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華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補
陳美華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方拱乾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其生平事跡仍有若干不甚清晰之處。李長祥《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和《桐城桂林方氏家譜》等相關資料,可以糾正學術界關于方拱乾生平履歷中的一些錯誤,為其人其詩的研究提供依據(jù)。
方拱乾;生平;著作;考補
方拱乾(1596—1666年),初名策若,字肅之,號坦庵,晚年改號甦庵,安徽桐城人。明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官少詹事、東宮講官。入清后,薦補內(nèi)翰林院侍讀學士,不久升任詹事府少詹事。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科場案遣戍寧古塔,后以認修前門城樓赦還。先寄居淮陰,后居揚州,以賣字為生。目前,學術界關于其生平事件的一些論述,尚屬推斷性質(zhì),存在若干不清晰之處,需作考辨訂補。
方拱乾生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夏四月初三日。然關于其卒日仍存在種種推測,李興盛《方拱乾詩集》指出,方拱乾卒于康熙丙午年(1666年),至于詳細時間則曰:“卒時雖不詳,但必在五月之后?!盵1]張玉興《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選方拱乾詩35首,言其生于1593年,卒于1664年,均有誤。馬大勇《流放詩人方拱乾》,只指出其卒年為1666年。陸勇強《清代安徽五詩人疑年考略》推斷方拱乾卒于康熙五年,享年七十一歲。曾紹皇《稀見清代名家手批杜詩提要三種》記方拱乾卒年為1667年。這些文獻記載互相矛盾,均未能準確地指出方拱乾的確切卒日。
李長祥《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詳細地記錄了方拱乾的生卒年日。李長祥,字研齋,自號變子,四川達州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進士,入清不仕。李長祥是方拱乾的得意門生,方拱乾臨終前曾囑托李長祥為其作墓志銘曰:“吾疾亟,若不復起,跡吾墓時應銘法,吾顧今海內(nèi)之以文名人,吾尚汝,汝為吾為之也?!盵2]88可見對李長祥的信任。李長祥《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記載:“公生于丙申夏四月三日,卒于丙午夏五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一?!盵2]94丙午為康熙五年,即1666年。與此印證的是《桐城桂林方氏家譜》的記載。桐城方氏有三個分支:桂林、會宮、魯谼,都從徽州遷來,他們有各自的譜系?!锻┏枪鹆址绞霞易V》自六世祖自冕公初創(chuàng),以后歷朝均有續(xù)修。清道光六年(1880年),方傳理在原有家譜的基礎上重新修訂,共六十四卷,現(xiàn)存于安徽省圖書館。該家譜卷十二小傳曰:“方拱乾,原名若策,由縣學生中萬歷戊午應天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十八名,崇禎戊辰中會試三十七名,殿試二甲第五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仕至詹事府少詹事兼內(nèi)翰林秘書院侍讀學士,加一級封通議大夫。生萬歷丙申四月初三日,卒康熙丙午五月二十六日。配何氏大學士謚文端諱如寵女,封淑人,生萬歷己亥十月初一日,卒康熙辛酉七月二十日,壽八十三歲。合葬黃華金雞墩耿莊。六子,長諱元成,次亨咸、次育盛、次膏茂、次章鉞、次奕箴;二女,長適知府姚文烈,次適孝廉張秉哲。”[3]716這段文字簡單介紹了方拱乾的生平與家庭成員。其妻為何如寵相國之女,生有六子二女。此處亦詳細記載了方拱乾卒時的準確時間。墓志銘與家譜是研究方拱乾生平比較可靠的文獻資料。從《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未十日而先生卒”[2]89一句可知,方拱乾去世時,李長祥曾在場,應該不會記錯其先師的去世日期。從以上兩則材料可以得知,方拱乾的卒時為康熙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前,學術界關于方拱乾的詳細年譜尚未編就,僅有李興盛《方拱乾詩集》后附錄方拱乾生平大事簡表。然而仔細觀察這一簡表,便會發(fā)現(xiàn)方拱乾生平經(jīng)歷中有兩個明顯的空白階段,即第一階段是從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入京師授編修一職,第二階段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歸至順治十一年(1654年)被清朝廷起用為內(nèi)翰林秘書院侍讀。關于這兩個階段的經(jīng)歷,李興盛未作詳細的說明。有關方拱乾的論文中也未明確提及這兩個階段的事跡。
李長祥《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對第一階段的經(jīng)歷作了較為透徹的解釋?!靶绿熳蛹次?,加意人才,尤重在館職,是科御制題,考進士于東閣下,公奏卷當天子意,選取庶吉士第一,隨以太仆公葬事告歸,久不赴闕,鄉(xiāng)黨宗族趣之,公曰:‘在昔神廟,江陵秉政,其治上追之古,比之成、康、文、景??冀戤斎?,館選之后,歸家讀書,幾二十年,始北赴,秉政之本厚矣。吾才敢冀上位?彰巨勛學,則當勉勵效之,故遲也?!溲又d后歸朝?!盵2]90崇禎元年,明毅宗朱由檢即位。朝廷重視人才,通過科舉考試選拔賢者入朝為官。方拱乾于此年中進士,“館選第一名,文名震當世”[4]242。不久因其父太仆公喪事告假還鄉(xiāng)。事后,方拱乾并未立即回京復職。他推崇江陵公張居正,對其政治上的功績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張居正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在于其二十年的苦讀。為了提高為政的能力,方拱乾效仿張居正,居家讀書十三年。雖然鄉(xiāng)黨宗族人多次催促,他并未放棄。方拱乾認為只有苦讀書,才可以豐富自身學識,了解古人為官處事的道理。這為起其日后做官打下堅實的基礎。關于第二階段的經(jīng)歷,李長祥《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曰:“……城陷,城內(nèi)街巷人民叫號狼藉,公倉卒不暇措手,突執(zhí)去。朝臣多被考掠,公系辱,數(shù)憊,猶得免酷烈。南還,時南方擁戴有皇帝,權奸馬士英秉政,廣獵羽翼,欲得公。公曰:‘臣罪當誅,敢復從大夫后?’不就,去游吳越草莽間。會皇太子北來,人民抱放勛殂落之悲,正向憶,士英畏搖動,召公,以公官輔導東宮也。公至,館高座寺,士英使私之曰:‘但出一言謂假,即以侍郎起為重用公始基?!桓綑嗉椋赐J?,旦朝命飛召,復來寺,入朝賜官服。公謂:‘罪臣當不得受?!瘓赞o之……公訖不附權奸,訖不一言,皆失望,無人色,意尤之。公亦激,顧門人李長祥曰:‘汝謂何如?’‘先生不言猶是。’公遽起憤曰:‘何如李生是我也。’即登車他去。在外游已久,南都又變,四方漸歸一,乃旋家。數(shù)載逍遙自廢,放絕他慕,盛名在海內(nèi),市廛小兒皆能道其名字,不得隱沒,遂征去,授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盵2]91-92這段文字詳細介紹了方拱乾從明亡至入清為官間的經(jīng)歷,對了解其人品亦有一定的幫助。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nóng)民軍入京,明亡。當時,多數(shù)朝中大臣被關押,方拱乾“以美婢四名賄賂賊將羅姓”[5],得以逃脫南歸。此時,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權,而實際上是由馬士英、阮大鋮等掌握實權。他們欲拉攏方拱乾入朝為官,然方拱乾為人正直,不趨炎附勢,嚴詞拒絕其利誘,“去游吳越草莽間”。《桐城桂林方氏家譜》亦曰:“南還,以僧服避地吳越?!盵3]9李自成農(nóng)民軍入京不久,清朝的鐵騎便緊接而入。方拱乾全家再次陷入災難中,冒襄《祭方坦庵年伯文》曰:“大兵南下,連天烽火,再見崩拆,兩家咫尺不相顧,荒村漠野,竄逐東西,備歷杜老彭衙之慘卒?!盵6]可見,當時方拱乾一家顛連不堪的境況。之后幾年,他一直漂泊在外。清朝統(tǒng)治者不斷采取措施鞏固政權,一方面掃除李自成農(nóng)民軍的殘余勢力;另一方面鎮(zhèn)壓南明政權,動亂的局勢漸趨穩(wěn)定。方拱乾不久歸來,全家寓居金陵。方拱乾素有盛名,連市井小兒都能道出其名,恰值清朝統(tǒng)治者求賢詔下,經(jīng)兩江總督馬國柱、大學士馮銓等人薦舉,朝廷授其為秘書院侍讀學士及詹事府少詹事。
方拱乾以詩歌見長,其書法也備受贊賞,而事實上,他在仕途上也卓有作為。目前,學術界很少有人提及他在政治上的作為。方拱乾為了提高從政能力,在家苦讀十三年。僅從此事中,便可看出他為官的態(tài)度。
明崇禎帝自即位以來,政局動蕩不安。農(nóng)民起義頻頻爆發(fā),后金政權也在蓄積力量,蓄謀大舉進入中原。同時,因為各種自然災害、苛捐雜稅不斷,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明王朝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方拱乾心系朝廷,“目見憂之,乃條奏八議”[2]90?!捌湟咴诔榭捅?、律將帥。蓋客兵借救援名恣觀望。當慎簡能將,目死士隊授之。若諸大帥,藐朝廷命,隸節(jié)鉞之臣,倨視之,莫可如何?十余載用兵,甲士牽數(shù)省,歲報戰(zhàn)數(shù)十百,皆無實績,坐此。故公言之。尤要者在守潼關。時中原破裂,三輔儻屹然,猶可據(jù)上勢下壓,而要害在潼關,此處賊得斬進,天下亡首,國家殆矣?!盵2]90方拱乾言辭懇切、態(tài)度真誠,他以朝廷利益為重,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具體針對策略。他主張“抽客兵、律將帥”,而關鍵在于守住潼關。他認為倘若潼關失守,國家也將有滅亡之遭。當時朝廷派將領孫傳庭守潼關,然而因“兵新募不堪用”[7]101、軍餉缺乏,加上“雨七日夜不止”[7]106,潼關失守。至此“賊竟從此一路入秦,奪大河潰北覆社稷,卒如其言”[2]90。明王朝未能守住潼關,遭致覆滅??梢姡焦扒翡J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在朝為官,不僅要具有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應具有調(diào)解官員之間矛盾的能力。方拱乾亦具備此種能力?!锻┏枪鹆址绞霞易V》曰:“賊入潼關,河北亦陷,公復命阻于兵。德州守臣雷公演祚,鄉(xiāng)人也,往依之。邊督范志完者,亦公舊識,引兵過城下,惡守臣不為禮。公出見志完,言守臣無慢意。人喻演祚,出牛酒犒兵,而憾始釋。尋有擠公者,挑演祚誣公受志完金。帝怒,質(zhì)之德政殿。公從容奏曰:‘守臣與督臣交惡,臣恐禍封疆,故兩解之。豈敢以微利蹈不測誅,且臣出入皆有士馬護行,金豈得私挾耶。’帝意解。”[3]8朝廷大臣誣告方拱乾收取賄賂,并將此事稟告皇帝。面對皇帝的質(zhì)疑和責問,方拱乾臨危不懼,從容面對。他不僅思路清晰,而且辨析明達。他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一是守臣與督臣關系不融洽、不協(xié)調(diào),會危及到朝廷的穩(wěn)定,不利于國家的發(fā)展。二是方拱乾“生平孝于親,友于兄弟,篤交誼,常急人難,始終不易其操,清白以永其世,有大臣風范”[8]469。自己不會因一點私利而失去其為人之準則,也不敢因貪圖小利而招致不測。三是其出入有士馬護行,即便有金也難以挾帶。此三點解釋言簡意賅,有理有據(jù),消除了皇帝對他的誤解。此次事件之后,方拱乾名望益重,“尋升少詹事,充東宮講讀官、經(jīng)筵日講官”[3]8。
即便在清朝,方拱乾在朝廷的作為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其同輩家族中,他亦是入清為官職位較高的一位。《道光續(xù)修桐城縣志》曰:“國朝詔求人才,江督馬國柱薦,起補弘文院學士,尋除少詹事。詔草疏數(shù)千言,多切時政,與修《大訓》等書,后從世祖皇帝駐彃南苑,天語溫問亦數(shù)也。”[8]469潘江《龍眠風雅》亦曰:“順治九年,以江督馬國柱薦,起補弘文院學士,轉(zhuǎn)少詹,與修《大訓》等書,嘗扈從世祖駐驛南苑,天語溫問,一時傳為異數(shù)?!盵4]258此簡單數(shù)語中,便可了解朝廷對方拱乾才能的賞識,也能推斷出其政途上的作為。雖然順治十四年(1657年)因五子章鉞牽連被流徙到寧古塔,但這并不能抹殺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方拱乾喜為詩,創(chuàng)作豐富。李長祥曰:“凡天地間之名象、器數(shù)、日用小物,無不收之于詩;經(jīng)訓微言皆發(fā)之于詩;古今帝王興衰治亂,上下褒譏欷歔欲語,皆寄之詩;其在自身之順逆平險、好惡哀樂,祖宗功德之發(fā)揚,子孫訓誡,九州風謠里俗,草樹山川,無不著見之于詩?!盵2]93可見,在方拱乾的筆下,無論是對生活的感悟或是觸動心靈的事物都可入其詩,故其詩歌內(nèi)容多樣,詩集數(shù)量較多。
關于方拱乾的詩集,史籍有不同的記載。潘江《龍眠風雅》與金天翮《皖志列傳稿》都記載其有《白門》《鐵鞵》《裕齋》《出關》《入關》諸集。沈德潛認為方拱乾著有《塞外》《歸國》二集?!兜拦饫m(xù)修桐城縣志》記錄方拱乾“著《白門》《鐵鞵》《裕齋》《甦庵》等”[8]469。今人著述中,陸勇強《清代安徽五詩人疑年考略》記載與《龍眠風雅》略同,增補《寧古塔志》一書;馬大勇《流放詩人方拱乾》與《龍眠風雅》《皖志列傳稿》載同;曾紹皇《稀見清代名家手批杜詩提要三種》謂其著有《何陋居集》《甦庵集》《絕域紀略》。
實際上,方拱乾的著作遠不只這些。李長祥《和憲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銘》曰:“所著有《樵和集》《十三山游草》《愚奚詩》《職草》《職余草》《澣草》《宛在集》《白門稿》《小草》《使草》,又有《鐵鞵集》《何陋居詩》,又有《甦庵詩》?!盵2]93《桐城桂林方氏家譜》亦記載“所著詩有《儒辨》《樵和集》《十三山游草》《畫溪詩》《職草》《職余草》《澣草》《宛在集》《白門稿》《小草》《使草》《鐵鞵集》《裕齋集》《坦庵集》《甦庵集》,凡萬余首?!盵3]9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記錄“著《樵和集》《十三山游草》《愚奚詩》《職草》《職余草》《澣草》《宛在集》《白門稿》《小草》《使草》《鐵鞵集》《裕齋集》《入關集》《出關集》,今多亡佚不傳?!盵9]以上資料的記載略有不同,但無疑都證明了方拱乾的詩集應有十余種之多。根據(jù)《清代禁書總述》可知,方拱乾在乾隆年間被禁毀或全毀的詩集就達六種,分別為《白門集》《何陋居集》《甦庵集》《鐵鞵集》《溪裕集》《裕齋集》,僅存《何陋居集》《甦庵集》?!逗温蛹芳础冻鲫P集》,所收之詩為流放期間所作;《甦庵集》即《入關集》,所收之詩為赦歸及歸后之作。李興盛將《何陋居集》《甦庵集》進行校勘標點,并補入所輯佚詩,為《方拱乾詩集》,所錄詩歌作品1514首,1992年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方拱乾還有一部描寫寧古塔地理環(huán)境、風俗人情的《絕域紀略》存于世。
[1]方拱乾.方拱乾詩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498.
[2]李長祥.天問閣文集: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方傳理.桐城桂林方氏家譜:卷十二[M].1880(光緒六年).
[4]潘江.龍眠風雅[M]//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四庫禁毀書叢刊集:第9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42.
[5]計六奇.明季北略[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87:562.
[6]冒襄.巢民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50.
[7]佚名.明季烈臣傳(六)[M]//國家圖書館.明史史籍輯:第28冊.北京:線狀書局,2003.
[8]廖大聞.道光續(xù)修桐城縣志[M]//金鼎壽.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9]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21.
[責任編輯:陳增杰]
An Investigation into Life and Writings of FANG Gongqian
CHEN Meihua
(Literature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FANG Gongqian is a famous poet betwee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but the story of his life is still not very clear. While LI Changxiang's Epitaph of FANG Gongqian of Tongcheng City and Family Tree of Fang's Clan of Tongcheng and Guilin City can not only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Fang's life in academia, but als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FANG Gongqian and his poems.
FANG Gongqian; Life; Works; Investigation
I207.22
A
1671-4326(2011)01-0068-03
2010-06-13
陳美華(1985—),女,安徽宿州人,蘇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