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麗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國古代文學精品課程教學改革之思考
陳海麗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作為高等院校中文專業(yè)的主干課,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需站在教育民族化的最前沿。而針對古代文學的教學難度大、覆蓋面廣、教學時間縮短、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最為吃力的核心課,不斷進行學科建設與教學革新,迫在眉睫。
精品課程;教學觀念;建設與革新
在高校中文系專業(yè)的教學中,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貫穿上下五千年,時間跨度大;涉及書籍眾多,內容龐雜,容量大。不僅包括對古代約三千年的作家作品的介紹與分析,且包括對文學史的詮釋,涉及到了文獻學、文化學、哲學、美學、史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另外教學中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資料,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語言距離當今現(xiàn)實生活都似乎很遙遠,學習難度較大。而隨著社會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高等教育繼續(xù)要求增加新課程、壓縮傳統(tǒng)課程學時。古代文學課程由于開設時間長、學時量大,成為相當部分高??s減傳統(tǒng)學時的首選對象。針對于古代文學的教學難度大、覆蓋面廣、而教學時間縮短、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最為吃力的核心課,不斷進行學科建設與教學革新,迫在眉睫。其改革內容及目標主要是:
古代文學課程包含對大約三千年的作家作品的介紹與分析,包含對文學史的詮釋,涉及到了文獻學、文化學、哲學、美學、史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課程設置必須充分平衡好點與面的關系。如果將教學重點放在作品的學習上,必然要選擇大家名作,而且入選的作品應該盡可能保持原貌,不作刪減。那么,課時有限,一般作家作品如何兼顧?史的線索如何貫穿?如果一般的作家作品不講,學習的系統(tǒng)性就難以保證。當務之急應該是設置課程,點面兼顧。教師應首先根據(jù)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及各個教學單元的實際情況,對每一教學單元做出目標分析,然后確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與重點、難點,再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示范性講授,以便讓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建立起相關知識系統(tǒng)與框架。既要保證有足夠的作品數(shù)量,又要能夠點、面兼顧,使得學生通過這些作品的系統(tǒng)學習,對于中國文學史有大致的了解。
相應于課程的設置,就要打破舊有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立體的,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基礎層——知識積累層;中間層——思維訓練層;提高層——能力培養(yǎng)層。文學史的基本知識、發(fā)展線索、時代特點,以及文學流派、文學集團、文學體制、經(jīng)典作品、作家風格等,都屬于基本知識積累的層面;對文學發(fā)生原因的深層追尋,對文學時代風格的理論抽象,對文學發(fā)展嬗變的邏輯歸納,以及對經(jīng)典作家作品的深層體悟等等,屬于思維訓練層與能力培養(yǎng)層。其中,對原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抽象、概括等,屬于思維訓練的層面,而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理論抽象與概括,尤其是富有前瞻性、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等,屬于能力培養(yǎng)的層面。實施這種模式,具體地應為:以基礎知識為立足點,通過精讀原著,讓學生切實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經(jīng)典性作品,了解文學史發(fā)展線索和主要作家風格,并具備較好的分析鑒賞能力。
由于舊有教育觀念的驅動,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是把古代文學僅僅當成教育人、傳播知識的工具;當作了解人們“苦難歷史”的參照物。教學過程中,往往將古代文學課講成了純文學知識的傳授、純歷史的演繹、純思想史演變的課程,甚至將古代文學課上成了政治斗爭、階級斗爭的掛圖。中國古代文學既作為一種技能的訓練,又作為一種人格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至此發(fā)生了斷裂。另外也有老師對古代文學是一門“藝術”的觀念,還比較模糊,因此,從課程的準備到課程講授的整個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藝術思維。在課程的教學理念中,一定要有“藝術”這一概念,把古代文學作為審美對象來欣賞。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古代文學與其他藝術學科有著相當?shù)穆?lián)系,特別是與音樂的聯(lián)系更是非常密切,不管是詩、詞、還是戲曲都與音樂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詞、戲曲等內容的古代文學課中,增加一些古代音樂、戲曲表演方面的內容。也需要對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書法等藝術進行相當?shù)牧私猓@對于多方面地闡釋、理解古代文學作品,提高鑒賞水平是不無裨益的。當然這也有待于古代文學老師藝術審美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當然更需要充分利用精品課程資源的生動、可感性,使該課程在教學中突出古代文學的審美精神、人文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和諧中的教育作用,以培養(yǎng)具有知識修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的新型人才。
經(jīng)調查,絕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電子授課方式,希望老師不僅僅囿于教材內容,而應結合研究特點和學術前沿,適時擴充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向著更高更寬的領域邁進。而教師自身,花了心思建立精品課程,就是為了方便省心,已經(jīng)習慣了現(xiàn)有的教材和教法,改動、重組十分費事。而且文學史和一般的選修課不同,教師對于課堂上講授的作品,未必都做到認真閱讀和真正理解,真要深入分析,講出自己獨到的認識,教學上的盲點其實不少。尤其課堂上講的,還有許多與自己的研究課題、科研領域有距離的作家作品,以前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上課前勢必要認真準備,需要抽出大量時間來認真讀書。但是這樣付出的結果,又無法直接反映在自己當前的研究成果方面。
從學生來看,多數(shù)學生還不能自覺地把精品課程的應用與自己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對精品課程不了解,顯然不能夠自覺地把對精品課程的利用與自己的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另外學生主動參與網(wǎng)上學習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搭建一個精品課程的教學輔助及使用平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這個平臺上,各個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課程教學輔導站,上傳相關的電子教案,發(fā)布課程公告,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可以通過上網(wǎng)學習,以在任意地點下載教師的教案進行學習,并且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版提出,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
精品課程的建設與使用應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應該因為建而忽視了用,更不應該為了建立而停止使用。在建設初期,因時間和精力、經(jīng)驗等的限制,古代文學精品課上馬較為匆忙,古代文學資源遠沒有達到足夠的豐富性、全面性等,況且古代文學的知識量太大,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涉及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靠學生查找資料、尋找資源,進行補充學習。
如今教學中過分地依賴于精品課程系統(tǒng),這對于教學展開、擴大、深入、創(chuàng)新等很是不利。古代文學精品課程能否有效地被利用,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能否產(chǎn)生預期效果,達到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目的,其關鍵在于不囿于有形、有限的資源。并且古代文學教學涉及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個方面,有形資源主要是指在網(wǎng)上直接看到、學到、瀏覽到的如教學課件,課程的教學內容、大綱、習題等。而無形資源是指在精品課程網(wǎng)站上不能直接看到的,如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在進行精品課程時只有將古代文學課程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結合在一起,甚至將無形資源看作要比有形資源對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古代文學精品課程的資源。
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古代文學教學長度極為有限,受教學時數(shù)的限制,精品課中的古代文學,很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不能成為教學資源,沒能進入課程系統(tǒng),或有的進入了系統(tǒng),但只是蜻蜓點水的涉及,嚴重阻礙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學(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足夠長度的教學和研讀、多維視野的實踐與發(fā)揮,將融古典精華與現(xiàn)代氣息于一身,使古代文學所蘊涵的精神和魅力充分顯現(xiàn),使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學精品課程的教學與建設,離不開整個大環(huán)境的氛圍,因此,需要院、系互為聯(lián)動,積極營造有利于夯實基礎、拓展思維、擴充能力、激勵超越、升華境界的教與學的良好氛圍,讓用力投入的精品課程,不因缺乏后勁而阻礙精品課程產(chǎn)生應有的效應。其效應涉及到三方面:
首先是教師教育觀念的現(xiàn)代化,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xiàn)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教師的教育觀念有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學生觀、人才觀、師生觀、課程觀等等。教育觀念的現(xiàn)代化要求每一個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對象,要樹立起一個教育信念,把古代文學的教學立足于當代,才能談得上弘揚民族傳統(tǒng),也才能實現(xiàn)它的人文性和現(xiàn)實意義。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合理化,古代文學這門主干課程實際是由一個課程群組成。它一般包括先秦文學、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此外還相應配備有一批專題選修課程。要保證這個課程群的教學質量,必須有一個數(shù)量和年齡結構合理、專業(yè)素質高的教師隊伍。然而,目前不少高校承擔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普遍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的現(xiàn)象。再者擔任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除了要熟悉本門學科之外,教師不應該局限于古代文學的研究和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蘊涵著其產(chǎn)生時代的社會、思想、文化、語言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這不僅要求古代文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開闊的視野,做到文學本文、史學思維、文化視角三位一體,而且應注意到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還要在傳承的基礎之上具備一種對當下文學的觀照、關懷,甚至是審視。在這樣的古今對照之中,尋找中國文學發(fā)展的道路,尋求心靈的相通。
關于課程設施及教學內容的實施,突出重點與難點,以點帶面。設置古代文學精品課程時,把握課程特點,尊重教學規(guī)律。相關課程的合理配套設置,是精品課程教學改革是否獲得成功的堅實保證。這門課程既是一個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的課程群,那么,在課程設置上,就應當把必修課與選修課有機結合起來,以選修助必修。在開學時間安排上,選修課的開設應在必修課開設之后至少一學期,以便學生在必修課學習中獲得基本的知識儲備前提下,通過選修課的學習,對相關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培養(yǎng)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有機結合,既有利于學生消除畏難情緒,較快步入古代文學殿堂,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又有利于順應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要求,節(jié)約授課學時。
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卓越成就和發(fā)展脈絡有一個整體而清晰的認知,進一步擴大古典文學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分析評說能力?!保?]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根據(jù)各個教學單元的實際情況,對每一教學單元做出目標分析,然后確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與重點、難點,再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示范性講授,幫助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建立起相關知識系統(tǒng)與框架。在基礎教學中重點講授經(jīng)典作品,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直覺能力與作品感悟能力;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構成教與學的雙向交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進一步培養(yǎng)其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使用立體網(wǎng)狀精品課程的教學體系,可以建立和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確定好檢查、考查和考試的內容。檢查主要是以提問、作業(yè)、隨機抽查等形式規(guī)定學生自學內容學習的效果;考查是以隨堂考試或論文、作業(yè)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接受情況;而考試則是通過具體的試卷、試題來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與邏輯分析能力的測試。改革現(xiàn)行的知識考卷式的考評制度,通過討論、論文、綜合測評以及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在考查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1]教育部.漢語言文學系《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大綱之二: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2011-02-03
周口師范學院教改項目:古代文學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及利用研究(J200818)研究階段成果
陳海麗(1966-),女,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從事古代文學教學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