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屬行賄”提出反腐新課題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廣東新廣國際集團,一家曾經坐擁40億元資產、主業(yè)“勞務輸出、外企服務”居全國第三的國有企業(yè),卻在短短幾年間陷入虧損22億元的困境。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吳日晶亦因涉嫌受賄2790萬元、挪用公款4680余萬美元,于今年10月被送上法庭。為消除阻礙其大權獨攬的不同聲音,吳日晶還向自己的下屬行賄,2002年到2008年,吳日晶先后36次向原新廣國際董事、副總經理章望生行賄98萬元。
只要是行賄,無論上對下還是下對上,都于法不容,應受到法律嚴懲。而吳日晶向下屬行賄之所以成為新聞,是因為這類情況似乎并不多見,因此有網友嘲笑吳日晶“夠憋屈,很窩囊”。其實,吳日晶向下屬行賄,是牟取更多利益的狡黠之舉,與窩囊無關。向下屬行賄,盡管并不多見,但這一動向頗值得關注,提醒紀檢反腐部門積極應對。向下屬行賄,必將瓦解內部監(jiān)督。領導向下屬行賄,不是無緣無故,要么收買下屬,要么拉幫結派,無論何種情況必然是為了利益。一旦下屬或者其他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被收買,企業(yè)內部的監(jiān)督機制就會出現(xiàn)部分瓦解,甚至全面崩潰的狀況,領導就會如入無人之境,想怎么亂來就怎么亂來。
向下屬行賄,還會造成期權腐敗。不少地方的企業(yè)老總,往往年長于下屬,有的瀕臨退休,向下屬行賄是一種投資,日后可翻倍收回投資。盡管吳日晶尚未退休就落馬,但他的如意算盤確實包括權力投資,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和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分析說:“吳日晶希望退休后得到關照,說明國企高管腐敗有可能形成‘期權交易’,不僅受賄,還要長遠獲益,這一點值得警惕?!辈慌仑澒俳苹?,就怕監(jiān)管失靈。遏制向下屬行賄的亂象,一是要減少一把手的過大權力?!坝萌艘谎蕴茫ㄥX一支筆,決策一張紙”,權力過大且不受監(jiān)督必然腐敗。二是加強內部監(jiān)督,壯大外部監(jiān)督。事實上,如果監(jiān)督到位了,制度落實了,領導也不敢向下屬行賄。去年,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y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所謂“三重一大”是指關于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產權轉移和資產調整等重大決策事項、重要人事任免事項、重大項目安排事項和大金額資金運作事項。這是約束企業(yè)一把手權力過大的制度建設,我們要讓這些有益的制度發(fā)力。
(文/王石川據(jù)《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