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辛亥時期中國服飾的變化

2011-08-15 00:55吳愛琴
關鍵詞:西式服飾婦女

吳愛琴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辛亥時期中國服飾的變化

吳愛琴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政治變革。1911年12月27日,孫中山會見各省會議代表時指出:“從前改換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現(xiàn)在推倒專制政體,改建共和,與從前換朝代不同,必須學習西洋,與世界文明各國從同?!辟Y產(chǎn)階級掌握政權(quán)后,同舊有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體系斷裂而開始與世界接軌,著裝開始有了真正的現(xiàn)代理念。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不固守中國傳統(tǒng)服飾,在選擇衣裝時強調(diào)平等、民主的思想,堅決實行斷發(fā)、放足、易服,實行新的服飾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國人的服飾文化從理念、內(nèi)容到形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

一、中國傳統(tǒng)服飾思想理念的形成

自階級社會始,服飾就兼具有了界定社會秩序的功能,成為“分貴賤、辨等級”的工具,成為封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內(nèi)容“是以朝廷冕服為主體的等級標志和文化象征”[1]。所以說中國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在幾千年階級社會中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超過了它本身的實用價值,成為政權(quán)的標志。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每一新王朝的建立都以“改正朔,易服色”開始,表明自己順應天命,統(tǒng)治具有至高無上的合理性,同時規(guī)定國內(nèi)各個等級相應的服飾,以確定新的社會秩序。高等級人士可以穿用低等級的服飾,但低等級人士絕不能“僭越”穿用高等級人士的服飾,否則會有懲罰及殺頭之險。

服飾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征,自古以來中原華夏族形成的束發(fā)盤髻、寬衣右衽的著裝風格,成為本民族的標志。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有以“披發(fā)左衽”為恥的理念,大力贊揚管仲、齊桓公打敗周邊游牧民族,保護周天子統(tǒng)治,維護華夏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行為。后代漢人建立的政權(quán),雖然服飾也受到其它民族的影響,但基本特征和風格是沿襲周漢風格,沒有大的改變。其間雖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地區(qū),但多以效仿漢服,以示學習了先進的服飾文化。其間也有保持本民族的服飾風格,但漢人建立政權(quán)后,又馬上恢復了漢人服飾舊俗。如在明代,朱元璋建明后,以宋代服飾為版本,參照周漢禮儀,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作為推翻元蒙統(tǒng)治的象征。

中原華夏族具有強烈的民族優(yōu)勢感,所以歷史上周邊民族入主中原后,就以能改變漢人的著裝形式作為成功征服的標識。最具代表性的為滿人入關建立清政權(quán)后,強迫漢人改裝易服,剃頭辮發(fā),遭到了漢人的強烈反對,許多人為了衣冠服飾丟了性命,“揚州十日”、“嘉定屠城”是眾多慘劇的代表。

中國漢人傳統(tǒng)的發(fā)式以蓄發(fā)為主。清建立后,強迫漢族男子改行滿族男子發(fā)型:四周髡發(fā),腦后留發(fā)辮。在全國推行“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政策,遭到了漢族人民的極力反對,當時有許多人為了保住頭發(fā)而丟了性命,如魯迅先生所言“男男女女,要吃這前世冤家的頭發(fā)的苦,是只要看明末以來的陳跡便知道的”[2](P134)。

清朝后期,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后,中國人的民族服飾優(yōu)越感仍然存在,他們雖感到西方不僅武器先進,服飾上也有進步性,但還是不能接受的。如林則徐在當時算是思想進步人物代表,對西洋的服裝則是“夷服太覺不類”。隨著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重,人們對西方服飾態(tài)度才有所改變。戊戌變法時,維新派試圖進行服飾方面的改革,“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則曰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但由于變法的失敗,服飾改革也隨之夭折。西洋服飾在中國開始流行始于清末20世紀初期,當時有一批留洋學生接受了西方教育,開始穿起西洋服裝,進步人士紛紛走出國門,易服剪辮成為與舊勢力決裂、樹新典型的代表。所有主張剪發(fā)易服的人,都強調(diào)“皆取以歐美衣服而著之中人之體”[3]。同時也影響了女裝,當時女子學堂的興建,提倡婦女不纏足,穿用經(jīng)過改良的學生裝。西洋服飾的影響越來越廣泛。

二、辛亥時期發(fā)式、足飾與佩飾的變化

中國男人留辮子是滿清入關以后的陋習,而女子纏足是南北朝遺留下的病態(tài),這兩者是辛亥時期要堅決根除的惡俗。男人剪辮子,女子放足,是辛亥時期人們在穿戴方面最有代表性、革命性的變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的統(tǒng)治,國民政府成立以后,發(fā)出《剪辮通令》勸說全國人民剪去長發(fā)辮,作為中華民國的象征。3月5日,孫中山在《大總統(tǒng)令內(nèi)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中稱:“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違法論。該地方官毋稍容隱,致干國紀。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辮尚剃其四周者,屬殊不合,仰該部一并諭禁,以除虜俗,以壯觀瞻?!钡珎鹘y(tǒng)思想根深蒂固,效果不大。1916年至1928年間,國民政府又下了兩個通令,措辭嚴厲,要求剪辮。經(jīng)過這些措施,實行了近300年之久的辮發(fā)陋習終于鏟除。

婦女也投入剪辮易服運動之中,認為“剪發(fā)之事,既為世界文明國之通例,男子既割視殆盡,吾女子宜速去而無疑也”[4]。婦女的發(fā)型多剪成齊耳短發(fā),沒有剪發(fā)的婦女也以辮子為恥,紛紛改辮為髻,年輕婦女多在額前留有劉海。20世紀20年代以后,剪發(fā)流行,不再梳髻。貴族婦女剪發(fā)后,多用緞帶束發(fā),或用嵌有珠寶翠石的發(fā)箍套發(fā)。30年代時,中國大城市中的青年婦女中流行燙發(fā),有的還把頭發(fā)染成紅、黃、棕、褐等色,以此作為時髦。

辛亥革命后在全國推行的剪辮風潮,不但是對辮發(fā)的滿清異族統(tǒng)治的肅清,也是對幾千年來中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割裂,從此以后,中國男子的發(fā)式一律實行短發(fā),再也沒有回復到傳統(tǒng)漢人蓄發(fā)盤髻的形式,婦女中開始流行剪發(fā)、燙發(fā),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民國初年的剪辮斷發(fā)可以看作是中國擺脫封建專制束縛,與世界潮流接軌的一個標志。

中國傳統(tǒng)漢人的鞋子多以布鞋為主,南方則以草鞋、蒲鞋較多,以皮革制作的鞋子多在北方寒冷地區(qū)使用。清時,男子穿便服時主要穿布鞋,官服則要配方頭靴。靴子有皮、布兩種質(zhì)地,平民只許穿尖頭靴。辛亥革命后,西式皮鞋在城市男子較為流行,穿西服時,要配套穿皮鞋,但穿中式服裝還是已穿布鞋為主。但到20年代后,穿用中式服裝時,也穿皮鞋,皮鞋的流行日益廣泛。20年代開始,學生穿橡膠底球鞋的人多了起來。

辛亥革命之前,漢族婦女多為纏足,鞋子為變形小腳特制的弓形鞋。滿族婦女不纏足,大多數(shù)穿木底的繡花鞋,當時稱作“高底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1912年3月3日,孫中山發(fā)布了《大總統(tǒng)令內(nèi)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令內(nèi)務部從速通告各省,一律勸禁纏足,如有故意違禁令者,給其家屬以相當懲罰?!苯p足在各大城市基本實現(xiàn),城市婦女開始放足,成年婦女已穿尖口布鞋,青年婦女則開始穿用西方流行的高跟鞋。后來配以經(jīng)過改良的旗袍,或西式連衣裙,成為女子的時髦裝扮。

民國時期的時髦婦女,除講究華麗的衣裝、漂亮的發(fā)式外,還喜歡佩戴各種飾物。由于服裝的改進,脖頸、手臂的裸露都為佩帶飾物帶來了方便。佩飾除繼承傳統(tǒng)的式樣外,外來元素的飾品最為時尚。當時流行的飾物有:項鏈、耳環(huán)、手鐲、手表、戒指等,另外胸前還佩有胸針。婦女們在佩戴這些首飾時,都有一定的講究,特別是上層社會的婦女,她們的手鐲、戒指、耳環(huán)等都必須是配套使用,即質(zhì)料、款式、色彩要一致。根據(jù)年齡的不同,佩戴方法略有差異,年輕婦女多戴時尚的長耳環(huán),年長的婦女則多戴短形的耳環(huán),如米粒型、圓珠型、圓環(huán)型等。年輕婦女的項鏈講究顏色鮮艷,老年婦女則多講究材質(zhì),多戴長串的金銀項鏈。

三、辛亥時期服裝形式的變化

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兩次制定了服飾條例,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服飾等級制度,在中國服飾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新的服制制度不再以身份貴賤、地位尊卑為著裝依據(jù),而以簡便實用為尚,是中國服飾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演進的開始,反映出自由平等觀念從政治思想領域深入到了日常生活領域,促使生活方式近代化的一大變革。

民國初年,由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多由海外歸來,穿戴多是西裝革履,思想傾慕西方先進文化,所以對易服,他們的想法是“合古今中外而變通之,其唯改易西裝,以薪進于大同矣。既有西裝之形式,斯不能不有所感觸,進而講求西裝之精神”。在革命黨人的倡導下,其它人紛紛效仿,西裝盛行起來。

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對于民眾的服飾改革,在以西式服裝為主的前提下,也考慮了民族因素。1912年5月,袁世凱命令法制局:“博考中外服制,審擇本國材料,參酌人民習慣以及社會情形,從速擬定民國公服、便服制度……議定中西兩式。西式禮服以呢羽等材料為之,自大總統(tǒng)以至平民其式樣一律。中式禮服以絲緞等材料為之,藍色袍對襟褂,于彼此聽人自擇?!?/p>

1912年6月22日,《申報》登出民國新服制草案:“國務院現(xiàn)已將民國服制議定,大別為三:(一)西式禮服,(二)公服,(三)常服。禮服純仿美制;公服專以中國貨料仿西式制用;禮帽也是西式的。”

1912年10月,新的《服裝案》終經(jīng)參議院通過并頒行,當時“北洋政府”以政府公報的形式頒布男女禮服,規(guī)定如下:男子禮服分為兩種: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即西方的禮服;常禮服兩件:一種為西式,其形制與大禮服類似;另一種為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服裝的組合形式有了新的變化。長袍馬褂為滿人傳統(tǒng)服飾,因其簡潔穿著方便得以保留下來。長袍不但成為男子的禮服和常服,且在20年代后,和禮帽、西褲、皮鞋結(jié)合,成為城市男子最為普遍的服裝。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又重新頒布《民國服制條例》,對國民的禮服和公務員服裝進行了規(guī)定:男式為藍袍和黑褂,下身為西式褲裝,另配西式風衣。女式為藍袍和藍衣、黑裙兩種款式。又規(guī)定男、女公務員的“制服”。男公務員制服為中山裝,女性公務員制服為藍袍。此外,還規(guī)定男女因國際關系服用禮服時,則采用國際通用禮服。

國民政府采取了中西并用的服飾制度,在以西方服裝為主的前提下,對中國傳統(tǒng)服裝形式進行了保留,于是催生出中西合璧的服裝形式。中山裝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chǎn)生的。1905年孫中山指示寧波裁縫張方誠,在吸收日本學裝的特點,尊重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短衣長褲的傳統(tǒng)服飾基礎上,二者結(jié)合創(chuàng)新制出新的服裝形式。孫中山生認為西式服裝“適于衛(wèi)生,便于動作,宜于經(jīng)濟,壯于觀瞻”。但是,“西服雖好,不適應我國人民的生活,正式場合會見外賓有損國體。傳統(tǒng)服式,形式陳舊,又與封建體制不易區(qū)別”[5]。于是決定借鑒西服裁法,融合中國文化設計出來的一套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服裝習慣的新服裝形制。經(jīng)過不斷改進,民國十九年,中山裝才最后正式定型。中山裝的基本式樣為立翻領、對襟、五鈕、左右前襟有上小下大四個明袋,上加軟蓋。其中立翻領是關閉式的,與歐美及亞洲各國的西服有明顯的區(qū)別,從而具有獨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它的鈕扣及口袋也有一定的寓意,是根據(jù)《易經(jīng)》周代禮儀及國民政權(quán)的特點等內(nèi)涵加以設計的。如依據(jù)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而確定前襟為四個口袋;依據(jù)國民黨區(qū)別與西方國家三權(quán)分立的五權(quán)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而確定前襟為五個扣子;依據(jù)三民主義(民族、民權(quán)、民生)而確定袖口為三個扣子。中山裝的形式既吸取了西裝式樣,也糅合了中國傳統(tǒng)意識。

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長,穿著方便,制作簡單,莊重美觀,又實用安全的,體現(xiàn)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因此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很快流行起來。在民國十八年制定的國民黨憲法中,規(guī)定中山裝為文官宣誓就職的法定服裝,后又規(guī)定為男性公務員的制服。

在軍服方面,民國政府也注意改革。1912年元月5日,國民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徹底的西方化現(xiàn)代化的陸軍服,規(guī)定:“軍衣軍帽,無分階級,一律黃色;肩章領章及袖口,則按照階級,分為五色……”服式上完全學習西方的軍服。

20世紀20年代以后,西方思想觀念影響日甚,婦女服裝開始趨于華麗,出現(xiàn)了所謂的“奇裝異服”?!爸劣谝路瑒t來自舶來,一箱甫啟,經(jīng)人知道,遂爭相購制,未及三日,儼然衣之出矣。”形式變化多樣。同時流行的還有西式連衣裙,初為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穿著,至30年代,穿者漸多,社會上層女士及電影明星穿著的連衣裙最為入時,引導著服飾潮流。

女子禮服一種為齊領對襟長上衣,下服為打裥長裙,俗稱百裥裙;另一種形式為衣長齊膝的對襟長衫,有領,左右及后下端開衩,周身得加以錦繡。裙式為中置闊幅,然后連幅分向左右兩側(cè)打裥,上置裙帶系腰。衣和裙的質(zhì)料、用色,皆無規(guī)定。

婦女傳統(tǒng)的上襖下裙式服裝,到民國時期受西方及日本女裝的影響形式有所改變。長襖長至臀圍線下,高領、窄袖,便于社交場所穿著;短襖則長至腰圍線下,低領,袖短至肘部而寬大,呈喇叭狀,為休閑裝。襖的樣式多樣,有直襟、大襟、斜襟,式樣繁多,沒有禮儀限制。下擺有直角、圓角;有時在邊緣部位施以繡花飾。下裝可以穿裙,亦可以穿褲,但以短裙最為時尚。民國初期,下擺較長;民國后期,下擺縮短至膝下,取消折裥而任其自然下垂。

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女裝的剪裁方法一直是采用直線剪裁法,即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再配上峨冠博帶,呈現(xiàn)上下一統(tǒng)的面貌。西式制衣法為立式裁剪法,即依人體結(jié)構(gòu)來裁制衣服,所以能展示出自然的人體美。民國以后,人們的著裝思想在追求個性解放與個性自由的思潮下有了大膽的觀念變革,城市婦女不但喜歡穿用西式女裝,也把西式裁剪法動用到中式服裝上,對傳統(tǒng)服裝進行改良,最為典型的是旗袍。

旗袍本意為旗女之袍,源于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清代這種袍服的特點是體寬大,腰平直,衣長至足,上加諸多鑲滾。民國初期,婦女穿的這種袍服并沒有大的改變,只是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以前那樣寬闊。民國20年代以后,旗袍進入了大改變時期,運用西式剪法的方法,把旗袍作成呈現(xiàn)出緊、透、露的開放特征,把開叉做高、腰身收細,充分展示中國婦女的天生麗質(zhì)。是時社會上流行超緊身旗袍,把胸圍、腰圍、臀圍繃得很緊,兩邊的開衩向上超過膝蓋,有的甚至到了腰身,使人體的曲線和凹凸之處暴露無遺,走起路來,大腿也暴露在外。旗袍經(jīng)過西方審美原則改造后,成為新時代的象征。

辛亥時期,幾千年的服飾等級制被廢除。中國人在自身服飾基礎上,又接受了西洋服飾,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發(fā)式、足飾、服飾和佩飾,演變成許多新的品種和款式,表現(xiàn)了辛亥時期中國從封閉到開放,走向世界的歷程。

[1]張法.中國服飾: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的第一次浪潮[J].天津社會科學,1996,(1).

[2]魯迅.而已集[M].上海:北新書局,1928.

[3]效靈.剪發(fā)易服議[N].大公報,1906-10-11.

[4]金炳亮.民初女子服飾改革述論[J].史學月刊,1994,(6).

[5]胡波,蘭曉君.中山裝——一個時代的生命符號[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西式服飾婦女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新時期下西式面點制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當代婦女的工作
國際學校:留學無需“小別離”
有趣的西式餐具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通過項目教學模式提高西式面點專業(yè)實踐教學實效性
強奸罪立法和執(zhí)法中對婦女的性別歧視
陕西省| 吉首市| 舟曲县| 天门市| 开平市| 无锡市| 虎林市| 错那县| 灵台县| 马山县| 留坝县| 邢台市| 丽江市| 旺苍县| 日土县| 保德县| 萝北县| 祁门县| 金湖县| 鄄城县| 莱阳市| 周宁县| 迁安市| 黔西| 四川省| 铜鼓县| 普陀区| 道孚县| 绥化市| 阆中市| 陈巴尔虎旗| 九江县| 基隆市| 原阳县| 扶风县| 漳平市| 黄龙县| 新晃| 古交市| 尚志市|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