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鳳
(臨沂職業(yè)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7)
近二十年姚賈詩派研究綜述
王景鳳
(臨沂職業(yè)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7)
中晚唐之際詩人姚合與賈島友善,且詩風亦相近,故后世將二人并稱為“姚賈”,并將二人之詩稱為“姚賈詩派”。 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對賈島的關注,自九十年代對“姚賈詩派”的研究也逐漸升溫。梳理近二十年學界有關姚賈詩派研究成果,分析總結這一時期對姚賈詩派研究的角度、方法和特點,進而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姚賈詩派;近二十年;綜述
姚賈詩派在唐詩史中始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流派。賈島、姚合生前即享盛名,并在當時詩壇形成了一個以兩人為核心的詩人群體。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對賈島的關注,自九十年代對“姚賈詩派”的研究也逐漸升溫。翻檢國內(nèi)百余種社會科學刊物,不難看出,近二十年經(jīng)過眾多學者努力,對姚賈詩派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頗有深度的成果,歷史上一些爭論不明的問題經(jīng)學者的論辯而漸趨明晰。這些研究成果從詩派的形成、詩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姚賈二人詩風的異同和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下按照其研究角度分類加以略述。
姚賈詩派究竟確立于何時,到底歸于中唐還是晚唐,學界一直對此持有爭論。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姚賈詩派確立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幾篇文章:許總先生《論姚賈體》[1]、張震英先生《姚賈定交考論》[2]、宋立英女士《論賈島姚合的時代歸屬》[3]、陳斐先生《〈眾妙集〉、〈二妙集〉與姚賈詩派的確認》[4]。
其中許先生的《論“賈姚體”》一文將姚、賈視為一體,指出雖然就交游關系與審美取向的大體范圍而言,姚賈向來被歸屬于韓孟詩派之內(nèi)。姚、賈二人雖與韓孟詩派有較為廣泛的聯(lián)系,但因他們二人交往更為親密,詩歌唱和更為頻繁,所以相似的詩風,相投的趣味使他們的詩歌風格獨立于韓孟派之外單立一體。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了姚賈詩派同韓孟詩派分途并形成獨立一派的原因:一、同樣清苦的人生處境及恬淡自安的心態(tài)使二人將人生意趣集中到詩歌創(chuàng)作上來。就創(chuàng)作態(tài)度而言,雖然賈、姚與韓孟詩派的孟郊、李賀等皆以“苦吟”著稱,但姚、賈的“苦吟”同孟、李 “苦吟”相比是有區(qū)別的,孟、李諸人“苦吟”的精神實質(zhì)在于借助詩的形式表達內(nèi)心的不平之鳴,而姚賈的“苦吟”顯然更多地集中于詩的本身,是將“苦吟”精神提取的最為純粹的詩人;二、由于寒苦委頓的人生經(jīng)歷及對世俗有意識摒棄的心態(tài),使賈、姚的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基本上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視界之中,正是這種狹窄視覺空間恰恰為二人詩歌藝術的啟動提供了精密的藝術思維與敏銳的審美感悟的條件與契機;三、賈、姚對政治的逆反心態(tài)和在藝術上的調(diào)適心態(tài),這與韓、孟、元、白諸人或始終關注政治、或發(fā)為不平之鳴的人生態(tài)度不同,這是衰世文人的典型心態(tài),因而成為后世文人廣泛崇拜與爭相仿效的原因。張先生的《姚賈定交考論》對張宏生先生在《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余響》一文中認定的姚賈相識時間提出了質(zhì)疑,對姚合與賈島定交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進一步考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斷定“姚賈初識應在元和五年賈島入洛游趙期間,地點在河北道相州。”并進一步肯定了姚賈定交的歷史意義,“姚賈定交是中晚唐詩壇上的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事件,當二人探討罷詩歌從同一個書齋走向京城,奔向未知的前途時,便標志著一個年輕的獨具特色的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后世詩壇將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詩人集團開始形成和崛起”。宋立英女士《論賈島姚合的時代歸屬》對姚賈的時代歸屬進行了重新認定。古人將姚賈既有劃歸于中唐也有將其歸于晚唐,而現(xiàn)當代人文學史中姚賈時代歸屬大概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將其看作韓門弟子歸于中唐;二是基于姚賈的生活時代及影響置于晚唐;三是認為是由中唐向晚唐過渡的“樞紐人物”。宋女士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姚賈的分期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研究時代歸屬的兩個依據(jù):一是詩人所生活的時代,二是詩風形成于何時。文章對姚賈生活的時代、交游情況及詩風和影響進行了分析,指出二人雖跨中晚唐兩個時期,但賈島的苦吟與奇僻詩風和姚合的“武功體”都是在中唐時期形成的,同時賈島、姚合影響下的詩風并非是晚唐詩風的主流,因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賈島、姚合理應作為中唐詩人來研究。陳斐先生《〈眾妙集〉、〈二妙集〉與姚賈詩派的確認》對姚賈詩派的確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由于姚、賈在北宋及南宋前期聲名不彰,加上流派理論尚未成熟,此時的姚、賈類比多零碎而隨意。作為 “江西詩派”對立面出現(xiàn)的“永嘉四靈”,有著明確的流派意識,他們奉賈島、姚合為宗,將姚、賈一派作為師法對象。“四靈”之一的趙師秀通過編選《眾妙集》與《二妙集》以直觀呈現(xiàn)的方式完成了唐詩史上姚、賈詩派的首次確認。 “四靈”之后,“姚賈”并稱逐漸取代“郊島”并稱流行開來,甚至出現(xiàn)了“舉世紛紛學姚賈”(劉克莊)的局面。
這四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姚賈詩派的確立。許先生從他們的人生處境、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以及心態(tài)方面闡述了姚賈詩派有別于韓孟詩派并自成一派的原因。文章角度新穎,見解深刻,但將姚賈作為一體分析時,似乎對姚合在某種程度上論述不足,同時在風格上也未能進一步延伸。張先生在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基礎上,較好地理清了姚賈定交的時間、地點,彌補了一些學者的不足,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宋女士通過對姚賈分期進一步的探討,通過對二人生活的時代及詩風形成的時間,明確地將姚賈歸于中唐。文章分析入微,對姚賈的時代歸屬給予了進一步的確認。而陳先生則通過對“四靈”師法對象的研究和“四靈”之一的趙師秀編選《眾妙集》與《二妙集》,完成了唐詩史上姚、賈詩派的首次確認。
姚賈詩派作為一個詩歌流派必定有其整體的風格,對于姚賈詩派詩歌整體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兩篇,周衡的《姚賈詩派簡論》[5]、覃琳琳女士《姚賈詩人群體的詩歌藝術探究》[6]。
周衡的《姚賈詩派簡論》一文主要論述了姚賈詩派是繼中唐韓孟、元白兩詩派在元和以后逐漸消歇時出現(xiàn)的重要文人群體和詩歌流派。姚賈詩人群體幽居的生存狀態(tài)、在科舉和仕途上過多的苦難體驗使其最終選擇了詩歌為其價值依附,苦吟成為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詩歌的形式上脫離了元和詩風,五律是他們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形式,以表現(xiàn)人生的失落、社會的陰暗、自然的幽靜為創(chuàng)作主體,在審美風格上表現(xiàn)為“清幽冷僻”和“清新閑婉”。覃女士《姚賈詩人群體的詩歌藝術探究》一文對姚賈詩人群體詩歌藝術風格進行了探究,認為“五律是姚賈詩人群體標志性的創(chuàng)作體式”。姚賈詩人群體詩歌的共同風格:一、意新語工是姚賈詩人群體的詩歌語詞特征。在用字特性上姚賈詩人群體不類韓孟詩人群體好用或險僻生硬或奇幻的詞語來表現(xiàn)矯激的情感,清淡雅潔而又凝煉精奇是其主要的亦是獨特的語言風格。二、淡言深情是姚賈詩人群體的抒情特征。作者不茍同以往 “姚賈詩人群體往往被認為詩歌缺乏情感”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是冷眼而深情”,“深沉的情感在壓抑的狀態(tài)下抒發(fā)”,因而“姚賈詩人群體是一個斂情詩人群?!比⒀星楸认笫且Z詩人群體詩歌的意境呈現(xiàn)。情與景作為意境之二端,它們的關系往往是從對峙走向融合,姚賈詩人群體造境總是帶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去尋覓表達這種情感的物象,與物象與心靈的雙向交流中營造出心物和諧的意境。姚賈二人藝術的重要缺陷在于其詩歌缺乏變化,表現(xiàn)為詩歌意象、句式、詩意的雷同和格式化。
這兩篇文章對姚賈詩派創(chuàng)作風格的研究,沒有停留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表面,而是深入到詩派成員的具體創(chuàng)作中,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生經(jīng)歷、禪宗思想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探究其詩歌風格及成因,使得出的結論客觀而具體。周文條理清晰,但側重于姚賈詩派的生存狀態(tài),其他方面展開不足。覃女士的文章深入細致地揭示了姚賈詩人群體的藝術特色,感受細膩,分析入微,對姚賈詩人群體的詩歌藝術特色把握到位,顯示出對姚賈詩人群體詩歌精深的體悟。
姚合、賈島二人雖屬一個詩派,但二人由于人生經(jīng)歷的差異,所以詩歌風格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差異。對姚、賈二人的詩風異同進行探討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幾篇:尹占華先生《論郊島與姚賈》[7]、張宏生先生《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余響》[8]、谷瑪利女士《姚賈詩異同論》[9]、劉寧北女士《“求奇”與“求味”——論姚賈五律的異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變》[10]、胡遂女士《賈島姚合詩風成因初探》[11]、張震英先生《論姚賈與張王》[12]。
其中尹先生的《論郊島與姚賈》一文,首先追溯了二人并稱的起源,認為將二人并稱“始于南宋趙師秀選賈、姚詩為《二妙集》,后人評‘四靈’,遂將姚、賈并稱”。同時認為“二人很難說是誰學誰?!币Α①Z二人雖共有擅長五律寫景、意境清僻、描寫瑣細的風格,但二人在詩風上又有差異。一在寫景上:賈詩寫景于清幽之中透露著一絲凄涼的冷氣和恐怖之感,詩中基本不寫“我”,多為“無我之境”;姚詩寫景不乏清麗平易,詩中多寫本人的活動,多為“有我之境”。二在語言上:因二人與韓孟、元白兩大詩派的關系不同,所以賈詩有韓派詩人“尚奇”的特點,有意以拙求奇;姚詩平淡淺顯,有白居易“俗”的特點。張宏生先生的《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余響》首先討論了姚賈二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二人初次相識的時間與地點。其次對“姚詩學賈”的成說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與其說姚學賈,不如說二人互相學習、互相影響更恰當些”。再次則著重討論了姚賈詩風的異同。姚賈二人詩風上的共同特色是:“詩中多以描寫瑣細的日常生活為主,注重對主觀感受的抒發(fā),推崇苦吟,重視字句的錘煉,多善用五律”;姚賈詩風的差異是:二人詩歌“在意象的選擇和風格的表現(xiàn)上,卻又很有不同”,“賈島的詩歌,往往喜歡表現(xiàn)一些人們不大注意卻有些希罕、幽僻乃至怪奇的意象”,與“賈島相比,姚合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一些常見的意象?!蔽恼聦σZ二詩風異同的研究深入細致,但認定二人初次相識的時間與地點則有失考察、證據(jù)不足。谷女士《姚賈詩異同論》主要就姚賈詩歌的異同進行了比較與分析。姚賈相同之處在于均缺乏豐富的內(nèi)容,并且二人皆擅長作五言律詩。而不同之處在于:首先在詩作內(nèi)容上,姚合詩作多表現(xiàn)閑適生活、恬靜心境,給人出一種平和閑靜之感;賈詩則常言愁苦凄寒,詩中常常蘊含著一種不平之氣。其次在審美趣味上,姚詩多傾向于平和閑靜,賈詩喜歡描寫怪奇衰敗的意境;在詩歌風貌上,姚合詩歌的風格則主要以“淺近清新”為主,賈島則開創(chuàng)了“幽奧寒瘦”的詩風。文章條理清淅,但新意稍嫌不足。劉女士《“求奇”與“求味”——論姚賈五律的異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變》首先對張宏生先生《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流響》中有關姚賈的異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和補充,認為姚賈二人雖然都注重苦吟,但在創(chuàng)作旨趣上卻有著明顯的差別:賈島的五律注重宣泄內(nèi)心的孤介奇僻之氣,偏于“求奇”;而姚合五律則更多地流露沉潛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閑適意趣,重在“求味”。賈島詩歌“求奇”的特色顯然是受韓孟詩派求奇尚怪傾向的很大影響,詩中表現(xiàn)的是不平則鳴的寒士精神。而姚合的“求味”顯然受白居易、張籍的影響,于五律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出與白居易、張籍相似的藝術旨趣,表現(xiàn)的是一種安閑自適的意趣,但所不同的是“因受賈島苦吟影響,改變了白居易、張籍等人五律語言過于流易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出以雕琢求意味的表現(xiàn)路數(shù)?!焙俊顿Z島姚合詩風成因初探》主要探討了姚賈詩風的成因及二人詩風的異同。認為姚、賈雖因交誼密切、詩風類似而被后世并稱為“姚賈”,但因個人經(jīng)歷、師友傳承、性情等方面原因,二人詩風是同中有異的,異中有同的。論意趣,二人都標舉“清高”,但賈詩多“求奇”,姚詩則多“求新”;論意境,兩人都愛寫靜境,但賈詩幽深孤寂,姚詩幽淡自然蕭瑟;在抒寫襟懷上,都好抒寫淡泊情懷,但賈詩清苦,愛言窮愁;姚詩清閑,愛言疏懶;同是受佛教禪義的影響,賈之影響在深層,終身衲氣不除,枯寂禪味每流;姚之影響在表層,他只是作為一種風雅的點綴,其主導思想還是以儒為主的。張震英先生《論姚賈與張王》一文認為“姚賈”在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上均有通體“雅正”的特色和“苦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但由于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在具體詩歌創(chuàng)作中,風格又有差異,賈島的詩歌作品有一種“孤介不平之氣”,表現(xiàn)為“古雅“的風格,姚合的詩歌作品有一種 “平淡沖和,從容不迫之氣”,表現(xiàn)為“閑雅”的風格。
以上幾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姚、賈二人的詩風異同進行了比較與分析。對二人詩歌的相同之處看法大同小異,普遍認為二人詩歌內(nèi)涵、創(chuàng)作體式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對于二人詩歌的不同之處,則多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探討,主要是從二人詩歌意象的選擇、詩歌的審美趣味、詩歌風貌、創(chuàng)作旨趣等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特別劉女士的文章觀點獨到,分析透徹,不囿于成見,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對姚賈的進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啟示。
賈島、姚合生前即享盛名,并在當時詩壇形成了一個以兩人為核心的詩人群體。姚、賈身后,學習、追效者依然絡繹不絕。對詩派的流變進行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張宏生先生《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余響》、劉寧北女士《“求奇”與“求味”—論姚賈五律的異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變》、張震英先生《姚賈與山水田園詩歌審美主題的嬗變》[13]。
其中張宏生先生 《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余響》文章最后論述了姚賈詩派的流變,晚唐五代和南宋詩壇對姚賈的接受。張先生的文章頗有新意,并對傳統(tǒng)的一些說法進行了質(zhì)疑,并提出了別有創(chuàng)新的理解。首先,張先生依據(jù)晚唐詩人師承姚賈諸方面的事實,指出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將姚賈分為兩派考察,一派學賈島,一派學張籍,確有見地,但認為李說由于拘泥于兩派之說,而忽視了姚賈二家詩風本來就有相互溝通、相互滲透之處,李說在解釋起來仍有不妥之處,將姚合列于張籍一派的“升堂”也不準確。張先生認為以此派的詩風標準及姚合的詩名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即使認為姚合是此派之‘主’,也不為過”。進一步說,凡是李氏所云賈派中“有張之風者”,皆可以視為是對姚合的學習。因此晚唐五代的近體詩是“籠罩在賈詩風之中?!逼浯?,在談及姚賈詩風對南宋詩壇的影響時,認為南宋江湖詩人對姚賈的學習是帶有普遍自覺的群體意識。江湖詩派在詩派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可以看到明確的詩風導向,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群體活動非常突出,所以學習姚賈詩風的規(guī)模和程度也是晚唐五代所不曾達到的。文章最后認為“姚賈一派得到后人接受的本質(zhì)”是因為“這一流派在形式上的追求給后人的啟發(fā)很大”,而且“姚賈的追隨和學習者,大多才氣不大?!眲⑴俊丁扒笃妗迸c“求味”——論姚賈五律的異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變》一文在探討了姚賈詩風異同的基礎上,對姚賈五律在唐末五代流變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唐末五代詩人對賈姚的接受體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取向,他們學習賈姚的苦吟態(tài)度,但在藝術旨趣上則偏向姚合而遠離賈島,形成了苦吟與 “求味”旨趣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格局?!睆堈鹩⑾壬兑Z與山水田園詩歌審美主題的嬗變》一文認為“姚、賈及其追隨者以自己的方式續(xù)寫了山水田園詩歌的傳統(tǒng)。宋以后,隨著姚賈詩風的廣泛流傳和人們對有唐一代詩歌全面審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詩論家將姚賈二人視為王孟韋柳山水田園審美主題的繼承者而相提并論。”并總結了姚賈田園詩風格新變的趨勢:“以五言律詩為載體,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山水田園審美主題進行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變革,具體而言,姚賈二人在山水田園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新變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由寫景詩向詠物詩靠攏、由田園詩向庭院詩轉型、由渾融完整到有句無篇、由開闊自然走向局促雕琢、由情實相應到以意為景等方面。姚賈詩風不僅獨擅晚唐,在宋以后則更加光大其道,宋晚唐體、九僧、江湖、四靈等均師法姚賈,以姚賈五律為寫景正宗”。
這三篇文章都注重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fā)探索詩派對后世的影響,不同之處在于劉女士主要從藝術旨趣方面探討了唐末五代詩人對姚賈的繼承和發(fā)展,所得結論較好地反應了晚唐五代時期的流變特征,但晚唐五代的詩風與師承關系復雜,若以此總括整個晚唐五代時期對姚賈詩風的傳承趨勢,似稍嫌不足。張宏生先生則主要從姚賈與后世詩風的關系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并提出自己新的觀點。文章視野開闊,特別是對晚唐五代以及南宋詩壇對姚賈的接受問題的提出,這在姚賈研究中首開先河,見解很有新意,富有啟發(fā)性。張震英先生則從山水田園詩方面探討總結了姚賈田園詩風格的新變,從而論證了姚賈詩風不僅獨擅晚唐,在宋以后更是大光其道。視角獨特,富有新意,大大拓展了姚賈研究的空間。
總之,近二十年可以說是姚賈詩派研究成果頗豐的階段。這階段對姚賈研究呈現(xiàn)出熱點突出、論析漸趨深入的特點,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姚賈定交、詩風異同及在后世的流變和影響等,其中以張震英先生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這些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對詩派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探討,從而得出了一些全新的認識。通過對這些成果的總結與回顧,我們對姚賈詩派未來研究或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一、對姚賈詩派的研究仍處于一個較薄弱的狀態(tài)。二十年時間,只有二十多篇文章,同對二人單獨研究相比明顯不足,同時雖然一些基本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深層次的研究開展不足。如對詩派的整體風格和藝術特征還需要進一步深層次的探究,論及姚賈詩派在后世的流變時,多數(shù)學者對其在晚唐和宋的流變關注較多,對在明、清兩朝的流變關注較少,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在這方面能加大研究力度,同時也希望更多學者對其進行關注和研究。二、慎重地對待歷史資料。面對繁雜的歷史資料,歷代學者都進行了大量的甄別,但一些學者因資料擁有不足或自身研究的需要,對資料的運用較為輕率,容易貽誤后人。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本著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反復辯別,去偽存真,還原歷史的真實。三、擴大研究視野。這些研究成果微觀的較多,宏觀的把握較少,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對姚賈詩派的研究要放到中唐、晚唐的社會背景下,從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角度正確把握詩派詩歌風格的形成,在論及對以后流變時更要注意研究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社會背景下對姚賈的接受。
因此,我們相信姚賈詩派研究還是個尚待進一步開拓、大有可為的領域。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更多學者對姚賈詩派的關注,對姚賈詩派的研究必將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1]許總.論姚賈體[J].中國文學研究,1995,(1).
[2]張震英.姚賈定交考論[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4).
[3]宋立英.論賈島姚合的時代歸屬[J].學術交流,2006,(4).
[4]陳斐.《眾妙集》、《二妙集》與姚賈詩派的確認[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5]周衡.姚賈詩派簡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6]覃琳琳.姚賈詩人群體的詩歌藝術探究[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7).
[7]尹占華.論郊島與姚賈[J].文學遺產(chǎn),1995,(1).
[8]張宏生.姚賈詩派的界內(nèi)流變和界外余響[J].文學評論,1995,(2).
[9]谷瑪利.姚賈詩異同論[J].蘇州大學學報,1998,(4).
[10]劉寧北.“求奇”與“求味”——論姚賈五律的異同及在唐末五代的流變[J].文學評論,1999,(1).
[11]胡遂.賈島姚合詩風成因初探[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3).
[12]張震英.論姚賈與張王[J].社會科學家,2006,(5).
[13]張震英.姚賈與山水田園詩歌審美主題的嬗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14]張震英.二十年賈島研究述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15]張震英.二十世紀姚合研究述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16]沈文凡,周非非.唐代詩人姚合研究綜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I207.22
A
1008—3340(2011)03—0067—04
2011-04-12
王景鳳,女,山東省臨沂市人,臨沂職業(yè)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