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長沙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辛亥革命*

2011-08-15 00:46彭平一邱添韻
長沙大學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新式紳士學堂

彭平一,邱添韻

(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長沙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辛亥革命*

彭平一,邱添韻

(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長沙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最早起源于戊戌維新運動中的紳士階層分化。1900年的自立軍起義是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形成的標志。20世紀初年,長沙的教育改革為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增加了新鮮的力量。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既有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共有的特征,也從其紳士階層淵源中繼承了帶有濃厚湖湘文化色彩的精神特征:一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的擔當精神,二為“勁直勇悍,好勝尚氣”的“士氣”。這些特征對長沙地區(qū),甚至于全國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形成了重大的影響。

知識分子群體;教育改革;紳士階層;湖湘文化;辛亥革命

編者按: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1911年10月10日爆發(fā)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統(tǒng)治,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眾所周知,辛亥革命前后,長沙在中國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當時全國矚目的中心、重鎮(zhèn),也是當時最富有生氣的城市之一。偉大的長沙人民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浴血奮斗,譜寫了一曲曲震撼山河的壯歌。隨著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革命運動的持續(xù)開展,新一代的三湘俊杰(黃興、蔡鍔、宋教仁、唐群英等)脫穎而出,成為挽救時艱、推動社會進步的骨干,發(fā)動和領導一波接一波的思想啟蒙和革命運動,極大地推動著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沙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城市,勇當社會責任、作礪敢死、“敢為天下先”的長沙精神進一步彰顯,并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這種愛國意識和進取精神經(jīng)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拓展,直接催生了以毛澤東、劉少奇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革命家群體,使長沙成為全國矚目和耀眼的革命圣地和搖籃。作為革命重鎮(zhèn)(辛亥元勛誕生地、紅色火種醞釀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長沙今年將舉辦以“辛亥革命與長沙”為主題的學術和紀念活動。為配合這一重大紀念活動,也為系統(tǒng)而全面地整理長沙辛亥革命史料,挖掘辛亥革命的當代價值,推動理論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本刊特在“長沙文化研究”專欄之下開辦以“辛亥革命與長沙”為題的學術性專欄,以彰顯長沙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們相信,該專欄的設置,對于促進社會各界更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劃時代意義,對于弘揚民主革命精神、愛國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無疑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我曾在《社會結構變遷和近代文化轉型》一書中分析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體形成的過程及其特征,認為中國近代新知識分子具有自覺的群體意識、開放的知識體系和強烈的自我主體意識。“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使新式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現(xiàn)實政治活動,從而使他們成為清末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中堅力量”,“這正是20世紀初年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偉大歷史責任”[1]。分析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長沙近代知識分子群體形成及其與政治改革、政治革命的關系,可以進一步驗證這一觀點。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稱“長沙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并非僅指長沙籍的知識分子,而是指從近代長沙地區(qū)的教育改革中涌現(xiàn)出來,或以長沙為中心從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yè)或政治運動的知識分子。

紳士階層的分化,是晚清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表征之一。這種分化突出表現(xiàn)在,隨著晚清社會經(jīng)濟的近代化發(fā)展,一部分舊式紳士開始向新的社會階層轉化。這種轉化有三種主要的趨向:一種趨向是由紳而商,即舊式紳士轉而舉辦近代企業(yè),成為近代企業(yè)家或實業(yè)家;一種趨向是由紳而學,即舊式紳士轉向新式教育文化事業(yè),成為近代教育家、教師、新聞和出版的從業(yè)者;第三種是由紳而軍,即以紳士身份投入新式軍隊,有的甚至加入到會黨中。當然,這三種趨向只是從整個紳士階層的分化過程來看,如果就某一個紳士的分化來看,可能三種趨向都兼而有之。而從近代知識分子形成的要素來看,由紳而學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從全國范圍看,紳士階層的分化從洋務運動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到甲午戰(zhàn)爭后,形成了較大規(guī)模。而從長沙來看,這一趨勢則是從甲午戰(zhàn)爭后的維新運動開始的。甲午戰(zhàn)爭前,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紳士還陶醉在由于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輝煌戰(zhàn)功而形成的“湘軍情結”中,幾乎沒有人參與到近代企業(yè)的創(chuàng)建活動中,更沒有人從事近代教育文化事業(yè)。甲午戰(zhàn)爭中湘軍的遼東潰敗擊碎了湖南紳士的“湘軍情結”,湖南紳士由震驚而自省,從而開始了領先各省的湖南維新運動。在湖南維新運動中,長沙紳士積極投入了近代工礦企業(yè)和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活動中,從而使他們步入了向近代社會階層轉化的過程。

仔細分析湖南維新運動中長沙紳士階層的分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深思的現(xiàn)象,即由紳而商的紳士大都是家財殷實,名聲顯赫的上層紳士;而由紳而學的紳士則主要是身家地位都不怎么高的中下層紳士。從1895年到1898年,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一系列新式企業(yè),幾乎都是由上層紳士創(chuàng)辦的。如舉人張祖同等于1895年11月創(chuàng)辦和豐火柴公司,進士王先謙、進士黃自元等于1896年創(chuàng)辦寶善成制造公司等,當然也有較低層次的紳士創(chuàng)建的近代企業(yè),如由監(jiān)生張本奎、廩貢生蕭仲祁、廩生王國柱等于1898年7月創(chuàng)辦的化學制造公司。但這種企業(yè)相比上層紳士創(chuàng)建的企業(yè)來說,其規(guī)模和影響都要小得多。上層紳士從事的創(chuàng)辦企業(yè)活動,從本質上來說,只不過是洋務運動的補課,他們的思想遠未沖破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的樊籬。因此,這部分上層紳士并沒有完成向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的轉化,而仍屬于傳統(tǒng)紳士的范圍。正因為如此,他們與那些下層紳士圍繞著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學報、湘報所宣傳的內容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王先謙領銜的《湘省公呈》聯(lián)署者共十人:王先謙、劉鳳苞、汪槩、蔡枚功、張祖同、葉德輝、鄭祖煥、孔憲教、黃自元、嚴家鬯[2],其中除張祖同和嚴家鬯為同治舉人外,其余均為同治或光緒年的進士。從他們的出身地位及其政治態(tài)度,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當時上層紳士在紳士階層分化中的作用。

與此同時,一些下層紳士如熊希齡、譚嗣同、唐才常等則積極地參與了一系列近代文化教育新政的創(chuàng)辦,如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學報、湘報等。他們配合梁啟超等康門弟子,把這些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作為宣傳資產階級民權學說的陣地,并以此培養(yǎng)維新事業(yè)的政治人才。這一點,梁啟超在給時務學堂擬定的“學約”中說得非常明白:“今中學以經(jīng)義掌故為主,西學以憲法官制為歸,遠法安定經(jīng)義治事之規(guī),近采西人政治學院之意?!保?]他們還在課堂上,在學生的課卷批札中公開抨擊封建專制統(tǒng)治,宣傳西方自由和人權思想。他們還設想把南學會辦成西方議院式的立法、決策機構,把湖南保衛(wèi)局辦成三權和地方自治的近代城市管理機構[4]。這些都說明,這些下層紳士已經(jīng)開始具有了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的某些特質。

以譚嗣同、唐才常等為代表的下層紳士在長沙創(chuàng)辦文化教育新政,不僅使他們自己開始向近代新知識分子轉化,而且通過他們創(chuàng)辦的這些文化教育新政,對長沙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長沙時務學堂培養(yǎng)的學生上突出表現(xiàn)出來。

長沙時務學堂前后招生三期。原定招收三期共120人,后來接收梁啟超的建議,招收外課生和附課生,同時根據(jù)清政府的安排,招收備送北洋學生。第一次錄取了蔡鍔、唐才質等40名內課生。第二次錄取了內課生30名,外課生18名,附課生7名。第三次錄取了內課生46名,外課生52名,備送北洋學生10名。三次共招收各類學生203名[5]。按照規(guī)定,報考者“均由各府州縣學官、紳士查報”,因此,這些學生大都為官紳子弟或各府、州、縣學的生員,也就是說,他們都具有一定的紳士背景,湖南的傳統(tǒng)紳士氣質對于這些半新式的學生無疑還是有影響的。從地域上分析,湖南巡撫衙門原來規(guī)定120名學生中,長沙府有24個學額,點20%;如果按此比例,在203名時務學堂的三期學生中,長沙府大約有40名左右。不過這一數(shù)字對于估計長沙地區(qū)新知識分子群體的人數(shù)并無多大意義。因為其他府州縣的學生,一進入時務學堂,就在長沙“富有生氣”的維新氣氛中接受著半新式的教育,開始了向新式知識分子的轉化過程,并以此為基點向全國施展著他們的影響。

長沙時務學堂存在的時間很短,可以說,這些半新式的學生還沒有來得及完全轉變?yōu)樾率街R分子,時務學堂就已經(jīng)隨著戊戌政變的發(fā)生而改為了求實書院。于是,他們又面臨著新與舊的重新選擇。

1900年的自立軍運動及其失敗對于長沙地區(qū)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自立軍運動是長沙知識分子自主地、群體性地從事政治實踐活動的開端。第二,自立軍運動的失敗促使了長沙地區(qū)知識分子向革命陣營轉化。自立軍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是唐才常,在他手下,聚集了一批長沙府籍,或者從長沙走出來的知識分子。還是在維新運動失敗后,梁啟超募款于1899年秋在東京創(chuàng)設了高等大同學堂?!皬膶W者有前湖南時務學堂舊生林錫圭(述唐)、秦鼎彝(力山)、范源濂(靜生)、李群(彬四)、蔡艮寅(松坡,后改名鍔)、周宏業(yè)(伯勛)、陳為璜、唐才質(法塵)、蔡鐘浩、田邦璇、李炳寰等十余人”[6]。在上述名單中,大部分是長沙時務學堂的內課生和外課生。其中秦鼎彝(力山)雖然不是時務學堂的學生,而是善化縣學的生員,但他向往新學,經(jīng)常到南學會和時務學堂聽講或聽課,因而也成為梁啟超的追隨者。當梁啟超招時務學堂學生東渡進入東京高等大同學堂學習時,他也隨行進入大同學堂學習。在唐才常回國從事自立軍運動時,這些留學生也大都跟隨回到國內。另外,在自立軍運動中充當骨干的還有維新運動中就非?;钴S的畢永年和沈藎。正是這批經(jīng)過時務學堂教育,后來又留學日本的湖南學子,充任了自立軍的各路統(tǒng)領——自立軍總統(tǒng):唐才常;中軍統(tǒng)領:林圭,副統(tǒng)領:李炳寰;前軍統(tǒng)領:秦力山;后軍統(tǒng)領:田邦璿;左軍統(tǒng)領:陳猶龍,副統(tǒng)領:唐才中;右軍統(tǒng)領:沈藎。此外,參與起義或者協(xié)助起義的長沙府籍知識分子還有張通典、禹之謨、黃鉞、楊毓麟、黃興、朱德裳、曹典球等。還有一些原長沙時務學堂的學生也參與了起義。如蔡鐘浩、蔡鐘沅、唐才質、蔡鍔、陳荊等。這支以湖南學子為骨干的自立軍,有著明確的政治綱領、內外政策和行動準則,這些綱領、政策和準則體現(xiàn)著新式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主體意識和開放精神。

自立軍起義最終失敗了,唐才常與林圭等被捕死難。經(jīng)過這一壯烈之舉而大難不死的其他知識分子,或回到湖南,或逃亡日本。他們在反省了自立軍起義的得失后,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這些熱血青年后來成為了20世紀初年湖南革命知識分子群體的骨干。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自立軍起義是長沙知識分子群體形成的標志。

如果說,在進入20世紀前,紳士階層的分化是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形成的主要途徑的話,到20世紀初年,新式學堂的學生則成為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主要補充來源。

在清政府頒布改書院為學堂的詔命前,長沙就于1900年創(chuàng)辦了私立的明恥小學堂。此后,根據(jù)清政府的“新政”諭令,湖南省從1902年年初開始逐步改革教育制度。1906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使“天下士子,舍學堂一途,別無進身之階”[7],這就使長沙的近代學堂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官辦、民辦和私辦配合,大、中、小學銜接,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技術教育并舉的近代學堂教育格局。據(jù)清學部的統(tǒng)計,1905年,湖南共有新式學堂245所,學生數(shù)為10232名;1907年的新式學堂為732所,教員數(shù)為2593名,學生數(shù)為30201名;到1909年,學堂數(shù)達到1437所,教員數(shù)達到4069名,學生數(shù)達到52229名。學堂數(shù)和學生數(shù)在五年間分別增長了4.86倍和4.1倍,教員數(shù)三年間增長了0.57倍[8]。省城長沙沒有確切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從長沙在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地位來看,其比例當不在少數(shù)。據(jù)《長沙教育志》的統(tǒng)計,1906年長沙城區(qū)共有官立小學堂40所,每所小學堂有學生40名;另外還有為數(shù)不小的私立和教會小學堂。到1911年長沙城區(qū)共有官立和私立普通中學堂12所,每所中學堂的學生,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百余人。另外還有中等師范學堂2所(另外寧鄉(xiāng)、瀏陽等縣在省城曾辦有“駐省師范”,但時辦時停,很難統(tǒng)計);中等職業(yè)技術學堂10所(1911年);官立和私立高等學堂(含???6所[9]。不過,晚清的新式學堂中絕大部分是小學堂,而對于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形成有直接影響的中學堂以上學校并不很多。據(jù)學部的測算,1909年湖南全省有中學以上學堂87所,學生共有8550名[10]。如果按上述《長沙教育志》的估算數(shù)字,全省中學以上學堂約有一半上下在長沙城區(qū),那么,長沙城內大約有中學以上的學堂學生4000余人,加上從小學堂到高等學堂的教員1000人左右。這些就構成了20世紀初年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主要補充來源。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不是在學堂工作,而是從事教育行政、報刊、新聞、圖書館等工作。

長沙知識分子群體中留學國外的人數(shù)比例當然不會是多數(shù),但是這部分人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所起的影響和作用卻是巨大的。長沙最早的留學生是戊戌維新失敗后追隨梁啟超到日本東京大同學校留學的原時務學堂的學生。1901年,湖南撫院派張孝準(長沙籍)、梁煥彝(長沙府屬湘潭人)到日本學習軍事和礦冶,同時還派遣了三名學生隨候選同知黃忠績赴美洲和澳洲留學。這是湖南的第一批官派留日學生。而湖南省較大規(guī)模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是在1902年。這一年,湖南撫院派大挑知縣胡珍率12名生員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學習師范。這12名生員中,長善兩縣有俞誥慶、俞蕃同、王履辰、汪都良等4人,其余屬長沙府各縣的有龍紀官(湘鄉(xiāng))、仇毅(湘陰)、顏可駐(湘鄉(xiāng))、胡元倓(湘潭)、朱杞(湘鄉(xiāng))、劉佐楫(醴陵)等6人[11]。此后,湖南撫院派遣的留日學生逐年增加,到1910年,湖南官費留日學生達200人。與此同時,自費留學日本的學生也不斷增加甚至超過了官費留日學生的人數(shù)。1904年,湖南自費留學日本的人數(shù)可能達到了將近200人[12]。在這些留日學生中,涌現(xiàn)了許多在后來的辛亥革命和立憲運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黃興、宋教仁、陳天華、楊毓麟、焦達峰、劉揆一、劉道一、胡瑛以及楊度、易宗夔等。

由于廢除了科舉制度,20世紀從新式學堂(特別是中等學堂)走出來的青年學子已經(jīng)有很大一部分沒有了傳統(tǒng)的功名出身,他們在新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完全成為了新式知識分子。即使是原來具有紳士身份的學生,也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紳士。但這并不意味著原來的紳士階層在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中影響的減少。實際上,具有傳統(tǒng)紳士身份的人士仍在新式知識分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第一,20世紀初年的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管理者和教員,大部分還是具有紳士身份的人士擔任。這是因為,地方紳士既有投身新式教育的熱情,又有清政府政策的支持[1]。長沙地區(qū)的學務公所議長和議紳,以及長善兩縣的勸學所所長都是由著名的地方紳士擔任自不待說,各級官立學堂的監(jiān)督(相當于校長)也基本上由地方紳士擔任。1906年,《申報》曾對長沙城內的17所官立學堂(不包括初等小學堂)進行過調查,其中能夠確定是由紳士擔任監(jiān)督的有11所[13]。而那些民辦學堂(包括多人捐款舉辦的公立學堂和一人獨資創(chuàng)辦的私立學堂)也大都是由紳士為主出面集資或獨自出資舉辦的。至于說長沙地區(qū)新式學堂的教員,也是以紳士,或者是留學歸來的兼有雙重身份紳士擔任。這部分人士在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時,由于他們在新式學堂的地位,對新式學堂的學生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第二,新式學堂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下層紳士??婆e制度廢除后,通過科舉入仕的途徑被堵塞,大量紳士不得不進入新式學堂,以謀得新的社會職業(yè)。要準確地估計這一部分新紳士在長沙新式學生中的比例是很困難的。但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新式學堂,特別是師范學堂和高等學堂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由傳統(tǒng)士子轉化而來,應該是有依據(jù)的。如京師大學堂1906年共有師范生321人,其中243人具有傳統(tǒng)功名(舉人43人、貢生36人、生員164人)[14]。有人估計,自19世紀末以來,尤其是廢除科舉制度以來,全國紳士群體中約有1/5左右的人接受過程度不等的新式教育。因此,長沙新式學堂的學生中具有紳士身份的人當不在少數(shù)。第三,留學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具有紳士身份。湖南派遣的官費留學生絕大部分是原地方官學或書院的生員,他們當屬于紳士階層;由于到國外留學所需費用不菲,一般家庭的人士是很難負擔的,因此自費留學的人員大部分出身于官、紳、商之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本身也具有紳士的身份。我們可以從華興會中的一些湖南留日學生的功名背景看出這一點:黃興、宋教仁、譚人鳳、楊毓麟等都是秀才;陳天華、劉揆一、仇亮、寧調元、章士釗等都曾就學于官學或書院,屬于生員。

由此可見,20世紀初長沙地區(qū)新式知識分子群體雖然是以新式學堂或留學生為主要補充來源,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具有紳士身份,他們是兼有新式學生和傳統(tǒng)紳士雙重身份的知識分子。指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我們將在下面論及這一點。

綜上所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長沙地區(qū)知識分子群體已經(jīng)形成,并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其中20世紀初長沙教育改革實施前,傳統(tǒng)紳士的分化是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形成的主要來源;教育改革實施后,特別是廢除科舉制度后,新式知識分子的主要補充來源是接收新式教育的學生,但其中仍有很大部分兼有紳士的身份,而且這一部分人在新式知識分子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是很大的。

長沙地區(qū)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無疑具有新式知識分子的一般特征,如具有明確的群體意識和自主意識、具有開放的認知空間和知識結構、具有鮮明的愛國精神和民主思想。這些特征使他們在晚清長沙、湖南,乃至全國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遷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新式知識分子的作用在全國新式知識分子中都是非常突出的。然而,僅僅指出這一點,是不足以深刻地分析長沙知識分子群體在辛亥革命過程中深刻而獨特的作用和影響的。我們還必須看到,由于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紳士階層的分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又由于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是晚清紳士勢力最為強盛的地方,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在很大程度上遺傳了湖南紳士階層的特性;而湖南紳士又是傳統(tǒng)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者,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又通過紳士階層影響著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從而也影響著這一群體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

首先,長沙新式知識分子從湖南紳士群體那里繼承了一種“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的擔當精神。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赫赫戰(zhàn)功既使湖南紳士人數(shù)大大增加,也使湖南特別是長沙紳權大為增長;同時,湖南紳士從湘軍的赫赫戰(zhàn)功中感受到一種湘軍天下無敵的榮耀,再由這種榮耀轉化為一種對天下的自負和對朝廷的擔當精神。正如陳寶箴所指出的那樣:“自咸豐以來,削平寇亂,名臣儒將,多出于湘,其民氣之勇,士節(jié)之盛,實甲于天下,而恃其忠肝義膽,敵王所愾,不愿師他人之所長,其義憤激烈之氣,鄙夷不屑之心,亦以湘人為最?!保?5]甲午戰(zhàn)爭中,湘軍出師遼東慘敗,這對湖南紳士的“湘軍情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這并沒有改變湖南紳士的自負和擔當,只不過那種對朝廷的擔當開始升華為一種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擔當。維新運動中,長沙的維新派士紳提出湖南“自立自?!钡闹鲝?,正是以這種湖南紳士階層的擔當精神為基礎的。這種擔當精神被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1903年,黃興等創(chuàng)立華興會時,提出了“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相結合的戰(zhàn)略,并把湖南作為“雄踞一省”之所在,希望能夠“取湘省為根據(jù)地”,“使湘省首義”[16]。這正體現(xiàn)了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此后,這種擔當精神被湖南的先進知識分子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也就是在1903年,華興會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長沙留日學生楊毓麟(篤生)以“湖南之湖南人”的筆名發(fā)表《新湖南》一文。在此文中,他慷慨激昂地大談“湖南有特別獨立之根性”和“湖南人的責任”,提出要“以我湖南人之血,染我湖南之地”,“以我湖南人之血,染我中國之地”,要“建天心閣為獨立之廳,辟湖南巡撫衙門為獨立之政府,開獨立之議政院,選獨立之國會員,制定獨立之憲法,組織獨立之機關,擴張獨立之主權,規(guī)畫獨立之地方自治制”,“以吾湖南為古巴,以吾湖南為比利時,經(jīng)吾湖南為瑞士”。特別是他寄希望于湖南的軍界與學界,激勵“湖南之青年軍演新舞臺之霹靂手”[17],進一步將這種擔當精神賦予了青年知識分子。另一位湖南知識分子的代表楊度于1903年在日本寫了著名的《湖南少年歌》,將這種長沙知識分子的自負和擔當發(fā)揮到極至:“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舻乐腥A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闭沁@種自負和擔當,使長沙知識分子群體在辛亥革命中充當了革命的先鋒和骨干。在20世紀初年的長沙知識分子群體中,成為著名實業(yè)家、科學家屈指可數(shù),但成為革命者的卻是非常多。有人對20世紀初年的46位具有典型意義的兼有紳士和學生身份的湖南籍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進行統(tǒng)計,46人中,竟有一半也就是23人參加了自立軍、華興會、同盟會等激進或革命團體[10]。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長沙能夠成為響應武昌起義的“首應之地”。

其次,湖湘文化傳統(tǒng)中的“樸實勤奮、勁直勇悍、好勝尚氣”等民風民俗也通過傳統(tǒng)紳士的傳授對長沙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產生了影響,從而對辛亥革命中的湖南青年革命派產生了影響。在湖南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遷入,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因此,近代的湖南人大部分是從江西和廣東等省移民而來,“在族源和血緣方面同清代以前的湖南居民基本上沒有聯(lián)系的新居民。全省人口素質實現(xiàn)了更新,帶來了移民所具有的開拓精神和進取心;又因與苗、瑤、侗、土家族等族聯(lián)姻,吸收了這些少數(shù)民族強韌、獷悍和刻苦的習性,從而在湖南漸次形成了一種有別于他省的樸實勤奮、勁直勇悍、好勝尚氣、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狹任性的鄉(xiāng)俗民氣。”[18]這種鄉(xiāng)俗民氣勢必也對介于官、民之間的紳士形成影響,并形成了一種“士氣”。長沙作為湖南、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又是紳士權勢最強盛的地方,因而也集中體現(xiàn)著湖南的鄉(xiāng)俗民風。在傳統(tǒng)紳士轉化為近代知識分子的過程中,由于原來的致仕路徑被堵塞,昔日的權勢也逐漸喪失,在紳權沒落過程中轉化的新式知識分子對朝廷的離心力越來越大。在民族危亡和國家衰落的危機刺激下,新式知識分子很容易走上造反的道路。這就是辛亥革命時期大量新式知識分子積極參加革命運動的深層次動機。而這些知識分子一旦走上革命道路,就會義無反顧地為他們信仰的事業(yè)付出自己的鮮血與生命。黃興的“屢敗屢戰(zhàn)”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劉道一的“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禹之謨的“我一人之死而全此億萬人之生”,蔡鍔的“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都反映了這種“勁直勇悍、好勝尚氣”的“士氣”。而這種民風士氣發(fā)展到極至,就會有不計后果的“偏狹任性”,這在辛亥革命過程的長沙新式知識分子身上也表現(xiàn)得很突出。禹之謨在官府要逮捕他時可以逃避而拒絕逃避,坐以待捕,楊毓麟、陳天華、姚宏業(yè)相繼蹈海投江而“殉道”,其精神可嘉,其做法卻是值得商榷的。

[1]鄭大華,彭平一.社會結構變遷與近代文化轉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葉德輝.翼教叢編(卷5)[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3]梁啟超.飲冰室全集(之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9.

[4]彭平一.戊戌地方制度改革與維新派的地方政治思想[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汪叔子,張求會.陳寶箴集(中)[M].北京:中華書局,2005.

[6]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朱壽朋.光緒東華錄(5)[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王笛.清末學堂與學生數(shù)量[J].史學月刊,1986,(2).

[9]長沙教育志編纂委員會.長沙教育志(1840-1990)[M].內刊本,1992.

[10]應星.廢科舉、興學堂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J].戰(zhàn)略與管理,1997,(2).

[11]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2]彭平一.湘城教育紀勝[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13]許順富.湖南紳士與晚清政治變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4]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5.

[15]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4)[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6]毛注青.黃興年譜[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7]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第1卷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0.

[18]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試探[A].林增平文存[C].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責任編校:譚緯緯)

K257

A

1008-4681(2011)01-0001-05

2010-12-09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8WK10。

彭平一(1953-),男,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基本問題。

猜你喜歡
新式紳士學堂
新式汽車
甘露/新式婚愛珠寶《愛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清末民初中國新式知識分子群的形成及特點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紳士那些年
像紳士一樣等4則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8期)2008-12-19
簡析新式整軍運動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