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迅元素及其當代意義

2011-08-15 00:53:55李永建
關鍵詞:國民魯迅

李永建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魯迅元素及其當代意義

李永建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重體輕用的學院式研究模式造成了魯迅研究的過度與飽和,也與重視干預現(xiàn)實社會的實踐性的魯迅精神相違背,因而有必要在魯迅研究上進行戰(zhàn)略轉移:由注重“體”即構成要素、內涵、特征等的研究轉變?yōu)閭戎赜凇坝谩奔垂δ?、價值、意義和影響的研究。具體而言就是:從魯迅文本中提煉、抽繹出魯迅元素即魯迅的思想、文學中最本質、最精華部分的組成單位,在與當代人產生心理共振的基礎上,矯正、引導、重塑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結構。在這一思路下從社會現(xiàn)實、國民文化心理、人類普遍的人性等幾個方面來闡發(fā)魯迅元素的當代意義。

魯迅元素;當代意義;體用;社會現(xiàn)實;文化心理;普遍人性

克羅齊有句名言:“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盵1]6這句話移用過來也可以這樣說:“所有的文學都是當代文學”。也就是說,無論多么偉大的作家、多么經典的作品,只有那些與當代人的心靈產生強烈共鳴的、在當代人的內心深處留下印痕的,才是有價值、有生命力的。對于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的魯迅,當我們閱讀、闡釋、估價他時,也應該建立在他是否具有當代意義這個價值標準之上。雖然魯迅研究中“體”、“用”同樣重要,但對魯迅的“體”的研究已出現(xiàn)闡釋過度、研究飽和的態(tài)勢,言說的空間已經很小了,而應該進行戰(zhàn)略轉移,側重于“用”即其價值、功能的研究、開掘。就魯迅本人而言,雖然他也有著文學家、學者的身份,但他主要是思想家,是戰(zhàn)士,曾以“精神界之戰(zhàn)士”自許,因而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重“用”的。他晚年對自己的老師章太炎的評價中褒揚其作為斗士的前半生而貶抑其作為書齋學者的后半生的價值取向,完全可以借用來研讀、評價魯迅。而當前學界對魯迅研究的日益精致化、學院化的態(tài)勢與魯迅當年所反對的整理國故一樣,則有違魯迅初衷。

那么魯迅是否具有當代意義,又有著怎樣的當代意義呢?這有必要回顧一下魯迅當年對自己作品未來價值的預測。面對一些論敵諷刺魯迅的“落伍”,魯迅這樣回應:“我的話已經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適用,恐怕明年也還適用。但我誠懇地希望他不至于適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這樣,中國可就要完了,雖然我倒可以自慢?!盵2]514魯迅是發(fā)自內心地希望自己的作品和他所處的時代一起腐朽和滅亡的,如今,魯迅的時代已經遠去,魯迅離開我們也已經七十余年,那魯迅當年的話今天還適用嗎?客觀而言,時過境遷,魯迅的一些關涉?zhèn)€人私怨的泄憤之作、商業(yè)性的刊物廣告和記錄日常瑣事的日記,確實沒有太多的精神文化內涵,除了當作專業(yè)研究者的文獻資料,已經失去存留、閱讀的價值,應該從魯迅著作中刪除以卸載;他的一些學術特別是稽古之作,雖然自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但與作為戰(zhàn)士的魯迅的精神特質有較大距離,也可以加以淡化。然而,魯迅如泉下有知,也會慨嘆和“可以自慢”的是,他的作品并未隨著他的時代的逝去而速朽,大部分還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生命力。這又分為兩種形態(tài):其一,魯迅當時針砭的世道人心的病態(tài),今天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甚至有的還變本加厲,故而仍然需要魯迅當初所開的處方加以療救。正如當年魯迅所說:“他所諷刺的是社會,社會不變,這諷刺就跟著存在。”[3]46其二,魯迅對世事人生體察、表現(xiàn)得異常深刻,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故而雖然是從彼時彼地抽繹出來的認識、見解,但移植、運用于當下,仍然擁有重要的價值。

魯迅的思想是豐富、復雜甚至矛盾的,怎樣吸納他的價值內核而化作今人的精神營養(yǎng)呢?在這里我們引入了“魯迅元素”這一概念。所謂“魯迅元素”,指的是魯迅的思想、文學中最本質、最精華部分的組成單位,它既淘洗、過濾掉了魯迅著作中受具體因素限制的枝蔓、蕪雜成分,同時還保存著它根植于源頭活水的鮮活和具象。這正如錢理群、王乾坤所言:“構成魯迅思想的基本單位(元素)的,不是抽象的邏輯范疇,而是一些客觀形象與主觀意趣統(tǒng)一的典型化的單位意象”,而他們“所作的編選魯迅‘論語’的工作,實質上就是將魯迅思想命題中的普遍內容與形式從具體的歷史糾葛中‘剝離’出來”,“重新發(fā)現(xiàn)過去多少被我們忽視了的魯迅思想中的普遍的超越意義?!盵4]開掘、光大魯迅的當代意義就是從魯迅文本中提煉、抽繹出魯迅元素,在與當代人產生心理共振的基礎上,矯正、引導、重塑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結構。但是,我們切忌對魯迅的“用”的研究淪為實用主義——我們以往已經過多地嘗了將魯迅及其研究當作服務于現(xiàn)實政治的工具而進行任意地、斷章取義地切割的苦果,而應該將魯迅作為一個整體并在保持其本體的獨立性、完整性的前提下來進行研讀、闡釋和運用。本文準備在這一思路下從社會現(xiàn)實、國民文化心理、人類普遍的人性等幾個方面來闡發(fā)魯迅元素的當代意義。

當年魯迅說到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為國捐軀和他的詩作《希望》時,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沒有死?!盵5]182今天,當閱讀魯迅對他所處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人生進行針砭的文章時,我們會不由產生同樣的悲哀:魯迅的文章沒有死。魯迅所嘲諷、憤慨的世態(tài)人心的負面,雖歷經多年、移位變形,但仍根深蒂固,不僅以另外的形態(tài)存留下來,有的還更加嚴重惡化了。對此,我們不知道應該敬佩魯迅的深刻、偉大,還是應該為時代發(fā)展得如此緩慢而悲哀。

“還債的”和“討債者”這兩個詞是魯迅從古書中鉤沉出來的,但他借用過來透視他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就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和深刻的總結:“無論什么局面,當開創(chuàng)之際,必靠許多‘還債的’;創(chuàng)業(yè)既定,即發(fā)生許多‘討債者’。此‘討債者’發(fā)生遲,局面好;發(fā)生早,局面糟;與‘還債的’同時發(fā)生,局面完。嗚呼‘還債的’也!”[6]221此語魯迅寫于1927年末,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看出,魯迅以史為鑒,對現(xiàn)實社會的體察是如此透徹,對社會政治的未來走向又有著多么精確的預測,而魯迅又于冷靜平淡中隱寓著多么深重的憂慮和痛惜。而更讓我們驚悚不安的是,魯迅關于“還債的”和“討債者”之說,又多么像巫師的讖語,也概括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荒謬現(xiàn)象:無數先烈以生命為代價換來了民族的獨立、社會的安定,他們無疑都是魯迅所說的“還債的”;而如今的和平時期,那些混跡于政界、商海的腐敗者,以勞動人民的血汗為自己購置豪宅、香車,包養(yǎng)情婦,過著揮金如土、驕奢淫逸的生活,這些人也恰如魯迅所說的“討債者”。而“討債者”日多然“還債的”漸少,雖然不至于“局面完”,但卻令人非常擔憂。重溫魯迅之語,當政者應為之驚醒、引以為戒,每個公民也應自審審人,使社會人心走向良性態(tài)勢。

魯迅在他的許多文章中,對“西崽相”有過精辟透徹的論述。西崽是舊時對西洋人雇傭的中國男仆的蔑稱,魯迅認為:“西崽和華仆在人格上也并無高下,……西崽之可厭不在他的職業(yè),而在他的‘西崽相’。這里之所謂‘相’,非說相貌,乃是‘誠于中而形于外’的,包括著‘形式’和‘內容’而言。這‘相’是覺得洋人勢力,高于群華人,自己懂洋話,近洋人,所以也高于群華人;但自己又系出黃帝,有古文明,深通華情,勝洋鬼子,所以也勝于勢力高于群華人的洋人,因此也更勝于還在洋人之下的華人”?!耙嗅闳A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這就是現(xiàn)在洋場上的‘西崽相’。”[7]366“西崽相”是魯迅對凝淀于國民性中的主奴意識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角色上的體現(xiàn)和延伸的一種形象而經典的概括,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典型化的意象。時至今日,中國某些人的“西崽相”不僅沒有完全消除,而且隨著中外在政、商、企、學等方面交往、合作的日益頻繁和深化,具有“西崽相”的人反而有增無減,而且面目、手段更加復雜、多變,危害也越發(fā)嚴重。他們往往依憑兼具中外語言、知識、文化的背景優(yōu)勢,在涉外活動中不僅以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而周旋于國人與洋人之間,而且從中獲取額外的好處,為此甚至犧牲、出賣民族的利益和尊嚴。而魯迅在七十年前對“西崽相”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對我們今天識別和防范具有“西崽相”的人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武器,也使那些從事涉外工作的人們有了一面藉以自審自戒的人文之鏡。

魯迅對弱勢群體尤其是兒童非常關注,他是兒童本位教育理念的倡導者和踐履者。在《狂人日記》中他就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并為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讀物的創(chuàng)作、翻譯、出版傾注了大量心血。但當時以兒童為主的教育的狀況和結果怎樣呢?魯迅在一篇文章中作了這樣一個一針見血的估價:“現(xiàn)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huán)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盵8]20魯迅這一論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這是他站在世界和人類的高度對現(xiàn)代教育體制對人尤其是對兒童的窒息生命、壓抑個性等的異化現(xiàn)象的深刻反思和深重的憂慮。七十多年過去了,魯迅當年呼喚、期望的“要適如其分,發(fā)展各各的個性”的時候不僅沒有到來,而且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中,教育對人的異化現(xiàn)象反而更嚴重了,教育機構、教師、學生之間出現(xiàn)了多重多向的異化:各類學校變成了以升學率、利潤創(chuàng)收為重要指標的產業(yè)化的工廠,教師成為了傳授技藝的工具而喪失了育人傳道的功能,學生在升學、就業(yè)等的沉重壓力下淪為了知識的容器和考試機器。由此而回想魯迅對兒童的傾心呵護和對教育前景的憂慮,我們今天的每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有所戒懼和醒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魯迅的有些元素,是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彌漫于魯迅作品的字里行間,它們作為魯迅的內置的、軟性的元素,對當代人具有更大的意義。比如,他的對任何政治勢力、文化權威始終保持戒備、充滿批判意識的觀念、立場,他的永遠站在被損害、被侮辱的一方與勢力集團斗爭的傲骨,他的正面文章反面看、對現(xiàn)實永不滿足、充滿懷疑的思維方式,恰恰是當代國民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欠缺的。而吸收魯迅元素中的獨立人格、自主精神、反向思維等的養(yǎng)料,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的變革和認識方式的轉變”[9]662,對建構健全的人格理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據魯迅好友許壽裳回憶,魯迅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經常談到三個相連的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0]55這三個問題也是魯迅后來一直關注和探索,而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對國民劣根性即國民文化心理病態(tài)一面的體察和診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盵11]526國民劣根性,因為沉潛于風俗習尚中,又積淀于國民文化心理深層,浸骨入髓,時至今日,雖經歷時世變遷、社會變革,但并未根除,許多還頑固地殘留了下來。因而魯迅當年為國民作出的診斷和開具的處方,還仍然有用有效,而魯迅當年對國民種種形態(tài)各異的病癥的深刻體察和經典式的概括所構成的魯迅元素,仍是今天察人審己的一面很好的鏡子。

奴性和主奴意識是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經典概括之一。魯迅對國民因為長期受異族統(tǒng)治并受本民族統(tǒng)治者的壓制而形成的奴隸地位及相應的奴性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并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他這樣寫道:“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庇诌M而概括為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12]225。奴隸地位處境是國民身不由己的狀態(tài),如果說魯迅對此只是感到無奈和痛心的話,那么對于一些國民身上的甘于為奴的奴性則是痛心疾首、深惡痛絕了。他晚年連著寫了《隔膜》、《買 <小學大全>記》兩篇文章,在追憶了清朝兩個知識分子馮起炎和尹嘉銓“不悟自己之為奴”反而向清朝主子撒嬌、請謚最終招致牢獄之災和殺身之禍的史實后,對其所顯現(xiàn)的國民的奴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無情的嘲諷。魯迅對奴性的反省在后來的巴金那里得到了延續(xù)和回應:“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隸”,“沒有自己的思想,不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別人舉手我也舉手,別人講什么我也講什么,而且做得高高興興,——這不是‘奴在心者’嗎?”[13]86這是巴金二十多年前對自己在建國之后淪為“精神奴隸”的沉痛反思和自審,也印證了魯迅思想生命力的強大和影響的深遠。然而,讓我們深感憂慮的是當下的許多知識分子并未擺脫奴性的陰影,有些方面還加劇、擴展了:自我甘于屈從的對象,由原先的權力,又增加了金錢甚至內心的欲望。但可悲的是,現(xiàn)在像巴金那樣勇于自我反省的人卻越來越少,而自得并沉醉于奴隸狀態(tài)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魯迅不僅發(fā)現(xiàn)了國民身上的奴性,還更進一步地認識到了國民心理上的更大病變,即主奴意識:擁有了權力、做了主人的奴隸,對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比原先的主子對待自己更殘暴、更兇狠。對此魯迅有著非常形象的比喻:“兇獸樣的羊,羊樣的兇獸”?!八麄兪茄?,同時也是兇獸;但遇見比他更兇的兇獸時便現(xiàn)羊樣,遇見比他更弱的羊時便現(xiàn)兇獸樣?!盵2]63反之也一樣,主人失去了權力就甘于做奴才:“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做主子時以一切別人為奴才,則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盵11]557也就是說,在魯迅看來,主性和奴性同具一人之身是在特定歷史時期長久存在的一種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或者說魯迅以睿智的目光發(fā)現(xiàn)了人性深層一時無法改變的弱點或缺陷。經過多年的政治、文化變革,國民的獨立意識、平等意識有所增強,主奴意識也相應有所淡化。但是,因為在現(xiàn)階段階層以及相應人們的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平等還存在,主奴意識在國民身上還程度不同地遺留著:在政治、經濟、學術領域甚至日常生活中,處于底層的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不得不向地位高的人屈從、“納貢”,甚至要以付出尊嚴、人格作為交換的資源為代價。而這樣的人一旦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權力,自然會以上層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那樣來對待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以換回心理上的平衡。張夢陽認為:“魯迅獨立的哲學品格的真諦”是“人既不能作奴隸也不能作奴隸主,只能作自己的主人!”[9]610魯迅所呼喚的以人的自由、獨立為目標的“第三樣時代”是我們所渴望的,但要真正變?yōu)楝F(xiàn)實,還要走很長的路。

“做戲”與“看戲”是魯迅對國民文化心理病變的又一深刻發(fā)現(xiàn)?!白鰬颉迸c“看戲”作為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兩種現(xiàn)象,是國民文化心理深層虛偽、矯飾和冷漠、殘忍的一種外在顯現(xiàn)。對于“做戲”的,魯迅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做戲的虛無黨”,他們的特征和表現(xiàn)是:“善于變化,毫無特操,是什么也不信從的,但總要擺出和內心兩樣的架子來?!m然這么想,卻是那么說,在后臺這么做,到前臺又那么做?!盵2]346魯迅先后在《宣傳與做戲》、《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和《吃教》等文章里,對不同時期、不同職業(yè)、表現(xiàn)各異的“做戲的虛無黨”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刻畫和揭露。而這種人前人后不一致,想的、說的和做的完全兩樣、沒有信仰和操守的“做戲的虛無黨”,在魯迅身后的今天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在數量上有所增多,并且在技巧上添加了不少新花樣:不僅商人、政客做戲,連書齋里的學者也不甘寂寞,頻頻做秀;他們的舞臺不再限于談判桌、會場和講臺,還拓展到報紙、電視臺、網絡這些現(xiàn)代媒體,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如魚得水;進而還出現(xiàn)了政客、商人、學者演員化和演員、政客、商人學者化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互融互滲的做戲現(xiàn)象。在這樣一個慣于、善于做戲的國度、體制和習尚中,一個本真、坦率地面對自我和他人的人反而像是在做戲了,而揭穿他人、社會做戲的人同樣也會被做戲的群體所嘲弄和不容。這是一種文化的悲哀,也是魯迅當年所不曾預料到的。

“看戲”者更是魯迅所痛恨的,也是他一生所鞭笞的。他曾這樣沉痛地說:“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盵12]170魯迅先后在《示眾》、《藥》、《祝福》、《孔乙己》、《阿 Q 正傳》、《復仇》等作品中刻畫了各式各樣的看客形象。魯迅筆下的那種把犧牲者當作“散胙”的看客,如吃革命烈士夏瑜的鮮血浸泡的饅頭以治癆病的華小拴,譏笑、侮辱因救眾生而被釘殺于十字架的耶穌的以色列人等,在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一天天減少了,這也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過,那種“冀人之危,以為談助”[14]255、以他人的痛苦來建立自己的優(yōu)越感的看客及看客心理還普遍存在。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是到處可以看到許多圍觀殘疾人、溺水者、受傷者而無動于衷甚至幸災樂禍的嗎?更有甚者,一些圍觀者對那些準備跳樓、跳水而又猶豫不決者不是還哄笑加油并狂喊“是好漢就趕緊跳下去”的嗎?同情之心、憐憫之心、博愛之心不發(fā)揚光大,看客現(xiàn)象就永遠不會根除,同樣魯迅對看客的憂憤就永遠不會釋解。

“瞞和騙”、“自欺欺人”是魯迅對國民性的又一準確的診斷。他認為“瞞和騙”、“自欺欺人”這一國民劣根性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其一是國人的身上心中,其二是文人創(chuàng)作的文藝作品里。他這樣寫到:“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中國的文人也一樣,萬事閉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瞞和騙”,“由此也生于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自己不覺得”。[12]252也就是說,國人的“瞞和騙”的行為產生了“瞞和騙”的文藝,而“瞞和騙”的文藝反過來又促使國人陷入更大的“瞞和騙”之中,二者形成了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huán),而結果則是國人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日益被毒化和扭曲。建國后的“十七年”、“文革”時期的文藝,不僅沒有擺脫“瞞和騙”,反而把它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文學藝術淪為了政治集團遮蓋社會真相并進而愚弄民眾的宣傳工具,逃避了表現(xiàn)民眾痛苦、為民請命的神圣責任,甚至不敢正視和書寫作家自己的真情實感。新時期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和深化,作家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覺醒、增強了,大多數作家都敢于“睜了眼看”和寫,特別是晚近出現(xiàn)的關注底層民眾生存狀態(tài)、揭露政治腐敗的新現(xiàn)實主義文學,都充分顯現(xiàn)了作家的良知、真誠和勇氣,這是十分可貴、可喜的。但仍有一些作家昧著良心來粉飾現(xiàn)實、諂媚取悅于權力集團,繼續(xù)制造“瞞和騙”的文藝,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瞞和騙”,作為國民文化心理上的痛疾和行為上的陋習,不僅仍然存在著,還大有蔓延的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宣傳等領域中,“瞞和騙”的現(xiàn)象到處可見,幾乎達到了無法取信于人的地步。更可怕的是,即使在神圣的課堂上,以傳道授業(yè)為己任的教師也不得不“瞞和騙”:以高校為主的許多課程根本就不是一種科學體系,只不過是意識形態(tài)化的說教、宣傳,但作為一種職業(yè)的任何一個教師又不能違背現(xiàn)有體制而言說個人的話語,除非他不再以此謀生。也就是說,“瞞和騙”不僅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還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另外,“瞞和騙”還滲透到家庭、親友、師生之間這些日常交往之中,以至于人際間失去了起碼的真誠和信任?!安m和騙”有如此巨大、持久的生命力,我們不知應該敬佩魯迅對國民性體察的深刻,還是應該哀嘆社會歷史的停滯和人性的退化。

魯迅在《推》、《爬和撞》等文章中,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了國民的“推”、“踏”、“撞”等不文明行為,并進而從中發(fā)掘了它們所隱喻的國民文化心理病變的深層內涵,而這些,對我們審視國民的日常行為和文化心理,仍然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吧宪?,進門,買票,寄信,他推;出門,下車,避禍,逃難,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蹌蹌,跌倒了,他就從活人上踏過,跌死了,他就從死尸上踏過,走出外面,用舌頭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覺得?!盵3]205你看,魯迅筆下的國民的粗野、自私、恬不知恥,不正是我們今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到處可見到的嗎?這不正是給今天許多人的畫像嗎?魯迅并未停留在社會現(xiàn)象這一表層,而是透視了隱含于深層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推”和“踏”還表現(xiàn)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生存競爭中:“這推與踏也還要廓大開去。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中的幼弱者,要推倒一切下等華人?!盵3]206“聰明人就會推,把別人推開,推倒,踏在腳底下,踹著他們的肩膀和頭頂,爬上去了?!盵3]278除了“推與踏”,“又發(fā)明了撞”:“只有橫著身子,晃一晃,就撞過去。撞得好就是五十萬元大洋,妻,財,子,祿都有了。”[3]279“推”、“踏”、“撞”在這里已不再僅僅是具體的社會行為,而是衍生為一種抽象的、內在的文化現(xiàn)象:“推”、“踏”、“撞”的目的就是把別人“推”翻、“撞”倒、“踏”在腳下,從而自己可以順利地“爬”上去。而這樣的行為、心理和觀念,在如今的政、商甚至學界都普遍存在:職位的晉升變成了無序的、不公平的競爭,德、才等綜合素質已經不再是升遷與否的主要因素,成敗反而取決于心照不宣的潛規(guī)則:前期投入或后期兌現(xiàn)的物質、精神資源的多或少,背后依憑的關系網的強或弱,最終必然是一些背景強大、資源豐富的人“推”、“撞”倒了別人,而自己“踏”著別人的身軀“爬”上去。此風已極大地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也毒化了社會的肌體和人們的心靈。因而回望魯迅當年對此的憂憤,我們不由會陷入沉廣的憂慮之中,而建構起一個健康、人性化的道德倫理標準、科學合理的價值評判體系、公平競爭的社會機制,是我們應該付出極大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正是我們根除“推”、“撞”、“踏”這些丑惡現(xiàn)象的根本舉措。

魯迅是不承認永恒的人性存在的,他認為一切都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展變化。但是,在他筆下卻還是出現(xiàn)了較為持久的人之常性,因而打破和超越了時空的阻隔、局限,不僅吸引和打動著今天的受眾的心靈,而且還會一直流傳下去。這具體又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魯迅雖然當初是立足現(xiàn)實和民族對人進行體察和表現(xiàn),但因站得高、看得透、開掘深,因而與人類普遍的人性內涵有了內在的連接和呼應。其二是魯迅由對自我生命、心靈的審視、拷問而自然升華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從而擁有了持久的藝術生命力。以上兩個方面,作為重要的人文資源,不僅使同代后人得到了獨特的審美享受,更重要的是拓展了當代人的心靈空間,使當代人在精神面貌、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阿Q是與魯迅的名字連在一起的,同時也是魯迅對世界文學的一大貢獻。魯迅自己說他寫阿Q是“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是“在我的眼里所經歷過的中國的人生?!盵15]84而阿Q的本質特征即精神勝利法,卻出乎魯迅自己的意料超出了國界而具有了世界的意義,因為精神勝利法不僅是阿Q、中國國民所獨具的,同時也是人類所共有的人性的一個特征或弱點:對現(xiàn)實采取一種逃避的態(tài)度,轉而從精神上尋找資源以求得心理的平衡甚至優(yōu)越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當他面對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個人與社會、內心與外界、思想與行動的矛盾沖突時,不外乎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求諸外,通過現(xiàn)實行動來向自然和社會探索追求,通過得到物質上的利益和社會的榮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在這方面文學塑造了浮士德、堂·吉訶德這些不朽的藝術形象。另一種是求諸內,即回歸內心,從精神世界開發(fā)資源,通過非直接的努力來對抗現(xiàn)實,從而得到心靈的充實和情感的慰藉,而代表著這一性格特征的文學典型有哈姆雷特和阿Q。但這兩個藝術形象在價值取向上又有所不同:莎士比亞對哈姆雷特是正取向,是對他在困惑、猶疑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復雜的情感和強烈的道德、倫理觀念的一種認同和禮贊;而魯迅對阿Q采取的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對其病態(tài)人格進行了毫不留情的針砭。雖然對魯迅的這一價值評判論者見仁見智,但由此可見魯迅的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給人類的精神文化增添了一種獨特的新質。只要人類存在,精神勝利法就不會消亡,它與人類、人性相始終。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形象及其精神勝利法,具有永恒的意義。

“死火”是魯迅心結的一個藝術化的意象,同時也折射了人類個體生命在心理、人生選擇上的一種永恒的矛盾和困惑。在冰谷中被凍結的“死火”,面臨著兩難困境:如果被人帶出冰谷,它將會被燒盡;如果留在冰谷,它又會被凍滅?!八阑稹钡氖橇羰亲?,是燒盡還是凍滅的困惑,恰是魯迅現(xiàn)實人生矛盾的自況。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這樣說:“我的意見原也一時不容易了然,因為其中本含有許多矛盾,教我自己說,或者是人道主義與個人主義這兩種思想的消長起伏罷。所以我忽而愛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時候,有時確為別人,有時確為自己玩,有時則竟希望生命從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做?!盵8]81魯迅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道主義與個人主義這兩種思想的消長起伏”在他的最具自傳色彩、最有魯迅氣質的小說《孤獨者》中以具象化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主人公魏連殳起初孝敬祖母、關愛孩子、呵護弱者、抗爭社會黑暗,但在遭遇生存困境之后,卻轉而投靠權勢以毒攻毒地報復社會,“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盵5]103魯迅的散文、小說、書信中所顯示出來的“死火”心結,即是奉獻還是索取?是愛還是不愛?是享受生活還是“趕快做”?是復仇還是饒恕?等等的猶疑困惑、舉棋不定,自然讓我們想起哈姆雷特的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也就是說,“死火”作為魯迅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僅具有個人的心理上的價值,還具有普遍的超越時空的永恒的意義,它在當代人的心靈中同樣產生強烈共鳴,因為“死火”一樣的猶豫彷徨、矛盾痛苦是根植于每個個體心理深層的一個結,誰都無法逃避。在迷茫無助中作出選擇,在選擇中仍然還會游移不定、進退兩難、無所適從,魯迅袒露出的自我的內心矛盾,濃縮了人類的共同秘密。從這一點,同樣可以看出魯迅的偉大和深刻。

魯迅筆下的“過客”意象是與人類心靈相通的魯迅的又一個重要元素?!哆^客》中的過客,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和到哪里去。這一獨特的人生處境和生命體驗在其另一篇具有濃郁自傳色彩的小說《在酒樓上》有更為具體的描寫:“覺得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xiāng),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里的柔雪又怎樣依戀,于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這里的游子愁懷與上述的過客心緒是相通相印的,都展示了魯迅作為一個覺醒的生命個體從靈魂深處體悟到的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人是被拋在世的,我們無處安置我們的身心,無法找到心靈歸依的家園,只能永遠在放逐的途中四處流浪,生活在別處但別處同樣沒有我們的生活。這一存在主義哲學所關注的人的在世方式在魯迅的筆下得到了個性獨具的藝術表現(xiàn),也觸摸到了從現(xiàn)代政治蒙昧中覺醒又陷入物欲迷途的處于同樣生存境遇中的當代人心靈的最柔軟、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因而八十年前的呻喚在今天獲得強烈的回應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過客嗎?人生如寄,家園、故鄉(xiāng)不過是我們寄存的處所,理想、歸宿也只是心造的幻影,真實的存在狀態(tài)是我們永遠在路上,永遠是無家可歸的浪子。魯迅在“過客”這一意象上所賦予的內涵還不止于此,“過客”不愿退回原路,也不愿坐下歇息,甚至拒絕了女孩的“好意”,明知前邊是墳是死亡,但還是要向前不停地走下去,用魯迅自己的解釋就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zhàn)斗者更勇猛,更悲壯?!盵8]477這些都讓我們聯(lián)想到反復不停地推石頭上山的西緒弗斯,聯(lián)想到海德格爾的名言“先行到死”、“向死而生”等。同時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魯迅通過“過客”反抗絕望以自救的獨特設置,給迷途中的今天的我們點亮了一盞心燈:過去已經死亡遠逝,未來虛幻不可知、不可期,而只有抓住了現(xiàn)在,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從而得到救贖。

如上所列的這些具有當代意義的魯迅元素還很多,比如“欲知本味,抉心自食”的自審意識,比如《鴨的喜劇》中對生靈的形而上的關愛,等等,如果一一論述下去,這篇已經不短的論文也許會變得冗長以至無法收尾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魯迅藝術世界所具有的巨大張力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而在我不得不結束我的贅論之前,我想強調的是,我們對魯迅研究的思路和觀念應該進行調整和更新:即從重本體的學院式的研究轉變?yōu)橐杂脼楸镜馁N近現(xiàn)實人生的研究。而具體進行的步驟和圖式可以概括為:將魯迅的最獨特、最深刻的內蘊從其龐雜的文本及其具體的背景中剝離出來,提煉為去粗存精的魯迅元素,并將之與現(xiàn)實生活、今人的心靈結合、交融在一起。只有走進當代人靈魂深處、引起當代人強烈共鳴的魯迅才是活著的、有價值的魯迅;只有越來越多的國人為魯迅元素所滋潤、所育化,國人才能徹底擺脫身心俱為奴的狀態(tài),才能進入魯迅所向往追求的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主人的“第三樣時代”。也許魯迅元素是有限的,但它的用卻是無限的,因為現(xiàn)實中還有那么多的幽暗需要照亮,那么多迷失的眼睛、心靈需要擦拭,這就如寥寥可數的幾顆種子在廣袤的原野上就可以結出不可勝數的果實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研究的前景和空間是非常廣闊的。

[1]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6.

[2]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魯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錢理群,王乾坤.作為思想家的魯迅[J].魯迅研究月刊,1993(6).

[5]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魯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上卷(2)[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10]曹聚仁.魯迅評傳[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1]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2]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3]巴金.隨想錄選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14]魯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5]魯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I206.6

A

2095-0683(2011)01-0115-07

2010-11-30

李永建(1958-),男,河南長垣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任編校邊之

猜你喜歡
國民魯迅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魯迅的真誠
數學潛能知識月月賽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夏津县| 栾川县| 芜湖县| 元江| 临沭县| 磐安县| 屏东市| 大庆市| 五华县| 宁安市| 莱州市| 宜章县| 博乐市| 酒泉市| 土默特右旗| 林芝县| 巴楚县| 景谷| 图片| 遵化市| 赫章县| 九江县| 铜山县| 行唐县| 平原县| 邯郸县| 滕州市| 隆子县| 临湘市| 伊宁市| 襄垣县| 辉县市| 江油市| 呈贡县| 门头沟区| 福建省| 公安县| 临海市| 焉耆| 从江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