銷不出去。
2010年8月,夫妻倆經(jīng)過多次考察及深思熟慮,滿懷信心,拿出了當年移民搬遷安置費和多年的積蓄,以每年2萬6千元的承包費,在白枝樹村承包下20畝地,并一口氣買下4000多株冬棗種苗,而這些品質(zhì)優(yōu)良的種苗,全部都是從山東濱州用貨車運輸過來的,周治東說,“光是拉種苗的車費就花去了1萬多元?!?/p>
種苗拉回來的那段時間,周治東和妻子忙壞了,“天還沒亮,4點多鐘就跑到地里來忙,累是累點,但想到以后自己能親手種出好冬棗掙錢,還是高興得很啊?!狈蚱迋z一邊在田里忙碌,一邊憧憬著以后美好的生活。
寒冷的冬天一過,周治東種植的冬棗樹苗沐浴在春天的陽光里,充滿生命力的樹苗吐露著新芽,周治東充滿希望地說:“別看現(xiàn)在這一小株苗,明年就能結(jié)上果子了,不過為了冬棗的品質(zhì),要修去多余的枝丫,保證小產(chǎn)量,等到后年,我的冬棗就大面積結(jié)果了,現(xiàn)在外地老板收購價都是30元1公斤,算算還是高興哦!”
看來,農(nóng)民出生的周治東十分有“經(jīng)濟頭腦”,望著自己近20畝生機盎然的冬棗田地,他告訴我們,“我還準備在冬棗地里套種些特色品種‘烏洋芋’,市場我都考察好了,多點品種多掙錢嘛?!?/p>
如今,周治東家和當?shù)氐?3戶村民一起組織成立了西昌市錦園農(nóng)民棗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周治東告訴記者,23戶人家里,只有3、4戶當?shù)厝?,其余的全是和他一樣的移民?!笆掷m(xù)都齊全了,就等市工商局批了,”周治東說:“接下來,我們還要注冊商標。”
對于周治東和妻子來說,作為一名種植冬棗的新手,一切都要邊做邊學。周治東利用家里的電腦,在網(wǎng)上收集了許多關(guān)于冬棗的種植管理,及冬棗的防病蟲害防治等專業(yè)知識,并且還熱心地打印好后分發(fā)給了一起種植冬棗的鄉(xiāng)親,他說,“干哪一行都必須要學習,讓大家一起學習種冬棗,一起致富!”
正午時分,日上桿頭,在地里忙活了大半天的夫妻倆熱情地邀請我們?nèi)ニ易?/p>
在一處淡黃色瓷磚鑲嵌的樓房前,周治東推開一扇貼著“平安家庭”字樣的棕色鐵門,有些客氣地說道,“到了,這就是我們家了,每天都很忙,家里有點亂?!?/p>
我們坐了下來,陽光透過米白色的窗簾溫暖地灑在客廳里,墻上貼著不少孩子們的獎狀,屋內(nèi)電視、電冰箱、影碟機、音響一應(yīng)俱全,粉色的沙發(fā)溫馨舒適。妻子忙著收拾茶幾上的碗筷,不好意思地說:“小調(diào)皮兒子剛吃過午飯,碗都還擺在這里?!?/p>
說到孩子,周治東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周治東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小兒子在離家不遠的白枝樹小學讀書,大女兒周慶14歲,在川興中學讀初中,成績很不錯,一直保持在班上前幾名,周治東有些驕傲,“人家讀川興中學要交1萬多的高價,我家女兒是那邊的老師選去的,只交了100多元的學雜費?!?/p>
說起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周治東憶起了當年的生活,“我女兒5歲就開始讀書了,那時候在雷波老家,她每天上學要走2個小時才到學校,太辛苦了,現(xiàn)在讀書好方便嘛?!?/p>
周治東很滿意孩子們現(xiàn)在的學習環(huán)境,“我以前就是沒好好讀書,現(xiàn)在有機會了,一定要讓孩子些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西昌這邊的教學質(zhì)量、師資力量都好得多,當初過來是對的啊?!鄙钪约簺]文化的苦,周治東說,“只要孩子想讀書,能考上大學,我就是貸款都要讓孩子讀?!?/p>
孩子們上學去了,我們沒能見到,從周治東的口中,已能清晰刻畫出一雙兒女的乖巧可愛,周治東打趣地說到,“我們說了幾十年的雷波話了,鄉(xiāng)音難改,孩子些不一樣哦,他們都學著說西昌話,以前遇到我們聽不懂的方言,兩個小家伙就當我們的‘翻譯”?,F(xiàn)在嘛,生活久了,我們早就聽得懂了”。
聊到移民前后的生活,周治東說,“西昌這邊好啊,老家太閉塞了,我們以前開玩笑說,在老家有錢都花不出去!不過我們這兩年回老家去過,到處都修了路,變化還是很大的。”移民后生活條件和生活質(zhì)量大幅度提升,日子越過越紅火,周治東連連感嘆:“國家的移民政策好啊?!?/p>
周治東很健談,他開始跟我們說起以前的生活,“2003年的時候,我家6兄妹只有一個兄弟有手機,那個時候,我們想都不敢想買手機,現(xiàn)在,一大家人有14臺手機。你說變化大不嘛!”移民后的生活,周治東家不僅是物質(zhì)生活在提高,起居生活也更方便了,他說:“以前在老家洗一次澡麻煩得很,現(xiàn)在我們都是用太陽能,打開就有熱水,好方便嘛?!?/p>
聊到興致處,周治東還拉著我們“參觀”他的家,一樓一底的房屋收拾得干凈整潔,院壩里放著一臺收割機,壩子上鋪滿剛收割的麥子。在院壩里,正巧遇上村里兩位種冬棗的鄉(xiāng)親,原來,周治東不光自己種冬棗,他還組織23戶村民一同參與種植,而在這23戶村民中,就有21戶都是移民,周治東客套地說,“大家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互相幫助嘛?!?/p>
同時,周治東告訴了我們一個好消息,近日,他們剛在西昌市工商局聯(lián)合注冊了“錦園農(nóng)民棗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們將用統(tǒng)一的商標和包裝箱,大力宣傳推廣白枝樹村的優(yōu)質(zhì)冬棗,將他們種植的冬棗做成響亮的品牌,推向全國的市場。
對于未來,周治東信心百倍。我們在周治東充滿希望的眼里,看到了一個越漸清晰的未來,而這一切,周治東正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前走著。
生活在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周治東用他“高科技”的頭腦,用莊稼人辛勤的汗水,開辟出了移民新生活,勤勞致富的好生活。
人物:楊明江
采訪楊明江,還頗費了些功夫。在村子里問了好幾戶鄉(xiāng)親,才找到楊明江位于西昌市安寧鎮(zhèn)五堡村四組的家,一樓一底的小洋樓前栽滿了三角梅及大片的綠色植物,陽光下的兩棵花椒樹掛著飽滿的顆粒,自家門前的壩子上鋪滿剛收割下來金黃耀眼的麥子,一幅充滿新農(nóng)村生活氣息的美好畫卷。
剛準備敲門,熱情的鄰居大嬸用農(nóng)家人特有的大嗓門說道:“楊明江早下葡萄地里去了!”
順著大嬸手指的方向,初夏的陽光里,不遠處整齊排列著的白色大棚在陽光下格外耀眼,伴著田地里閃閃發(fā)亮的金黃麥浪,仿佛已聞到了收獲的味道,一種美感油然而生。
步行一小會兒,大片整齊劃一的葡萄藤大棚出現(xiàn)眼前。這里,記者找到了楊明江。
一頭鉆進白色的塑料薄膜大棚,悶熱的空氣夾雜著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倒是一串串剛掛上果,綠油油、飽滿的葡萄十分喜人。
葡萄地里沒有專門的“人行道”,需要在田坎之間“跳”來“跳”去的行走,在一排葡萄藤下,我們總算是見到了楊明江,黝黑的臉頰上掛著晶瑩的汗珠,褲腳及皮鞋上早已裹滿了泥,楊明江正弓著腰忙著給葡萄藤施肥,見到有“客人”到來,楊明江立即站了起來,用他憨厚的笑容和著未改變的雷波口音問著好,看來,他今天心情還不錯。
沒等我們發(fā)問,楊明江就熱情地談起了關(guān)于葡萄的話題,“種葡萄是一項要好好鉆研的技術(shù)哦,你們看嘛,我種了好幾個品種的葡萄,每個品種的種植方法、習性都是不一樣的?!?/p>
怕我們不了解,楊明江忙指著身旁的一棵葡萄藤興致勃勃的說,“這種就是早熟品種,要經(jīng)常修枝,保證小產(chǎn)量,產(chǎn)量大了甜度、色度都不夠,品質(zhì)反而還不好了,葡萄藤每一株長到7、8片葉子的時候就需要打尖,不然長得太高了浪費水分和養(yǎng)料。”說起種植葡萄,楊明江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滔滔不絕的為我們介紹著他辛勤種植的各類葡萄?!拔曳N的都是色澤度飽滿,口感好的紅皮葡萄,不是產(chǎn)量高的那種釀酒葡萄,農(nóng)歷5月間,我的葡萄就可以提前上市了?!?/p>
本以為還需要找些什么話題開始今天的采訪,楊明江用他的“心頭好”——葡萄,熱情地跟我們聊了起來,我們的采訪自然就在這片葡萄園里開始了。
今年46歲的楊明江,是2003年12月溪洛渡壩區(qū)第二批搬遷到此的移民,在這之前,楊明江全家生活在雷波縣白鐵壩鄉(xiāng),那里交通、信息十分閉塞,全家人均僅有幾分地,靠天度日的家人只能種些蔬菜勉強維持生活,那時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辛。
2003年,溪洛渡水電站正式啟動移民安置搬遷工作,楊家5兄弟得知自己即將搬遷到西昌安寧鎮(zhèn),離開世代生活的故土,畢竟還是有些不舍和擔心。為此,楊家5兄弟專門包車到西昌西鄉(xiāng)安寧鎮(zhèn)看過兩次,回去后,家里人對未來居住的地方十分滿意,加之國家的補償政策合理,按人均分配,楊家人每人還能分到1畝地,對于這點,人均僅幾分土地的楊家人很是高興,急切盼望著搬遷的日子早些來到。
“我們當時就想搬得很,搬過來才好噢,地方大了我們也好發(fā)展啊,一輩子守著幾分地咋個得行哦!”說到搬遷,楊明江不禁回憶起了搬遷時的情景,“當時很多人都不愿意搬,大家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但我愿意搬,我家兄弟多,土地少,搬出來有土地,搬家嘛,這事我積極得很!”
而按照當時的移民搬遷政策,楊明江一家4口人能分到4畝地,“說實話,剛搬過來時還是不適應(yīng),主要是覺得不好掙錢,土地放在那兒不曉得種啥子,就曉得種點糧食自己吃。后來慢慢地算是摸到門路了,城市里面比老家好掙錢得多了?!?/p>
過去苦怕了,現(xiàn)在可不一樣了,楊明江育有1兒1女,大女兒楊清現(xiàn)在省衛(wèi)校學習護理專業(yè),今年7月就開始實習了,小兒子楊雄在讀高中,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滿?!斑@邊的學習環(huán)境比起老家還是好得多了。”說起自己兒女的教育問題,楊明江對孩子們現(xiàn)在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及受到的教育水平非常滿意。
2006年,細心的楊明江發(fā)現(xiàn),整個西昌市場的葡萄供不應(yīng)求,他開始摸索著種植葡萄,大膽地把自家的4畝地全部用于種植葡萄,沒經(jīng)驗,向別人學習;沒技術(shù),就自己現(xiàn)學現(xiàn)種。“那個時候是第一次種葡萄,沒得經(jīng)驗,看著掛果了以為就肯定有收成了,結(jié)果一顆葡萄都沒有吃到,更不要說賣錢了?!闭f起第一次種植葡萄的失敗經(jīng)驗,楊明江有些失落。第一次種葡萄讓他損失了不少錢,楊明江打趣地說:“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交點學費啊!”
第一次種植葡萄失敗了,但楊明江沒有放棄,他開始總結(jié)失敗的教訓,“大家都說這里的土是板結(jié)土,種不起葡萄,我不相信。”不服輸?shù)臈蠲鹘氲揭纳仆临|(zhì),他專門請教了西昌市移民局局長謝建成,謝局長曾在日本留學,學習的專業(yè)正是農(nóng)業(yè),可謂是農(nóng)業(yè)方面的專家了,謝局長非常支持楊明江的這一舉動,熱心的教給了他改善土質(zhì)的好方法。
果然,一年后,葡萄園的土質(zhì)大為改觀,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楊明江種植的葡萄開始豐收了,一年下來,4畝地產(chǎn)值達到了近2萬元。并且,通過這些年的不斷學習和改善種植方法,每年的產(chǎn)值還在不斷增加。
2010年底,楊明江做了一次“大手筆”,他將國家移民搬遷安置的補助金全部投入到葡萄園里,用于修建塑料薄膜大棚,這4畝地的大棚,花費楊明江將近8萬余元。
8萬元,對于農(nóng)村家庭來說不是小數(shù)目,楊明江還沒來得及感受搭上大棚帶來的實在變化,甚至還沒從多日搭建大棚的辛勞中緩過來,就在搭建好大棚的第4天,恰遇西昌市區(qū)難得一見的鵝毛大雪,整個大棚的塑料薄膜全被厚重的積雪壓垮,這一次,楊明江的損失不小,望著一處處“受傷”的大棚,楊明江沒有氣餒,又打起精神,招呼好工人,冒著寒風,在大雪后重新開始鋪架塑料薄膜。
對于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楊明江充滿信心地告訴我們:“我是不怕的哦,我們雷波人膽子大,不怕失敗,敢做!”
種葡萄嘗到了甜頭,楊明江開始思考更多的創(chuàng)造財富的方法,2010年初的一次機緣巧合,他和兩位老鄉(xiāng)相中了西昌市正義路上的一家賓館,想在這里“謀發(fā)展”。
之所以選擇在正義路上開賓館,楊明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正義路緊鄰西昌市中心,周圍餐飲、休閑業(yè)密集,人流量、信息量都很大,我覺得這個地方好。”沒有多費周章,楊明江和老鄉(xiāng)一起合伙承包了正義路的一家賓館,取名金海賓館。
這一次的“大投資”,對于農(nóng)民出生的楊明江來說,是一次“重大決定”。
眾所周知,承包一家賓館,需要的資金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楊明江說:“我覺得開賓館是好項目,只要管理的好,干凈衛(wèi)生,服務(wù)態(tài)度好,肯定會賺錢的。我敢投資,放心得很!”最后,三人商量決定,合伙出資30多萬元資金,承包下了賓館。
楊明江承包的賓館,共有19個房間,28個床位,也許在許多人的眼里看來,這只是一個“小賓館”,但是,這卻是楊明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辟出來的致富之路,他說:“如果當年沒有搬遷出來,我可能還在老家,過著面朝黃土的苦日子,真是不敢想啊!”
如今,賓館已開業(yè)一年多了,生意一直都不錯,楊明江說,“正義路人流量大,我們好多雷波老鄉(xiāng)到西昌都住我們金海賓館,有些時候,雷波老鄉(xiāng)都住了我們賓館2層樓?!?/p>
為方便管理,賓館平時都是幾個合伙人共同打理,三個合伙人每一家輪流休息5天,“再過兩天,我又要去金海賓館‘上班’了哦?!睏畲蟾顼L趣的跟我們開著玩笑。
楊明江有些神秘地告訴我們,開賓館一年后,經(jīng)過仔細結(jié)算,每一家合伙人分到了5萬余元,他有些驕傲的說:“我的眼光還是可以的哦!”
問及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楊明江的眼睛望向了遠方,他頗有感慨地說道:“我現(xiàn)在很習慣這里的生活了,很多年前,我們祖祖輩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這里生活,不過說實話,我很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雖然有些辛苦,但是有盼頭,再說這里交通方便氣候好、醫(yī)療設(shè)施完善、信息更新快,安逸的很噢!”
不知不覺中,已近午時,明晃晃的太陽當空照耀,我們又深一腳淺一腳的“跳”出大棚,不舍地與楊明江大哥告別。
在大棚外,記者不經(jīng)意地回頭一望,楊明江沒舍得休息,麻利地挽起褲腳,又鉆進了他的“葡萄樂園”里,大片的綠色葡萄藤蔓很快淹沒了他那不算魁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