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永城市廣電局新聞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和諧社會中的新聞傳媒功能、使命與作用
□趙紅梅
(永城市廣電局新聞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和治國安邦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新聞傳媒作為黨執(zhí)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聞傳媒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輿論工具,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領公眾輿論,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凝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發(fā)揮重要作用。
新聞傳媒 和諧社會 輿論導向 公眾輿論
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具有其他載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討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使命與作用,不僅是全體新聞宣傳工作者的責任,同時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須從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厘清它的功能、使命與作用。
大眾傳媒作為一個中介,在社會、國家和媒介受眾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學科特點,通過適當?shù)膬r值目標、實現(xiàn)控制,以及給受眾提供信息文化服務方面的協(xié)調(diào)關系。比如,媒介與其他機構,媒介與公眾之間的聯(lián)系等。當今社會,新聞傳播無疑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新聞已經(jīng)成了政治信息體系中的核心,甚至成為當下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工具之一。
1.發(fā)揮輿論引導之勢,首先要關注大勢。何為大勢?大勢就是大趨勢,大道理。比如2003年的抗擊“非典”,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反分裂國家法,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開發(fā)西部和中部崛起的問題,“三農(nóng)”問題等,都是國家的大勢。
2.輿論引導之勢要在厘清人們的思想觀念上多下功夫,觀念一變,效果就不一樣。比如20世紀 70年代末進行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90年代初由《解放日報》發(fā)表的一組“皇甫平”的文章引發(fā)的關于姓社姓資的大討論等,盡管已經(jīng)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但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fā)揮出的輿論引導之勢的作用,無論今天怎樣去評價,我想都不過分。
3.輿論引導之勢要關注熱點、焦點問題。輿論之矢,要射熱點、焦點問題之的。當今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大多數(shù)人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一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一是它們集中反映了社會中的復雜性,公眾關注程度比較高;二是普遍性,這也是熱點、焦點問題的特性之一。還有許多熱點、焦點問題往往會由一些突發(fā)事件而誘發(fā)連鎖反應,發(fā)展速度之快,影響之大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一旦處置不當,將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對熱點、焦點問題的把握,特別是突發(fā)事件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已經(jīng)成為引導輿論工作的重要手段。
4.在引導輿論工作中,還要善于把握好輿論引導之“度”?!岸取笔且环N狀態(tài),同時又是方法。毛澤東講:“過猶不及,是兩條戰(zhàn)線斗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兩條戰(zhàn)線斗爭,去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zhì)?!盵1]熱點、焦點問題的引導,都有一個度的問題。要善于從共性中找個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防止片面性。另外,要特別重視輿論引導之“術”的問題。輿論引導要產(chǎn)生好的效果,一定要講究引導藝術。
把新聞宣傳當作一種領導工作方法,是我黨在長期政治工作中形成的寶貴經(jīng)驗。早在1940年,毛澤東在《中國工人》發(fā)刊詞中就寫道:“《中國工人》應該成為教育工人、訓練工人干部的學校?!盵2]鄧小平在1950年5月16日召開的西南局新聞工作會議上提出:“拿筆桿子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
用新聞宣傳指導工作,必須旗幟鮮明,是非分明,立場堅定。毛澤東一再強調(diào):“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盵3]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典型報道問題。毛澤東非常重視典型報道,他曾講過“凡典型的,都應當公開報道”[4]。我們黨在典型宣傳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把新聞宣傳作為工作方法,還有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讓人民群眾明白道理,辨明是非。鄧小平曾把“批評與自我批評”列為辦好報紙的三個基本條件之一。他討厭報紙報喜不報憂,認為“報紙最有力量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5]。
輿論是一把雙刃劍,鄧小平非常注重通過輿論去監(jiān)督我們黨和黨員,取信于民。他說:“黨要受監(jiān)督,黨員要受監(jiān)督。”“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憲法上規(guī)定了黨的領導,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jiān)督,不注意擴大黨的民主生活,就一定會脫離群眾,犯大錯誤。”[6]這一論述深刻闡明了在我國實行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性和主要內(nèi)容、目標。
把新聞宣傳作為領導方法,要有一個中心,中心說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劉少奇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中,曾把辦報紙稱為建黨建得好不好的“中心一環(huán)”[7]。江澤民在黨的多次會議上都特別強調(diào)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他認為,輿論導向是否正確,關鍵是處理好三個問題:一是要激勵人民,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二是要服務大局,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的關系;三是要加強管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8]三個方面實際上是互相聯(lián)系的,“激勵人民”是目的,“服務大局”是準則,“加強管理”是手段,互為制約,重在效果。
在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對政治力量以及其他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賦予新聞媒介以神圣職責。當然,從政治體制上來講,民主制度也賦予新聞傳播及其監(jiān)督活動以合法性。在民主制度中,對權力的制約是保證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大眾傳播媒介是以權利制約權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民主制度在話語領域最主要的表現(xiàn)。在我國,這種功能主要體現(xiàn)為輿論監(jiān)督,它是指公民或新聞媒體發(fā)表與傳播針對政府機構或政府官員的批評性言論。
我國的新聞傳媒有輿論監(jiān)督的傳統(tǒng),并在促進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揭露社會弊端、純潔黨的干部隊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近年輿論監(jiān)督力度的加大,以及我黨對媒體監(jiān)督的支持大大提升了媒體在人民群眾中的美譽度。一項調(diào)查顯示:“64.1%的被訪者表示,‘當看到社會上的不平事’時會想到找記者、媒體;有24.3%的被訪者‘在生活中遇到依靠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會想到找記者、媒體;15.8%的被訪者‘當遇到有意思的事’時會想到找記者、媒體?!苯y(tǒng)計表明,公眾心目中的記者已經(jīng)成了社會正義、公平的化身。
應當說,近年來,我國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非常重視發(fā)揮新聞輿論的作用,以至黨和政府把媒介納入權力運作體系,把媒介變成有限公共資源,把批評報道變成民主化進程的內(nèi)容。所有這些無疑提高了媒介的社會作用和地位,比較好地解決了一個交互作用的問題。比如:從公共性方面,媒介可以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這是它的宣傳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人民群眾的喉舌。前者的意義具有一種權力背景,體現(xiàn)和彰顯了黨和政府的權威性。從另一方面講,把它納入到一般意義上的媒介輿論監(jiān)督,政府可進可退,減少了政府的壓力。從制度層面上講,政府把媒介批評納入到一種治理技術,無疑是一種社會進步,因為在以往,傳媒只是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無從談及公眾輿論。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當下的新聞媒體可以說正在成為公眾精神、公眾意愿的代言人。
媒體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性質(zhì)的社會公器,是一個輿論場,而公民社會中的公眾則是民間的輿論場,兩者共存于當下這個社會中,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部分。媒體通過自身的得天獨厚的輿論監(jiān)督加大并增進了公眾對媒體的介入和信任。反過來,公眾通過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促進了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形成。這兩個輿論場的重合、互動,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健康文明發(fā)展的有效機制。重合得越多,這個社會就越和諧;重合得少,甚至于不重合,那這個社會就會出問題甚至產(chǎn)生社會動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構建和諧社會是實現(xiàn)這一共同理想的重要社會基礎。我國新聞媒體任重道遠,媒體不是局外人,媒體是最活躍和最有生命力的參與者、建設者,是先進生產(chǎn)力,它不僅要引領先進文化,擔負黨和人民的喉舌和橋梁紐帶作用,同時又要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眾輿論平臺。媒體要利用好這個平臺承載起培育公民精神的神圣使命,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凝力,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積極的、建設性的重要力量。
注釋:
[1]《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146頁。
[2]、[3、][4](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48、112、153頁。
[5]、[6]《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270頁。
[7]《劉少奇選集》上,人民出版杜1981年版,第397頁。
[8]《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人民出版杜1996年版,第16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