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建平
(咸寧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科學的評價體系在班級建設中的重要性
——群體動力學理論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
覃建平
(咸寧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班級的群體動力(group dynamic)指的是一個班級所具有的一種能積極或消極地影響學習者學習速度的潛在力量。這種力量主要來自于班級成員對班級的凝聚力、班級目標、班級壓力、個體動機和個體在班級中的位置等各方面的評價。因此,班主任要特別注重班級科學評價體系的建設,注重評價的目的、前提、方式和細節(jié),引導學生、科任教師及家長形成科學的評價觀,把消極評價轉化為積極評價,充分發(fā)揮群體動力的積極作用。
群體動力;科學評價;班級建設
群體動力學是以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目標、群體壓力、群體的結構特性、社會規(guī)范及成員的動機等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群體現(xiàn)象的動態(tài)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一般規(guī)律的理論[1]。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目標等各方面的評價容易形成各種無形的力量,這些力量的合力就是群體動力。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基于學校、社會和多個家庭的學習群體/團隊(group),班級的群體動力指的是一個班集體所具有的一種能積極或消極地影響學習者學習速度的潛在力量[2]。在繁雜的班主任工作中,評價是班主任面臨的最多的問題之一,正是各種評價有力地促進了班級團隊動力的形成。學習者通過對自己各種評價的分析,自然會形成不同程度的競爭意識和焦慮感,因此,團隊動力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所以,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應成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一個班級由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幾十名同學和擔任不同教學任務的老師組成。所以每個學生都會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關注和評價,進而受到各種無形力量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從評價的主體和客體來看,評價可分為學生對自己、同學、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評價;教師(包括班主任)對自己、學生、班集體、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師、學校、社會和家長的評價;家長、社會對學生、老師、班級和學校的評價。班級團隊動力主要就是在上述各種評價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本文主要討論老師、同學、家長及社會其他成員對學生的評價是如何影響學生的。
每個學生(至少在起初)都想在班級里表現(xiàn)得比其他成員好,希望被同學、老師、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如鄰居、親戚朋友等接受和肯定。被“接受和肯定”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就是來自各方的積極評價。積極的評價的形式可以是一個獎狀,一個證書,一朵紅花,一段催人奮進的評語,作業(yè)本上的一個對勾,甚至只是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同學們的一陣掌聲,或來自父母的一個擁抱等。消極的評價形式可能是老師的公開批評,考試成績排名,同學們的嘲笑,家長的謾罵,有時就是一個被老師撕破了的作業(yè)本或作業(yè)本上一個特大的問號,父母的一聲嘆息等。從評價的內容來看,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綜合素養(yǎng)、體育鍛煉能力、生活能力、課堂課外表現(xiàn)、甚至包括學生的發(fā)型、衣著打扮、口頭表達習慣、面部表情、家庭背景等都是同學、老師和家長評價的內容。
如果學生在班級里時常被鼓勵、稱贊、欣賞,他的自尊心會得到很好的保護,學習積極性能得以不斷加強,進而成為一個成功的學習者。相反,如果他常受到老師、同學和家長的批評,甚而責罵或歧視,他的面子、信心和學習興趣將會慢慢失去,最后自暴自棄,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3]。(從這個意義上說,“差生”都是教師和家長慢慢培養(yǎng)出來的。)
這就是學生“怕”或愛老師、喜歡上學或不喜歡上學的根本原因。他們怕的不是老師本人,而是團隊動力,喜歡的也是團隊動力。
一個物體如果放錯了位置,它就是一個廢物。一個人如找不到適合他自己的位置,同樣也會成為廢物,不能發(fā)揮他應有的作用。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將消極評價轉化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或錯誤,或鼓勵學生取得更大的成績,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學生對班級目標的認同程度、學生之間的吸引力,使班級可以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充分發(fā)揮團隊動力的積極作用,讓每一個學生在團隊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在將來的生活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位置。
基于以上目的,維護學生的自尊就應成為評價的基本前提。因為學生(包括絕大多數(shù)成人)的心靈往往是非常脆弱的,一個小小的挫折,如一個不利于學生的評價,也許會使他們停止學習,甚至有可能促使他們走上對抗學習、對抗老師、對抗家長、乃至對抗社會的道路,最后導致教育的徹底失敗。
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核心,首先自己應充分認識科學評價的重要性,有構建一個科學、向上、寬容的班級評價體系的意識。其次,班主任應該引導科任教師、全班同學及家長來正確評價學生。
從宏觀上說,教師職業(yè)道德是教師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從微觀上說,首先是教師對職業(yè)的態(tài)度,其次是對學生及其學習成績的態(tài)度[3]。
社會賦予了教師既要傳授書本知識,又要塑造學生靈魂的雙重職責,這就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有的最基本職業(yè)態(tài)度。
學生的個體因素——性格、智力、情感、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家庭背景、對教師及教材的態(tài)度等千差萬別。正是這千差萬別的個體因素才構成了現(xiàn)實的、多彩的世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平等的受教育者,都是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家長幫助和引導的學生。因此,教育教學目標不應追求最好,而應追求更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要奢望把學生塑造成和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一樣的學生,也不要奢望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都能達到教師、家長某一絕對滿意的水平。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去接受、理解、尊重、熱愛全體學生;才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程度不一的進步或退步;才能主動去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而不是把教育教學效果差的責任全推給學生、家長和社會;才能明白“沒有最差的學生,只有最差的老師”這句話的含義;才能促進每個學生和教師自己身心健康發(fā)展,進而達到愉快地教、愉快地學、共同進步、和諧發(fā)展的目標。
在班級評價體系中,班主任的評價往往起著主導作用,它會影響學生、科任教師、家長及社會的評價。班主任除自己能做到科學地評價學生外,還要號召全體科任教師科學地評價學生,引導全體學生形成自己和班級的評價觀,引導家長形成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評價方式。
比起班主任,科任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關注班級建設,在如何評價學生的問題上沒有足夠的重視。班主任可通過科任教師聯(lián)系會等形式,宣講科學評價學生的重要性,增強科任教師這方面的意識。
學生科學評價觀的形成更需班主任的引導。首先通過“身教”感染學生,以自己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的評價。其次通過“言傳”教會學生如何正確評價他人和自己,形成科學的班級輿論導向。以班團活動、班會及個別談心等形式教育學生形成科學的評價觀。
家庭是學生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最后的港灣,萬一學生在學校受到了挫折或不應有的屈辱,如回家后等待他的是指責、打罵,而不是安慰和正確引導,其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學生家長因專業(yè)、工作性質及其在學生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的較少,對如何評價子女也沒有太多的思考。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溝通等形式主動和家長溝通,引導家長來科學評價學生各種表現(xiàn),起到鼓勵學生奮進的作用。
在明確了教育教學的目標、評價的目的和基本前提后,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家長還應注意評價的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決定一切”。對細節(jié)的注意就是要事事留心、時時注意,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感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
如面對學生一次小小的進步,如第一次舉手回答問題、或第一次正確回答問題、學習成績從58分上升到59分、連續(xù)一周沒遲到等等,班主任、科任教師及家長都不要吝惜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也許在旁人看來,這些表揚無關緊要,但對被表揚者來說,它又是何等的珍貴。也許這是他第一次認為自己被班級接受,被老師和家長肯定。也許正是因為這次表揚,他可以足足高興一周,并開始熱愛班級、熱愛老師,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長處,堅定了好好學習的信念,最后成為一個有用之才?,F(xiàn)實生活中不乏其例,這就是班級團隊動力的巨大作用。
而有些教師不太注意評價的細節(jié),不太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有時教師的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動作,或一段評語,或一次座位的調整,都有可能成為學生變得更好或更糟的一個支點,甚至有可能改變學生一生的命運。如在給學生答疑時,就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你怎么這么笨,這個問題我講了好幾遍了,別人都掌握了,你怎么還沒掌握?來,我再給你講一遍……”。另一種是:“這個問題是很難,很多人都不會做,來,我們共同學習……”。同樣是在幫助學生,因細節(jié)關注不夠,在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卻大相徑庭。
細節(jié)來自于細心觀察。比如,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注意狀況、情緒表現(xiàn)、回答問題的角度等;在課外活動中觀察學生的活動能力、意志品質、人際關系和集體觀念;在家訪中觀察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通過觀察和思考,找到最適合學生的評價。
還有些老師雖然熱愛工作、熱愛學生,但在評價學生時,不太注意評價方式,不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心理承受能力,結果事與愿違,有的甚至釀成悲劇。
本文主要探討了班級團隊動力與評價的關系,指出科學的評價體系在班級建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嘗試提出了評價學生的目的、前提和方式。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生和家長科學評價學生的意識,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進而達到愉快地教、愉快地學、共同進步、和諧發(fā)展的目標。本文僅就老師、同學、家長對學生的評價作了初步探討,其它兩個方面的評價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讓·梅松納夫.群體動力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 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覃建平.對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08,(12).
G451.6
A
1006-5342(2011)09-0183-02
201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