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時期東北少數民族經濟貿易文化初探

2011-08-15 00:49陸萬昌
中國商論 2011年16期
關鍵詞:琿春東北地區(qū)經貿

明清時期東北少數民族經濟貿易文化初探

東?北地區(qū)的經貿有較長的歷史,其中,輸出多為土特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輸入多為生活用品及工業(yè)制成品是清末東北地區(qū)經貿的基調;民國時期的經貿比清末時期有大幅度提高;偽滿時期,由于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導致東北地區(qū)的經貿徹底被日本所壟斷。

東北明清時期少數民族概況

東北地區(qū)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距今二萬年的黑龍江哈爾濱西郊閻家崗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六七千年的遼寧凌源、建平牛河梁新石器早期紅山文化遺址,均達到過輝煌的高度。然而東北地區(qū)文明發(fā)展的程度有起有落,其在統(tǒng)一的王朝內所處地位也或重或輕。當王朝統(tǒng)治中心在中原地區(qū)時,東北地區(qū)便成為遙遠的邊緣。而當王朝皇室起于東北時,東北便成為王朝的中心,從而在王朝內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的東北正處在從邊緣到中心的轉換過程。明代中央政權起于南方,定鼎北京,東北居住的遼東漢人、吉林與黑龍江生活的女真、蒙古、達斡爾、朝鮮人,處在大明王朝的邊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反映明朝政策和歷史的《明實錄》,便也以邊緣的視角來觀察和描述東北歷史,以蠻夷的標簽來標識東北土著。晚明至清代,東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女真(滿族)迅速崛起,不僅征服了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而且攻占了明朝作為九邊之一的遼東,統(tǒng)一了東北,并進而占領全國,上升為一個全國政權。由于后金——清朝開國二帝太祖、太宗均在東北生活和奮斗,加之清朝人關后仍視東北為發(fā)祥地,因此東北在清朝體系中居于中心或副中心的地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以清朝歷史和政策為記載內容的《清實錄》,自然也以中心的視角觀察和敘述東北歷史。于是,從明到清,從《明實錄》到《清實錄》,東北的歷史地位經歷了一個由邊緣到中心的上升過程。

東北明清時期少數民族經貿情況

東北地區(qū)的貿易有較長的歷史,但由于該地區(qū)生產力落后、交通閉塞,因而奠定了清末輸出多為土特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輸入多為生活用品及工業(yè)制成品的基調。

首先,從輸出情況來看。東北地區(qū)長期封禁,土特產品甚多。該地區(qū)輸出的土特產品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藥材,主要有人參、細辛、貝母、黃芪、五味子、益母草、桔梗、當歸、地榆、木通等;第二類為菌類植物主要有元蘑、榛蘑、黑木耳等十余種;第三類為毛皮類,主要有狐皮、獺皮、禽鳥、鹿茸等。據史料記載,這些土特產品均經吉林銷售至天津等地。1909年,東北廳出產黃芪及木耳10萬斤以土,敦化縣歲出黃芪2萬余斤,鹿茸五十余副,狐皮300余張,獺皮百余張,木耳五萬余斤,蘑菇10萬余斤。

該區(qū)輸出眾多土特產品的原因有三:其一,長白山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豐富;其二,長期封禁,物產得以保存;其三,土特產品質優(yōu)利廣,為人民所需。

隨著東疆的開發(fā),清末東北地區(qū)的糧食出產逐漸增加?,q春“自弛禁以來,雖墾熟之地無多,而小麥、大麥、米、豆、谷之類歲輸出俄韓各屬者已不可數計”,清末?!皷|北升科熟地不過十萬坰,歲供華韓人民之食,輸出于朝鮮及俄烏蘇里江以東者已難數計?!薄?909年敦化縣輸出大豆12340石,小麥21320石;同年東北廳輸出大豆15710石,小米112000石……”可見,農產品輸出出現增長勢頭。

其次,從輸入狀況來看。輸入品以煙、布、米、鹽及各種生活用品為主?!?882年以前,中國東北棉布市場基本上為英國壟斷,而自1883年起,美國開始打破這種局面,并迅速超過英國。”由此可知,東北地區(qū)棉布多來自美、英兩國。至于鹽類,由于琿春“食鹽向無專賣機關”,故多運自外地。由于清政府壟斷鹽業(yè),因此,進出鹽分私下貿易與官方貿易。

僅以琿春一年的輸出、輸入產品為例,我們從中可窺視清末東北地區(qū)的貿易概況:琿春一年主要輸出產品的種類為:豆餅、豆油、雜糧、木材、白面、小米、松子、青菜、黃花、細辛、木耳、雞蛋、煙土、鹿、豬等,總價值為247萬吊,而輸入產品的種類為:布匹、雜貨、大粒鹽、火油、咸魚等,總價值為128萬余吊。從表面上看處于出超地位,但輸出產品多為原料、土特及農產品。而輸入產品以制成品居多。這不僅說明東北地區(qū)開發(fā)之初需求量有限,更主要是反映了生產力不發(fā)達,同時也說明清末東北地區(qū)經貿一開始就是以需求這一基本動機發(fā)展的。由于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脆弱,當它與世界貿易體系接觸之初,就開始了非良性的貿易,并隨著世界格局的演變而不斷注入政治因素。

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經貿系統(tǒng)

東北經貿大體經歷了三個中心的更迭過程,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伴隨著三個中心的更替,出現了吉林系、海參崴系、北朝鮮系(該系又分為清津、雄基兩系)、長圖拉濱系、圖牡系等若干貿易系統(tǒng)。引起上述變動的原因除經濟交往外,政治及交通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琿春原為東疆南部第一重鎮(zhèn),但咸豐十年沙俄割占圖們江下游左岸地區(qū)的大部分港口,海疆門戶痛失,使琿春的軍事、交通、商業(yè)地位一落千丈。清末民初,琿春逐漸由軍事重鎮(zhèn)發(fā)展為對俄的海參崴、朝鮮的雄基港進行貿易的城市。“清末,煙、布、米、鹽由海參崴港運入,酒、面、小米白延吉運入,日用品大多由吉林方面運來,偶爾,從朝鮮進口糧食”。民國時期,琿春有大小商號500余家,主要集散大豆、煙草、燒酒等?,q春的交通困難一直是制約其經貿發(fā)展的關鍵。清末民初幾經籌劃建港通航,但均因政治及資金問題而流產。

延吉在清末先后設廳、府,民國時期又設市,加之交通問題逐漸改進,從而取代琿春成為東疆南部地區(qū)的政治、經濟中心。以延吉為中心,其經貿分為兩個路徑進行。一是從營口港經由吉林,另一個是從海參崴港經由琿春。以上兩個中心處于吉林系、海參崴系、北朝鮮系等經貿系統(tǒng)中。但由于延、琿兩地山高林密水縱,交通困難,經營口、奉天、吉林的吉林系,路途遙遠、成本昂貴,自清末民初逐漸減弱。海參崴系一為陸路,一為水路,但該系統(tǒng)自俄國十月革命后,世界政治形勢發(fā)生了變化而逐漸變阻,只有北朝鮮系隨著日本經濟、政治勢力滲入,日本貨物由馬關運至鐘山,至會寧修有輕便鐵路,從而經貿呈上升趨勢。尤其是1917—1923年,朝鮮清津會寧鐵路、中國圖們鐵路、天圖鐵路相繼開通后,延、琿地區(qū)的經貿中心轉向處于清津系的龍井貿易中心。

明清時期東北少數民族經濟貿易文化演變

清前期的東北商埠,雖與互市有別,但卻由于東北亞國際關系、各國的軍政實力以及國際貿易觀念淡泊等因素,還不能完全沖破“互市”貿易的框架。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它仍屬互市貿易的一種特殊類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并且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商埠數量極其有限,地域也拘泥于邊境,因此,其經濟交流功能無法完全展現出來,可以看作是外交關系的副產品。另外,由于占據優(yōu)勢的清政府沒有抓住主動開放的歷史契機,始終封閉“龍興之地”,從縱向而言,東北經濟雖然也在發(fā)展,但比照關內差距卻越來越大。盡管如此,主要基于政治因素而形成的商埠由于符合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在負載政治任務的同時,確實發(fā)揮了一定的經濟本職作用:一是清前期商埠的出現,使清代東北保持了與周邊國家及關內一定程度的經濟往來,所以說,清前期東北雖處于相對隔絕狀態(tài),但不是一潭死水;二是東北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亦為區(qū)域開發(fā)積累了些許資本,這就為清后期東北區(qū)域的進一步發(fā)展筑起一定基礎。

隨著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由主權國沉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主要在列強逼迫下建立起來的清后期東北商埠格局,雖然仍是加入民族主權思想內容的清政府“均勢”外交政策的一種折射,正如時人錢能訓所言:“事變日亟,藩籬洞開”后,“中國安危之大勢,集重于東三省,欲保全東三省,以救中國之危,必有集于列國均衡之勢”。但它已經完全沖破了傳統(tǒng)互市形制,從此開始了真正意義的國際貿易。

總之,從1861年營口開埠始,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內外雙重動力的推動下,同時為適應國際貿易發(fā)展規(guī)律,清政府開始改變政治經濟政策,嘗試著通過開辟商埠來應對危亡的局勢。在多種因素推動下,歷經萌芽階段、雛形階段、形成階段、發(fā)展階段后,清代后期東北商埠格局最終確立并得到發(fā)展。東北商埠格局在形成變遷過程中,呈現出商埠地域分布的規(guī)律性、類型的多樣性及其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等特點。清后期東北商埠格局及特點是在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反過來,此種商埠格局對東北社會經濟、城市、文化等方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口通商后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tǒng)天下,變而為向近代化的趨進。西東北雖然開放遲滯,但因“強鄰逼處,商埠建置,情勢日有變遷,文化亦復增進”。這一方面道出開辟商埠的迫不得已,另一方面說明通商開埠對社會文化變遷的客觀促進作用。

隨著關內移(流)民的進入,尤其開禁后,移民的大量涌入,關內外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使東北文化更加多元化。東北開埠高潮出現后,交通發(fā)達,信息傳播迅速,國內外經濟交流范圍不斷擴展,尤其國際移民的留駐,開埠城市中擁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區(qū)如鐵路附屬地、居留地,并有外國商會等團體的設立、學校的設置及本國語種報刊的設立,移植了本土文化,增強了文化凝聚力,異質文化的 入就進一步加劇了東北文化的多元性。

(作者系賀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

猜你喜歡
琿春東北地區(qū)經貿
東北地區(qū)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級地震目錄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qū)
中美經貿摩擦的四種應對措施
中美經貿變局將走向何方
合作是處理中美經貿摩擦唯一正確選擇
東北地區(qū)2016年第三季度ML≥3.0級地震目錄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清代琿春副都統(tǒng)衙門檔之戶口冊淺析
[編讀往來]
临朐县| 象山县| 平利县| 乳源| 大新县| 二连浩特市| 日照市| 中卫市| 常熟市| 陕西省| 望奎县| 嵩明县| 绥芬河市| 汉川市| 开远市| 罗城| 疏勒县| 民和| 贞丰县| 竹北市| 和静县| 随州市| 东山县| 永清县| 香格里拉县| 治多县| 南澳县| 衡水市| 天全县| 浦城县| 岗巴县| 衡南县| 静海县| 连江县| 邛崃市| 乌海市| 扶沟县| 四会市| 申扎县| 开远市|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