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平,盧 凌
(1.亳州師范高等??茖W(xué)校 外語系,安徽 亳州 233500;2.阜陽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41)
“Horse”國俗語義的英國文化考量
唐利平1,盧 凌2
(1.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 外語系,安徽 亳州 233500;2.阜陽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41)
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語言單位,特別是詞語,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從昔日龐大的英帝國興起直到現(xiàn)在,馬在英國軍事歷史和英國民族的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隈R在英民族文化具有的獨特形象意義,從馬的英語語義和習(xí)語、歷史文學(xué)和英國民族的體育娛樂生活三個層面探討英國的“馬文化”。
horse;國俗語義;英國文化;“馬文化”
詞語是最能明顯反映語言與文化關(guān)系的語言項目之一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most readily seen in words.Words that are intuitively recognizable are basic units of meaning)。它除了本身的概念意義(即邏輯意義、認知意義、指代意義)以外,還具有多項聯(lián)想意義。這種聯(lián)想意義使詞語在讀者意識中引起一種形象感?!霸谔囟ㄕZ境中給予人的一種特定感受”被稱為“自然聯(lián)想型”。詞語的另一種聯(lián)想形象,是前人通過文學(xué)作品記載或保留在社會生活習(xí)俗中,歷經(jīng)社會變遷和文化歷史沿革流傳下來,被后人在語言學(xué)習(xí)過程中所接受并感知沿用的一種非直接經(jīng)驗的形象感。這種聯(lián)想具有明顯的“文化繼承性”。這種在概念意義上添加歷史文化、民族風(fēng)情、地理環(huán)境等文化色彩的的詞語具有了特定的國俗語義,賦予了該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
馬在不列顛島國英國屬于為數(shù)不多的大牲畜之一。英民族的祖先凱爾特人 Celts屬于游牧民族,擅長騎馬和狩獵。由于英美文學(xué)作品的渲染和馬在英國古代戰(zhàn)爭中的軍事歷史作用,亞瑟王與他的圓桌騎士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英美文學(xué)作品中,中世紀的騎士總是被描寫成騎著健壯的高頭大馬,頭戴盔甲,身佩戰(zhàn)刀的形象。古人出游也常以馬為伴。英國人至今喜歡騎馬、賽馬、賭馬。馬成了英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伴益友”。它在英語文化中的聯(lián)想形象始終是和“忠誠勇敢、理性智慧、寬容溫和”的詞語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馬在地球上出現(xiàn)要比人類早一些。馬被列為動物王國中繼大猩猩、象和狗之后在智力上最高級的動物,有極佳的記憶力。那些早已使用馬的人類早期文明發(fā)展則比沒有使用馬的人類文明發(fā)展快得多。
(一)“Horse”的語義
Horse一詞的意義有概念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其概念意義在1976年版的Longman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詞典里的第一條注釋是:a large,herbivorous animal with……It has been domesticated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as a beast of burden, a draught animal and for riding.Horse做為中性名詞,意為:馬是強大的食草動物,被馴養(yǎng)來載物馱重、供人騎。“ The horse played a variety of other roles in urban society, such as a companion,an aesthetic object, and a heroic figure for literature”。Horse的功能是“(人類的)伴侶、欣賞物、文學(xué)作品中的英雄形象”。[1]
在英語中,一些與horse有關(guān)的詞語有著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如,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耶穌基督降生在一個馬廄的馬槽里。于是,stable馬廄和trough馬槽在英語文化里便罩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被視為基督的搖籃和精神源泉。再如,馬蹄鐵horseshoe在英國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民族意義。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物,能驅(qū)除邪惡,給人帶來好運。英國有在家門口釘馬蹄鐵的習(xí)俗,并且要兩端朝上,以防好運流失。據(jù)說,英國海軍統(tǒng)帥納爾遜Nelson就曾在它的“凱旋”號(Victory)軍艦桅桿上釘著一只馬蹄鐵,以求好運。至今在英語國家婚禮上,經(jīng)常有人把馬蹄鐵或做成馬蹄鐵形狀的飾物配件當做吉祥物贈送給新人,以圖吉利。還有人把住宅樓群設(shè)計組合成馬蹄形,也是典型的英美習(xí)俗。人們認為這樣能給住在里面的居民帶來吉祥好運。[2]
在英語文化中,馬的聯(lián)想意義主要是褒義的?!霸诨浇虈依?,馬為勇氣和寬容的象征,守護國家、地方、行業(yè)等的圣人。如英國的守護圣人圣喬治 (Saint George)常常以騎馬的姿態(tài)出現(xiàn)。”[3]馬是戰(zhàn)爭中不可缺少的“戰(zhàn)士”和“武器”。馬象征著財富、地位和權(quán)力,讓人產(chǎn)生“威武健壯”、“忠誠勇敢”“寬容溫和”的聯(lián)想。
馬不是某個民族的特有產(chǎn)物,“高大健壯”中含有英國和世界上其它國家良種馬的一般特點。但是英國文化所具有的對于馬的共同一致的聯(lián)想,總是健壯的駿馬,伴隨著“威武、勇氣和寬容”形象。這種聯(lián)想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文化形象感”。它在英民族多年的文化傳承和歷史積淀中影響了一代代英國民族。在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古詩《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詩句幾乎家喻戶曉。其中“古道西風(fēng)瘦馬”,還有類似的“盲人瞎馬”或“掉了牙的老馬”的描寫欲賦予的馬的文化形象則顯得凄涼感傷。這一點在英國文學(xué)作品和英國文化中絕難見到或感受到。
(二)英語中與“horse”有關(guān)的習(xí)語
Horse在英國人民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最能反映英語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人們喜歡用它比喻生活之事。英語語言中有許多短語、習(xí)語和諺語融入了英國民族喜歡馬、愛馬的情感。英語文化中的對于馬的形象基本是固定的含有褒義或作為人類的同類而出現(xiàn)。
下面例子中,horse的含義已經(jīng)超出了它的概念范圍,而具有了聯(lián)想意義。
1.英語語言中,“馬”取代了漢語中的“?!?,而被比喻成強壯之物,含有“辛苦勞作、任勞任怨”之意。
如,as strong as a horse,非常健壯,精力充沛;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做大量的工作;hitch horse together同心協(xié)力、情投意合;eat like a horse/eat a horse,(如,I'm too hungry.I can eat a horse.) 比喻“吃的多”。
2.英語中horse的引申意義含有擬人化用法。
在英語國家,horse是古代戰(zhàn)爭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和工具,甚至是戰(zhàn)士、軍事力量。在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的《新英漢詞典》里注有:馬 [總稱]:騎兵。如,three hundred light horses,三百名輕騎兵。在這個詞條解釋中,horses不再是工具和武器,而被給予了與士兵相同的地位,light horses譯為“輕騎兵”。再如,horse and foot意為:“全軍、全力以赴”。
在以下詞語中,horse被擬人化。如,a willing horse意為“心甘情愿、樂于工作的人”;an old war horse意思是“喜歡敘舊的老兵”;wheel horse“踏實苦干的人,骨干分子”;back the wrong horse“下錯賭注,誤信他人”。[4]
3.其它有關(guān)horse的英語習(xí)語和諺語。
習(xí)語:to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stream為
“臨陣換將,調(diào)換主持人”;horse sense,常識,判斷力。
To put a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Hold one's horses!祈使句:停止,不著急,不發(fā)火。
To buy a white horse浪費金錢;在英語文化中,顏色詞“白色”常表示“無用的”,還有 a white elephant意思是“無用的東西或事物”的說法。所以,買白色的馬就是買無用的馬,是浪費金錢。
英語諺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馬的諺語和漢語諺語的意思相近。
(1)All lay load on the willing horse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2)A willing horse needs no spur.良馬不需鞭策。意同漢語中的“響鼓不用重錘敲”。
(3)It'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好馬也有失蹄時。
(4)Never swap horses while crossing a cream.過河中途莫換馬。
(5)As a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time reveals one's heart.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6)Never look at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對禮物不能吹毛求疵
(7)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補牢,賊走關(guān)門。
在英語中,少數(shù)與馬有關(guān)的詞匯顯示出貶損的一面。
如,《新英漢詞典》( 同上)中,注有:horse,[美俚](考試作弊時的)夾帶;粗魯?shù)募一?笨蛋。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里也有類似的表達,如,talk horse為“吹大牛,說大話”;a horse laugh表示“放聲大笑”,含有嘲弄或懷疑之意;be on one's high horse意為“趾高氣揚,神氣活現(xiàn)”;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指“暗藏的奸細”等,但這并不影響英語文化中“馬”的正面形象。英語中還有許多描述馬的詞:a willing horse,a good horse,the most useful animal,——“金馬良駒”。這種文化傳承下來的形象根深蒂固,正如英國語言學(xué)家Ogden和 Richards在他們合著的《意義的意義》中所言:“詞語的力量是我們生活中最守舊的力量。人類學(xué)家僅僅在昨天才開始承認這些糾纏著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無法擺脫的語詞繩索的存在。共同繼承的概念模式 (common inherited scheme of conception)包圍著我們,像空氣一樣自然而又不可爭議的影響著我們,強加于我們,以無數(shù)的方式限制著我們的思維活動?!盵5]詞語往往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被深深烙上民族的烙印。比如,中國人視“?!睘樯裎锖兔\的守護神。幾千年來借牛力耕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中國人愛牛、敬牛、拜牛,稱牛為“金牛”。像中國人自喻為“牛文化”一樣,英國人喜歡馬、崇尚馬的理性寬容精神,形成了英語民族的“馬文化”。
歷史上不列顛島國曾先后經(jīng)歷過凱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北歐海盜的入侵。直到1066年法國諾曼貴族威廉一世征服英國,建立英國諾曼王朝。
最早的凱爾特人the Celtics可以被看做是今天的愛爾蘭人、威爾士人、英格蘭人……,以及其他西歐和中歐人的祖先。從公元前800年直到羅馬占領(lǐng)時期,杰出的鐵器時代民族——著名的凱爾特人統(tǒng)治著歐洲的大部分以及不列顛群島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直到公元43年,不列顛還為凱爾特文化所主導(dǎo)。
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學(xué)家們一律將凱爾特人描繪成“高大結(jié)實,一頭金發(fā),擅長馬術(shù)或駕馭戰(zhàn)車的戰(zhàn)士”。凱爾特人擅長騎馬,作戰(zhàn)勇猛,被稱為“好戰(zhàn)”的野蠻人。公元55年,凱撒大帝在征服不列顛戰(zhàn)爭中遇到了凱爾特人的戰(zhàn)車。他在自己撰寫的《高爐戰(zhàn)史》中描繪道“戰(zhàn)馬的嘶鳴,車輪滾動發(fā)出的隆隆之聲使敵人陷入一片恐慌?!盵6]他們的馬蹄所到之處,常使敵人聞風(fēng)喪膽,“而且他們還可以在疾馳的戰(zhàn)車中來去自如,如履平地?!薄榜R”作為戰(zhàn)爭利器和工具與英民族祖先的勇猛威懾盛名一起被載入史冊。
或許是祖先喜好的遺傳,英國人愛馬的傳統(tǒng)從凱爾特時期就開始了?!榜R”在凱爾特時期就已經(jīng)具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義了??脊艑W(xué)家在不列顛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公元前800年凱爾特人的青銅馬具和陪葬馬車。據(jù)考古學(xué)家研究分析:只有在當時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個人和家族,才能擁有精致的青銅馬具和四輪馬拉戰(zhàn)車。同時,馬車制造商和造船師一樣成為一種發(fā)展很快的特殊職業(yè)。人們把護身符設(shè)計成帶有拱形馬頭的胸針,胸針底部系有三角形垂飾,走起路來叮當作響,可以威嚇妖魔鬼怪或正在逼近的敵人。至今在倫敦英國議會大廈外面的泰晤士河堤壩上還挺立著一座1902年建造的一輛雙馬拉戰(zhàn)車的青銅雕像。前方兩匹馬前蹄揚起,馬似在鳴嘶。中間凱爾特王后波笛卡和她的兩個女兒勇敢威武地凝視前方。[6]41這座雕像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英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英國文學(xué)作品中,盎格魯-諾曼時期風(fēng)行的傳奇文學(xué)常以精通武術(shù)和騎馬的騎士為主要人物。在《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傳奇小說中,描寫亞瑟王King Arthur和他的圓桌騎士們Calvary的騎士精神的故事家喻戶曉。騎士的形象總是騎著英俊威武的高頭大馬、劫富濟貧的俠義之士。馬是騎士、武士的忠誠良伴,是勇敢的戰(zhàn)士和作戰(zhàn)利器。馬對主人無比忠誠,關(guān)鍵時刻能替主人殉命。英國文學(xué)中,有多部作品描寫騎士和馬的生活,如《高溫爵士與綠衣騎士》、《沃維克的蓋爾》等等。英國騎士文學(xué)升華美化了馬的形象。
馬原本就是有靈性的動物,但是再沒有其他國家的文學(xué)作品像英國作家斯威夫特那樣賦予“馬”如此高尚的理性和高貴的地位。在《格列佛游記》中,斯威夫特在第四卷慧骃國(即馬國)游記中敘述了自己在馬國的經(jīng)歷。這個國家統(tǒng)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誠實的馬,即慧骃。供馬驅(qū)使的耶胡yahoo(指人)——影射英國統(tǒng)治集團和社會上的壞人——卻是一群丑陋齷齪、貪婪淫蕩、殘酷好斗的畜類?!耙驗檫@些高貴的“慧骃”生來就具有種種美德,它們是理性動物,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罪惡,所以他們的偉大格言就是要發(fā)揚理性,一切都受理性支配。……它們的理性并不受感情、利益的蒙蔽和歪曲,所以它必然會令人信服”[7]252“友誼和仁慈是“慧骃”的兩種主要美德;這兩種美德并不限于個別“慧骃”,而是遍及“慧骃”類。”在“慧骃”國,青年男女都有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節(jié)制、勤勞、運動和清潔的功課?!盎垠S”國建立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們創(chuàng)造了天文學(xué)和文學(xué)。可以根據(jù)日月的周轉(zhuǎn)運行計算年月?!八鼈兊脑姼璞扔髑∏?,描寫細致正確。”[7]258作者在“慧骃”國所有這些見聞,儼然是在一個理性的人類王國。在斯威夫特的筆下,馬就是一個理性、智慧,具有人類各種美德的化身。無疑,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塑造的“馬”的形象——“理性、智慧、勇敢和寬容”——給英國文化帶來鮮明的個性和特色。
(一)“Horse”給英國人的體育娛樂生活增添了豐富內(nèi)容
世界上許多體育運動,如足球、板球、高爾夫球和賽馬等都起源于英國。數(shù)百年來,賽馬horse racing在英倫諸島一直是流行的觀賞性體育運動。英國人尤其喜歡賽馬、賭馬,把它視為生活中最重要的賽事和娛樂活動。英國的賽馬賽事頻繁,只要天氣允許,一年四季都有賽事。每周六天都有賽馬活動,英國的小酒店和咖啡館隨時播放賽馬的現(xiàn)場直播。賭馬是賽馬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國人傳統(tǒng)生活的一部分。它增加了比賽的激烈性和緊張氣氛。英國所有的商業(yè)街道high streets上都設(shè)有賭注站betting shops,turf accountant,供人們給喜愛的馬匹下注“to place a bet”。這反映出英國上層社會和一般普通百姓對賽馬運動的喜愛和興趣。近年來,由于政府規(guī)定賭馬下注的資金可以用于資助比賽獲獎?wù)?,星期天也設(shè)有賽馬活動。[8]
英國的賽馬運動開始于中世紀,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當時人們是為了能把馬賣個好價錢,讓賽馬手騎馬比賽,展示馬奔跑的速度。在“獅心王”理查 King lion-h(huán)eart,Richard統(tǒng)治時期(1189-1194),人們第一次為賽馬設(shè)立了獎金,并制定了一套規(guī)則,對騎手和參賽馬匹的資格認證等等。賽馬很快成為英國人熱衷的運動,特別是上流社會和貴族。隨后,賽馬運動很快傳到美國、香港等英國殖民地。到20世紀下半葉,賽馬運動迅速發(fā)展開來,人們對喜歡的馬匹下注betting the race,英語國家出現(xiàn)了曠日持久的賽馬賭馬熱潮。隨著賽馬項目增多和參與的人及馬匹的增加,賽馬運動越來越激烈精彩。被稱為“正宗的英國皇家運動”的賽馬和馬術(shù)表演于1912年被正式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英國歷史上,安妮公主就曾經(jīng)獲得一次最困難的三階段賽馬的歐洲冠軍。香港一位名人曾說過,這已成了英語國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9]
賽馬項目主要有兩類:平地賽flat racing和越野賽steeple-chasing。平地賽馬會常年都有,甚至在冬季;夏季舉行越野障礙賽。平地賽是英國古典賽馬運動。其中兩個重大的賽馬會是全國障礙大馬賽the Grand National和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Royal Ascot。始創(chuàng)于1836年的英國最著名的全國越野障礙賽馬會the Grand National為期三天,每年春天在利物浦的昂特里Aintree舉行,被認為最具觀賞性的賽馬會。[10]1352每年六月在英國伯克郡舉行的為期四天的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王室成員會前來觀賽下注?,F(xiàn)今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非但喜愛騎馬,也常常出席英國重要的賽馬會,同時會繞有興趣的下注賭一賭自己的運氣“bet for luck?!盵11]
談?wù)摗百愸R”成為英國各階層人民和媒介的一個經(jīng)典話題?!癆 dark horse”(黑馬)一詞源于賽馬:19世紀英國小說家迪斯雷利Disraeli在1841年出版的《年輕的公爵》中首次使用該詞。該書描寫了一次賽馬活動:兩匹被認為最有希望奪冠的馬被淘汰,而一匹從未引人注目的黑馬卻沖過終點獲勝。從此“黑馬”一詞被廣泛使用,含有出冷門之意。比喻實力難測的競爭者,出冷門的候選人。[12]
英國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被稱為時髦的賽馬盛事。賽會的第三天通常是女士節(jié)Ladies'Day,女士們常帶上奇形怪狀的帽子,向人們展示她們的時髦打扮。這一活動往往成為英國電視和報紙媒介關(guān)注的熱點,特別是英國的一些小報,如《世界新聞報》the News of the World,《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會連載文章評論女士們的帽子,預(yù)測時髦流行趨勢。另外,還有一些專門報紙雜志登載賽馬等消息。如,《馬和獵犬》Horse and Hound是英國一家主要刊登與馬有關(guān)的新聞和信息的雜志,談?wù)撡愸R和打獵。該雜志1884年開始發(fā)行,現(xiàn)為周刊。[10]741
(二)“Horse”與皇室的聯(lián)系
有史以來,馬與英國皇室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全球進入現(xiàn)代化的今天,英國人依然固守著古老的傳統(tǒng)。在一年一度的英國女王生日慶典盛事上,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和她的丈夫愛丁堡公爵仍然是坐馬車去廣場出席閱兵式,檢閱英國軍團Trooping the Color。騎兵與馬列隊前往,行走整齊有序。女王馬車前健壯英俊的高頭大馬成為女王生日慶典上最引人注目的風(fēng)景,有節(jié)奏的馬蹄聲構(gòu)成慶典活動中動人音樂的一部分。這種壯觀的馬與人構(gòu)成的和諧畫面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英國有著世界聞名的皇家騎兵隊the Royal Horse Guards,創(chuàng)立于1661年?;始因T兵團第一第二連隊擔(dān)任保衛(wèi)白廳禁衛(wèi)騎兵司令部的警衛(wèi)任務(wù),每天在騎兵司令部門前換崗cavalry regiments。這對士兵和馬常常是個考驗,因為當人群擠壓過來,相機咔嚓作響,糖塊揮撒,品頭論足之聲不斷,士兵和馬必須保持紋絲不動,尤其是馬所表現(xiàn)出來的沉著冷靜和優(yōu)雅的姿態(tài)令游人驚嘆不已?;始因T兵換崗儀式是英國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如同莫斯科紅場士兵換崗或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一樣,吸引著來自于世界各國的旅游觀光者。[13]一位記者這樣描述英國皇家騎兵團換崗儀式:“騎兵們按照紅、藍色分列兩隊,每人騎兵手里都拿著一把寶劍,隨著一聲聲號令,他們動作整齊地進行著交接儀式,訓(xùn)練有素的馬匹就象聽得懂指揮號令,隨著一聲聲令下完成著一個個整齊的動作。交接儀式上,人與馬的配合非常默契,令人贊不絕口?!比伺c馬的密切配合如此默契,把馬的理性精神、優(yōu)雅姿態(tài)和溫順性格演繹到近乎完美的境界。悠然自得的駿馬成為英國人的驕傲和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左彪教授認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各種文化保持其發(fā)展活力的源泉?!盵14]19美國哲學(xué)家羅素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概括了多元文化的互補性和互動性:“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蔽覀冊谔接懹幕?,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時,“并非為了判定中西兩種文化孰優(yōu)孰劣,而是為了指明兩種文化的主流傾向,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正常交往,也便于兩種文化取長補短,創(chuàng)建更加理想的人類文明。[14]176受著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注重修身內(nèi)省,強調(diào)悟性,安分守己,知足忍讓。人們在默默無聞的“老黃?!鄙砩习l(fā)現(xiàn)了這種品德性格,于是中國人贊美“老黃?!本瘢瞥纭芭N幕?。而英國人崇尚馬的理性、秩序和規(guī)律,這一點恰好正是西方人講求理性和邏輯思維方式的觀照。因此,從這個視角考慮,英國的“馬文化”可以被看做是中國“牛文化”的對視點。
[1]TheHorse in the City——Living Machin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The USA: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altimore Press,2007.
[2]潘紅.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5.
[3]林明金,霍金根主編.簡明英美語言與文化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37.
[4]侯寧海.英語習(xí)語大全[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2001.
[5]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
[6]戴爾·布朗.凱爾特人——鐵器時代的歐洲人[M].北京:華夏出版社,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7]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M].張建,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8]PeterChildsandMikeStorry.ENCYCLOPEDIA OF 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當代英國文化百科全書 .[e-M] .Londonand New York: theTaylor &Francis e- Library, 2002.(c)1999 Routledge.
[9]畢繼萬.世界文化史大全——英國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0]Jonathan Crowther.Guide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M].黃梅,陸建德,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01.
[11]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華全坤.盛學(xué)葳.英語典故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覽[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2001.
[14]左彪.沖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H313.3
A
2095-0683(2011)01-0146-05
2010-12-23
唐利平(1959-),女,安徽阜南人,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盧凌(1954-),女,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碩士。
責(zé)任編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