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華
(武夷學(xué)院 朱子學(xué)研究中心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朱熹和李侗在南平九峰山的行蹤考辨
陳利華
(武夷學(xué)院 朱子學(xué)研究中心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地方文獻(xiàn)記載的錯亂與誤傳,讓朱熹、李侗與南平九峰山之間的關(guān)系或行蹤往來,被時不時地張冠李戴、漏洞百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歷史真相的認(rèn)知與傳承。借助相對可靠和權(quán)威性的典籍為藍(lán)本,可以幫助我們對朱熹和李侗在該地的行蹤進(jìn)行基本的判斷和考辨。
朱熹;李侗;南平;九峰山;行蹤
南平地處福建省北部的三江合流之處,是一座峰巒疊嶂、風(fēng)光旖旎、歷史悠久的南方小城,城中九座自西北向東南重疊排列的山峰,被并稱為“九峰山”。它高峻挺拔,數(shù)峰環(huán)列,景致宜人,有著“九疊翠屏”之美譽(yù),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人間勝地,明朝南平知縣陸嵩曾作詩盛贊道:“朵朵芙蓉矗太空,碧天如洗月華濃。望中佳致堪圖畫,未數(shù)匡廬五老峰?!盵1]P982歷史上,這座小有名氣的九疊山巒不僅以 “九峰月朗”、“猿洞秋風(fēng)”等著名景觀構(gòu)建了“南平古八景”的風(fēng)光名片,而且還承載了羅從彥、李侗、朱熹、真德秀等名士大儒研學(xué)論道的碌碌風(fēng)采,為后人留下了不盡的典故傳說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閩中理學(xué)發(fā)展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文字記載的錯亂與誤傳,卻讓朱熹、李侗與這座歷史名山之間的關(guān)系或行蹤往來,被時不時地張冠李戴、漏洞百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歷史真相的認(rèn)知與傳承。因此,為厘清事實,本文特借助《八閩通志》、《延平府志》、《南平縣志》、《南平市志》、《南平地區(qū)志》等較為常見的文獻(xiàn)典籍為藍(lán)本,以期對朱熹和李侗在南平九峰山的行蹤做一基本考辨。
1、磐陀石在城南,方廣丈余,四山環(huán)峙,清泉涌出,佳木陰森,境絕幽雅。宋李愿中、朱晦翁二先生,常游息其上,有天趣園,即延平書院。[1]P111
2、天趣園縣東南,杜溪里上。有盤陀石,方廣丈余,四山環(huán)峙,清泉涌出。佳木蔭森,境絕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嘗游息其上。明李東陽有詩。[1]P173
3、杜溪里統(tǒng)圖二,縣西南六十里。[1]P144
4、聞猿洞城南九峰山石,相傳有方士袁深嘗煉丹其中,二白猿住來而狎,風(fēng)晨月夕,時聞清嘯。[1]P110
5、南平的古八景之一“猿洞秋風(fēng)”,在九峰山第一峰的腹地,有一窟聞猿洞,“方廣丈余,清泉涌出,樹木陰森,景物幽雅”,“兩猿往來相狎,時常清嘯”,故名。洞旁有盤砣石,宋代理學(xué)家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名儒曾相繼在此研學(xué)憩息,品嘗石旁清泉。其泉“四時不枯,甘甜異常”,名曰“育德泉”。 下方(今動物園臨鐵路處),原有宋嘉定三年(1209)(此應(yīng)為嘉定二年,筆者注。)陳宓所創(chuàng)的“延平書院”,宋端平元年(1234)理宗皇帝(趙昀)為其題寫匾額。[2]
6、宋時,境內(nèi)有延平書院建于九峰。書院附近(今九峰山育德亭至動物園間)建有天趣園。池下置有菊花澗。古代山下有一水碓。園中還有一些道教建筑,書院學(xué)子及朱熹曾游嬉其中。[3]
7、游酢和楊時載道而歸,將理學(xué)精髓傳授于南平東坑鄉(xiāng)的羅從彥。羅從彥之徒李侗精心求索,教無遺類,在南平九峰山創(chuàng)辦延平書院,四方求學(xué)者紛至沓來。李侗逝世后,其弟子朱熹守墓3年,弟子林世基則痛悼先師而筑屋樟洋,為良師守墓終生。[4]有關(guān)此項記載,《南平地區(qū)志》在其《卷四十六·風(fēng)俗·第四章·民性民風(fēng)》中全段引述時,只字未改。但《南平市志·卷四十》在同樣記載這一史跡時,卻做了自相矛盾的說明,稱:南宋,理學(xué)重心南移,南平的書院因之興盛。書院由私人講學(xué),官員贊助,官府劃取義學(xué)田租興辦,也有士紳捐建。宋嘉定二年(1209),郡守陳宓以延平為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四賢講學(xué)處,在九峰山麓仿白鹿洞規(guī)式創(chuàng)建延平書院。[5]
8、宋時,延平書院附近建有天趣園,池下置有菊花澗,山下有一水碓,園中還有一些道教建筑,書院學(xué)子及朱熹曾游嬉其中。[6]
通過上述地方文獻(xiàn)的相關(guān)記載,我們可以得到朱熹和李侗在九峰山、磐陀石、盤砣石、延平書院、天趣園及育德泉的有關(guān)信息竟然是彼此矛盾、表達(dá)錯亂的,比如:
1、《南平縣志》稱:磐陀石在城南,是李侗和朱熹常去的地方,其邊上的天趣園,即延平書院。而天趣園在縣東南杜溪里,杜溪里又距縣西南六十里。也就是說:延平書院即天趣園,距城南六十里,其邊上的磐陀石,是李侗和朱熹常去的地方。
2、《南平市志》、《南平地區(qū)志》稱:李侗精心求索,教無遺類,在南平九峰山創(chuàng)辦了延平書院,致四方求學(xué)者紛至沓來。也就是說:延平書院在九峰山,創(chuàng)建者是李侗。然而《南平市志》同時又說,在九峰山動物園臨鐵路處的“延平書院”為陳宓公元1209年所創(chuàng),這就讓人很難弄清:延平書院到底是李侗初創(chuàng)還是陳宓初創(chuàng)?“九峰山延平書院”和距城南六十里處的“杜溪里延平書院(又稱天趣園)”究竟是一個書院還是兩個書院?
3、《南平市志》、《南平地區(qū)志》稱:延平書院附近建有天趣園,書院學(xué)子及朱熹曾游嬉其中。也就是說,作為延平書院學(xué)子之一的朱熹曾在天趣園游樂嬉戲,天趣園在杜溪里(今延平區(qū)東坑鄉(xiāng)),杜溪里又在李侗家鄉(xiāng)(崇仁里,今延平區(qū)爐下鎮(zhèn))的不遠(yuǎn)處,那么,李侗在自己家鄉(xiāng)附近建一個“延平書院”應(yīng)該是有可能的。否則的話,早在公元1200年就已經(jīng)去世的朱熹怎么可能在公元1209年才建成的延平書院附近游嬉呢?然而《南平市志》又言之鑿鑿地確定:延平書院建于九峰山,天趣園就在今天九峰山育德亭至動物園之間,這就真的有點(diǎn)令人不知所措了!
4、《南平市志》稱:城南九峰山第一峰的腹地有聞猿洞,洞旁有盤陀石。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名儒都曾相繼在此研學(xué)憩息,其石旁還有一股清泉,名曰“育德泉”。也就是說:城南九峰山的盤陀石在聞猿洞和育德泉邊上,它與城南杜溪里的磐陀石應(yīng)該是兩處不同的地方。九峰山的盤陀石,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都曾研學(xué)過,而杜溪里的磐陀石,只有李侗和朱熹二人在此切磋。
那么,這些彼此錯亂而又相互矛盾的信息原本所要表達(dá)的事實究竟如何呢?筆者查閱了成書更早、更具權(quán)威性的《八閩通志》后發(fā)現(xiàn),該書在記錄這些與朱熹和李侗有關(guān)的珍貴信息時,其實是這樣表述的:
1、盤陀石在府城東南杜溪里。一石坦夷,方廣丈余,四山環(huán)峙,清泉涌出其旁,嘉禾陰森,景絕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嘗游息其上。[7]
2、育德泉在延平書院橫翠樓之右。其泉寒冽,宋羅從彥、李侗、朱熹三先生講道于此,飲此泉,取蒙象卦之語名之。(上二泉俱府城南。)[7]
3、杜溪里距府城四十里。壽山里距府城二十五里。(上三里各統(tǒng)圖二。以上五里,俱府城南。)[8]
4、延平書院在府城南九峰山之麓。宋嘉定二年,郡守陳宓仿白鹿洞式建書院于南山下,以祀李侗,并為郡人講學(xué)之所。因?qū)W者稱侗為延平先生,故名。宓禮聘九江蔡念成為堂長,延李燔定學(xué)規(guī),捐俸市田,以贍生徒。時真德秀來預(yù)講,四方名士咸會。其后郡守傅康重建祠堂于禮殿之側(cè),又籍廢寺田以益之。初,書院成,宓請乞賜額,當(dāng)軸者格不下。端平元年,郡守黃垺復(fù)請,乃勅賜“延平書院”額。[9]
仔細(xì)分析這些文字,筆者發(fā)現(xiàn)從中可以得到朱熹、李侗與九峰山、磐陀石、盤陀石、天趣園、延平書院及育德泉有關(guān)的信息,在同地方文獻(xiàn)相比時,竟然有著完全截然不同的結(jié)論。
1、“磐陀石”和“盤陀石”并不是位于不同地方的兩塊石頭,所謂的“磐陀石”其實就是“盤陀石”,它不在九峰山的聞猿洞或育德泉邊上,也不是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四大名儒都曾研學(xué)憩息的地方。它位于距府城東南四十里的杜溪里天趣園內(nèi),是朱熹到延平求學(xué)李侗時二人常去、且距離李侗家鄉(xiāng)崇仁里較近的一處風(fēng)景幽雅之地,明代詩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李東陽曾作詩稱贊該地:“延平山水稱絕奇,攢峰峭壁爭崔巍。磐陀巨石坐其上,勢脫險阻成平夷。源泉萬斛出汨潏,曲水百折行逶迤。大者可以通園畦,小者可以流杯匝。青停黛蓄動復(fù)定,樹影倒浸清冷池。殊形異狀非一類,或有天巧非人為。居民乘流作水碓,卻以人力裨天機(jī)。臨磯釣魚魚亦樂,天也人耶兩不知。”[1]P940
2、延平書院是宋嘉定二年(1209)由郡守陳宓仿白鹿洞規(guī)制在九峰山所創(chuàng),而非《南平市志》、《南平地區(qū)志》所載的那樣是由李侗創(chuàng)辦的。有關(guān)這一事實的相應(yīng)記載,我們不僅可以在《八閩通志·卷之四十五·學(xué)?!ぱ悠礁畻l》、《八閩通志·卷之三十八·秩官·延平府條》、《南平縣志·卷八·學(xué)校志第十二》、《南平縣志·卷十三·藝文志》中得到相互印證,而且《南平縣志·卷十三》還保留了明朝文淵閣大學(xué)士劉健的 《重修書院記》,明確說明:“延平閩名郡也,出郡城南九峰下,有延平書院,故為宋李先生侗講道地。書院則郡守陳宓創(chuàng)於嘉定己巳,繼壞,端平乙未守董洪修,元季兵毀。國朝洪武庚辰,守俞廷芳創(chuàng)祠,隘陋弗稱。天順癸未,監(jiān)察御史尹仁改復(fù)舊規(guī),久而圯。今澶淵王公范守郡重修之,起其仆,易其敝,而飭其漫漶者。中為祠,祀先生像。后為講堂,左右為兩廡,前為儀門,又前為濯纓亭,直風(fēng)雩橋臨溪為門,揭延平書院額,繚以周垣。工始於成化癸卯春三月,秋八月吉告成。規(guī)制洪麗,視昔有加焉。”[1]P660由此可見,延平書院創(chuàng)建者為宋代郡守陳宓已無可置疑,《南平市志》、《南平地區(qū)志》硬要自說自話地要將此功爭給李侗,最終只能是笑料一則。
3、延平書院創(chuàng)建時,為紀(jì)念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延平四賢”的過化之功,特選址在城南九峰下的李侗講道地興建,其原址中的育德泉,只有羅從彥、李侗、朱熹三先生講道于此時飲用過,并無關(guān)楊時之事。清 《延平府志·卷之二·方輿志》、《南平縣志·卷三·山川志第四》也印證了這一點(diǎn),稱:“育德泉城南九峰山麓,宋羅、李、朱三先生講道於此,常飲此泉,取蒙卦象詞名之?!盵1]P119但《南平市志》、《南平地區(qū)志》卻在所有涉及“四賢”的記載中,不僅時刻不忘將這四人“捆綁”出場,而且還硬生生地將位于杜溪里的盤陀石及天趣園搬挪到九峰山,與山中的聞猿洞、育德泉、延平書院等攪和在一起,讓四賢們相繼研學(xué)于盤陀石上、相繼品嘗著位于盤陀石旁的育德泉水,甚至還讓朱熹游嬉了那個在他仙逝之后才建成的延平書院和書院附近的“天趣園”,卻一點(diǎn)也不曾仔細(xì)思考:盤陀石究竟在哪里?天趣園究竟在哪里?育德泉由誰命名而得?延平書院到底是誰創(chuàng)建?“四賢”們又和九峰山有多少關(guān)系呢?
一般說來,朱熹和李侗在九峰山的行蹤往往與朱熹過往南平的行程有直接關(guān)系,同時也與朱熹在南平求學(xué)和游覽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歷史表明,朱熹過往南平拜會李侗、求學(xué)和游覽的行程至少在十次左右,其中明確記載的第一次發(fā)生在南宋紹興五年(1135)。當(dāng)時,年僅六歲的朱熹曾跟隨父親由尤溪前往政和,途徑南平,很可能第一次就拜會了與父親朱松同為學(xué)友的李侗。但由于這次的行程發(fā)生在朱熹幼年時期,所以一般不被注意。
紹興二十三年(1153),赴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上的朱熹第二次來到南平。他在初次問學(xué)李侗后,開始為李侗的學(xué)問所吸引,決定暫把禪學(xué)擱起,專心儒學(xué),研求義理。
紹興二十八年(1158)春正月,朱熹自同安歸來后,徒步百余里到南平問學(xué)李侗,開始靜心體認(rèn)天理,刻苦研學(xué),于道漸進(jìn)。
紹興三十年(1160)冬,朱熹又一次來到南平拜見并正式受學(xué)于李侗。他為了方便學(xué)習(xí),曾在李侗寓所邊上的西林院一住數(shù)月。這段時間,李侗不僅為朱熹評述了儒家的“仁”字真諦,闡發(fā)了二程的“性理”之學(xué),還給朱熹詳細(xì)講解了《孟子》盡性、養(yǎng)氣內(nèi)容,并傳授其存養(yǎng)、持守等方法,令朱熹大受啟發(fā),完成了自己學(xué)術(shù)生涯中逃禪歸儒的重要轉(zhuǎn)變。
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朱熹在建甌拜見李侗并陪送李侗返回南平,又在西林院住了幾個月,這是他求學(xué)于李侗期間第四次專程來到南平。歷史記載,從紹興二十三年(1153)至隆興元年(1163)李侗去世前的整整10年間,師徒二人不僅攜手研學(xué)于南平的山水之間,論道磐陀、切磋鄉(xiāng)居、悠游九峰、吟詩作賦、評品山泉,而且還留下了朱熹在九峰山與白猿往來、共同質(zhì)疑探道的民間故事,為厚載南平歷史留下眾多詩文佳話。清代《延平府志》就記載說:有一次,朱熹看到劍浦縣(今南平)著名畫家黃卓(字德美)創(chuàng)作的兩幅《延平春望圖》,畫中獨(dú)具一格的九峰山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便欣然命筆寫下《觀黃德美〈延平春望〉兩圖,為賦二首》:
其一《劍閣望南山》
川流匯南奔,山豁類天辟。層甍麗西崖,朝日群峰碧。
其二《冷風(fēng)望演山》
方舟越大江,凌風(fēng)下飛閣。仙子去不還,蒼屏倚寥廓。[10]P707
該詩不僅盛贊了南平的九峰之美,而且還對南平演山(即石佛山)、玉屏山、南山及劍、建二水(劍溪、建溪)交匯奔流的景致進(jìn)行了一一描繪,親切宜人,富含哲理。
隆興元年(1163)十月十五日,李侗在福州病逝,朱熹因被孝宗皇帝召見而未能回閩為李侗治喪。次年初,上疏歸來的朱熹迅即趕赴南平哭祭李侗,作《祭延平李先生文》、《延平先生李公行狀》,這是他第六次來到南平。同年八月,李侗入葬,朱熹再次來到南平參加了李侗的遷葬儀式,留下《甲申挽李先生三首》。
淳熙十三年(1186)冬,朱熹第八次來到南平,他在游覽九峰山天慶觀時,留下了《延平水南天慶觀夜作》一首:石樓云臥對江城,城角吟霜永夜深。料得南枝正愁絕,不堪聞此斷腸聲。[1]P980詩文寄情于景,百感交集,既描繪了九峰山、閩江和延平城的冬日神韻,又抒發(fā)了作者憂時傷世,感慨萬千的愛國情感,達(dá)到“情中即景,景中即情“的藝術(shù)境界。
慶元三年(1197年)八月,朱熹的行蹤又一次地出現(xiàn)在南平,只不過他這次留下的只有過往南平王臺筼筜鋪的詩文而沒有明確提到南平及九峰山,所以具體情況無法明確認(rèn)定。
[1]〔民國〕吳栻,蔡建賢.南平縣志[M].南平市志編委會1985年5月點(diǎn)校本.
[2]南平市志編纂委員會.南平市志·卷二十三·旅游·第一章·風(fēng)景名勝.[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21&index=733&,2011-4-27.
[3]南平市志編纂委員會.南平市志·卷六·城鄉(xiāng)建設(shè)·第二章·市政建設(shè) [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21&index=133&,2011-4-27.
[4]南平市志編纂委員會.南平市志·卷四十七·風(fēng)俗宗教·第三章·道德風(fēng)尚.[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21&index=1478&,2011-4-27.
[5]南平市志編纂委員會.南平市志·卷四十·教育·第一章·舊式教育[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221&index=1221&,2011-4-27.
[6]南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平地區(qū)志·卷二十六·城鄉(xiāng)建設(shè)·第一章·城市建設(shè).[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151&index=1735&,2011-4-27.
[7]〔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九·地理·延平府·南平縣.[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5&index=45&,2011-4-27.
[8]〔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十六·地理·延平府[Z/OL].http://www.f 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5&index=88&,2011-4-27.
[9]〔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四十五·學(xué)?!ぱ悠礁?[Z/OL].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5&index=280&,2011-4-27.
[10]〔清〕孔自洙,吳殿齡.延平府志 [M].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0.
Observe and Study on the Tracks of Zhuxiand Litong in Nanping Jiufeng M ountain
CHEN Lihua
(Chucius Research Center OfWuyi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ll life of Zhuxiand Litong have been related with Nanping and left so many poets and good words in Jiufeng Mountain.However,local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recorded wrongly and their tracks and relations with the mountain have been made mistake here and there,to greatextent,it effects people's cognition and how to go down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o historic truth.Based on ancient codes and records with reliable authority,we shouldmake basic 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the track of Zhuxiand Litong in Jiufeng Mountain.
Zhuxi,Litong,Jiufeng Mountain,track
K245.07
A
1674-2109(2011)04-0015-04
2011-05-26
本文為武夷學(xué)院2010年校科研基金立項項目《延平四賢與朱子理學(xué)》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XHS201005)。
陳利華(1972-),女,漢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朱子理學(xué)及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