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蕾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院,上海200063)
20世紀上半葉唐律研究概觀
周會蕾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院,上海200063)
唐律是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唐律研究自然也成為中國法律史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清末民國的研究者對之也傾注了無限的熱情。通過梳理20世紀上半葉唐律研究相關(guān)論著,并在其基礎(chǔ)上分析各自的研究視角以及存在的學術(shù)論爭,方能對該時期唐律研究形成完整的認識。
唐律;唐律研究;中華法系
一般認為,唐朝的法律制度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發(fā)達的立法技術(shù),反映了中國古代法的基本特征,是傳統(tǒng)法制的集大成者。唐律也被視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法典,許多學者對唐律的研究也傾注了無限的熱情。筆者試以20世紀上半葉唐律研究為主題,通過剖析該時期有關(guān)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法律史學史的內(nèi)容。
據(jù)初步統(tǒng)計,民國時期唐律研究的專著主要有4部,即徐道鄰的《唐律通論》、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黃綬的《唐代地方行政史》和周道濟的《漢唐宰相制度》;論文主要有35篇。此外,唐律研究作為中國法制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多部法制通史著作對之也進行了詳細論述,如楊鴻烈的《中國法律發(fā)達史》、陳顧遠的《中國法制史》等等,其中楊著中有關(guān)唐律的論述占了全書內(nèi)容的六分之一之多。具體而言,民國時期唐律研究成果可以區(qū)分為以下內(nèi)容。
關(guān)于刑事方面的研究,代表論文主要有賀圣鼐的《未遂罪在唐律及刑法上之比較觀》以及董康的《唐律并合罪說》。
關(guān)于行政法方面的研究,代表論著主要有黃綬的《唐代地方行政史》、周道濟的《漢唐宰相制度》以及張覺人的《隋唐地方自治制度》。
關(guān)于民事方面,學者主要針對婚姻、繼承制度進行研究。1928年章壽昌發(fā)表《羅馬婚姻法與唐明律之比較》一文,對婚姻制度進行中西比較研究。此后,董家遵的《唐代婚姻制度》、《漢唐時七出研究》、《唐宋時七出研究》、《論漢唐時代的離婚》、《隋唐五代的收繼婚》等對此研究進一步展開。有關(guān)繼承制度的論文主要有陳鵬的《唐宋繼承法研究》和《唐宋時代家族共產(chǎn)制度與法律》等。
關(guān)于經(jīng)濟方面,有關(guān)稅收研究的代表論文主要有鞠清遠的《唐代的戶稅》和《唐代的兩稅法》、莊心在的《楊炎及其兩稅法》、黃君默的《唐代租稅論》以及秦璋的《唐代戶口與租稅之一考研》;有關(guān)市場管理研究的代表論文主要有陶希圣的《唐代管理“市”的法令》、《唐代處理客商及蕃客遺產(chǎn)的法令》和《唐代官私貸借與利息限制法》。
有關(guān)訴訟和司法方面的研究,代表論文主要有張景浚的《我國唐代法典及訴訟法之研究》、劉陸民的《唐代審判制度考》以及劉陸民、郝一伍的《唐代司法組織系統(tǒng)考》。
有關(guān)唐律考證、唐律性質(zhì)及唐律地位的研究,代表論文主要有胡長清的《唐律殘篇之研究》、袁仲燦的《故唐律疏議非永徽律疏》、董康的《科學的唐律》、徐道鄰的《故唐律疏議非永徽律疏》和《唐律在中國法制史上及在東南亞諸國之價值》。
其他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還有劉陸民的《關(guān)于唐令復舊之研究》、楊蓮生的《唐代高利貸及債務(wù)人的家庭連帶責任》、陶希圣的《唐代管理水流的法令》、賀圣鼐的《婦女在唐律上之地位》、楊中一的《唐代的賤民》等等。
唐律源自隋律,這是毋庸置疑的論點。然而,唐律淵源體系中隋朝以前的內(nèi)容淵源何處,始終是學術(shù)界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民國時期,對于唐律淵源的研究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這一論爭的雙方代表人物是程樹德和陳寅恪。
程樹德最早闡述對唐律淵源的看法。在1927年出版的《九朝律考》中,程氏用“律系表”簡單概括了唐朝前后的法律發(fā)展,“律系表”主要劃歸為兩條支線:南支和北支。南支為法經(jīng)——秦律——漢律——魏律——晉律——梁律——陳律;北支為法經(jīng)——秦律——漢律——后魏律。后魏律又分兩支,一支為后魏律——后周律;一支為后魏律——北齊律——隋開皇律——唐律——宋刑統(tǒng)——明律——清律。簡言之,程氏認為,唐律的歷史淵源可以表示為:法經(jīng)——秦律——漢律——后魏律——北齊律——隋開皇律——唐律。然而,在《九朝律考》一書中的《后魏律考序》中,程氏提到:“是故自晉氏而后,律分為南北二支:南朝之律,至陳并于隋,而其祀遽斬;北朝則自魏及唐,統(tǒng)系相承?!保?](P339)此處所言唐律淵源又與之前所說有所出入。
陳寅恪則主張“三源說”。陳氏指出:“隋唐刑律近承北齊,遠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雖多,止限于南朝前朝?!保?](P101)具體而言,陳氏認為,司馬氏統(tǒng)一中國,制定的法律不但被南朝歷代承襲,北魏也予以采納,后來經(jīng)過北齊、隋朝,延續(xù)到唐朝。唐前法律發(fā)展也可以分為兩支:南支和北支。相對而言,南支發(fā)展相對簡單:法經(jīng)——秦律——漢律——魏律——晉律——宋律——齊律——梁律——陳律。北支發(fā)展卻異常復雜,前半部分可以分為三類:法經(jīng)——秦律——漢律——魏律——晉律——宋律——齊律——后魏律;法經(jīng)——秦律——漢律——魏律——晉律——后魏律;法經(jīng)——秦律——漢律——后魏律。后半部分也可以分為三支:北魏律——北周律;北魏律——北齊律——隋開皇律——唐律;梁律——隋開皇律——唐律。陳氏除了強調(diào)晉律對唐律的影響外,也強調(diào)繼承晉律和南朝前律的北魏律對唐律的影響作用。
在程氏和陳氏唐律淵源論中,其分歧還在于對后魏律的淵源以及隋開皇律的淵源的認識。在后魏律淵源問題上,程氏認為后魏律承自漢律,陳氏則主張“三源說”,即漢律、魏晉律以及南朝前朝(宋、金)律;在隋開皇律問題上,程氏認為隋開皇律本于北齊律,陳氏則主張除了北齊律外,有遠祖后魏,也有江左因素的影響。
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對唐律歷史淵源的論爭,主要原因在于原始資料的欠缺。由于唐朝以前的法典大多失傳,研究者只能通過其他記錄對之進行最大限度的還原。在還原過程中,因為所使用的資料以及還原方法都會影響論者的判斷,爭論也是應(yīng)有之意。
由于唐朝史籍中有關(guān)記載不太明確,法典在流傳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對于《唐律疏議》的制作年代問題在民國時期中國法律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爭論,學者對此所持觀點主要有三種:貞觀說;永徽說;開元說。
貞觀說主要以程樹德為代表。程氏認為,永徽時期,只不過是對律文進行格敕的增刪,《新唐書·藝文志》所記載的十二卷永徽律實際上是貞觀律。
永徽說主要以沈家本、郁嶷、楊鴻烈為代表。持該觀點的學者大多根據(jù)《舊唐書·刑法志》、《唐會要》卷三十九等史料進行論證。沈氏認為,長孫無忌等人于永徽四年十一月十九日進《律疏》。郁氏認為,永徽四年十一月,長孫無忌撰寫《律疏》。楊氏認為,《永徽律》是高宗時代編纂的法典,是現(xiàn)代中國惟一保留下來的、完整無缺且最古老的一部法典,這部《永徽律》得益于律疏才能流傳至今,然而當時并沒有《唐律疏議》的稱呼,直至元朝才把《律疏》改稱之為《唐律疏議》。
開元說主要以陳顧遠、朱方為代表。陳氏認為,唐朝法律經(jīng)歷數(shù)次修訂,開元二十五年所頒布的才是后世所流傳之唐律。朱方也贊同開元二十五年頒布唐律的說法。
此外,丁元普并沒有對該問題發(fā)表看法,但丁氏提出《貞觀律》為十篇,與其他學者觀點又不相同。丁氏認為,貞觀十一年制定的法律只有十篇,至高宗永徽二年,才加入捕亡、斷獄二篇,因此《貞觀律》和《永徽律》合起來為十二篇,五百條。
唐律的法律形式是律、令、格、式,正確認識律令格式的性質(zh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唐律的法律體系。唐朝律令格式以及相關(guān)問題是民國唐律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沈家本首先在《歷代刑法考》一書的《律令》九卷中對此進行了考察,他引用《舊唐書·刑法志》的說法,認為唐朝的刑書有四:律、令、格、式?!傲钫?,尊卑貴賤之等數(shù),國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其有所違……一斷以律。”丁元普則認為,盡管通考中提出唐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種,但是流傳至今的只有《唐律疏議》和《唐六典》,卻并沒有令、格、式的資料,所以唐朝的法律形式中令、格、式的真相如何,不好判斷。黃秉心則在1930年出版的《中國刑法史》一書中指出:在唐朝的法律體系中,律是刑法典,令、格、式則隸屬行政法的范疇。黃氏用現(xiàn)代部門法的原理界定了唐朝法律體系的構(gòu)成,該觀點對后期學者影響至深。
民國時期的學者認為,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代表作,不僅影響了中國后世,還對東亞其他國家產(chǎn)生影響。在《中國法制史》中,朱方專列“唐律與后世之關(guān)系”一節(jié)。朱氏認為,唐朝是法制完成時期,而后世的宋元明清則為承襲時期,承襲的自然是唐律的內(nèi)容,即便是在近時歐美法制推翻舊倫理舊禮教的大變動時期,變法修律中也參考了許多唐律的內(nèi)容。在《唐律通論》中,徐道鄰專列“唐律之與現(xiàn)代法”。徐氏也認為,唐律不僅是宋元明清時期立法的準繩,而且在清末民國法律鼎革時期,立法及司法解釋也多受唐律影響。具體到刑事方面,清末的《大清現(xiàn)行刑律》及民國的《暫行新刑律》等內(nèi)容也多取自唐律,國民政府立法中與唐律契合處也很多,如重傷、過失、從犯、老殘廢疾、并合論罪、法律競合、自首等。
楊鴻烈的《中國法律對東亞諸國之影響》以及徐道鄰的《唐律通論》針對唐律對于東亞諸國的影響也有論述。楊鴻烈認為,中國法律對東亞諸國形成巨大影響,主要肇始于唐律。此后,宋元明的立法才對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產(chǎn)生影響。在《唐律通論》中,徐道鄰專列“唐律之與東亞諸國”。徐氏也認為,唐律是中國法系的中心,唐律對東方諸國的影響主要及于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等國。
章壽昌在對羅馬婚姻法沿革和中國古時代之婚制簡單論述的基礎(chǔ)上,對羅馬法和唐律有關(guān)結(jié)婚的年齡、親族、身分、重婚、許諾、期間、相奸、離婚等八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得出結(jié)論,即唐律有關(guān)結(jié)婚要件和離婚的規(guī)定與羅馬婚姻法的規(guī)定在發(fā)達程度上相當。此外,章氏進一步指出,不同國家的立法都有其本國基礎(chǔ),今時治法學者,意欲全盤西化,這是削足適履之舉。只有遵循數(shù)千年遞嬗之法理,才能因地制宜地適應(yīng)今日社會。
董家遵則對唐朝的婚姻構(gòu)成、收繼婚、寡婦再嫁以及離婚問題進行考察。董氏認為,首先,唐朝婚姻法律的形成與三個因素有關(guān):階級制度、宗法制度以及契約金錢。其中,以階級制度為依據(jù),是根據(jù)人不同的身份,規(guī)定階級的內(nèi)婚制,即屬于某階級的人禁止與其他階級通婚;以宗法制度為依據(jù),是指不僅婚姻的時間受到禮教的影響,婚姻人選也有限制,除了階級上的限制外,血族與親族亦有限制。其次,唐朝存在收繼婚。李唐與鮮卑族通婚后,李唐充分鮮卑化,而鮮卑族是盛行收繼婚的,因此李唐也存在收繼婚。此外,收繼婚不僅發(fā)生在平輩之間,也發(fā)生在與長輩之間。再次,關(guān)于寡婦再嫁的問題,唐律只是機械地鼓勵寡婦不再嫁,但并沒有嚴厲禁止寡婦不再嫁。最后,唐朝的離婚主要有政治離婚、協(xié)議離婚、強迫離婚、七出以及義絕。其中,政治離婚主要包括三種:避免政治上的嫌疑而離婚、迫于掌有政權(quán)者的命令而離婚、欲高攀貴族富戚而離婚。筆者認為,董氏有關(guān)唐朝婚姻制度的論述,不僅是與法律史相關(guān),更與社會史相關(guān)。換句話說,董氏主要是站在社會史角度而非法律史角度探討唐朝婚姻制度。
楊鴻烈則主要對婚姻的成立以及婚姻的解除進行論述。楊氏認為,唐朝婚姻的成立要有婚書或聘財;結(jié)婚要受到六種限制:同姓不得為婚、近親不得為婚、逃亡婦女不得為婚、監(jiān)臨官不得娶監(jiān)臨女、奴不得娶良人、違律不得為婚;離婚方式主要有“七出”和“義絕”。
[1]程樹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1963.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ang Dynasty Law System in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ZHOU Hui-lei
(Institute of Study,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0063,China)
Originated in the period of Pre-Qin,China legal system reached its peak in Tang Dynasty after hundreds of years’development.Tang cod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inese legal family,naturally the research of Tang code became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es of China legal history,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in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unlimited enthusiasm about the same issue.Through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analyzing thei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rguments,we can form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s.
Tang law system;Research on Tang law system;Chinese legal family
D909.92
A
1008—4444(2011)06—0116—03
2011-09-15
周會蕾(1979—),女,河南許昌人,華東政法大學研究院法律史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