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馮 皓
(1.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城建學院,長春130111;2.中共大安市委黨校,大安131300)
生命關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維度的轉向
劉 利1,馮 皓2
(1.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城建學院,長春130111;2.中共大安市委黨校,大安131300)
指出“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zhì)要求。認為人的生命存在、素質(zhì)提高和全面發(fā)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出發(fā)點、目的和歸宿。因此,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給予生命關懷,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維度的轉向就成為現(xiàn)實教育思考及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高校;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
高校思想政治課“以人為本”,不僅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人”這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與對象的關注,而且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育人的使命中關注生命的價值取向,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是關注大學生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整個生命世界,是幫助作為人的全面性含義與價值性的實現(xiàn)。因此,只有在理解人生命的全部含義上,才能真正領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命,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生命關懷的實質(zhì)內(nèi)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體現(xiàn),也是最高體現(xiàn)。但是現(xiàn)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過多強調(diào)的是道德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沒有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缺乏生命關懷,即忽視了對生命主體的關注。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1]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被認為是管理者維護社會秩序,教化人們思想的工具。這是以社會為本位,過分強調(diào)其社會功能,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是真正地關注人。它缺乏了對人性、人的生命和信仰、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等道德涵養(yǎng)的教育,背離了道德教育的終極目的?,F(xiàn)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卻在演繹著脫離生命主體的道德需求,過于強調(diào)以社會為本,缺少從生活的實際、從生命的本體需求出發(fā)來進行道德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失去了以人為本,道德個體失去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可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內(nèi)容取向偏于政治化,主要體現(xiàn)“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nèi)容、形式,方法和措施都被染上了濃郁的政治色彩和具有強烈的政治功利性,把道德生活等同于政治生活或者寓于政治生活之中”[2]。過于強調(diào)政治化帶來的影響,就是道德已經(jīng)不再單純地以提高個人思想道德品質(zhì)、塑造德性為最終目的,而是帶上政治的光圈,思想政治理論課服從了政治,缺乏對個體的自身需要和道德品質(zhì)形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關注。直到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nèi)容還多半受到政治影響,隨著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展而變化。這樣,過于以政治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就忽視了道德個體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方面的教育,也忽視了受教育者在接受過程中的層次性、漸進性等特點,忽視了生命個體的接受規(guī)律。
“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過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的思想和品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zhì)的過程。”[3]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中不僅單是一個外化灌輸?shù)倪^程,更多的是要將道德知識升華為一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存在于最終的道德實踐之中,這就需要生命主體自我建構,對道德價值的追求變?yōu)榈赖轮黧w的一種自愿而非強制的行為。我國許多高校的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灌輸?shù)姆绞剑褔业乃枷牒鸵庵緩娂咏o學生,以此來改造他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使人們成為遵守社會準則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好公民。這種外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方式往往會忽視了道德個體自身生命價值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缺乏對生命個體的關注,其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個體對生命的漠視?!罢嬲行У乃枷胝卫碚撜n過程應當是道德價值的引導和道德自主建構的統(tǒng)一?!保?]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內(nèi)容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過程一直以教育者外化道德施教這種方式進行著,往往忽視了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對生命個體自身的關注,這樣帶來的不是道德個體的生命價值升華,而成了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統(tǒng)一產(chǎn)品”。
開展生命教育,是由我國教育方針的要求決定的。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是祖國最為寶貴的財富,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棟梁之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和崇高使命。我們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為本,促進他們的潛能開發(fā)、素質(zhì)提升和人格完善,幫助他們獲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長。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背景,處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之中。因此,雖然在大學里同處一個環(huán)境,但是他們必然因為背景的差異有不同的現(xiàn)實問題和心理情景。特別在當前,由于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不同,高校學生貧富差距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在學生思想與心理上產(chǎn)生影響。關心學生,就必須把他們放在他們的生活世界中去觀察與分析,針對他們各自面臨的問題予以教育上的理解、關心和幫助,才能避免對學生的片面、抽象的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宗旨,是要關心活生生的人,關心不同生活境遇中的學生,必須把對學生生命的關愛與發(fā)展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切實地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提供充滿人性的關懷。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生理發(fā)育逐步成熟,但心理發(fā)育相對滯后。在這個時期,大學生往往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交往需要與自卑閉鎖的矛盾、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等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之家庭貧困、就業(yè)困難等問題的客觀存在。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社會經(jīng)驗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順,容易走極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正視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落后于生理發(fā)展的實際,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及時加以疏導,使其向積極的方面轉化。
針對生命教育在高校不是一門專門的課程事實,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的全部內(nèi)容之中去,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維度的轉向。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教育存在于生活中,教育與生活是不可分的。然而多年來,教育卻愈來愈遠離了人的生活世界。學校在其教育過程中往往只看未來而放棄了其實最重要的對我們學生當下生活的關注。建構高校生命教育理念就是為了改變這種錯誤的教育價值取向,強調(diào)教育的根本意義即生活的變化、生活的改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生命教育的具體且重要的實施者。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著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人文素養(yǎng)和育人能力,樹立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的生命情懷,強化教師的自我成長能力。讓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時,不斷改善自己認知、情意與技能。
生命情感是建構個體人生的基礎性素質(zhì),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體認和肯定,是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因此,生命教育理應營造理性的生命情感氛圍,讓生命情感引人振奮、達觀、向上。從而促進溫和融洽的主體間性校園環(huán)境的形成。主體間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胡塞爾認為主體間性是一種在各個主體之間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海德格爾所談的主體間性是我與他人之間生存上的聯(lián)系。哈貝馬斯認為主體間性是人與人在語言交流中形成的相互“理解”和“共識”[5]。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極為抽象的,幾乎沒有聯(lián)系到人生歷程中的生命個體,缺乏從生命本體出發(fā)探索生命的價值。面對“人生是什么”、“人究竟為什么活著”、“人怎樣才能活得更有意義”等問題,大學生感到困擾重重,這便暴露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內(nèi)容的抽象化和生命教育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生命教育應該滲透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生命關懷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給學生開展責任意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用深人淺出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死亡等自然規(guī)律,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生命體驗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一般都是強調(diào)宏觀層次的,沒有把個體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教育納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回歸生活本身,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細化到把關注學生的生存與生命的發(fā)展作為教育的重點。我們應當依據(jù)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同階段而確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標,堅持認知、體驗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融知、情、意、行為一體。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zhì),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6]。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生命知識,形成正確的生命態(tài)度和生命意識,提高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 中國大百科教育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59.
[2] 張澎軍.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0-61.
[3] 孫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90.
[4]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87.
[5] 鄭崇珍.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2(10):25-27.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9.
Life care:the value dimension shif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iu Li,et al.
(Urban Institute,Jil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Changchun 130111,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people first”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and believ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life,quality improvement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re the starting point,purpose and destination of this course.Therefore,strengthening the lif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giving life-care,achieving value dimension's shif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college;life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subject
G64
A
1009-8976(2011)03-0131-03
2011-05-05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011)
劉利(1972—),男(漢),吉林長春,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