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伏羲文化是中國原始的和諧文化
張崇琛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的和諧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而伏羲文化便是中國原始的和諧文化。伏羲文化所體現(xiàn)出的和諧特征實際上已包含了天人和諧、人際和諧以及人的身心和諧三個方面,并成為后世中國和諧文化的源頭。
伏羲文化;和諧特征;中國和諧文化源頭
中國的和諧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而伏羲文化便是中國原始的和諧文化。
伏羲作為華夏人文始祖,最初應是實有其人的,即距今六七千年前生活于中國西部(今甘肅東部一帶)的一位氏族領袖。正如許多氏族建立后都有過東遷的歷史一樣,伏羲也曾率領著他的氏族自出生地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往東遷移,先是建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后活動于今山東西部一帶,最后其勢力又遠達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在東進的過程中,伏羲氏族陸續(xù)合并了其他一些氏族,因之,歷史上的“伏羲”既是個體,也代表了一個氏族和氏族群體。又因為伏羲“結網罟以教佃漁”,故伏羲又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伏羲氏亦被稱作庖犧氏。伏羲族崇拜蛇,因以風為姓(蛇、風二字皆從“蟲”)。伏羲族也崇拜太陽,他們一直迎著太陽向東發(fā)展,因而其族號又被稱為“太昊”,他們在山東所留下的一支則被稱為“少昊”。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伏羲時代應是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原始農業(yè)逐漸興起,并與畜牧業(yè)一同發(fā)展的時代。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無論生產力、生產關系,還是氏族內部及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系,都需要重新進行調整。而伏羲的諸多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就是為適應這種變革而出現(xiàn)的。換言之,伏羲的諸多發(fā)明,既是時代使然,同時也是為了協(xié)調各方面關系,以促成當時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伏羲的發(fā)明, 據(jù)《世本》、《管子》、《莊子》、《尸子》、《荀子》、《戰(zhàn)國策》、《楚辭》、《周易·系辭》以及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等典籍所記,約有八項,即畫八卦、造書契、制嫁娶、結網罟、養(yǎng)庖犧、龍紀官、作歷度、造琴瑟。這些發(fā)明雖不必出自伏羲一人,但實可視為伏羲時代人類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并體現(xiàn)出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和諧特征。而這種和諧實際上已包括了天人和諧、人際和諧以及人的身心和諧三個方面,并成為后世中國和諧文化的源頭。
伏羲文化的天人和諧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對八卦的制作?!吨芤住は缔o》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薄妒酚洝ぬ饭孕颉氛f:“余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睎|漢王充《論衡·對作篇》也說:“《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而八卦的出現(xiàn),即標志著人類天人合一與天人和諧觀的初步形成。
首先,八卦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概括為八種符號,并抽象出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種觀念,這本身就是人類對客觀世界和自身認識的一次飛躍。人類的思維總是由局部到整體、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具象到抽象的。社會越是發(fā)展,人類的抽象能力便越強。當今社會的數(shù)字化特征便說明了這一點。而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伏羲即已具備了如此強的抽象能力,真不得不令人驚嘆!也正是由于這種認識上的飛躍,人類才能將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體自身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意識到了三者間的和諧關系。
其次,八卦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出現(xiàn)的《易經》,不但將天、地、人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而且還力圖探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各種不同質和不同態(tài)的事物之間變化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并利用這種規(guī)律以達到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管子·輕重戊》:“慮戲造六法,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shù),以合天道。”《周髀算經》:“伏羲作歷度?!薄短接[》卷七八還引《春秋內事》云:“(伏羲)分陰陽之數(shù),推列三光,建分八節(jié),以爻應氣,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兇?!边@說明伏羲已通過“造六法”、“作九九之數(shù)”、“作歷度”、“建分八節(jié)”,在有意識地求得天人之間的和諧了。
再次,八卦及《易經》的出現(xiàn),尤其是由此而抽象出的“陰”、“陽”兩種觀念,也構建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并對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特征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自伏羲而后,陰陽便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兩種觀念,并滲透于一切事物之中。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既是相反的,又是相輔相成的;既是沖突的,又是互補的。中國的一切學科,諸如建筑、醫(yī)學、書法、繪畫等,無不是以陰、陽為理論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中國人的和諧觀說到底也主要是指陰、陽兩個方面的和諧。所謂“天行健”、“地勢坤”以及君子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都是由自然界的陰、陽兩種特質而引申到人類自身所應具備的陰、陽兩種精神的。而最早將陰陽引入中國人思維領域并用陰爻(--)和陽爻(―)加以直觀表示的,正是伏羲。
應該說,八卦出現(xiàn)在伏羲那樣一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層出不窮的時代,也絕非偶然。伏羲時代,隨著氏族成員生活的不斷改善和社會的安定祥和,作為氏族首領的伏羲,萌發(fā)出“究天人之際”的想法當是十分自然的,他不但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要探討人與自然間的諸多問題。而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們認識視野的擴大,也給伏羲提供了這樣的客觀條件。于是,伏羲憑著對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敏銳感覺及自己的深思睿智,創(chuàng)造出了用以“通神明之德”和“類萬物之情”的八卦。后世的周文王又在此基礎上演化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辭,遂形成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典《易經》。而伏羲的八卦及其先天易學,既是伏羲文化天人和諧特征的標志,也成為中華綜合文化之始。
在人際和諧方面,伏羲及其部落集團主要是通過發(fā)展生產力以及協(xié)調氏族間的關系和加強氏族內部的管理以實現(xiàn)的。
首先,為加快生產力的發(fā)展,伏羲及其集團發(fā)明了“結網罟”與“養(yǎng)庖犧”。隨著不斷的東進與其他氏族的被兼并,伏羲集團的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單純的原始采集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伏羲族必須有新的食物來源及獲取食物的生產方式。于是,狩獵工具的改革便提到議程上來了。《周易·系辭下》說:“(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薄妒印芬舱f:“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教人以獵?!庇美K索結成的網,既可以網禽獸,也可以捕魚蝦,這比之原先的“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的方式,無疑要先進得多了,其所得的獵物也更充足了。而除了滿足氏族成員的享用之外,人們又將剩余的獵物加以馴養(yǎng),即所謂“養(yǎng)庖犧”,這便開始了最早的畜牧業(yè)。應該說,伏羲的這一發(fā)明,既有利于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也減輕了氏族內部因食物資源短缺而引起的紛爭,從而促進了氏族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
其次,為協(xié)調氏族間的關系伏羲創(chuàng)制了嫁娶之禮。由于伏羲時代已開始了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化,所以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xiàn)的異常激烈。正如恩格斯所說,由母系制過渡到父系制,“是人類所經歷過的最激進的革命之一”。[1]表現(xiàn)在婚姻領域,一方面是女性的不甘就范和激烈反抗,另一方面則是男性的強制措施,即所謂“搶婚”。這樣一來,氏族間便會時常發(fā)生沖突,整個社會也就不得安寧了?!吨芤住?之《屯》“六二”、“上六”及《睽》“上九”所記載的,就是這樣一種事實: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 十年乃字。[2]《屯·六二》
乘馬班如, 泣血漣如。[2]《屯·上六》
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 匪寇, 婚媾。 往, 遇雨, 則吉。[2]《睽·上九》
爻辭將原始社會的搶婚習俗描繪的生動形象,將女子的悲哀哭泣之狀也刻畫的淋漓盡致。正是有鑒于此,伏羲遂對婚制進行了改革。清馬骕《繹史》卷三引三國譙周《古史考》說:“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薄度时炯o》也說:“(伏羲)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眱ぜ磧蓮埪蛊ぁ槭裁匆寐蛊つ??主要取義于鹿的性情和順,以象征男女雙方的和諧相處。這種以儷皮表示婚姻成立的禮儀,比起野蠻的搶婚來,也無疑要進步多了。而且,由于當時的婚姻都還是族外婚,所以這樣做既可以使婚姻關系得以明確和固定,也可以協(xié)調不同氏族間的關系,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暴力和爭斗,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難怪以儷皮為禮的婚俗一直延續(xù)于后世了。[3]《士昏禮》
再次,為加強氏族及部落內部的管理,伏羲創(chuàng)設了以龍紀官的制度?!度时炯o》說伏羲“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繹史》卷三引《古史考》謂“伏犧立九部而民易理”。《左傳·昭公十七年》也說:“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師,長也。所謂“龍師”,即各官之長皆以龍為名。漢代的服虔更具體指出:“太皞以龍名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盵4]伏羲族在向東發(fā)展的過程中,尤其在定都陳以后,隨著部落的繁衍,人口的增多,地域的擴大,部族內部的事務也日趨繁雜。為了協(xié)調部族內部的關系,便不得不實行分部治理,設立主管有關事務的官員,并用伏羲族的圖騰龍來命名各種官職。這種對管理機構的設置和管理職能的分工,不但理順了部族內部的各種關系,也促進了人際關系的和諧。而且直到周代,其《周禮》“六官”的設置,也基本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至于隋以后的六部制,仍能看到伏羲分部治理的影子。
伏羲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物質的日漸豐富,其部落成員也開始要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即情感的抒發(fā)與身心的和諧。而伏羲用來調適人們身心的則主要是音樂。伏羲既發(fā)明了樂器琴瑟,又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樂曲,從而很好地適應了部族成員在音樂方面的需求。
《禮記·曲禮》《正義》說伏羲“作琴瑟以為樂”,《世本》 云“伏羲造琴瑟”(《孝經》六《正義》 引)。《楚辭·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王逸《楚辭章句》:“伏戲氏作瑟,造《駕辯》之曲?!薄墩f文解字》:“瑟,庖犧氏所作弦樂也。”《三皇本紀》也說伏羲“作三十五弦之瑟”。至于伏羲所制樂曲,除《楚辭》所載《駕辯》外,《周禮·春官·大司樂·疏》:“伏羲之樂曰《立基》?!鼻羼R骕《繹史》 引《孝經緯·鉤命決》:“伏羲樂名《立基》,一云《扶來》, 亦曰《立本》?!薄端鍟分尽芳啊豆沤袷挛锟肌愤€記載伏羲作有《網罟之歌》。既有樂器,又有樂曲,伏羲時代的先民們便可以在勞動之余載歌載舞,其樂無窮了。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內壁繪有三組舞蹈人花紋,每組五人),便是對這一景象的生動體現(xiàn)。
《禮記·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庇衷疲骸皹沸卸鴤惽?,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笨梢姡鳛椤疤斓刂汀钡囊魳?,是具有使人身心和諧的功能的。
正是基于此,所以伏羲時代的樂器與樂曲也為后人所長期繼承。例如,戰(zhàn)國時代的楚民族中不但仍舊流行著伏羲時代的《駕辯》之曲,而且對伏羲所發(fā)明的瑟也情有獨鐘。《楚辭·大招》“定空桑只”,據(jù)胡文英《屈騷指掌》說:“他樂人皆能之,惟空桑之琴瑟至為貴重,故必須王自定其聲也?!倍亩ㄒ艟挂沙跤H自操作,更反映出楚人對瑟這一樂器的重視程度。而用瑟為主要樂器所演唱的歌曲便為瑟調?!冻o》中多次寫到瑟的演奏情形, 如“陳竽瑟兮浩倡”(《東皇太一》)、“恒瑟兮交鼓”(《東君》)、“使湘靈兮鼓瑟”(《遠游》)、“竽瑟狂會”(《招魂》)、“杞梓瑟些”(《招魂》)等。而發(fā)端于伏羲時代的瑟調,經楚人的播揚,直到漢代仍為樂府相和歌之一種,并不斷地被傳唱著。例如,流行于伏羲故里一帶的《隴西行》樂曲,即是瑟調。而后人之所以對瑟這種樂器格外看重,也許正如荀子所說,是“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5]《樂論》的緣故。
總之,伏羲時代既是中華文明肇啟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原始和諧社會。與黃帝時代的戰(zhàn)云密布,其發(fā)明創(chuàng)新也多與軍事相關不同,伏羲時代的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為了實現(xiàn)天人和諧、人際和諧以及人類自身的身心和諧,而這種原始和諧文化是曾給當時的人們帶來過福祉的。事實也證明,終伏羲之世,中華大地上未曾發(fā)生過大的戰(zhàn)爭,當時的中國人都生活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這也許是伏羲文化所給予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
當然,原始和諧文化畢竟不同于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和諧文化,因為后者是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發(fā)展到更高階段的一種和諧文化。但正如沒有原始樸素的辯證法便不會有后世的唯物辯證法一樣,沒有對原始和諧文化的借鑒,現(xiàn)代中國的和諧文化也就很難真正建立起來。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Fuxi Culture—Original Harmonious Culture of China
Zhang Chongche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00,China)
Chinese harmonious culture can trace back to ancient times and Fuxi Culture is just the original harmonious culture of China.The harmonious features embodied by Fuxi culture include three aspects as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harmony among people and harmony between mind and body.These are the sources for the later Chinese harmonious culture.
Fuxi Culture;harmonious features;sources for Chinese harmonious culture
G122
A
1671-1351(2011)03-0026-04
2011-02-12
張崇?。?943-),男,山東諸城人,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book=29,ebook=182
〔責任編輯 艾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