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生命本原論——以《老子》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為中心

2011-08-15 00:43陸建華
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3期
關(guān)鍵詞:無物老子天地

陸建華

(安徽大學(xué)哲學(xué)系,安徽合肥230000)

宇宙是充滿生機的“活”的世界,宇宙中的天地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生命存在。在此意義上,宇宙的本原就是生命的本原,天地萬物的產(chǎn)生就是生命的誕生。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是道,實際上就是認為道是生命的本原。那么,道如何創(chuàng)造宇宙中紛繁復(fù)雜的生命?道自身有無生命?《老子》①本文所引《老子》均為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后面只注章節(jié)。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有較為集中的論述。

道有兩種狀態(tài)、兩種形態(tài),《老子。十四章》論之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p>

由“(道)復(fù)歸于無物”,可知,道應(yīng)是從“有物”復(fù)歸于“無物”,這說明,道有兩種狀態(tài),即有物狀態(tài)和無物狀態(tài),“(道)復(fù)歸于無物”應(yīng)是指道從有物狀態(tài)復(fù)歸于無物狀態(tài)。而有物狀態(tài)下的道,可以稱作有物之道,簡稱為“有”;無物狀態(tài)下的道,可以稱作無物之道,簡稱為“無”。由“(道)復(fù)歸于無物”,還可知,道的無物狀態(tài)相比于道的有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相比于有物之道是更為根本性的存在[1]。就道自身而言,邏輯上可以說,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產(chǎn)生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無”產(chǎn)生了“有”。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這表明,僅就道而言,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是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的本原。由于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為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所“生”,因而是有生命的存在。由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直接“生”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之前沒有別的任何生命,因此,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不僅是生命存在,而且還是宇宙中最初的生命存在。這樣,從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來看,道是超越生命的存在;從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來看,道是最源初的生命存在。道的超越生命與最初的生命這雙重特質(zhì),為道承擔(dān)生命本原的重任提供了基礎(chǔ)。

再看“(道)復(fù)歸于無物”,可知,道的無物狀態(tài)是道的“常”態(tài),無物之道是“常道”,而道的有物狀態(tài)是道的“非?!睉B(tài),也即暫時性狀態(tài),有物之道為“非常道”①《老子。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謂道可以被稱作“道”,就不是“常道”;道不可以被稱作“道”,才是“常道”。意謂,無物之道這樣的“常道”是不可以被稱作“道”的,只有有物之道這樣的“非常道”才可以被稱作“道”。因此,《老子》中所說的“道”,多指有物之道,而非無物之道。,因為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以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為其歸宿。這說明,同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相比,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暫時性的存在,其生命是有限的。再看“(道)復(fù)歸于無物”,還可知,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以回歸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的方式終結(jié)其生命的??紤]到道的無物狀態(tài)與道的有物狀態(tài)畢竟是同一個道的兩種狀態(tài)、無物之道與有物之道畢竟是同一個道的兩種形態(tài),從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回到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從本質(zhì)意義上來說就是道的自我回歸。這樣,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通過回歸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終結(jié)其生命即是表面的。也就是說,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回歸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后還存在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中。再說,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回歸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后,還會從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中生出,并且,重新生出的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和回歸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前的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同一個存在。如此,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生”之后存在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外”,“歸”之后存在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內(nèi)”,它同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一樣是永恒的存在。只不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無生無死,而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有生無死。

再回過頭來看《老子。十四章》。先看“(道)復(fù)歸于無物”之前的文字:“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边@是對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的描述。這是說,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作為宇宙中最初的生命,是“混而為一”的整體性存在,在此意義上可以稱為“一”。老子說:“道生一”(《老子。四十二章》),就是稱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為道,而稱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為“一”的。這種特殊的生命存在超越人類的感知能力,我們僅可以從其超越視覺、聽覺和觸覺的意義上分別稱之為“夷”“?!薄拔ⅰ?可是,其本身是不可以命名的②《老子。一章》曰:“名可名,非常名”,謂名可以被稱作“名”,就不是“常名”;名不可以被稱作“名”,才是“常名”。意謂,道這樣的“常名”是不可以被稱作“名”的。所謂“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也是把道這樣的“常名”稱作“字”。。再看“(道)復(fù)歸于無物”之后的文字:“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這是對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的描述。這是說,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沒有道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狀”和“象”,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無狀、無象的“惚恍”性存在,因而同樣不可感知。由此可見,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與它所生的作為源初生命的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都是混沌隱幽而超越感知的特殊存在,并以此區(qū)別于其所生出的顯明而可以感知的“物”(包括天地)這類生命存在。

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宇宙中最初的生命,老子對此多有論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這是說,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因為有“物”而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相區(qū)別,是否有“物”乃是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的根本差別所在。在此意義上,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僅屬于“道”,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既屬于“道”,也屬于“物”。道的有物狀態(tài)可以說是“物”的狀態(tài),有物之道可以說是“物”,所謂“道之為物”即是此意。這樣,生命從一開始就呈現(xiàn)為“物”,“物”是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chǔ),雖然此最初之物乃是存在于道之中的道中之物。

道之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有物混成”,正是這道中之“物”構(gòu)成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也構(gòu)成了源初的生命。此“物”同道所生出來的物也即存在于道之外的道外之物相比,是混沌、恍惚的存在,乃物之“精”者,而道外之物乃物之“粗”者。與此相應(yīng),前者“虛”而后者“實”,前者“隱”而后者“顯”③《老子。四章》謂“道沖”,沖者,虛也;《老子。四十一章》謂“道隱”。。不過,雖然前者且“虛”且“隱”,但也是且“真”且“信”,絕對真實的。

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發(fā)生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后,便“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生而不死、有始無終的方式存在著,實現(xiàn)自身生命的永恒。不僅如此,它還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力量,“獨立”承擔(dān)“天下母”或者說“天地母”的重任,扮演“眾甫”也即萬物之始的角色。即是說,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天地、萬物等一切生命的發(fā)動者、創(chuàng)造者。如果說,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母”,那么,天地萬物就是其所孕育出來的“子”。這樣,所謂道為生命的本原便不是簡單地指道產(chǎn)生了天地萬物等生命,確切地說,應(yīng)是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產(chǎn)生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這最初的生命,然后,由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這最初的生命再產(chǎn)生天地萬物等豐富繁多的生命。這表明,是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直接地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而不是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直接生發(fā)出天地萬物。

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等生命,是因為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有”,而且,這“有”是“物”。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實質(zhì)上就是將其道中之物流泄于道之外,發(fā)散而為天地萬物?!按蟮楞豳?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老子。三十四章》),即是言道中之物流泄于道之外,猶如洪水泛濫,從而生出“萬物”。“樸散則為器”(《老子。二十八章》),謂混沌之“樸”散為眾多之“器”,則是其最形象的說明。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表達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的客觀過程。至于這一客觀過程的詳情和細節(jié),后文將有論述。道中之物分散為道外的天地、萬物,天地、萬物由“物”所構(gòu)成,而“物”是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chǔ),所以,天地、萬物在其產(chǎn)生之時便因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的生命性,以及構(gòu)成其存在本身的“物”而獲得了生命,是“活”的存在。

在《老子。四章》中,老子對道之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也有集中的論述。此章的論述不同于前面所引的《老子》二十一章和二十五章。它不僅涉及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同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還涉及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的關(guān)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p>

這里,除了一如既往地描述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的恍惚、隱幽、渾然一體,從表面上看因超越感知而似無,從實質(zhì)上看因客觀存在而實有之外,還曲折地表達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的母子關(guān)系: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是“母”,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子”。由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是“道”,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也是“道”,二者的母子關(guān)系就可以簡化為道既是自身的“母”,又是自身的“子”。這種特殊形態(tài)的母、子角色及母子關(guān)系迥異于經(jīng)驗世界中的母子角色及母子關(guān)系。老子為了防止人們懷疑、驚訝,用“吾不知誰之子”的方式表面上稱其雖然認為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子”,但又不知是“誰之子”,也即不知誰是“母”,然后用“象帝之先”,說明這種出現(xiàn)于天地之先、萬物之先,乃至“帝之先”的“道”(有物之道),不可能是天地之子、萬物之子,也不可能是帝之子,只能是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子”。另外,此章還說明了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與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萬物之宗”,天地萬物由其所生。二者的這種關(guān)系,也即《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是母子關(guān)系。

這樣,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是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之“母”,由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生出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這“子”,這是道內(nèi)部的自我生成、轉(zhuǎn)化。正是通過道內(nèi)部的這種自我生成、轉(zhuǎn)化,才生出宇宙中最初的生命。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又是天地萬物之“母”,由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又生出天地萬物等眾多的“子”。正是通過道內(nèi)之物散發(fā)、“外出”,才生出宇宙中無窮無盡的生命。這里,可以看到,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只具有“母”的身份,天地萬物只具有“子”的身份,而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則具有“母”和“子”這雙重身份。

對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天地、萬物,這三者的母與子、生與被生的關(guān)系,老子有簡括、精煉的表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如前所述,此處的“道”“無”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此處的“一”和“有”指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

回溯《老子。四章》開頭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①類似的說法還見于《老子。六章》:“(道)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三十五章》:“用之(指道——引者注)不足既。”,可知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無限的,從而,其中的“物”(即道中之物)從量的角度上講也是無限的。如此,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生出天地萬物時,一方面,其自身以及其自身所擁有的“物” (道中之物)不會受到絲毫損失,更不會耗完損盡;另一方面,可以生出從數(shù)量上講無限多的“物”(道外之物)。換言之,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時,一方面,其自身的生命不受影響,另一方面,又能生出無限多樣的生命。正因為如此,宇宙才呈現(xiàn)無限的盎然生機。相反,如果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有限的,其所包含的“物”也是有限的,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時,會耗損自身,并最終走向滅亡,其所創(chuàng)造的天地萬物也將是有限的。這樣,宇宙的生機在時間的長河中就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

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產(chǎn)生天地萬物。老子認為是先產(chǎn)生“物”之中僅次于道的偉大存在天地①《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后才產(chǎn)生萬物?!独献?。一章》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在前,“萬物”在后。《老子。四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確定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之“后”,而在“天地”之“先”,也即確定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產(chǎn)生于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與“天地”之間,意味著“天地”之“先”,沒有任何“他物”?!独献?。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以谷神、玄牝喻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以及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的創(chuàng)生功能,以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為天地之“根”,也說明“天地”最接近于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還有,《老子。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老子。四十章》中:“天下萬物生于有”,都是把“天下”也即天之“下”當(dāng)做萬物產(chǎn)生、成長的處所。這些,都說明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首先產(chǎn)生所有的“物”之中最為巨大的“物”——天地,從而為生成于天地之間的萬物提供生存的場所,而后才產(chǎn)生小于天地的眾多之物(“萬物”)。

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在產(chǎn)生天地之后,正是借助于天地的幫助才產(chǎn)生了天地間的萬物。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三十二章》),以甘露為例,說明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借助于“天地相合”產(chǎn)生出萬物。關(guān)于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憑借天地的輔助力量創(chuàng)生萬物,老子還有非常形象的說法:“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五章》)這是說,在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過程中,天、地所構(gòu)成的“天地之間”的空間猶如風(fēng)箱,風(fēng)箱使靜止的空氣轉(zhuǎn)化成流動的空氣(風(fēng)),天、地所構(gòu)成的“天地之間”的空間使從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中流泄、分散出來的“物”轉(zhuǎn)化成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的“萬物”②參見孫以楷、陸建華《道之生》,載中國鹿邑老子學(xué)會編《老子故里話老子》第二集(內(nèi)部出版物),1994年編印。。

由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當(dāng)然也是生命的本原。就道自身而言,道是永恒而復(fù)雜的存在,有無物和有物兩種狀態(tài),有無物之道與有物之道兩種形態(tài),其中,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是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的“母”或“根”。就道和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而言,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是天地萬物之“母”或“根”。從生命發(fā)生的意義上說,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創(chuàng)生了宇宙中最初的生命——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這最初的永恒的生命又創(chuàng)生了天地萬物等無限繁多的有限的生命。在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創(chuàng)生天地萬物等生命時,是先創(chuàng)生了天、地這兩種比其他萬物更巨大、比其他生命更長久的生命③《老子。二十三章》云:“天地尚不能久”,系言天、地的生命的有限性;《老子。七章》云:“天長地久”,是就天地與萬物的生命期限相比較而言的。,然后,再創(chuàng)生天地之間的萬物的生命。

老子的這些思想,可以用其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指道的無物狀態(tài)、無物之道生出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生命由此產(chǎn)生;“一生二”,指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生出天、地,天、地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中生存時間最長的生命;“二生三”,指由天地而產(chǎn)生“天地之間”,天、地以及“天地之間”組成三;“三生萬物”,指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憑借天地的協(xié)助,在天地之間生出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④老子持“天陰地陽說”,陰指天,陽指地。請參見王博《讀〈老子〉札記》,《中國哲學(xué)史研究》,1988年第1期。指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所生出的萬物存在于天(陰)地(陽)之間; “(萬物)沖氣以為和”,指道中的恍惚之物是萬物的構(gòu)成者,萬物因從道的有物狀態(tài)、有物之道中流泄出來的物的調(diào)和而產(chǎn)生。這里,“沖”指調(diào)和,“氣”指道中之物,是對道中的綿綿若存的恍惚之物的形象化比喻。

[1]陸建華.道之兩種狀態(tài)與物之兩種形態(tài):兼及道物關(guān)系[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6):5-6.

猜你喜歡
無物老子天地
何 芳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唱唱不下去的歌
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拾天地之荒
“惚恍”是什么狀態(tài)
智者老子
老子
阿合奇县| 莱芜市| 望都县| 喀喇沁旗| 镇赉县| 哈密市| 余江县| 宾川县| 无棣县| 千阳县| SHOW| 东阳市| 临泉县| 双峰县| 资源县| 梓潼县| 渭南市| 尼木县| 石林| 珲春市| 汶上县| 唐河县| 得荣县| 宁陵县| 海阳市| 阿巴嘎旗| 江城| 天门市| 建宁县| 疏附县| 东阿县| 石景山区| 潢川县| 喀什市| 平泉县| 塔河县| 确山县| 四川省| 宜君县| 施甸县|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