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潔
(韓山師范學(xué)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521000)
釋家文化與中國古橋關(guān)系探析
——以潮州湘子橋為例
曾麗潔
(韓山師范學(xué)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521000)
釋家文化自進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中國古橋建設(shè)中,釋家文化中的積德行善、普渡眾生、吉祥祈福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潮州湘子橋歷史悠久,是中國著名古橋之一,其身上凝結(jié)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關(guān)于湘子橋與釋家文化關(guān)系的分析研究對于說明釋家文化對中國古橋的影響有一定的作用。
釋家文化;中國古橋;潮州湘子橋;建造目的;裝飾;命名
中國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古橋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驕傲,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釋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對中國古橋建設(shè)影響很大,從古橋的建造、裝飾到古橋的命名,都深深地鐫刻著釋家文化的印記。潮州湘子橋始建于南宋乾7年(公元1171年),列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與河北的趙州橋、福建的洛陽橋和北京的盧溝橋同居中國名橋之列,是中華大地上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古橋。湘子橋的建造目的、裝飾題材和命名方式都充分體現(xiàn)了釋家文化對中國古橋的影響。
釋家文化強調(diào)人有先天的孽緣,人生充滿痛苦,只有努力修行,約束身心,艱苦磨練,才有可能修成正果;相信生死輪回,因果報應(yīng),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釋家文化非常重視修身養(yǎng)性,行善積德,渴求能善報今生、惠及子孫。關(guān)于橋梁,《說文解字》段玉裁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是道路的延伸,其作用是跨水行空,勾通二岸。沒有橋,江河峽谷就是天塹,渡船就有可能被驚濤駭浪所吞沒。有了橋,天塹變通途,道路成康莊,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人生就有了希望。修橋鋪路便民利民,給人以生命和希望?!靶迾蜾伮?,善莫大焉”,釋家文化把修橋鋪路視為普渡眾生的大善舉。釋迦牟尼常教弟子:“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修橋鋪路成為釋家信眾行善積德的重要途徑。
潮州歷史上是廣闊的粵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潮州古城處于閩粵交界,經(jīng)過潮州的驛道通閩浙、達二京,是東南沿海北上閩浙京津的惟一通道。韓江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河,長470公里,縱貫潮州注入南海,是東南沿海這條千年古驛道上的天塹。據(jù)潮州府志載:“潮州為全粵東境,閩越豫章,經(jīng)涂接壤。城東之水曰韓江,合汀贛九河之流,匯鱷溪(注:鱷溪為韓江舊稱)於廣濟門?!裾?注:湘子橋修建后)梯航萬國,南抵扶桑,北暨流沙,舟車所至,莫不攸往,則是橋也。周行如砥,泉貨以通,民用以利,可以宣圣天子承天載物之治矣?!毕孀訕虻慕ㄔ欤埂爸苄腥珥疲浺酝?,民用以利”,實為天塹變通途。
湘子橋橫跨韓江,歷經(jīng)幾個世紀都是千里韓江上惟一的橋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座橋的重要性潮州歷史上多有記載,如:“潮之水,以韓江為最,江上有橋,當閩粵孔道。”[1]“郡治東,并城之水曰惡溪。舊有修橋……名曰‘濟川’,其途通閩浙,達二京,實為南北要沖?!保?](P41)作為東南沿海惟一的驛道,南宋以來,隨著宋室南遷,其重要性更加突出,每天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韓江匯集贛南、閩西、粵東九河之水,水量非常豐富,汛期徑流量最高達到17 800立方米/秒。加上韓江處在亞熱帶季風(fēng)性濕潤氣候區(qū),雨季很長,正常年份從四月到十一月都是韓江的汛期。汛期的韓江:“江勢婉蜒,飆橫浪激,時多覆溺之患,循抵中流,勢若微殺,往來冠履,踵躡肩摩,輕舸短楫,過者寒心?!保?](P75)“其流如馬騁而洶涌,觸之者木石俱往……雖設(shè)濟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居若千里。士女不得渡,有日夜野宿,以伺其便。軍民病涉,莫此為甚?!保?](P41)現(xiàn)在韓江流經(jīng)潮州市區(qū)河段大部分寬度超過2 000米,最窄處也有500多米,而考古發(fā)現(xiàn),宋元時期韓江潮州段的河面一直延伸到今潮州古城以內(nèi),河面的寬度超過現(xiàn)在上百米。韓江古代被稱為“惡溪”,除了驚濤兇險外,江中更有悍鱷肆虐,汛期渡江隨時有為洶濤所吞或葬身鱷腹之險。由于江寬、水深、流急、鱷兇,湘子橋建成之前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驚濤鱷口。釋家視救人生命為善之善者。行善莫大于修橋,在韓江上修建橋梁能化危為安,化險為夷,救萬民于驚濤鱷口,是對釋家文化普渡眾生思想很好的詮釋。
俗話說:“橋梁不辨曲直,橋名內(nèi)有乾坤”,命名是中國古橋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古橋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國古橋的命名方式多種多樣,或為紀事或為抒情,或詩情畫意,或寄寓吉祥,或包含祈盼。以釋家普渡眾生思想為橋命名是中華大地上古橋命名的一種重要方式,如河北趙縣的安濟橋,福建泉州的萬安橋、晉江的安平橋,浙江紹興的廣寧橋,江蘇蘇州的普濟橋等等。潮州湘子橋的命名方式就很有代表性?!跋孀訕颉睂W(xué)名“廣濟橋”,根據(jù)明代姚友直《廣濟橋記》載,宣德年間,福建龍巖人王源出任潮州知府,帶領(lǐng)潮州人民重修了年久失修的“濟川橋”,“更名其橋曰‘廣濟’,取濟百粵之民”之意[2](P41)。橋名“廣濟”,寄托的是祈求萬民永遠安康、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在潮州的史籍中,這座橋有過“康濟橋”、“濟川橋”等稱呼。據(jù)潮州宋史《三陽志·橋道》載:“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來往者兩病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太守曾公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東西兩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保?](P27)“康濟橋”是這座千年古橋的第一個名字,為帶領(lǐng)潮人修橋的太守曾汪所命,按曾汪的《康濟橋記》載:“江面一千八百尺,中(石番)石洲,廣五十尺,而長如之,復(fù)加銳焉。為舟八十有六,亙以為梁。昔日風(fēng)波險阻之地,今化為康莊矣!”[3](P75)古代造橋殊非易事,在韓江上造橋是潮人千百年來的夢想,把橋名為“康濟”,蘊含的是美好的祝愿,寄托了千千萬萬人不再冒葬身驚濤魚腹之險,能夠安全過江永遠安康的美好愿望。據(jù)《三陽志·橋道》載:“慶元丙辰,陳公益東岸之洲二,結(jié)梁如丁侯橋①據(jù)《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已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亙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由于韓江汛期流量巨大,常沖毀橋梁,湘子橋歷史上有過用帶領(lǐng)民眾修復(fù)橋梁的父母官之名為橋命名的情況,‘丁侯橋’就是其中之一。而增廣之,曰‘濟川橋’。”[4](P78)《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部匯考》載有:“廣濟橋在城東跨韓江上,廣二丈,長一百八十丈,舊名‘濟川’?!保?]“廣濟”、“康濟”、“濟川”都有“濟百粵之民”的意思,這跟釋家文化普渡眾生、造福萬眾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橋上雕刻或橋邊安放鎮(zhèn)水神獸是中國古橋常用的鎮(zhèn)水方法。鎮(zhèn)水神獸主要有龍、獅、牛等大型瑞獸,如趙州橋欄板上的飛龍,盧溝橋上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黃河河堤上的鐵牛,都江堰的石犀等等都表達了希望借“神力”制服水患、抵御天災(zāi)保橋平安的心理。除鎮(zhèn)水神獸外,中國古橋還飾以各種吉祥圖案,寄寓大橋吉祥長壽的愿望。古橋裝飾中比較常用的圖案有蓮花紋、祥云紋、卷草紋、壽桃、松竹梅、龍鳳麟、鳥魚龜、花瓶、如意、吉祥傳說等等。
潮州湘子橋的裝飾同樣寄寓鎮(zhèn)水祈福的愿望。韓江汛期徑流量非常大,韓江洪汛是潮汕大地安全最大的威脅,鎮(zhèn)住韓江洪魔等于拯救潮汕千萬黎民的生命。據(jù)雍正《海陽縣志·雜記》載:“廣濟橋畔舊有大碣,鐫‘洪水止此’四字,傳為韓湘筆,故從前少水患??滴跄觊g,郡守張自謙建榷館其上,為董工役所仆,已連年水災(zāi),撼城折橋。當事覺之,遍求不得,蓋已為役盜鬻石工琢滅矣?!睋?jù)載“洪水止此”碑丟失后,連年江水暴漲,洪災(zāi)不斷,于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張自謙倡紳士捐修其一(注:修復(fù)一座橋墩),鑄二鐵牛,列東、西岸以鎮(zhèn)之”[6]。從此湘子橋開始了鉎牛鎮(zhèn)水的歷史。鉎牛鎮(zhèn)水以絕水患、保民安康,傳達的是釋家普渡眾生的理念。
為了增加橋身重量以抗拒洪水,湘子橋所有的橋墩上都建有“亭屋”,“亭屋”飾以各種雕刻和圖飾。湘子橋“亭屋”的裝飾以釋家吉祥圖案為主要題材,如蓮花型的垂花柱,以祥云、卷草紋等吉祥圖案裝飾雀替,藻井飾以如意紋,門檔板雕刻梅蘭菊竹圖案,以龜背紋為格窗,以石雕花瓶為欄桿望柱柱頭。按梁思成先生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在建筑上最顯著而久遠的影響,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結(jié)構(gòu),而在雕飾?!保?](P92)在釋家文化中客觀世界的很多事物都被賦以象征意義,如蓮花被視為圣潔之物,用來比喻清凈、圣潔、吉祥,“蓮花裝飾的文化意義既在于崇拜,又在于審美,既是人心對佛國熱烈焦灼的精神皈依,又是靈魂對世俗冷靜喜悅的留戀難舍,是崇拜與審美既酸澀又甜蜜的‘二重奏’”[8](P107)。這話是對釋家尚蓮的一個很好的詮釋。忍冬卷草紋空靈舒展忍性強,被寓以堅忍不拔的內(nèi)涵,這種圖飾是隨著佛教而進入中國的,在南北朝時期就廣泛用于佛教繪畫雕刻等藝術(shù)中,據(jù)梁思誠先生研究:“云岡石刻中裝飾花紋種類奇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為西方花樣,不見于中國周漢各紋飾中?!保?](P92)湘子橋裝飾中大量使用蓮花和卷草紋、祥云紋,寄寓圣潔、美好、善良、寬容大度等美好理想。藻井深邃空靈,寓意嚴肅、莊嚴,著名佛家寺院主殿屋頂主體佛像部位都要做藻井,就是為了塑造一種嚴肅、莊嚴的氛圍。湘子橋的“亭屋”有等級之分,其中東橋第七墩上是一個殿型閣,屬高級“亭屋”,這座殿型閣的屋頂就是用一個方形藻井裝飾,層層疊疊,精致而深邃。藻井四周各裝飾一個巨大的如意紋,既創(chuàng)造出嚴肅、莊嚴的氛圍,又寄寓平安如意的愿望?;ㄆ康摹捌俊弊峙c“平安”的“平”字諧音,被賦寓平安吉祥、平安如意、智慧圓滿之意?;ㄆ吭卺尲椅幕芯哂蟹浅V匾囊饬x,寶瓶為佛家的“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圓滿不漏。湘子橋欄桿的柱頭都被雕成花瓶狀,一里長橋擺放一里花瓶,寓意福澤綿綿,橋梁吉祥平安。
釋家追求寧靜祥和的氛圍。坤甸木產(chǎn)自東南半島的原始森林,木質(zhì)堅實凝重,帶有遠古所特有的深悠寧靜的特點,其色為黃褐色或深紅褐色,質(zhì)樸凝重給人以一種寧靜祥和之感。許多著名寺院的主殿主梁都采用坤甸木,借以塑造寧靜祥和的氛圍。潮州湘子橋亭臺樓閣的屋頂全部采用坤甸木,大量坤甸木的使用使古橋散發(fā)出釋家文化所特有的寧靜祥和的氣息。
釋家文化與中國古橋的關(guān)系源遠流長,積德行善、普渡眾生是釋家信眾積極推動古橋建造的主要原因;古橋裝飾中吉祥圖飾的使用和以釋家思想理念為基礎(chǔ)的古橋命名文化共同傳達出釋家文化吉祥如意、平安長壽的美好愿望。潮州湘子橋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從橋梁建造的目的到橋的命名和裝飾,都與釋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湘子橋的身上可以看到釋家文化對中國古橋的影響之大之深。
[1][清]胡恂.增修廣濟橋石墩記[Z].
[2]饒宗頤,張樹人.廣濟橋史料匯編[M].香港:新城文化服務(wù)有限公司,1993.
[3][宋]曾汪.康濟橋記.轉(zhuǎn)引自陳香白輯校.潮州三陽志輯稿[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89.
[4]陳香白.潮州三陽志輯稿[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89.
[5][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志·潮州府部匯考[M].上海:中華書局,1985.
[6][清]光緒年海陽縣志·建置略六[Z].
[7]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8]王振復(fù).大地上的“宇宙”[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Bridges of China and Buddhist Cultural——In Case of the Xiangzi Bridge in Chaozhou
ZENG Li-jie
(Chaozhou Campus of Hanshan Normal Institute,Chaozhou521000,China)
Since entering China,the Buddhist cultural is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deep and broad.Some main thoughts of Buddhist cultural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d in the building of Chinese ancient bridges,such as accumulated good deeds at home and cast people’s bread upon the waters,salvation,good luck pray.The Xiangzi Bridge in Chaozhou is famous in Chinese ancient bridges.It has a long history,and there is a lo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ngzi Bridge and Buddhist cultural will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bridges of China and Buddhist cultural.
Buddhist culture;Ancient bridges of China;The Xiangzi bridge in Chaozhou;Building ends;Architectural ornamentation;Name
G112
A
1008—4444(2011)06—0008—03
2010-09-10
曾麗潔(1968—),女,廣東潮州人,韓山師范學(xué)院潮州師范分院講師,碩士。
(責(zé)任編輯: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