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才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無所謂”這個語言單位,在現(xiàn)代交際中被人們廣泛運用。我們通過查檢北大語料庫發(fā)現(xiàn),“無所謂”在書面語言里出現(xiàn)的頻次相當高,且用法也不盡相同。以下是有關“無所謂”的幾個具體用例:
(1)不想山腰之路,亦無所謂路,只是在山腰斜坡處,走出一些道路印子來就是了。(凌叔華《登富士山》)
(2)我問他這事待怎樣解決,他說這根本無所謂解決不解決,她高興來就來……(蘇青《論夫妻吵架》)
(3)別在院子里呆久了,這里的風太大,我無所謂,可您剛來,不習慣,我怕您會著涼。(《追憶似水年華》)
(4)一個月前你講過一句無所謂的話,一個月以后你自己想起來時也會驚出一身冷汗來的。(陸文夫《人之窩》)
嚴格說來,例(1)“無所謂”還是一種句法結構?!盁o”是謂語動詞,由“所謂路”而構成的體詞性短語,充當了“無”的賓語;例(2)“無所謂”已經凝結成一個整體,其表達的是“說不上”的意思;例(3)“無所謂”表示說話人對事情的一種態(tài)度,屬于主觀動詞,表示“不在乎,不計較”之義;例(4)“無所謂”用作了形容詞,修飾和限定后面的中心語——“話”。呂叔湘曾經說過,“無所謂”作為動詞有兩種用法:“1.沒有什么可以叫做;說不上。必帶名詞、動詞、形容詞作賓語。2.不在乎,沒什么關系??梢詥为毣卮饐栴}??梢孕揎椕~。”[1](560)毛哲詩認為,“無所謂”是一個介于詞和短語之間的詞語。它原來是“無+所謂”的結構,而到了現(xiàn)當代,“無所謂”便由“說不上”的意義增加了“不足道,不在乎,對什么關系一概不計較”之義。[2](65)我們關注的問題是,“無所謂”是怎樣凝結成詞的?其從句法結構向詞匯單位轉變,究竟受了哪些因素的作用和影響?所表“不在乎”的意義跟“說不上”的意義是否有關聯(lián)?“無所謂”演變?yōu)橹饔^動詞,到底具有什么樣的動因和機制?造成其詞義虛化的句法環(huán)境又是什么?現(xiàn)代漢語“無所謂”在表達上有哪些差異和不同?筆者不揣淺陋,擬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進行一番嘗試性的探究。
要討論“無所謂”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就必須說明“所謂”的功能特征是什么。而想弄清楚“所謂”的功能特征,又須得從“所”字的用法說起?!八痹诠艥h語中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經傳釋詞》云:“所者,指事之詞。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屬是也?!盵3](210)朱德熙認為,“所”是古漢語中的名詞化標記,其作用是使一個謂詞性成分轉化為體詞性成分。[4](16)由動詞VP和“所”組成的“所VP”結構,常用來指代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從語義上看,“所VP”轉指為VP的受事。比如“所謂”指的是“謂”的受事,即“所說的話”(或話題內容)?!八^”作為體詞性成分,可以直接充當動詞的賓語或充當判斷句的謂語。如:
(5)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禮記·祭義》)
(6)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韓非子·五蠹》)
“所謂”也可以在句中充當定語,修飾和限定后面的中心語,表示“所說的……”之義。而接受“所謂”修飾和限定的那個中心語,一般仍由體詞性詞語充當。如下面例(7)的“道”,例(8)的“無形”。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例(7)(8)出現(xiàn)了動詞“謂”所言及的對象,因而“所”不再像例(5)(6)那樣有所指代了,其主要起名詞化標記的作用。
(7)嘻!異乎哉!此非吾所謂道也。(《 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
(8)古所謂無形,蓋無常星耳。(劉禹錫《天論中》)
“無”最早是一個表客觀有無的否定詞?!队衿罚骸盁o,不有也。”《廣韻》:“無,有無也?!薄盁o”作為否定詞,既可與體詞性成分連用組成謂語,也可與動詞性成分連用或用在“有”之前,表示否定;前者一般是動詞,后者是副詞?!盁o”作為動詞,當然可以跟體詞性成分“所謂”或跟由“所謂”作定語的偏正名詞性短語——“所謂X”。
(9)月上來打門,月落方始歸。授我微妙訣,恬澹無所謂。別來六七年,只恐白日飛。(貫休《古意九首》)
(10)(旦云)君行別無所謂,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保ㄍ鯇嵏Α段鲙洝罚?/p>
(11)便是這事難處,漢唐人多瘞于兩階之間。然今人家廟亦無所謂兩階者。(《朱子語類》卷九十)
(12)只是他說得一邊,只認得那人心,無所謂道心,無所謂仁義禮智……(《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例(9)(10)中“無”是動詞,后面跟了體詞性成分“所謂”。動賓結構“無所謂”即表“沒有什么可說”,“謂”后面沒出現(xiàn)相應的內容,“所”有所指代;例(11)(12)“無”是動詞,后面跟“所謂”作定語的偏正名詞性短語“所謂X”,“無所謂X”仍然為動賓結構。這時“謂”后面跟了話題內容“X”。雖然例(9)(10)的“無所謂”與例(11)(12)“無所謂X”形式上有所不一樣,但它們都還是一種句法平面上的線性組合或臨時搭配?!盁o所謂”指的是“沒有所說的……”的意思。
上引例(11)(12)中的“無所謂”,從語義上看,它表示的是主語(指某地或某人)客觀上不具備或不存在人們所說的某種品質或功能屬性,“所”指代的是“無所謂”所修飾的成分和內容,即“謂”后面的那個中心語。我們結合下面的例子來分析說明。
(13)元所得璽,上刻螭形,其旁無所謂魏受漢璽字,其非秦璽明甚。(《萬歷野獲編》卷三十四)
(14)麗姑已率數人發(fā)窖,把地四五尺,只見磚瓦,并無所謂金,安失意而去。(《乾隆南巡記》上)
例(13)的“其旁無所謂魏受漢璽字”和例(14)的“把地四五尺……并無所謂金”,實際上是在客觀陳述某地方不存在通常所說的某東西或某事物。這時的“無所謂X”是一種句法結構,“謂”還是言說動詞,表“說、講”意義。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動詞“謂”之后所跟的中心語往往是體詞性成分,而且其與“所”指代的內容是重疊的。即“所”指代的內容就是動詞“謂”后面那個由體詞性詞語充當的中心語,如例(13)“所”指代后文的“魏受漢璽字”、例(14)“所”指代后文的“金”,且“魏受漢璽字”與“金”皆為體詞性NP。在類推的作用下,“謂”之后的成分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其既可以跟動詞VP,也可跟形容詞AP。這時候“所謂VP/AP”,不可能再分析成一個名詞性的“所”字短語。受人們認知因素的影響,“無所謂 VP/AP”便可能發(fā)生結構上的重新分析。由于在認知上“VP/AP”已成為句子的主體部分或焦點信息,而“謂”又被降格為句子的次要成分。這樣,“無所謂”就開始被看作是一個整體單位。再加上“所”的指代功能也開始消沒(不再指代后面的 VP/AP),所以“無所謂VP/AP”也就演變?yōu)楸硎尽罢f不上VP/AP”的意義。
(15)以本年不宜復稱建文,乃仍洪武號為三十五年,實無所謂革除也。(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三十一)
(16)方其初起,所過官吏亦困撓之,至不得入城,無所謂供支。(《湘軍志》)
(17)救民即所以報君,似乎也無所謂不可。(《老殘游記》第十九回)
(18)釁起一時,非預謀不軌,無所謂失察也。(《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
例(15)“無所謂革除”就是“說不上革除”的意思;例(16)“無所謂供支”,即“說不上供支”;例(17)的意思是說,“救民就是報君的一種方式,似乎也說不上不可以”;例(18)“無所謂失察也”說的是“說不上失察”。我們認為,“無所謂 NP”與“無所謂VP/AP”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表示主語不具備人們所說的某種功能屬性,表示的是一種客觀上的不存在。也就是說,NP本是人們想象中應該為主語所擁有的,然而主語在客觀上卻并不具備NP所指稱的屬性;NP成分一旦被VP/AP替換后,整個句子所表達的意義則發(fā)生了變化。第一,VP/AP不再像NP那樣是指事物的某種功能屬性,而是表某種動作或行為,所在句子也不再是說話人對主語的客觀描述;第二,“無所謂 VP/AP”表示說話人談論話題時的某種觀點或態(tài)度,是對相關問題所作的主觀性評價。第三,“無所謂”后跟NP時,話題主語是說話人陳述的對象,“無”充當全句的謂動詞;當“無所謂”后跟VP/AP時,話題主語則是說話人主觀的評價對象,VP/AP則是句子的中心。從形式上看,“無所謂”作為認知整體,充當了VP/AP的附加成分或被飾成分。從上引例(15)~(18)來看,“無所謂”無一不表“說不上”意義,且全句又表示說話人對有關問題所作的主觀性評述。我們把這種情況下已經詞化的“無所謂”,簡記為“無所謂1”。有學者指出,“無所謂”是介于詞和短語之間的動詞性短語詞(參見邢福義《詞類辨難》)。我們的觀點是,“無所謂”在這些用例中已凝結固化,或者說已初步具備了漢語詞匯的基本特征。
“謂”本是言說動詞,在具體運用中,隨著“無所謂”的凝結固化,“謂”的詞義也會帶來由具體到抽象的演變。我們知道,“表示言說義的動詞在漢語發(fā)展史上經常發(fā)生從具體的言語義到抽象的認知義的語義變化?!盵5](55)王锳、蔣紹愚、江藍生、蔡鏡浩、朱慶之等先生曾先后提及過,中古、近代漢語中有一種顯著的詞匯現(xiàn)象,那就是“謂、呼、言、云、道”之類的一些言說動詞,可以演變?yōu)椤罢J為、以為”的意義[6](350)??梢钥闯?,以下句中的“謂”就是經由“說、對……說”→“說的是”→“稱呼、叫做”而后才被發(fā)展成“以為、認為”意義的。
(19)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 尚書·泰誓》)
(20)竊謂在位之人才不足。(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由以上的“以為、認為”等意義,可進一步發(fā)展為“意料、料想”的意義:
(21)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保佒啤额伿霞矣枴っ銓W》)
(22)且彼未謂將軍便能懸軍千里取幽州也。(《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二年》)
例文中,不管是“以為、認為”的意義也好,還是“意料、料想”的意義也罷,在“謂”的詞義系統(tǒng)內部,它們都是屬于“謂”在言說意義基礎上所進行的詞義由實在到空靈、由具體到抽象的一種語義主觀性變化?!爸^”在詞義發(fā)展過程中由具體的“陳說”意義,演變虛化為可以反映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其實際上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把哉f是具體的,因為有耳朵可以捕捉到的聲波振動,但主觀態(tài)度則是一種心理活動,是沒有外在表現(xiàn)的,是抽象的。所以用言說來表示主觀態(tài)度既包含了轉喻(言說是思維的載體),也包括了隱喻(思維是一種不出聲的言說)”[5](55)。在表“沒什么可說……”的“無+所謂”結構中,由于“轉喻”和“隱喻”的作用,完全有可能帶來“謂”詞義的主觀性變化。所謂主觀性,就是指“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倍爸饔^化”則是指為表現(xiàn)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7](268)主觀化是一種圍繞說寫者的變化,這一變化使意義從表達客觀對象變?yōu)楸磉_說話者對命題的觀點和態(tài)度。詞義的虛化和主觀化,實際上就是詞語的語法化過程。而每一個語法化過程都是肇端于一個非常具體的句法環(huán)境[8](351)。我們認為,“無+所謂”中“謂”詞義的虛化和主觀化,當源于句中隱含了說話主體的“S(話題)+無所謂”這一句法環(huán)境,而“S+無所謂X”絕不可能帶來“謂”詞義的虛化和主觀化。原因是,在“S+無所謂X”中,“無所謂”之后始終要跟言談的內容“X”。既然有“X”,那么“謂”則只能是言說動詞。這樣的語境,“謂”根本就沒有詞義虛化的前提和條件。只有當“X”被作為話題置于句首而形成“S(話題)+無所謂”的表達時,“無所謂”的“謂”才有可能由言說動詞進一步虛化,并進而使“無所謂”演變?yōu)椤安辉诤酢钡囊饬x而成為一個主觀動詞。也就是說,“S+無所謂X”并不會造成“謂”詞義的虛化和主觀化。
這里結合前面所引(9)(10)之例來加以分析。例(9)(10)的“無+所謂”,用在了“S(話題)+無所謂”的句法中,其與客觀描述S不具有X屬性的“無所謂X”的表達式有所不同。由這一結構表達形式,可演變?yōu)閷的評價。由于表說話人對S評價的“無所謂”,被放在S之后(句末的位置),且“謂”后沒有再跟言談的任何內容,所以這種句法結構的“無+所謂”之“謂”,便因處于句末位置而容易帶來其意義的虛化。由“對S沒有所說的”意義,引申為“對S沒有什么可評價的”。對S而言,說話人不作相應的評價明顯是一種主觀的行為。而主觀上的不予評說,在于說話人客觀上對S的關注度不夠;或者本身對S給以了足夠關注,而在說話人看來顯得不那么重要。這樣一來,這種句法結構的“無+所謂”便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無”與“所謂”的語法邊界也就逐漸消失,形式上也就開始凝結固化下來?!盁o所謂”的成詞過程,也伴隨著其詞義的語法化過程。由原來“無所謂”表示“對S沒有所說的”的意義,因“謂”詞義的主觀化,而使得成詞后的“無所謂”進一步演化為“對某事情心里不在乎”或者“對所有的一切都不計較”等意義。為了加以區(qū)別,我們把表“不在乎”意義的主觀動詞“無所謂”,記作“無所謂2”。由于“謂”詞義的虛泛和空靈,加之又長期放在了句末的位置,所以“無所謂2”之“謂”一般被讀作了輕聲語調。這與“無所謂1”之“謂”的語義及重音讀法明顯有所不同。下面就是這一用法的兩個例子:
(23)小則比自己,當然是暴虎馮河無所謂,可大則于國可就不一樣啦。(常杰淼《雍正劍俠圖》上)
(24)禳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莊賈無所謂,只說什么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佚名《三十六計》)
我們認為,例(23)(24)“無所謂”已固化并演變?yōu)橐粋€主觀動詞了,并用以表示對事情的主觀態(tài)度。有時還可能有一些與“無所謂”搭配使用的主觀動詞同現(xiàn)在句中,如下面的“認為”、“覺得”:
(25)有的人認為執(zhí)行不執(zhí)行法律無所謂,有的甚至公然以身試法。(《人民日報》1994)
(26)一些企業(yè)總覺得,本企業(yè)欠點稅無所謂,只要其他企業(yè)交了,稅務局能完成任務就行了。(《人民日報》1994)
從前面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無所謂”業(yè)已固化為相應的動詞,但它們一是來源不同:“無所謂1”來源于“S+無所謂X”,“無所謂2”則來源于句法結構的“S+無所謂”。二是動詞的性質不同:凝結固化的“無所謂1”,仍是一個言說類動詞,意為“談不上”;但“無所謂2”不再是言說類動詞,而是一個表情感、態(tài)度的主觀動詞,意為“不在乎”。三是所使用的語境不同:“無所謂1”是說話人對S是否具有X屬性所作的一種陳述和評說;“無所謂2”則是表示說話人對S所持的主觀態(tài)度。
(27)由此可知一切業(yè)障系于心,心果真空,無所謂障,更無所謂還不還。(《佛法修正心要》)
(28)在情感的天平上,無所謂孰重孰輕,父與子完全可以分庭抗禮。(《讀者》合訂本)
例(27)(28)的“無所謂”,后面都跟了賓語“A不A”,其中A可以是動詞、形容詞,也可以是其他成分。所在每一個句子是陳述主語S不存在具有“A不A”的差別,“無所謂”是言說動詞(即“無所謂1”)。與此不同的是,下面的例(29)(30)中,“無所謂”后面不再跟有賓語,而“A不A”被提到了話題的位置。這時候的“無所謂”雖跟“無所謂1”詞形相同,但已不再是言說動詞而是表“不在乎”的主觀用法了。
(29)因為官府養(yǎng)的工匠干好干壞無所謂,照樣坐吃俸祿,因此不思進取,質量自然不高。(《人民日報》1994)
(30)我順子之眼、悅子之耳、解子之意,那便歡欣融洽,了解不了解我都無所謂。(《讀者》合訂本)
隨著人們交際中運用的日漸增多,便會帶來“無所謂2”在詞性上的演化及其功能的轉變。張國憲曾指出過,在 Givón(1979)所建立的“名詞—形容詞—動詞”連續(xù)統(tǒng)中,形容詞處在名詞和動詞中間,無論是語義還是句法特征它都表現(xiàn)出左鄰右舍的相關性,進而在詞類范疇上表現(xiàn)出一方面極易受到其他詞類侵入(感染),另一方面又向其他詞類擴張的現(xiàn)象。侵入或擴張的結果就是范疇發(fā)生漂移,表現(xiàn)為去范疇化。[9](50-51)眾所周知,程度性是形容詞AP的典型語義特征,而情感類動詞或主觀動詞,又存在著認知上的程度空間。這樣一來,主觀動詞就容易向形容詞AP轉化。正是在主觀動詞的基礎上,“無所謂2”又可以進一步演變?yōu)橐粋€形容詞,用作定語;或者放在狀語的位置,修飾限定謂詞,并初步具備副詞的某些功能。
“無所謂”放在定語位置上,表示對人、事的某種態(tài)度和情緒:
(31)俄羅斯今后怎樣發(fā)展,德國不能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人民日報》1993)
(32)同學們再也不會用鄙夷和無所謂的眼神看您了。(《人民日報》1994)
“無所謂”放在狀語位置上,表示動作的方式或狀態(tài)。只是這種用法不是很常見。
(33)學生們聽后只是無所謂地笑笑,在他們的眼中,那只不過是一場有趣的游戲。(《人民日報》1994)
(34)我還是無所謂、無所謂地一天又一天的活下去嗎?(梁鳳儀《風云變》)
這里,我們把“無所謂”的成詞過程,以線圖的形式簡單地勾勒于后:
①“無所謂1”:“無+所謂X”→“無所謂NP”→“無所謂VP/AP”→“無所謂”詞匯化→“無所謂1”
②“無所謂2”:“S(話題)+無所謂”(“無所謂”的限定成分提前而成為話題,說話主體被隱于句外)→詞匯化→語法化→“無所謂2”→“無所謂2”(作形容詞)→“無所謂2”(虛化為副詞)
除“無所謂1”和“無所謂2”之外,作為句法結構的“無+所謂”在交際中仍在不斷地被使用,這也體現(xiàn)了語法化過程中的“保持原則”。
(35)按照這一觀點,國共一戰(zhàn)不僅是偶然的、沒有任何意義的,而且根本無所謂進步與反動、正義與非正義的區(qū)別。(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36)只要不搞“臺獨”,外國勢力不介入,臺灣并無所謂“安全問題”。(《人民日報》)1996)
例(35)、(36)中的“無+所謂”應該還是一種句法結構,“無”是動詞,“無”的賓語是由“所謂”充當定語的偏正結構——“所謂+NP(S)”。這種句法結構的“無+所謂”,既不跟人的主觀態(tài)度發(fā)生聯(lián)系,也更不可能直接演化為“無所謂2”。
以上我們探討了“無所謂”的成詞軌跡及其詞義主觀化問題。一方面,因類推的作用,“無所謂”由原來用在“S+無所謂NP”中而逐漸過渡到經常運用于“S+無所謂VP/AP”的句法環(huán)境。在這種句法環(huán)境中由于人們的認知因素和重新分析,“無所謂”逐漸被當作一個“整體”看待,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后來“無所謂”便逐漸固化為一個表言說意義的動詞,義為“說不上”;另一方面,當“無所謂”用在“S+無所謂”的句法環(huán)境中,又隨著“謂”詞義的虛化和主觀化,“無所謂”虛化為一個表說話人主觀態(tài)度的動詞,表示對S的不在乎或對S的不計較。現(xiàn)代漢語既有“無所謂”作為言說動詞的用法,更有“無所謂”作為主觀動詞的功能,而且仍有其作為句法結構的形式而存在。弄清楚它們的差別和不同,對于在交際中正確使用“無所謂”這個語言單位,有著積極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價值。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毛哲詩.“無所謂”小考[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3]王引之.經傳釋詞[M].長沙:岳麓書社,1985.
[4]朱德熙.自指和轉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J].方言,1983(1).
[5]董秀芳.“X說”的詞匯化[J].語言科學,2003(2).
[6]李明.試談言說動詞向認知動詞的引申[C]//吳福祥,洪波.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8]石毓智,李訥.漢語語法化的歷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張國憲.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功能與認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