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與歐美習俗文化差異之根源

2011-08-15 00:42于桂敏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歐美習俗倫理

于桂敏,馬 虹,廉 潔

(大連民族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中國與歐美習俗文化差異之根源

于桂敏,馬 虹,廉 潔

(大連民族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闡釋了習俗定義及習俗文化的特征,并依據跨文化交際學、國情學和倫理學的理論,從習俗文化的地域性、社會性和民族性的層面揭示了導致中國與歐美國家習俗文化差異的要素。認為習俗文化差異是客觀形成的,沒有誰優(yōu)誰劣,它們的存在必將推動人類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最后指出要吸取歐美習俗文化的優(yōu)秀因素,認同多元文化共存的趨勢,尊重異域文化,忠實于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

中國;歐美國家;習俗文化;差異之根源

隨著世界經濟的繁榮,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進行著各種形式的交往,當今世界的各種文化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而又相互依存的多樣統(tǒng)一的局面。不同民族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生活史無前例地交織在一起[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歐美文化元素正進入我們的視野。歐美習俗文化與中國的風俗習慣差異明顯,在跨文化交際中難免會出現(xiàn)文化碰撞、摩擦乃至對立和沖突。故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客觀看待中國與歐美國家習俗文化的差異,改進跨文化交流顯得日趨重要。

一、習俗文化特征闡釋

習俗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承襲下來的,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象征和體現(xiàn)[2],故習俗不僅隨時而移且亦因地而異,也就是說習俗既有地域性、社會性,又有明顯的民族性。古今中外,沒有誰生活在真空中,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處于一定的風俗氛圍中,因此也就無不受到一定風俗的制約和影響。習俗的制約力和影響力是極其廣泛、極其巨大的,大至一國一族,小至一家一人。外在的束裝打扮、語言聲音、舉止動作、禮節(jié)禮儀,內在的心性氣質、好惡取舍、思想感情直到某些深層次的觀念等等,無不在其陶冶模鑄之中。美國近代杰出小說家馬克·吐溫甚至在其《自傳》中這樣大發(fā)感慨:“我們是風俗的奴仆!若不是靠了風俗,我們根本就活不下去,不論是在野蠻社會,還是在文明社會。我們必須接受風俗,遵守風俗,即使我們不贊成這些東西。”可見,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內在構成性因素,并以其功能整合其他組成部分,從而維系社會生活,形成整體秩序。歐美許多有關跨文化交際的專著和文章對各國習俗文化的異同作了對比研究。美國跨文化出版社迄今已經出版了7種“交流叢書”,對比美國與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文化方面的差別。Richard Brislin等人著的《跨文化交往使用指南》通過實地調查搜集了大量文化不適應或文化沖突的材料,通過分析、討論、解釋,從中引出了一些帶普遍意義的結論[3]。有關中國和歐美習俗文化方面的異同,許多中外學者都作過探討。這方面的書籍雖不多,但各類文章屢見不鮮,涉及生活習俗、節(jié)日習俗、競技習俗、宗教習俗、婚姻習俗和喪葬習俗等。習俗文化意識在人們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們依照本民族的習慣進行交際。即使許多有文化修養(yǎng)、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難以擺脫文化習俗的羈絆。不難看出,習俗文化方面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障礙之一,也是交際不能順利進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此,從習俗文化的地域性、社會性和民族性的層面考量中國與歐美國家習俗文化差異之根源,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構建現(xiàn)代中國倫理思想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二、中國與歐美習俗文化差異剖析

由于中國實行開放政策,每年有大批人員出國考察、工作、學習,歐美來華的人數也逐年增加。因此人們通過實際接觸了解到中國與歐美國家習俗文化方面的差異,提高了這方面的敏感性,獲得了有關的感性認識。但是,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需探究中國與歐美國家習俗文化差異的根源之所在。

1.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之差異

文化是一個民族對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性體系,文化本身是為生命過程提供解釋系統(tǒng),幫助他們對付生存環(huán)境的一種努力[4]。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民族性格。

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是黃河流域,橫貫東亞大陸的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以其源遠流長的坦蕩襟懷播下了眾多的文明火種。中華民族是江河的兒女,遼闊肥沃的土地、溫暖濕潤的氣候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發(fā)展了以農業(yè)為主的經濟,并養(yǎng)成與其相應的生活習慣。中國古代人有本末之別,“本”指農業(yè),“末”指商業(yè),“重本輕末”根深蒂固,因此中國人尚農輕商,靠土為生,導致國家家庭化[5],發(fā)展了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及嚴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約人們行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guī)范,塑造了中國人重義輕利、細膩含蓄、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民族性格。同時,中國大陸西南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崇山峻嶺、西北邊境浩瀚無垠的沙漠、東北亞冰封雪蓋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使這塊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在地理上遠離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長期處在難以與外界交流的隔離狀態(tài)中。這固然促使中華文化能夠沿著自己的方向獨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與眾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體的延續(xù)性,但也給它帶來了自我封閉的保守意識和自詡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國心態(tài)。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陸地文化的話,那么歐美文化則是商業(yè)文化(或海洋文化)。歐洲文化的發(fā)祥地則是地中海海域的古希臘、古羅馬。和中華大地相比,這里土地狹窄貧瘠,氣候夏旱冬濕,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難以形成完全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因此,人們不得不轉向大海去討生活,過著亦農亦漁亦商的海陸“兩棲式的生活”(黑格爾語)。這種亦農亦漁亦商的經濟模式造就了與眾不同的海洋文明。希臘是歐洲海洋國家中最早發(fā)展商業(yè)的國家,發(fā)展了與其相適應而與家庭式截然相反的社會組織。他們首先建立了較為民主、平等的契約社會。大海畢竟充滿了神秘的動蕩和詭譎的變幻,它給人帶來的除了財富,還有隱伏的禍患。也許正是這些潛伏的危險激發(fā)了人們抗爭與征服的勇氣,成為文明創(chuàng)造的動力。人們世世代代尋找著海洋所賦予的特殊的自由和機遇,通過海上貿易換取所需的生活資料。地中海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產生了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變化的文化聚合,也陶冶了歐美民族求變、好奇、重利輕義、崇尚自由和個性獨立的基本性格。

2.“天人合一”觀與“天人兩分”觀之差異

生態(tài)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適應、利用和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性體系。它包含了這個民族圍繞環(huán)境與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等整體文化系統(tǒng)[6]。從生態(tài)背景上講,中國文化基于農業(yè)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歐美文明則不完全依賴于農業(yè)。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原因,他們對狩獵和捕魚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yè)對個人特征的要求更高,發(fā)展了個人式的思維取向,與中國人際式的取向不同。

就自然界而言,中國儒家文化的一貫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更應互助合作,自然界是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人和萬物的生命都是自然界給予的,如“天生人”“天生萬物”的說法。同時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就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突顯了人的尊貴。但這也導致了物質文明的落后,招來了侵略和屈辱。就生命而言,中國儒家文化認為人要平等地對待萬物,這樣才能體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也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態(tài)秩序。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界,人類所需要的一切資源都來源于自然界,所以,人類要向自然界索取。人能改造自然,但是要服從于自然規(guī)律。這就需要在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培養(yǎng)人的生命情感和情操,提高精神境界,過一種有情趣、有意味的藝術化生活,而不是欲望促動下的單面向的機械化生活。

歐美人堅持人與自然的分離觀,主張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強調人類是地球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地球上的萬物——生命體和無生命體,動物、植物和礦物——甚或就連地球本身,都是全然為人類而創(chuàng)造的。歐美文化視自然界為“敵人”或“食物”,這種觀念普遍見于歐美文化的各主要領域。結果,自然界被排除在人類的道德關懷和倫理關系之外,自然界僅具有服務于人類利益的工具價值,而人對自然界卻沒有義務,人成了凌駕自然界之上的統(tǒng)治者。歐美生態(tài)學承認善待萬物,保持生物鏈,維持生態(tài)平衡,首先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成就人類自己。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本身才能有更加美好而長久的生活。歐美人信基督教,他們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斷征戰(zhàn),不斷掠奪,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fā)展。由于人類對自然的無量開發(fā)和無情掠奪,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這種可怕的現(xiàn)象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條件。造成這種情況不能不說與歐美哲學“天人二分”的思想沒有關系。生態(tài)文化是歐美人在工業(yè)革命后,由一些嚴重自然災難引發(fā)對于人不尊重自然界的問題的思考。

歐美倫理道德倡導以人類價值為中心的學說,相信人的無限可能性學說,強調人可以發(fā)揮主體性征服自然的同時,盲目相信人可以對自然界為所欲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動物以自然的方式生存;動物是本能地適應自然,而人可以改變自然。

3.儒家倫理與神學倫理之差異

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文化、生產方式,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倫理思想存在明顯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價值取向、道德、文化精神和行為準則等方面。比如: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主張人性本善,相信人的自覺性能在社會活動中發(fā)揮極大的作用,堅持德治而排斥法治;而西方倫理則主張人性本惡,對他人有著一種合理的不信任,堅持法治而排斥德治。中國人講求“內圣外王”,突顯個體應負有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而歐美人以關心人類個體生命和生命意義為目標,具有人性化的色彩。中國人的價值標準是政治利益,而歐美人的價值標準是宗教信仰。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是政治倫理,是一種以宗法血緣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特征是家族、家法、政治三位一體,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確立宗法原理,再把血緣宗法的原理直接上升為政治的秩序。“政治倫理思想的豐富與突出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顯著特征。”[7]在封建社會中,隨著血緣關系在政治生活領域的滲透,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形成了有機的連結,統(tǒng)治者把家庭倫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疇,從而形成了政治倫理。政治上的宗法制度、經濟上的均平格局、法律的儒家化教育的忠誠至上等等制度取向,都以其倫理化來顯示出它們的制度特質,如體現(xiàn)儒家道德倫理思想的三綱八目和三綱五常。義利觀構成了儒家經濟倫理在生產行為方面的價值取向。與以義生利相襯托的是人們的工作態(tài)度,勤勞敬業(yè)精神是令人贊賞的美德,并演化為社會共識。儒家文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提倡莊重自制,重視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和群體犧牲精神,很少強調私利,這就形成了追求群體的和諧和有效率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比個人主義文化的更大的優(yōu)勢。這種中庸倫理思想決定了中國人固有的日常思想、行為方式和交際風格等。

與中國政治倫理不同,西方倫理與宗教結合在一起,注重個人對上帝的關系和靈魂拯救,宗教色彩強烈。西方宗教倫理是一種以對上帝信仰為核心的思想,從人與神的關系出發(fā)強調信徒與上帝的關系,通過對宗教虔誠的信仰使自己的道德逐步獲得提升。這種神學倫理思想把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歸結為上帝的意志和人類的“原罪”,宣揚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認為上帝是美德的體現(xiàn)和最高價值標準,并通過各種形式強制推行禁欲主義生活方式。宗教發(fā)展到19世紀時,盡管學說紛紜,并不斷遭到批判和沖擊,但是宗教觀念已深深地滲透到了文化的細胞核里。宗教倫理對社會倫理關系具有一定的維系和整合效能,宗教倫理的神圣性對于信徒具有很強的約束自律作用,以“愛”“寬容”“皈依”為核心的宗教倫理成為歐美倫理思想的基本主題。人們以忘我的職業(yè)勞動和節(jié)儉的生活態(tài)度來體現(xiàn)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和倫理,并且把勞動的成果理解為上帝對自己的恩惠,自己應該回報社會,并以感恩之心辛勤工作。這種新教倫理形成了最初的資本主義精神,促成了資本主義在西方的形成和發(fā)展?,F(xiàn)代西方倫理思想趨向于擺脫社會和他人,否認客觀法則和道德他律,追求個人自由、享樂,同時也伴隨著悲觀、懷疑和反道德傾向。

每個人都是從自身文化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都是其文化背景的產物。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影響和熏陶下,對待性別、種族、家庭、年紀、宗教、職業(yè)等方面的觀點都有自身文化的烙印。

三、結 語

中國和歐美國家習俗文化具有各自獨有的地域性、社會性和民族性,存在著很多差異和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習俗文化的差別和沖突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動力之源,是人類能夠保持思想常盛的營養(yǎng)源泉。習俗文化差異沒有誰優(yōu)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推動人類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盡管目前在全球中具有影響力的基本價值觀大都來自歐美,但并不能將歐美現(xiàn)代文化——特別是歐美啟蒙運動以來的精英思想視為普世性文化,這樣的看法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全球化并不是西方化或者歐美化。我們要研究中國與歐美國家習俗文化差異的根源,吸取歐美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而又不放棄對自我文化資源的認同,學會對他者文化的敬重,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忠實[8]。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fā)展,維護國家的安定,中國和歐美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1]李雪濤.多元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全球意義[J].中國文化研究,2010(3):190.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7.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516.

[4]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3:179.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18.

[6]南文淵,盧守亭.對生態(tài)文化的一點認識[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6):515.

[7]吳燦新.政治倫理學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166.

[8]李雪濤.多元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全球意義[J].中國文化研究,2010(3):194.

(責任編輯 王莉)

The Causes of Conven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cident

YU Gui-m in,MA Hong,LIAN 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605,China)

This paper states the definition of conven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ational situation and ethnics,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leading to conven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ccid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regionality,sociality and nationality.Conven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formed objectively and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Their existence will certainly lead to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people should adopt the excellent things from Occident’s culture,recognize and accept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show respect to foreign cultures and be loyal to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the Occident;conventional culture;cause of difference

G0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1009-315X(2011)02-0199-04

2010-12-13

大連市社會科學院基金項目(10DLSK177)。

于桂敏(1961-),女,山東平度人,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研究。

猜你喜歡
歐美習俗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歐美日等主要經濟指標(至2018年9月)
歐美日等主要經濟指標(至2017年12月)
歐美日等主要經濟指標(至2017年4月)
歐美日等主要經濟指標(至2016年10月)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