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剛
(長春工程學院,長春130012)
我國冬季兩項運動專項耐力訓練的誤區(qū)及對策研究
仇剛
(長春工程學院,長春130012)
認為目前制約我國在冬奧會和重大國際比賽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體能類項目落后的關(guān)鍵問題是專項體能,指出其中專項耐力素質(zhì)是影響專項體能的核心因素,也是制約運動技術(shù)水平發(fā)揮的“瓶頸”,不科學的耐力訓練長期困擾著我國體能類項目競技水平的發(fā)展,針對耐力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
冬季兩項;專項耐力;訓練;誤區(qū)
1.乳酸閾與個體乳酸閾的運用
人體在逐漸增加負荷的運動中,乳酸閾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一般在1.4—7.5mmol/L之間,在專業(yè)運動員的乳酸閾更高一些,但不同項目運動員乳酸閾也有很大差異,由此有人提出了個體乳酸閾的概念(ILAT),即反映人體的代謝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謝為主開始向無氧代謝為主過渡的臨界點,因此,此時的拐點也稱為“個體乳酸閾”,個體乳酸閾更能客觀和準確地反映機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2.提高運動員有氧能力訓練3種理論
(1)乳酸閾模式(Lactate ThresholdTraining Model)
主張運用有氧—無氧閾強度(血乳酸值2—4mmol/L)的訓練模式,被稱為“乳酸閾模式。
(2)兩極化模式(Polarized Training Model)
主張避開有氧—無氧閾區(qū)域,大部分訓練強度集中在低強度區(qū)域(血乳酸<2mmol/L),少部分訓練集中在無氧閾值以上的訓練,被稱作“兩極化模式”。以乳酸閾強度進行訓練可能會產(chǎn)生交感神經(jīng)過度負荷,同時在獲得能力上并不是最佳的刺激[1]。
Billat等人對世界優(yōu)秀冬季兩項運動員周訓練負荷量和強度的統(tǒng)計結(jié)果,大約78%的負荷量低于比賽強度,在高專項強度的訓練負荷分別為18.2% (男子)和15.6%(女子),呈現(xiàn)出典型的“兩極化”訓練負荷模式[2]。
(3)金字塔模式(pyramid Training Model)
“金字塔模式”,Hartmann(1985)等人認為,在長期訓練過程中,耐力訓練的強度應(yīng)該保持比例地逐漸減少,被稱為“金字塔”式的走勢,最高強度的無氧訓練比例應(yīng)控制在年訓練總量的5%—10%之內(nèi),有氧—無氧閾以上強度的訓練最好不超過10%,其余80%應(yīng)該是有氧—無氧閾以下的中、低強度的訓練。
無氧或有氧訓練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肌肉產(chǎn)生影響,有氧與無氧能力的關(guān)系不僅表現(xiàn)在橫向的耐力組合方面,運動員有氧和無氧能力的關(guān)系與不同類型肌纖維對訓練負荷產(chǎn)生的不同適應(yīng)有關(guān)。一方面,兩者會出現(xiàn)彼此相互促進,例如有氧能力的提高會推遲無氧糖酵解供能開始的時間,高于有氧的強度(如無氧閾值強度)也可以有助于有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兩者相互制約,有氧或無氧的訓練可以導致整個肌肉的生理特性向有氧或無氧能力的方向發(fā)展,一種能力提高的同時會削弱或制約另外一種能力的水平和發(fā)展[3]。
以往研究認為,VO2max是評價氧利用能力方面的限制因素。近年來的研究提出一些質(zhì)疑: VO2max只是反應(yīng)耐力的一種潛在能力,VO2max存在一個上限值,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越來越多的實驗結(jié)果和運動實踐中的現(xiàn)象對VO2max表達杰出耐力的權(quán)威性提出了質(zhì)疑,并將耐力的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到跑節(jié)省化(RE)上。
國外大量的研究證實,RE對運動成績的貢獻率高于VO2max。1997年Rodas通過雙生實驗也證實,訓練可使 RE得以改善,其可塑程度遠大于VO2max。并且RE在評價氧利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的應(yīng)用價值[4]。
國內(nèi)學者席翼于2003年曾對102名未經(jīng)系統(tǒng)訓練的士兵進行了18周5 km訓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RE和VO2max的貢獻率差異很小,RE處于相對重要的位置。RE(%)與10 km跑成績顯著相關(guān),由于研究樣本量偏小,結(jié)果是否如此,有待進一步驗證[5]。
冷志勇(2008)通過觀察與分析耐力訓練對跑節(jié)省化(RE)和最大攝氧量(VO2max)的影響,探討RE指標在表達耐力訓練效果方面的應(yīng)用價值[6]。
當前,我國運動訓練中出現(xiàn)一種盲目提高訓練強度的傾向,而國外耐力類項目的教練員對乳酸曲線的關(guān)注與我們相反,由低到高,最關(guān)注的是乳酸的拐點,即運動員的有氧能力[7]。當前,國內(nèi)訓練界強調(diào)突出大強度訓練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8]。
1.隨著2014年冬奧運會比賽的迫近,許多落后項目出現(xiàn)了“急功近利”的訓練導向,試圖通過大強度的訓練在短期內(nèi)迅速提高專項成績,實現(xiàn)突破,企圖通過高強度的訓練逐段推進,最后使全程成績達到世界高水平。這種自認為是以“機體適應(yīng)”為理論基礎(chǔ)的訓練方法恰恰違背了機體對訓練負荷的適應(yīng)機制,不利于運動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無異于揠苗助長。
2.我國一些耐力性項目訓練盲目追求“專項強度”,將那些低強度和非專項訓練內(nèi)容稱為“垃圾負荷”加以摒棄。雖然,運動訓練最終目的是獲得優(yōu)異比賽成績,所有的訓練方法、手段和負荷都應(yīng)該圍繞專項成績的提高進行設(shè)計和實施,但是,訓練的內(nèi)容決不能因此而完全局限在“專項”本身,很多針對非專項性肌肉群的輔助性小負荷訓練,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頻繁的中高強度、高密度訓練影響運動員的基礎(chǔ)耐力水平,過度訓練和損傷的機率、影響運動過程中疲勞的恢復速度,無法適應(yīng)當前比賽密度增加的發(fā)展趨勢。其次,影響體能類項目專項技術(shù)的提高、高強度刺激破壞訓練的節(jié)奏,雖然高比例的大強度訓練提高了訓練的平均強度,卻降低了訓練的突出強度,減小了訓練強度的波動區(qū)間。再次,當前強調(diào)有氧能力并不意味著忽視大強度的訓練,更不是降低對專項能力的重視程度,在很多情況下專項成績出現(xiàn)的差距只是一個結(jié)果,導致這個結(jié)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9]。
運動技術(sh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復雜過程,必須遵循其生理學和心理學規(guī)律,不同的訓練方法對機體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耐力素質(zhì)訓練更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些基礎(chǔ)的耐力能力需要通過中、低強度的訓練獲得,而專項耐力當然需要與之相符的高強度訓練。我們的運動訓練是大、中、小強度的有機結(jié)合。有人認為高強度的訓練可以代替中、低強度的訓練是錯誤的,是違背科學的。還有些人認為,訓練是高強度和高密度,然后讓運動員休息,這樣也是不科學的。同時還喪失了許多由中、低強度訓練帶來的其它訓練效果,例如冬季兩項和越野滑雪運動員的“雪感”需要在長間中低速滑行中獲得[10]。
目前,國內(nèi)應(yīng)仍用4毫摩爾/升血乳酸作為實驗室或運動現(xiàn)場測定時的乳酸閾值,大約為最大攝氧量的60%—80%。從理論和實踐的進程中看,血乳酸的運用及有關(guān)血乳酸的研究逐漸地細化,血乳酸測試的方法更加多樣化和精細,個體乳酸閾(ILAT)反映人體的代謝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謝為主開始向無氧代謝為主過渡的臨界點,因此,個體乳酸閾更能客觀和準確地反映機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對血乳酸功能的認識在拓寬,在運用時把血乳酸和其他指標結(jié)合進行綜合評定的趨勢日益明顯由于它對運動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shù)界研究和探索的焦點[11]。
有氧和無氧能力訓練對專項耐力具有不同的作用,有氧和無氧訓練的比例是專項耐力形成的重要依據(jù)。同時,有氧和無氧能力在橫向和縱向還呈現(xiàn)出相互支撐和制約的動態(tài)變化關(guān)系,該關(guān)系對耐力訓練,尤其是專項耐力的訓練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當前,我國在有氧和無氧訓練比例的安排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忽視了專項的能量代謝特點,過于強調(diào)無氧乳酸耐力的訓練,我國運動員的專項耐力水平不高和后程降速過大等問題的根源在于“乳酸耐受能力”的不足,因而在耐力性項目的訓練中加大了無氧乳酸耐力負荷的比例,甚至在一些以有氧能力為主要特征的長距離耐力項目的訓練和研究中提出以“速度”和“速度耐力”為中心的耐力訓練指導思想[12]。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耐力項目訓練指導思想及訓練方法長期存在的主要的問題總結(jié)如下:
目前耐力項目訓練中過于強調(diào)提高訓練的強度,事實上,不同的訓練強度對機體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其效果是不可替代和互換的。
訓練量的增加必然減少有氧訓練的比例,由此而導致負荷強度區(qū)間向中間集中,形成了中間大兩頭小的“棗核”形,破壞了“金字塔”式的負荷走勢,頻繁的大負荷訓練很可能會給高水平運動員帶來負面的作用。
專業(yè)運動員乳酸閾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在訓練實踐中,個體乳酸閾更能客觀和準確地反映機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越來越多的運動實踐和實驗結(jié)果表明,VO2max不是惟一的決定耐力的因素,耐力的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到跑節(jié)省化(RE)上。
隨著運動人體科學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運動訓練科學認知的不斷提升,當代競技運動訓練理論的出發(fā)點和著眼點逐漸回歸其生物學和教育學本性,從人的生理、心理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礎(chǔ)層面研究和討論運動訓練問題,必將引領(lǐng)當代運動訓練科學的發(fā)展趨勢。
[1] 韓波,耐力訓練中的血乳酸指標及其運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56-157.
[2] Billat VL.,Demarle A.,Slawinski J.,et al.Physical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p-classmarathon runner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2089-2097.
[3] Kinder mann W.,Simon G.,Keul J.The significance of theaerobic-anaerobic determination of work load intensities during endurance training[J].Eur J Appl Physiol,1979(42):25-34.
[4] Krabenbuhl G&Williams T.Running economy changes with age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Med Sci Sports Exer,1992,24(4):462-466.
[5] 蔡秋,盧亮球.少年中長跑運動員跑的經(jīng)濟性與運動成績關(guān)系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6):66-68.
[6] 冷志勇.跑節(jié)省化(RE)和最大攝氧量評價耐力訓練效果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1):47-49.
[7] Londeree BR.Effect of training on lactate/ventilatory thresholds:a meta analysis[J].Med Sci Sports Exerc,1997(29):837-843.
[8] 陳小平.我國耐力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訓練強度失衡的反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9-15.
[9] 鄧運龍.中國特色運動訓練理論創(chuàng)新及其先導作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1):114-124..
[10] Denis C.,Dormois D.,Lacour JR.Endurance training,.VO2max,and OBLA: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wo differentage groups[J].Int J Sports Med,1984(5):167-173..
[11] 王立豐,盧健,陳彩珍.對乳酸代謝研究的新認識[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3):74-76.
[12] 陳小平.有氧與無氧耐力的動態(tài)關(guān)系及其對當前我國耐力訓練的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 (4):63-68.
On the myth from biathlon endurance train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
QIU Gang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At present,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is the key problem of China biathlon athletes in major international matches while special endu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which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It is also the“bottleneck”restricting movement technical level.The myth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rom biathlon endurance training,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are the myth from biathlon endurance training in China,the thesis aims to discuss myth and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biathlon myth;special endurance;training;error
G865
A
1009-8976(2011)03-0128-03
2011-03-25
仇剛(1969—),男(漢),吉林長春,副教授主要研究運動訓練學、體質(zhì)健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