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麗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高校“合并熱”的三大機制分析
秦艷麗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20世紀 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中掀起一場合并熱潮,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深厚的時代和歷史背景。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合并熱”的現象可以從效率機制、合法性機制和社會網絡機制得到不同的分析。這一現象是三大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三大機制之間既共存互補,又相互競爭。
高校合并;效率機制;合法性機制;社會網絡機制
20世紀 90年代以來,相當多的學校紛紛通過各種形式進行重組,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的全國性院系調整熱潮。對此,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在組織社會學領域也有不少的學者就這種現象出現的內在機制、社會功能方面作了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單個理論的應用和分析方面。事實上,現實社會中對組織社會學理論的應用應該是建立在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基礎上的,周雪光教授在分析組織社會學理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比較理論分析”的框架,這個框架中的基本理論是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學派、社會學中的制度學派和社會網絡理論學派。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組織及其行為、文化、結構等都是存在于這樣的一個框架中。對于中國高校這樣的一類組織的“合并”行為的研究,又可以從組織社會學的“比較理論框架”中得到怎樣的解釋呢?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尋高?!昂喜帷爆F象中效率機制、合法性機制和社會網絡機制的運行狀態(tài)以及三者的相互關系。
從 20世紀 90年代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自 1952年院系調整以來,中國高校布局進行的最大的一次改革。對于高校合并的階段劃分,學術界的觀點不一,綜合一下目前存在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探索階段 (1992—1997年),處于改革的前期,要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經驗,進展較慢,在探索階段的 6年里,每年合并組建的新高校在 20所左右;第二階段是發(fā)展階段 (1998—2002年),我國高校合并明顯加速,無論是新組建高校的數量,還是參與合并高校的實力都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僅 2000年一年就合并組建了 91所新高校;第三階段是收縮階段(2003以來),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fā)展,高校合并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2003年,我國教育決策高層又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調整已經進入收關階段,高校合并必須剎車減速”[1]57,2003年以后合并組建新高校呈逐年遞減的趨勢。
(一 )效率機制
效率機制,在這里指的是經濟學的基本解釋邏輯。效率機制對于組織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錢德勒的觀點,另一部分就是以科斯和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成本學派。
錢德勒用于解釋組織存在及行為的觀點主要是他的兩個立論。第一,組織這一形式可以提高規(guī)模效率[2]32。組織可以把許多資源更有效地組織起來,通過有效率的組織管理來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這就是組織管理起到的“有形的手”的功能[2]33。第二,組織可以提高“范圍經濟”的效率。錢德勒認為,組織可以通過內部的管理和生產的結合產出更高的規(guī)模效率與規(guī)模效率。在錢德勒之后,出現了交易成本學派,它從組織發(fā)生學的角度解釋了“我們?yōu)槭裁葱枰M織”。交易成本學派以科斯和威廉姆森為代表,科斯最早提出了有關交易成本的思想。與市場相比,組織可以更為有效地解決投機行為,以及有效理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問題。市場和組織之間的選擇隨交易成本而變化,這是交易成本理論的一個基本思想。交易成本包括協(xié)調成本和激勵成本,任何一項活動,無論是組織內部還是組織間的,都是需要協(xié)調成本的。同時,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組織內部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以使得個人利益和組織目標保持一致,激勵成本由此產生。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研究組織的行為和決策正是交易成本理論運用于組織的切入點。
(二)合法性機制
所謂合法性機制,就是指那些誘使或迫使組織采納具有合法性的組織結構和行為的觀念力量[2]75。合法性機制是新制度主義理論的最為重要的機制,也是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韋伯最早提出了這個概念,韋伯指出合法性是促使一些人服從某種命令的動機,客觀上表現為服從這種命令的可能性。他提出了三種合法性機制: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魅力型統(tǒng)治和法理型統(tǒng)治。
新制度學派認為,合法性機制是制度環(huán)境要求組織必須服從的制度,組織應采用廣為接受的組織形式和做法,而不管這些形式是否有助于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合法性機制的基本思想是:社會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觀念制度成為人們廣為接受的社會事實,具有強大的約束力量,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他們認為在組織場域的生命周期的初級階段,不同組織在發(fā)展路徑和結構形式方面都表現出相當多的多樣性。但是一旦場域確定,就會出現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促成組織同形化。組織同形化有著三種發(fā)生機制:源于政治影響和合法性問題的強制性機制,源于對不確定性進行合乎公認的模仿機制,以及社會規(guī)范機制。另外,塞爾茲尼克說:組織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它受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組織發(fā)展所需的合法性不僅僅來源于遵循法規(guī),更為重要的是組織需要符合文化觀念、價值取向、社會期待等環(huán)境對組織行為的要求和影響[3]。
(三)社會網絡機制
社會網絡理論學派是從社會網絡關系或者人際關系的網絡結構出發(fā)來分析解釋社會現象的,提供了一個結構主義的微觀基礎[2]113。社會網絡學派在解釋組織行為和組織問題時主要是從兩個思路出發(fā)的。
第一個思路是齊美爾的基本思路。齊美爾認為,當一個人加入一個群體的時候,受到了群體的約束,同時也建立起了個人和群體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網絡關系。齊美爾還認為,當個人進入網絡的時候,他不僅僅成為這個網絡中的一點,同時也把其他與自己聯系的網絡帶入到現在的網絡中。一個人和其他人的關系,不是點與點的關系,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網絡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雙重性。社會網絡學派的另一個思路特別強調個人利用社會網絡爭取社會資源以獲得地位的意義,以科爾曼為代表??茽柭J為,人是關系網絡的中心,研究者可以從個人角度出發(fā)研究他們如何利用、發(fā)展和得利于這個關系網絡,以為個人爭取資源和地位。
20世紀 80年代以來,社會網絡學派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以格拉諾維特和博特為代表人物。格拉諾維特提出經濟活動是內嵌在社會關系中的,應該從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的角度來解釋人們的經濟行為。人們的行為因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不同而產生差異,而這一作用產生的機制有兩種,一種是網絡關系的強弱、重復性會影響人不同的行為,網絡的位置、結構不同會導致不同的內化過程,從而使人產生不同的行為;另一種機制是網絡會限制一個人信息,不同的網絡或者不同的網絡地位為兩個人提供了不同的信息,而信息決定了人的思考和行為。80年代以來,社會網絡理論的另一個大的發(fā)展是博特的“結構洞理論”。博特思想的中心概念是“結構洞”。所謂結構洞就是沒有重復的信息源的網絡是效率最高的網絡。一個人的網絡越多越好,不重復的網絡多多益善,更有效率。
(一)用效率機制看高?!昂喜帷?/p>
從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角度來看,高校合并是提高規(guī)模效益的有效途徑。通過對一些小規(guī)模的、專業(yè)相同或相近、設置重復的高校進行調整合并,既增加了在校的人數,又擴大了學校規(guī)模,使得有限的資源得到共享,資源利用率也隨之提高;同時,高校規(guī)模的擴大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高校冗員嚴重、人力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問題,規(guī)模效益也進而得以提高。從范圍經濟的角度看,高校合并一般情況下使得學科設置增多,覆蓋面更加全面,“降低了原高校的資產專用性”[4],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是擴大了可提供服務的學科范圍,即增加了范圍效益。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高校的合并現象則會有不同的解釋。首先從協(xié)調成本的角度看,參與合并的高校之間本身有不同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也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大學精神。而高校合并不僅僅是機構上的簡單合并,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融合,只有文化上實現融合,合并后的大學才算是“一所”大學。但是,作為社會意識的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還具有排他性?;谶@種文化上的難融合性,使得合并后的新校必須付出很大的成本用于協(xié)調原來高校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形成一個新的文化上的認同,即協(xié)調成本大大提高。然后從激勵成本的角度看,高校合并過程中是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的,參與合并的高??梢岳秒[蔽信息或者隱蔽行為來謀取私利。由于合同的不完備,不可能把合同執(zhí)行過程中所有問題都預料到。高校合并后,原來高校間的關系變成了組織內部關系,有一個共同的發(fā)展目標。但是合并之前高校各有各的規(guī)劃和目標,只有將新高校的規(guī)劃與原有的各高校規(guī)劃在方向上相互一致,才能讓各高校能夠認可現在的規(guī)范,才能促進新高校的發(fā)展,而這正極大地增加了激勵成本。
(二)用合法性機制看高校“合并熱”
與效率機制不同,合法性機制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的是為什么高校合并能夠“熱”起來,換句話說就是為什么高校會出現合并這種趨同現象。從表面上看,大學組織的這種趨同變革只是一種追趕潮流的行為,但是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正是他們要獲得“合法性”的行為。而這種獲得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途徑:
第一個機制是強制性機制,組織必須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令,不然就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說,組織沒有其他的選擇,不接受就無法生存。例如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1995年國家教委發(fā)布《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體制革的若干意見》等,這些由黨和國家領導部門出臺的文件對于高校來說是具有絕對的強制力。無論高校自身是否愿意合并,如果從國家的角度看該大學需要合并,那么它就必須毫無條件地執(zhí)行。否則,它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中就無法立足。第二個機制是模仿機制,即各個組織模仿同領域中成功組織的行為和做法。就高校而言,大學組織會模仿同一領域中成功大學組織的行為和做法。這種模仿可能是制度化模仿,也可能是競爭性模仿。高校合并過程中“強制性機制”起著很大的作用,很多高校出于制度的角度進行合并,而對于其他高校來說就有可能也是出于制度上的強制而模仿其他高校的合并行為。另外一種模仿是競爭性模仿,同一地區(qū)類型相似的高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第三個機制是社會規(guī)范機制。在中國社會中,人們對于高校的認識與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會根據其規(guī)模的大小、專業(yè)設置的覆蓋面、綜合排名等方面進行判斷,認為大學應該是“大”的、“全”的、“前”的,大學只有符合了這樣的價值觀念,才會在社會中立足,才能得到認可,這正是高校“合并熱”的社會規(guī)范機制。
(三)用社會網絡機制看高?!昂喜帷?/p>
社會網絡學派在分析組織時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上的,是一個微觀層面上的分析框架。當用它來分析高?!昂喜帷?事實上是對社會網絡理論的一個擴展,把高校作為一個研究的個體,而把它所處的高校環(huán)境作為一個群體或者是不完全意義上的組織。按照這樣的思路,某個高校和其他高校之間的關系就是它所處的“社會網絡”。從社會網絡機制來看高校的合并現象,可以從這樣兩個角度來看:
首先,按照齊美爾的思路,把高校作為個體,合并之前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關系網絡,當幾所高校合并時,他們不僅成為了新的網絡中的點,更重要的是把各自的關系網絡帶入到了新的高校中。由此再聯系博特的“結構洞”理論,事實上這樣的社會網絡就是一種社會資本。對于高校來說,高校的合并帶來的是關系網絡的增加,不同的高校原有的關系網絡肯定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合并后的關系網絡在總數上的增加也意味著不重合的網絡的增加,而這就極大地增加了關系網絡的效率。
其次,從格拉諾維特的理論思路也可以解釋高校的這種合并現象。在當今社會的高校評估系統(tǒng)中,高校的排名是衡量一個高校水平的重要標準。前文中已經提到過合并會給高校帶來規(guī)模效益和范圍效益,同時也會使高校獲得“合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并后的高校在高校排名中會有攀升,也就是說合并后高校獲得了與原來不同的社會地位,而這種社會地位的變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其獲得信息的不同。高校排名及地位的提高,使得高??梢垣@得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能夠吸引更多的來自政府和社會的投資,也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和教師來到大學,從而使得高校的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高校“合并熱”中三大機制的關系
在組織中,這三大機制是并存共生的,換句話說,組織及其行為就是在這三大機制所建構的框架中實現的。但是,對于任一組織行為來說,這三大機制的運作方式是不同的,雖然共生并存,但是三大機制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不同的。周雪光教授把三大機制之間的關系粗略地分為三類:一類是共存平行的關系,一類是共存互補的關系,第三類是互相競爭、互相替代的關系。再來看高?!昂喜帷边@一現象,上述的三種關系似乎都不能說明三大機制之間的關系。筆者看來,在高?!昂喜帷边@一個現象中,三大機制的作用既有共存互補的一面,又有相互競爭的一面。
一方面三大機制是共存互補的。高校合并會給高校帶來一定的規(guī)模效益和范圍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合法性的獲得,同時也會促使高校通過模仿性機制來實現其“合法性”,這其實是效率機制與合法性機制的共存互補;高校合并帶來的優(yōu)勢使得高校關系網絡擴大和地位提高,這種社會網絡又轉化為社會資本為高校帶來更多的資源,從而使得高校效率提高,這表現了效率機制與社會網絡機制的共存互補;同樣的,高校合并帶來的網絡的擴大和地位的提高使得其更容易獲得“合法性”,而高校獲得社會的認可又為其社會網絡的擴大提供了條件。
另一方面,三大機制又是互相競爭的。這主要體現在交易成本與另外兩個機制之間的矛盾。若單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高校合并導致了協(xié)調成本和激勵成本的提高,所以高校合并是不可取的;但是從合法性機制和社會網絡機制的角度來看,高校合并是一種理性的行為。這樣的競爭與矛盾就要求決策者在作出決策時能夠均衡三者之間的關系,盡量作出相對理性的選擇。另外,還應該看到這種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高校合并中的盲目現象,從而對組織行為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規(guī)制。
高?!昂喜帷边@一現象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組織行為現象,對于這樣一種現象的認識,我們應該把它置于一定的理論框架中,在“比較理論分析”框架中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它的存在有一定的背景和價值,是效率機制、合法性機制和社會網絡機制之間既共存互補,又相互競爭的結果。但是,就我國目前的狀況看,高校合并在過程中及合并后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社會和學術界給予更多的關注。
[1]王建平,高校合并簡論 [J].中國成人教育,2009,(3).
[2]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韋淑珍.組織趨同現象的社會學新制度主義解釋 [J].商業(yè)文化,2008,(4):18.
[4]李景華,張菲菲.高校合并的交易成本學派視角考察[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74.
G649.21
A
1001-7836(2011)02-0025-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11
2010-08-02
秦艷麗 (1989-),女,河南濮陽人,學生,從事社會學研究。
(責任編輯:朱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