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寫作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2011-08-15 00:51吳兆路郭琦
天中學刊 2011年4期
關鍵詞:戰(zhàn)國古代文學文學史

吳兆路,郭琦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寫作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吳兆路,郭琦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方銘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研究者,他的《戰(zhàn)國文學史》、《戰(zhàn)國文學史論》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他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特點的古代文學研究體系,并在經(jīng)學、諸子、史傳、楚辭、漢賦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

方銘;古代文學;戰(zhàn)國文學史;戰(zhàn)國文學史論

方銘先生先后畢業(yè)于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曾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現(xiàn)任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學校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委員,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屈原學會代理會長。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及文獻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有專著、編著、譯注20余種,發(fā)表論文100余篇,是國內著名的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研究學者。

一、呼喚實證與創(chuàng)新的《戰(zhàn)國文學史》

1996年,方銘先生出版了《戰(zhàn)國文學史》一書,該書為第一部有關戰(zhàn)國文學的斷代專門史研究著作,對于戰(zhàn)國文學研究來說是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同時,對于作者來說,也是他的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廣泛影響的學術著作。北京大學褚斌杰教授親自為該書作序,北京師范大學郭預衡教授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褚斌杰教授在《序》中說,“《戰(zhàn)國文學史》一書,涉及面廣,論述細致”,并把該書的特點概括有三:“第一,就選題而言,作者把戰(zhàn)國文學當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進行研究,高屋建瓴,提出一個框架,全面而系統(tǒng)地論述了戰(zhàn)國時代的文學。這是戰(zhàn)國文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是先秦文學研究的新成果,而該書也是研究戰(zhàn)國時代斷代文學史的第一本專門著作”?!暗诙脱芯繎B(tài)度而言,作者具有科學而實事求是的品格,作者把文學看作是一個歷史的、民族的概念,用歷史主義的觀點規(guī)范文學,確定戰(zhàn)國文學的研究范圍。同時,又熟諳六經(jīng)、諸子、史傳、辭賦,熟悉戰(zhàn)國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審慎檢討,細致梳理,折中辨析。宏觀和微觀結合,理論闡述與考證辨駁結合,使自己的觀點建立在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這種研究方法是應該提倡的”。“第三,就內容而言,作者對戰(zhàn)國時代社會思潮、作家作品的存佚情況、思想內容、藝術特點作了詳細、具體而不乏深度的論述,如書中論述了戰(zhàn)國時代新氣象,把道家區(qū)分為黃老道家與楊朱、莊子道家,提出了《黃帝四經(jīng)》文學思想的研究,關于戰(zhàn)國文學與孔子及六經(jīng)關系,對屈原悲劇性的認識,以及總結戰(zhàn)國文學的主流與戰(zhàn)國文學的特征等,論述既持之有故,言之亦自然成理,均可供研究者參考”[1]4―5。

《戰(zhàn)國文學史》因是第一部有關戰(zhàn)國文學的斷代史,該書出版后,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等雜志都發(fā)表有評論予以推介。

陳桐生教授在《評〈戰(zhàn)國文學史〉》中指出,“陳寅恪先生曾將治學途徑歸納為三條:一是從文獻中獲取資料,二是借助世界西方外來理論作為參照,三是取地下出土文物以資參考”,而“《戰(zhàn)國文學史》貫徹了這些治學方法”,具有“不依傍舊說、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舉例說,《戰(zhàn)國文學史》關于道家學派劃分為黃老之學和莊子之學的觀點,關于《黃帝四經(jīng)》的論述,關于屈原悲劇性的論述,關于戰(zhàn)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化影響的觀點,都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2]

趙仙泉博士《實證與創(chuàng)新——評〈戰(zhàn)國文學史〉》[3]、南志剛教授《〈戰(zhàn)國文學史〉——九十年代文學意識的成果》[4]、林明華教授《評方銘的〈戰(zhàn)國文學史〉》[5]等文章,在高度肯定《戰(zhàn)國文學史》作為第一部戰(zhàn)國斷代文學研究史的開創(chuàng)價值的同時,特別指出了《戰(zhàn)國文學史》在研究方法和理論思維方面達到的高度,認為這部著作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研究方法發(fā)展的方向。

北京大學常森先生《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一書第二章第三節(jié)以“對樸學之實證精神的繼承和呼喚:楊伯峻、胡念貽、方銘等學者的先秦散文研究”為題指出,《戰(zhàn)國文學史》“是學界第一本專門研究戰(zhàn)國文學的斷代史。該書史論結合,比一般文學史著作有理論深度,又比一般專論性文字有具體內涵。但它最值得重視的,還是求實精神”。又說:“建國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強烈呼喚樸學‘實事求是’之科學方法和精神的學者絕不多見。在《戰(zhàn)國文學史》撰成前后,古典文學界在相當范圍內,盛行著一股強勁的非科學風氣。從某種意義上說,《戰(zhàn)國文學史》對實證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方法的呼喚,正是對這種不良學風的反撥?!盵6]129

二、站在學術制高點的《戰(zhàn)國文學史論》

2008年,方銘先生出版了《戰(zhàn)國文學史論》[7],2010年,《戰(zhàn)國文學史論》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按照作者在《戰(zhàn)國文學史論·新版后記》所言,《戰(zhàn)國文學史》出版以后,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使他有了修訂該書的計劃?!稇?zhàn)國文學史論》是《戰(zhàn)國文學史》的增訂本。《戰(zhàn)國文學史》約30余萬字,而《戰(zhàn)國文學史論》達到了60多萬字?!稇?zhàn)國文學史》原名《戰(zhàn)國文學研究》,后應出版社的建議,改名《戰(zhàn)國文學史》,作者認為他這本書是一個“史論”的體系,增訂本便更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

陳桐生教授曾對《戰(zhàn)國文學史》提出過中肯的意見,《戰(zhàn)國文學史論》出版后,他又在《光明日報》發(fā)表了《戰(zhàn)國文學研究的理論前提——讀〈戰(zhàn)國文學史論〉》的評論,指出:“方銘教授于1996年推出《戰(zhàn)國文學史》(武漢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他攻讀北京大學博士的學位論文(論文題名為《戰(zhàn)國文學研究》),也是我國第一部戰(zhàn)國文學斷代史。資料翔實,論述詳盡,視野開闊。出版之后,深受同行好評。但方銘教授對此并不滿足,事隔十二年之后,經(jīng)過數(shù)載披閱和修改,他又推出修訂版《戰(zhàn)國文學史論》(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出版)。粗將修訂版《戰(zhàn)國文學史論》與初版《戰(zhàn)國文學史》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修訂版書名多了一個‘論’字,比初版書名更切合內容。修訂版的規(guī)模較初版擴展了一倍,不僅初版各章內容都得到較大的充實,而且增添了不少新的章節(jié),學術分量確實較初版加重了許多,取得了許多令人欽佩的學術成果?!薄斑@本書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就在于給出了開展戰(zhàn)國時代文學研究的理論前提……方銘教授深知理論的重要性以及理論必須切合文學史實際,他在論著中廣泛征引了韋勒克、沃倫、沃爾夫岡·凱塞爾、特里·伊格爾頓等西方理論家對文學的論述,又征引了《論語》、《墨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漢書》、《文心雕龍》、《容齋隨筆》、《文心雕龍字義疏證》等文獻關于文學的資料,根據(jù)戰(zhàn)國文學活動的實際情形,將戰(zhàn)國文學的學科內涵界定為經(jīng)學、諸子、辭賦幾個門類,這就為全書的論述確定了一個比較嚴謹且符合戰(zhàn)國文學實際的理論前提?!稇?zhàn)國文學史論》的理論成就還體現(xiàn)在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將其方法概括為八條:充分地占有并鑒別原始材料;全面檢討此前的研究成果,力求折衷務實;重點探討戰(zhàn)國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關注戰(zhàn)國文學的人文環(huán)境、時代精神和個性;注意挖掘戰(zhàn)國文學的歷史根源及影響;以研究戰(zhàn)國主流文學及其主流特征為目的;在注重傳世文獻的同時重視出土文獻;重視文學斷代史的整體研究。這些研究方法既繼承了中國古代樸學的實事求是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吸收了近代以來形成的二重證據(jù)法等精華,還體現(xiàn)了歸納法等現(xiàn)代科學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的成功著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保證?!盵8]

方銘先生的《戰(zhàn)國文學史論》,體現(xiàn)了作者精益求精的學術追求。周秉高教授的《高屋建瓴,識見卓異——評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論〉》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一書“從理論上徹底推翻用現(xiàn)代文學觀念去解釋歷史文學現(xiàn)象的那種形而上學做法”[9]。毛慶教授的《研墨一紀,精益求精——評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論〉》仔細對比《戰(zhàn)國文學史》和《戰(zhàn)國文學史論》的區(qū)別,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比《戰(zhàn)國文學史》增加了多處重要內容,使《戰(zhàn)國文學史論》比《戰(zhàn)國文學史》“向前大大進了一步”,而“書名與標題——尤其是標題——的大幅度改動,明顯地更加切合該著的內容,也將該著的內在脈絡標注得更為清晰合理”[10]。邵炳軍教授的《戰(zhàn)國文學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讀方銘先生〈戰(zhàn)國文學史論〉》,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既立足于實證,充分利用并深挖傳世文獻,又有歷史眼光,同時,對戰(zhàn)國主要文學思想的探析和對戰(zhàn)國時期文學著作進行的文體研究和分類,“也是此書的兩大閃光點,也是方銘先生對戰(zhàn)國文學研究領域新的開拓與貢獻”[11]。黃震云教授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增訂了30多萬字,“主要表現(xiàn)在體例的史學拓展上,由單純的文學史平面舒展為作家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思想變遷和社會著述風氣的考察,這樣文學史就有了更可靠清晰的史學理據(jù),對闡釋戰(zhàn)國文學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稇?zhàn)國文學史論》“既保持了過去文學史的史學,又增加了歷史學的史學和考古學的內涵,而論實名又體現(xiàn)了作者在系統(tǒng)之外注意表達自己的理論思維的期待。同時,“《戰(zhàn)國文學史論》充滿了獨創(chuàng)之見”,“書中對戰(zhàn)國文學作家作品存佚情況的文獻整理較為完備,考證公允”,對于古典文學研究者來說,“具有相當?shù)膶W術參考價值”[12]。黃震云教授還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是方銘教授治古典文學的一部力作,該書將戰(zhàn)國文學當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進行研究,高屋建瓴,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戰(zhàn)國時代的文學,涉及面之廣,論述之細,考證之精,無不透射出作者淵博的學術涵養(yǎng)和篤厚的文獻功底,書中求實的治學之道和精深的理論思想,勢必對古典文學研究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而后進學人從中亦可獲得些許有意義的學術啟發(fā),實為受益匪淺”[13]。

劉剛教授《評方銘著〈戰(zhàn)國文學史論〉》認為“《戰(zhàn)國文學史論》確實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并分別就“利用考古資料,占據(jù)學術最前沿”、“論戰(zhàn)國文學思想,舉一隅反之其三”、“中西比較,獨具慧眼”三個方面,進行了仔細說明[14]。馮莉博士在《戰(zhàn)國文學史研究的力作》一文中認為,“方銘教授所撰《戰(zhàn)國文學史論》一書,正是立足于戰(zhàn)國時代這一非常之時代,并著眼于對這一非常之時代所萌生的非常之文學的發(fā)展歷史而進行的系統(tǒng)研究”,該書“涵蓋的內容廣闊而豐富,論述全面而深入”。同時,“作者本著實事求是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力推中國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臻于完善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即‘樸學’,認為樸學是求真之學,是實證之學,是一切學術研究所遵循的方法?;谶@一科學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全面占有原始資料、出土文獻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審慎檢討,細致梳理,折中辨析,宏觀與微觀結合,理論闡述與考證辯駁相輔,作者不欲標新立異,唯求折中務實,使觀點建立在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力求確鑿可靠”。“作為學界第一本研究戰(zhàn)國時代斷代文學史的專門著作,該書的一大亮點是史論結合,不僅相比一般文學史著作具有更強的理論深度,而且相比一般專論性作品又具有更廣闊的文學內涵,從而將先秦文學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制高點”[15]。

三、關于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的觀點

在評析《戰(zhàn)國文學史》和《戰(zhàn)國文學史論》的時候,很多學者都提到了方銘先生對戰(zhàn)國文學研究對象選擇方面所體現(xiàn)的卓越見解。建立符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研究體系,一向是方銘先生努力的目標。

《戰(zhàn)國文學史·引言》的標題為《戰(zhàn)國文學史研究的對象及方法》,該文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內涵的分析,以及對西方文學觀念演化過程的考察,認為文學是一個歷史的、民族的概念,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對文學概念的概括存在差異性,因此,研究中國文學,必須依據(jù)中國具體時代的文學內涵。方銘先生認為,“把戰(zhàn)國文學史的研究對象確定在戰(zhàn)國時經(jīng)學、諸子、辭賦所體現(xiàn)的思想與藝術領域,是合理的”,“我們所研究的文學,必須形諸文字,并體現(xiàn)出寫作藝術,至于純粹解經(jīng)之著作,不含創(chuàng)造性,或目的在于討論某種技藝,不含‘法式’的學術著作,不在研究范圍”[1]20。這就解決了20世紀以來受殖民主義文化影響,把“文學”局限在想象性、虛構性、抒情性的原則下,以小說、詩歌、戲劇為文體主線的文學觀的缺陷,使中國古代以“文學”面貌存在的諸多作品,避免了被當作有“文學性”的非文學作品的尷尬。

《戰(zhàn)國文學史》出版之后,方銘先生仍然對建立中國固有文學研究體系高度關注,先后發(fā)表了《文學史寫作原則及其評價體系——論還原文學歷史對于文學史的重要性》[16]、《論學術規(guī)范的開放性與古代文學研究的多元化和規(guī)范化》[17]、《先秦文學的學科內涵》[18]、《現(xiàn)代性立場:從中西文學觀念的發(fā)展看中國古代文學的現(xiàn)代價值》[19]、《古代文學的存在的價值與研究意義》[20]等一系列文章,內容都涉及對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內涵和古代文學價值的討論。概括而言,方銘先生認為,中國文學是中國本土的概念,在西方近代文學觀念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文學健康、有序地發(fā)展,不能因為中國古代文學觀念與19世紀歐洲文學觀念的差異性,就否定中國古代文學的客觀存在,也不能套用19世紀歐洲的文學觀念重新檢索中國古代文學的存在。方銘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就在于古代文學家及其作品體現(xiàn)出了巨大的人文意義,某些立足于殖民地文化立場的人倡導“純文學”概念,實際上不但要讓中國現(xiàn)代文學娛樂化,而且要把中國古代文學在娛樂化的旗幟下消解和解構。

方銘先生把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納入了國學建設的范疇。1997年12月,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與《中國文化研究》雜志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召開“國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研討會,著名學者李學勤、曹道衡、褚斌杰、聶石樵、余敦康、孔繁、牟鐘鑒等與會。這次會議,被認為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第一次以“國學”為題召開的專門學術會議,與會學者對國學的內涵、國學的研究方法、國學研究的態(tài)度、國學研究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21]。這次會議的主題,就是根據(jù)方銘先生的提議設計的。2007年,方銘先生發(fā)表了《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術》[22]一文,強調國學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學術的意義。2010年,方銘先生又發(fā)表了《關于國學及國學一級學科設立的一些問題》[23],該文提出了建立國學學科門的主張。作者認為,“國學”雖然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但是“國學”概念在20世紀初期的提出,并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單獨設為學科門,是針對“西學”概念提出的,所以,“‘國學’雖然指產(chǎn)生于中國的學術,但是,并不等于中國歷史上所有存在過的學術都是‘國學’。‘國學’概念產(chǎn)生在中國建立現(xiàn)代學科體系之后,其學科的成立,不在于要取代西學,而在于在中國現(xiàn)代學科體系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科領地。因此,‘國學’概念自提出那天起,并不包括一切產(chǎn)生于中國的學術,而是特指中國固有學術中與西洋學術表現(xiàn)出差異的那一部分”。方銘先生指出,“中國古代的學科分野,實際是自成體系的,如《史記》八書,以及《漢書》十志,都體現(xiàn)了學科分野,其中偏向于‘用’的知識體系,已經(jīng)可以在現(xiàn)在的‘西化’學科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應該看到,這些接納了中國固有學術的學科,既體現(xiàn)了西學的智慧,也包含了中國固有學術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當然,我們也可以建立一個包含有這部分中國固有學術內容的廣義新‘國學’概念,但是,毫無疑問,如果把這部分已經(jīng)可以歸入現(xiàn)在的學科體系的中國固有學術的內容也稱為‘國學’,顯然不是當初相對于‘西學’而提出‘國學’概念的先哲的本意。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學’,應該專指在所有中國固有學術中最具獨特性成分的部分,是目前的‘西化’學科體系所不能包容的那些內容。這也正是許多大學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設立國學學科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原因”。方銘先生認為,“自先秦以來,以經(jīng)學、歷史、諸子之學為核心的體現(xiàn)中國之‘體’的、包含有固有價值觀和文化精神的學術內容,常常游離在現(xiàn)有‘西化’學科體系之外,迫切需要給這些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一個學科的棲息地,而這些內容,正是中國固有學術的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自春秋到近代,中國的廣大知識階層最為關注,用心最多的部分。這也是中國固有學術中歷史最為悠久的部分。今天我們建立‘國學’學科,應該指這個狹義的內容”。“‘文學’一科,卻是中國固有的學科分野,而且,也是今天我們所謂‘國學’最直接的學科源頭”。有鑒于此,方銘先生提議,對于“國學”一級學科學科門的歸屬問題,最便利的方法是增設“國學門”,以體現(xiàn)“國學”學科超越西學學科體系的文學門、史學門、哲學門的特征。如果不愿意單獨設立“國學門”,則應把“國學”一級學科,設立在“文學門”下。

毫無疑問,方銘先生關于設立國學學科的觀點,是與他倡導建立中國固有文學學科體系的觀點一脈相承的,也非常有見識。

四、經(jīng)學史學及諸子學研究

1984年,方銘在武漢大學師從吳林伯先生研究先秦兩漢文學,吳林伯先生以《文心雕龍》研究馳名于世,但是,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卻在遍注群經(jīng)及諸子。方銘先生從武漢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并從事法律古籍的整理工作,特別是在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檢察思想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精力,參與整理了《中國監(jiān)察大典》[24],該書包括思想卷、法律卷、人物卷,方銘先生任全書編委,并擔任思想卷副主編,嗣后,還參加了《中華監(jiān)察執(zhí)紀執(zhí)法大典》[25]的整理工作,任副主編。2003年,韓國新星出版社為紀念中韓建交10周年,還出版了方銘和許欣合著的《秦漢吏治監(jiān)察舉劾知見錄》[26]。

1991年,方銘先生追隨北京大學褚斌杰教授攻讀先秦兩漢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期間參與了北京大學褚斌杰教授主持的“儒家經(jīng)典與中國文化”的研究工作,撰成《周易與中國文化》一章,凡8節(jié),該章收入《儒家經(jīng)典與中國文化》[27]一書。1996年開始,方銘先生與湯一介教授、張耀南教授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重點圖書項目《中國儒學文化大觀》[28]的主編工作。方銘先生還主編有《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29]、《儒學與21世紀文化建設》[30]等著作,并撰有大量有關先秦兩漢經(jīng)學、史學、諸子之學的論文。

在經(jīng)學研究方面,方銘先生充分肯定孔子對中國古代學術的貢獻,其論文《孔子與戰(zhàn)國文學的繁榮》[31]、《出土文獻與孔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學術地位的重新確認》[32]、見于《中國儒學文化大觀》的《儒學與中國文學》一文,以及專著《戰(zhàn)國文學史》、《戰(zhàn)國文學史論》、《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33],都充分肯定了孔子的歷史貢獻。方銘先生以出土文獻為根據(jù),指出漢儒提出的孔子整理六經(jīng)的可靠性,并認為孔子整理六經(jīng),不是源于保存文獻的目的,而是為了教授弟子的需要,因此,孔子刪詩、刪書,實際上是編輯一本為方便教學的教科書而已??鬃娱_辦私學,培養(yǎng)了大批的文學家,開啟了自覺著述的新士風,其文學觀是戰(zhàn)國文學思想建立的基礎,其整理的六經(jīng)為戰(zhàn)國文學提供了借鑒,戰(zhàn)國文學正是六經(jīng)的新發(fā)展。

方銘先生在《唐虞之道與孔子的大同理想》[34]、《從原始儒家的終極理想看中西價值觀的一致性》[35]、《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終極理想》[36]、《自由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37]、《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中的自由觀》[38]、《公羊三世學說與孔子的政治智慧》[39]等論文中,依據(jù)出土文獻,提出孔子認為中國上古社會的蛻變經(jīng)過了大同、小康、亂世三個階段,所對應的制度是道、德、仁三政,領導人則分別稱為帝、王、霸,孔子提出的改變社會的策略,也是漸進式的,即通過推行仁政,恢復周禮,實現(xiàn)小康,再由小康走向大同,并認為孔子提出的“仁”是實現(xiàn)大同的必然途徑。方銘先生在《出土文獻與孔子盡善盡美的審美思想》[40]、《孔子盡善盡美的審美理想新論》[41]等論文中提出,與孔子的大同理想追求相聯(lián)系,孔子所謂“盡善盡美”之“盡善”即“至善”,就是要求文學體現(xiàn)出“大同”的人文追求。

《詩經(jīng)》研究,也是方銘先生經(jīng)學研究的組成部分,《詩序與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建立》[42]、《詩志與詩經(jīng)及古代文學的價值》[43]等論文,論述了《詩序》對《詩經(jīng)》研究的重要性,認為《詩經(jīng)》的影響和價值是與《詩序》的闡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方銘先生是最早發(fā)表有關出土文獻《孔子詩論》問題研究的學者之一?!犊鬃釉娬摗烦霭婧?,方銘先生于2001年底在北京語言大學組織召開了由北京語言大學和《文藝研究》雜志聯(lián)合主辦的“《孔子詩論》與先秦詩學”的學術研討會。《〈孔子詩論〉與孔子的文學目的論的再認識》[44]、《〈孔子詩論〉第一簡“隱”字及與〈詩序〉的聯(lián)系》[45]、《〈孔子詩論〉第一簡“隱”字解》[46]、《〈孔子詩論〉第一簡與詩序》[47]等論文,對《孔子詩論》的重要性以及《孔子詩論》簡文的詮釋提出了有參考價值的意見。

方銘先生在《戰(zhàn)國文學史》和《戰(zhàn)國文學史論》兩書中,對戰(zhàn)國諸子的形成、戰(zhàn)國諸子著作的流傳情況、戰(zhàn)國諸子流派的劃分、戰(zhàn)國諸子各家思想等,都有深入而細致的考索。其《黃帝四經(jīng)老子莊子差別論》[48],對戰(zhàn)國時期黃老道家和莊子道家的區(qū)分,對于我們認識戰(zhàn)國時期道家思想的基本面貌有參考價值;《戰(zhàn)國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49]一文,對戰(zhàn)國諸子流派和思想的精練概括,對我們把握諸子思想的差異性,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儒家迂遠而闊于事情辨》[50]、《儒學復興與西漢官僚的政治操守》[51],通過對秦漢儒生歷史的考察,認為儒家是強調政治堅守的人群,他們不會為了獲取現(xiàn)世的成功而損害自己理想的完整性,他們是有做人底線的人。

《〈左傳〉具有現(xiàn)代敘事文學的文體特征》[52]一文對《左傳》的敘事進行了現(xiàn)代闡釋,認為《左傳》與史書的“實錄”要求并不相符?!丁醋髠鳌档臄⑹路绞脚c文體特征的再認識》[53]、《〈春秋事語〉與〈左傳〉類經(jīng)學文體特征的再認識》[54]二文,結合出土文獻,對經(jīng)學類敘事文體的特征進行了仔細辨析,認為《左傳》類經(jīng)學文體以表達思想為最基本的目的,而“實錄”是其次的,所以,《左傳》類經(jīng)學文體普遍存在著細節(jié)虛構的特點,并不能把它們簡單地歸入史學之中。

五、楚辭及賦文學研究

自2000年以后,方銘先生先后擔任中國屈原學會秘書長、副會長、常務副會長、代理會長等職務,創(chuàng)辦《中國楚辭學》,目前已出版十五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屈原學會及海內外屈原及楚辭研究者的研究活動。同時,方銘先生在《戰(zhàn)國文學史》、《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戰(zhàn)國文學史論》等著作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屈原及宋玉研究,同時,還發(fā)表有大量有關屈原及宋玉的論文。

方銘先生關于屈原研究及與屈原研究相關的論文,有《怎樣理解浪漫主義》[55]、《從莊子與屈原的審美理想看楚文化》[56]、《屈原的行為模式及其現(xiàn)實意義》[57]、《屈原作品敘述方式芻議》[58]、《關于屈原愛國主義的正義性問題》[59]、《20世紀新楚辭學建立的過程考察》[60]、《游國恩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61]、《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豐富性探討——以屈原為中心的考察》[62]、《屈原的放流問題》[63]、《滑稽家及東方朔與屈原》[64]、《〈楚辭·九歌〉組成及主旨問題申論》[65]、《游國恩先生的楚辭學研究》[66]、《游國恩先生的楚辭研究及其學術史意義》[67]、《褚斌杰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68]、《褚斌杰先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貢獻》[69]、《楚辭·九歌主旨發(fā)微》[70]等。另外,方銘先生還撰有大量有關屈原及楚辭研究的年度論文綜述以及書評、書序。方銘對屈原的行為方式的分析深入而細致,對屈原愛國主義問題、屈原的君子人格問題、屈原是否存在法律意義的流放問題、屈原作品的錯簡問題、屈原的生年問題、屈原作品和藝術特點以及20世紀楚辭研究史等,都提出了有參考價值的觀點。如《戰(zhàn)國文學史論》中,方銘認為,《離騷》“惟庚寅吾以降”之庚寅應當指屈原的生年,即周顯王38年,楚威王9年,公元前331年,而“攝提貞于孟陬”應從朱熹《楚辭集注》之說,當指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而已,并不是指年。方銘認為以愛國主義評價屈原,并不能代表屈原思想的豐富性和深刻性。這些觀點,都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于宋玉研究的論文,如《論宋玉賦及其歷史地位》[71]、《宋玉唐勒景差等“好辭而以賦見稱”辨》[72]、《九辯招魂大招的作者與主題考論》[73]等論文,對宋玉有客觀而公正的評價。方銘先生在《戰(zhàn)國文學史》、《戰(zhàn)國文學史論》中設專章討論宋玉及戰(zhàn)國賦文學,體現(xiàn)了作者立足于文學發(fā)展演變史的學術眼光。

方銘先生關于賦及漢賦研究的論文,有《賦的內涵和外延》[74]、《關于漢賦研究的幾個問題》[75]、《賦者古詩之流:詩經(jīng)傳統(tǒng)與漢賦的諷諫問題》[76]等論文。方銘認為,如何界定賦文體,關鍵看篇名是否歸入“賦”類,不宜把影響賦文學的文體和受賦影響的文體都歸入“賦”文學中。方銘還認為,漢賦是明確繼承了《詩經(jīng)》諷諫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在評價漢賦之時,應該把漢賦的諷諫傳統(tǒng)與漢賦的諷諫效果分開來談論,諷諫效果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由作家決定的。

方銘先生對漢賦重要的作家揚雄有較深入的研究,先后發(fā)表《揚雄賦論》[77]、《〈劇秦美新〉及揚雄與王莽的關系》[78]、《揚雄與劉勰》[79]等論文,在《期待與墜落:秦漢文人心態(tài)史》[80]與《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中,對揚雄的生平事跡、思想、創(chuàng)作等都有深入探討。方銘對《劇秦美新》與王莽關系的討論,站在人類普世價值的高度,對揚雄給予了充分肯定,這是很有新意的。

方銘所著《期待與墜落:秦漢文人心態(tài)史》一書,對秦代反儒學和漢代儒學復興對社會及文人的影響,特別是對辭賦作家的影響,有深入的論述。任慧《艱難的追尋——評方銘〈秦漢文人心態(tài)史〉》認為該書憑史料說話、資料翔實,從頭至尾,脈絡清晰,線索分明,使人一目了然[81]。方銘先生的專著《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一書出版后,彭慶生教授、趙敏俐教授先后發(fā)表了書評。彭慶生教授認為《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一書充分利用出土文獻和現(xiàn)代考古學、文獻學的最新成果,對古書的寫作年代、古書的真?zhèn)?、古書的作者等都有認真的考辨,博采眾長,又多有創(chuàng)新,深入發(fā)掘炎黃傳統(tǒng)文化之現(xiàn)代價值,對推進今日中國之政治民主與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82]。趙敏俐教授認為《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一書是近年研究先秦兩漢詩賦的重要新成果[83]。

方銘先生的興趣廣泛,所著內容豐富,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思想史等,對現(xiàn)當代歷史、文化及外國文學都有評述。方銘先生還發(fā)表有研究《史記》、《文心雕龍》等的系列論文。方銘注釋翻譯的佛教典籍《人天眼目釋譯》[84],收入佛光山佛教文庫。合著《先秦兩漢文學論集》[85]受到學術界重視,合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86]獲得北京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和教育部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合作主編的《詩騷分類選講》[87]是“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值得指出的是,方銘先生的學術研究,注重重要問題的研究,注重人文學者的社會責任。方銘先生《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談學術的尊嚴與當前學者的責任》[88]一文,強調學術研究者承載的人文責任。方銘先生的學術研究,始終貫徹著“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的學術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

[1] 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

[2] 陳桐生.評《戰(zhàn)國文學史》[J].中國文化研究,1997(4).

[3] 趙仙泉.實證與創(chuàng)新——評《戰(zhàn)國文學史》[N].人民日報,1997-08-08.

[4] 南志剛.《戰(zhàn)國文學史》——九十年代文學意識的成果[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11-13.

[5] 小林.評方銘的《戰(zhàn)國文學史》[J].中國文學研究,1997(3).

[6] 常森.二十世紀散文研究反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 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8] 陳桐生.戰(zhàn)國文學研究的理論前提——讀《戰(zhàn)國文學史論》[N].光明日報,2010-03-01.

[9] 周秉高.高屋建瓴,識見卓異——評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論》[J].職大學報,2009(3).

[10] 毛慶.研墨一紀,精益求精——評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1).

[11] 邵炳軍,黃剛,等.戰(zhàn)國文學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讀方銘先生《戰(zhàn)國文學史論》[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1(1).

[12] 黃震云,馮莉.《戰(zhàn)國文學史論》——細說戰(zhàn)國文學[N].中華讀書報,2010-05-12.

[13] 黃震云,馮莉.暐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讀方銘《戰(zhàn)國文學史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5-13.

[14] 劉剛.評方銘著《戰(zhàn)國文學史論》[J].社會科學輯刊,2010(5).

[15] 馮莉.戰(zhàn)國文學史研究的力作[N].人民日報,2010-04-06.

[16] 方銘.文學史寫作原則及其評價體系——論還原文學歷史對于文學史的重要性[N].人民政協(xié)報,2002-07-23.

[17] 方銘.論學術規(guī)范的開放性與古代文學研究的多元化和規(guī)范化[J].職大學報,2002(3).

[18] 方銘.先秦文學的學科內涵[J].江海學刊,2005(1).

[19] 王寧.文學理論前沿:第2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0] 方銘.古代文學的存在的價值與研究意義[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6).

[21] 桐川.“國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文化研究,1998(2).

[22] 方銘.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術[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2).

[23] 方銘.關于國學及國學一級學科設立的一些問題[J].中國文化研究,2010(4).

[24] 彭勃.中國監(jiān)察大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25] 彭勃.中華監(jiān)察執(zhí)紀執(zhí)法大典[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2.

[26] 方銘,許欣.秦漢吏治監(jiān)察舉劾知見錄[M].漢城:新星出版社,2003.

[27] 褚斌杰.儒家經(jīng)典與中國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8] 湯一介,張耀南,方銘.中國儒學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9] 方銘.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

[30] 方銘.儒學與21世紀文化建設[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31] 吳兆路.中國學研究:第1輯[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

[32] 方銘.出土文獻與孔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學術地位的重新確認[J].文藝研究,2000(3).

[33] 方銘.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4] 方銘.唐虞之道與孔子的大同理想[N].人民政協(xié)報,2001-04-24.

[35] 張豈之,等.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的走向[M].香港:東方紅書社,2001.

[36] 方銘.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終極理想[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4).

[37] 方銘.自由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N].中國文化報,1998-10-15.

[38] 方銘.中國傳統(tǒng)人文思想中的自由觀[J].中國文化研究,1999(3).

[39] 方銘.公羊三世學說與孔子的政治智慧[J].中國文化研究,2009(4).

[40] 吳思敬,趙敏俐.文學前沿:第2輯[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1] 姚小鷗.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42] 夏傳才.第四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43] 夏傳才.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3輯[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44] 方銘.《孔子詩論》與孔子的文學目的論的再認識[J].文藝研究,2002(2).

[45] 方銘.《孔子詩論》第一簡“隱”字及與《詩序》的聯(lián)系[J].湖北大學學報,2006(1).

[46] 方銘.《孔子詩論》第一簡“隱”字解[N].光明日報,2006-02-24.

[47] 方銘.《孔子詩論》第一簡與詩序[J].文藝研究,2006(2).

[48] 方銘.黃帝四經(jīng)老子莊子差別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8(3).

[49] 方銘.戰(zhàn)國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中國文化報,2006-12-28.

[50] 方銘.儒家迂遠而闊于事情辨[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5(2).

[51] 方銘.儒學復興與西漢官僚的政治操守[J].中國文化研究,2006(1).

[52] 孫祿怡.春秋左傳研究——2008年春秋左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

[53] 方銘.《左傳》的敘事方式與文體特征的再認識[J].文藝研究,2009(2).

[54] 湯漳平.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55] 方銘.怎樣理解浪漫主義[J].文藝研究,1994(3).

[56] 方銘.從莊子與屈原的審美理想看楚文化[J].中國文化研究,1996(1).

[57] 陳明.原道:第4輯[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58] 方銘.屈原作品敘述方式芻議[J].汕頭大學學報,1999(1).

[59] 褚斌杰.屈原研究論集[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

[60] 方銘.20世紀新楚辭學建立的過程考察[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0(4).

[61] 方銘.游國恩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1).

[62] 方銘.中國楚辭學:第1輯[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63] 方銘.屈原的放流問題[N].光明日報,2004-11-24.

[64] 方銘.滑稽家及東方朔與屈原[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5(2).

[65] 方銘.《楚辭·九歌》組成及主旨問題申論[J].香港新亞論叢2007年卷,總第九期.

[66] 方銘.中國楚辭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67] 方銘.游國恩先生的楚辭研究及其學術史意義[J].甘肅社會科學,2006(1).

[68] 方銘.褚斌杰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N].光明日報,2006-12-29.

[69] 方銘.褚斌杰先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貢獻[J].中國文化研究,2007(1).

[70] 方銘.楚辭·九歌主旨發(fā)微[J].深圳大學學報,2008(3).

[71] 方銘.論宋玉賦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文學研究,1996(2).

[72] 彭慶生.中華文化論叢:第1輯[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73] 方銘.九辯招魂大招的作者與主題考論[J].中國文學研究,1998(4).

[74] 方銘.賦的內涵和外延[N].光明日報,2004-08-28.

[75] 方銘.關于漢賦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方論叢,2005(1).

[76] 方銘.賦者古詩之流:詩經(jīng)傳統(tǒng)與漢賦的諷諫問題[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2).

[77] 方銘.揚雄賦論[J].中國文學研究,1991(1).

[78] 方銘.《劇秦美新》及揚雄與王莽的關系[J].中國文學研究,1993(2).

[79] 方銘.揚雄與劉勰[J].中國文化研究,1997(3).

[80] 方銘.期待與墜落:秦漢文人心態(tài)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1] 任慧.艱難的追尋——評方銘《秦漢文人心態(tài)史》[N].河北日報,2002-12-20.

[82] 彭慶生.尊敬傳統(tǒng)才能詮釋傳統(tǒng)[J].中國文化研究,2004(3).

[83] 趙敏俐.評方銘《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先秦兩漢詩賦考論》[N].人民政協(xié)報,2004-08-23.

[84] 方銘.人天眼目釋譯[M].臺北:佛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7.

[85] 章必功,方銘,等.先秦兩漢文學論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86] 趙敏俐,等.中國古代歌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7] 劉毓慶,方銘.詩騷分類選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8] 方銘.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談學術的尊嚴與當前學者的責任[N].人民政協(xié)報,2002-09-17.

FANG Ming’s Writing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BC475-BC221) and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WU Zhao-lu, GUO Qi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s a well-known researcher of literature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FANG Ming’s Literature History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Essays on Literature History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ve a wider impact in the academic. He is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system of ancient litera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studies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 Confucian classics.

FANG Ming; ancient literature; Literature History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Essays on Literature History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I206

A

1006-5261(2011)04-0005-08

2011-06-15

吳兆路(1958―),男,山東梁山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彥群〕

猜你喜歡
戰(zhàn)國古代文學文學史
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問題意識”探究一一以《詩經(jīng)》為例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析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簡介
戰(zhàn)國討債傳奇——圍魏救趙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當代詩詞怎樣才能寫入文學史
作品選評是寫好文學史的前提——談20世紀詩詞寫入文學史問題
現(xiàn)代視域中文學史著對《紅樓夢》經(jīng)典化的推進(1900—1949)
内江市| 浏阳市| 天峨县| 绿春县| 梓潼县| 泗洪县| 武功县| 霍山县| 互助| 高密市| 阳高县| 上饶市| 屯昌县| 根河市| 广宁县| 清镇市| 出国| 彩票| 通州区| 北安市| 多伦县| 潼关县| 琼海市| 津市市| 胶南市| 桦甸市| 马公市| 凤冈县| 双流县| 平原县| 东港市| 泽州县| 隆子县| 文昌市| 铁岭市| 八宿县| 永康市| 射洪县| 元朗区| 睢宁县|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