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瑞雪
(邳州市運河中學,江蘇邳州 221300)
在高二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測試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有些學生遇到一些不熟悉的問題時,立刻變得情緒緊張,還沒有去思考就斷定了自己肯定答不出來,比如在算法與程序設計試題中有個關于青蛙跳井的VB題,雖然我們講課的過程中沒有涉及到原題,但是這道題的算法思想小學生都可以理解,只要掌握了基礎的程序設計語法,解決這個題目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因為學生們的自我效能感不足,產生了畏懼心理,導致很多題目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
自我效能感理論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在80年代,該理論在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下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個體的真實能力。在班杜拉的動機理論中,對期待的概念有特別定義。傳統(tǒng)的期待概念指的是行為結果的期待,而他認為除了結果期待以外,還有一種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的推測。如果個體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會導致某種特定的結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效能期待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實施某種行為的能力的判斷。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項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積極實施這一活動。在人們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主動性,也會影響到學生遇到困難時的態(tài)度和對學習的堅持程度,因此,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們教師的迫切任務。
體驗成功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尤其是親歷的成功體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建立適當的目標,給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把學生分成三層,分別為基礎層、提高層和發(fā)展層。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分層不是給學生貼上標簽,主要是便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對他們進行干預和影響。同時要讓學生明白,層次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應根據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變化,及時對各層次學生進行調整,激發(fā)學生向更高層次遞進的動力。比如:在講《可視化編程的一般步驟》這部分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對基礎層的學生,可以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先作一些演示和講解,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讓學生去嘗試進行程序的設計,必要時還要再做一些演示。對于提高層的學生,對比較有難度的地方做一些重點強調以后,可以讓學生參考課本試著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障礙時可以和同學討論或請教老師。對于發(fā)展層的學生,教師可以放手讓他們參考書本去探索、討論程序的設計,總結歸納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由老師做一些指導和點撥。像這樣對任務進行分層,能夠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實現了目標層次與各類學生現有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讓不同起點學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標,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會一次次地在體驗成功的快樂中逐漸增強。
成功的體驗會提高人們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對行為成敗的歸因方式,會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評價。有些學生雖然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不錯,卻有嚴重的自卑情節(jié);有些學生盡管水平一般,但自信滿滿。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意外,學生對自己成績好壞的歸因不同,產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就不同。有些學生習慣將學習結果歸因于不可控因素,比如:自身智力、教師、運氣、學科難度等,這種消極的歸因方式會削弱其自我效能感。所以,無論是在成功還是失敗的情境中我們都應引導學生進行可控歸因,比如個人的努力程度、毅力、學習方法等。學生學業(yè)的成功我們應該引導他們歸因于自己的勤奮好學等內部因素,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從而增強動機;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應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具備克服困難的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主觀努力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這樣以來,就會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自我效能感也會隨之增強。當然,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歸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強調努力不足,否則會讓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從而挫傷了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導致失敗的原因。在信息技術實踐操作中,教師切不可因學生的作品達不到自己心中的“完美”而盲目指責,也不要因為學生基礎的操作不會而大發(fā)雷霆。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分析在制作的過程中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學生對成敗的原因有了正確認識,就不會患得患失,不會因為某一次失敗而垂頭喪氣,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加以放棄,同樣也不會因為成功而驕傲自大,盲目自滿。
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重要影響。比如: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成功地設計出了“紅綠燈”程序,學生們就會提高自我效能判斷,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為操作,從而投入更大的熱情積極地完成任務。相反,如果看到或想象一個與自己水平相當的榜樣,盡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然失敗的話,就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成功的希望渺茫,不愿意付出太大的努力。因此,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榜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榜樣。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給學生提供過高的榜樣,這種榜樣對大多數學生都不具備學習的可行性,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很小。此外,由于計算機學科的特殊性,一些計算機操作很熟練的學生其他的功課不一定優(yōu)秀,某些時候讓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上演示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斗志。
自我效能對于學生的學習乃至全面發(fā)展,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將這一理論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師貫徹實施這一理論,積極尋求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