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藝杰
(河南大學武術文化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1)
淺析“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在我國高校武術專業(yè)教學中的體現(xiàn)
樊藝杰
(河南大學武術文化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1)
武術已逐步邁入學校體育課教學的范疇,“以人為本”思想理念在我國高校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文章結合我國高校武術專業(yè)教學的特點來闡明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應重視武術人才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要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武術教師的人文素質,健全武術專業(yè)教學課程體系等,為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武術運動在我國高校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以人為本” 高校 武術專業(yè) 教學
縱觀20世紀的體育,我們被西方那種“以物為本”的觀念所束縛,給體育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問題。在當今全球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時代,面臨著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三大問題的情況下,人類開始對自身的生產(chǎn)、生活行為進行了反思,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憂患覺醒提出了全新的人類發(fā)展觀,而體育已成為人們不可回避的焦點話題,它又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進入21世紀,我們對已往的體育發(fā)展作了深刻的反省,認識到體育的發(fā)展核心應該是人。把人的發(fā)展作為社會的發(fā)展目標已成為全球性的共同認知。[1]早在197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指出,社會的發(fā)展應是“以人為核心的發(fā)展”。而武術運動能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能促進人的內(nèi)在潛能發(fā)揮、更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長壽,它是人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基石,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xiàn)。[2]而“以人為本”的體育理念同樣也要運用于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中去審視,這樣有利于我們對高校武術教育發(fā)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客觀的評價。如果我們能在高校武術專業(yè)教學中,追求和提倡這種理念,必將能夠迅速使武術事業(yè)在我國高校中發(fā)揚光大,被眾多的人所接受,從而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廣,為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堅固的基礎,并使武術運動在我國高校中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研究對象為高校武術專業(yè)教學。
收集在公開刊物及CNKI中國期刊網(wǎng)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表的與本文相關的文獻資料,全面了解研究現(xiàn)狀。
運用面談、電話、電子郵件等形式,對50名不同類型的高校教育專家、高校武術專家、高校武術教師進行訪談,了解目前高校教育和高校武術專業(yè)教學的現(xiàn)狀,為論文所需資料提供信息及依據(jù),并共同探討今后高校武術發(fā)展的新觀點、新對策。
根據(jù)研究需要,問卷調查的對象為高校武術專業(yè)學生人群。根據(jù)全國40多所高校武術專業(yè)的分布情況,到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調查,如:發(fā)放問卷400份到專業(yè)性體育院校,在回收的390份有效問卷中,回收率為97.5%;發(fā)放問卷600份到綜合性院校,回收問卷有效率為100%。收集了有說服力的權威性數(shù)據(jù)和理論依據(jù)。
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學生的認知素質和體育行為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形成終身習武的能力和習慣方面尚未達到應有的成效。民族體育意識的建立應以本土文化為根基,在此基礎上才能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引發(fā)全社會對高校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重視。[3]目前我國高校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民族體育意識來引導學生們建立宏觀的體育意識,沒有這種意識,學生們就不會自覺地進行武術鍛煉和學習。
中華民族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更加深刻地發(fā)揮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而高校是中華民族武術文化知識和技術傳播教育的重要基地。
3.1.2.1 武術教師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
高校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應樹立崇高的形象,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形成產(chǎn)生直接的導向作用。[4]而從全國高校武術教師的整體水平來看,普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過于專業(yè)化,對文史哲知識涉及很少;人文知識貧乏,導致人文素質較差,致使武術教師的價值取向轉向;缺乏高尚的人格品德,使之對工作不太認真負責。因此,改變這種現(xiàn)狀要以高校武術教師自身人文素質提高為突破口。
3.1.2.2 教學中尚未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我國高校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師尊自卑”的教育觀念。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nèi)容的制造者,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具有絕對的權威。而學生處于被服從,被教化的地位。師生之間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相互交流意見,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討科學知識,使之不能產(chǎn)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在這種師生關系下,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發(fā)展,甚至連正常的人格也難以得到健康發(fā)展。教師沒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而建立起來的“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
未來的高校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如果不能把學生從被動、服從的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就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民族精神,高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指導者,不應該是高高在上,我行我素的,應該是服務好、傳授好學生知識,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知心朋友。這才是我國高校教師應有的職責,和作為一個服務者最起碼的要求。
3.1.2.3 群體性教學中缺乏因材施教
在群體性教學的前提下,教學過程應兼顧個性化教學。每個學生的性別、年齡、體能、性格、接受能力等有著較大差異,所以在教學中,要兼顧到個性差異,對于個人技術教學,教師不能盲目地對學生們施加統(tǒng)一尺度的訓練計劃,而應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在教學上取得一定的特效。目前我國高校武術專業(yè)教學中,還看不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學,大部分高校由于面臨學生擴招人數(shù)多的壓力,而我國高校教師人員編制在逐年減少,形成了教師給人數(shù)多的大班上課的局面,同時教師工作量也在加大,為應付下達的教學任務,多數(shù)高校在上大鍋飯教學,如:由于中華武術內(nèi)容博大精深,拳種、器械項目種類繁多。而在課中多數(shù)教師并沒有根據(jù)所教武術項目和技術動作的風格特點不同,來結合本班學生的男女性別、個人性格、身體條件、接受能力的實際情況,實行針對性、分若干組地進行科學的教學。而只是教制定好統(tǒng)一的武術技術動作,教完了事,不求質量,使教學質量明顯下滑,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長此以往,培養(yǎng)的學生質量令人擔憂,對社會極不負責任。
3.1.2.4 教學中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我國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機會,使學生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術得以運用。而在目前我國高校的武術教學中,僅僅局限在向學生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自學、自練及反饋的培養(yǎng),輕視了學生的本體作用,具體方面如:沒有或很少有學生承擔主角將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技術向老師、同學們展露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通過不同方式、方法讓學生將初步了解的教材內(nèi)容以主人翁的身份向其他同學進行傳授、指導;教師很少將課堂中一部分時間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地控制,達到鍛煉和交流的目的;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逐漸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來善于觀察新事物、捕捉新事物、歸納新事物的方面做的還不夠;教學時教師沒有意識地遺留部分知識,技術空缺,讓學生自己尋求彌補的方法,因此形成了當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時,學生沒有自己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意識。所以在這些方法中,學生還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知識、技術遠遠不能圓滿地解決問題,而迫使他們必須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術來解決問題。這種教學結果是與平時教師的培養(yǎng)理念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以上來看,總結歸納新的知識和技術,必須依靠理性思維和實踐的積累才能逐漸擁有這種能力,實踐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和不畏艱辛的品質來輔佐,教師應擁有相應的時間和能力來幫助學生形成這些品格。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內(nèi)容是值得總結和歸納的,教師也可在學習中不斷積累新的知識和技術,學生同樣可以與教師一道共同探索、總結新的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經(jīng)驗。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個根本觀念,所謂“天”并非指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武術注重以整體的理念來描述人體運動過程中形態(tài)、機能、意念諸多方面的活動,不主張事物的極限發(fā)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寧靜、冥想中悟道,所以古代習武者注重在練習過程中使人體與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外在的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從而充分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個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而“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與傳統(tǒng)武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教師應在武術教學中把這種思想理念加以倡導和運用。
3.2.2.1 強身健體功能
武術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之中,為人類特殊的體能、技能的物化表現(xiàn)形式,武術運動適合于全人類的健身、強身和防身需要。武術的健身作用可以對各種人群的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一種優(yōu)勢互補的效果。在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性別、年齡、體能、性格、接受能力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因材施教。在不同人群、不同階段施教不同的武術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武術熔和諧、陰柔、陽剛、形神、技擊等具體美要素于一爐,不同于其它體育運動項目,呈現(xiàn)出武術項目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魅力,使學生們在百家爭鳴的拳種、刀光劍影的器械中享受武術教學所帶來的美感,品味醇厚的中華武術文化,通過教師教授高超嫻熟的武術套路技術動作和扣人心弦的搏斗技法來體會中華民族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應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使他們掌握豐富的武術技術和文化知識。教師只有掌握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通過針對性地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3.2.2.2 娛樂身心功能
武術是建立在經(jīng)絡學說思辨基礎上,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武術不能孤立的鍛煉身體,而是從整體著眼,將強身健體與生活方式融為一體。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問題,必須在教學中通過調身、調息意念來控制,使他們心情舒暢,不讓他們平時的不良心理積累起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引發(fā)諸多問題對人類健康帶來的威脅,健康已不再是單純的生物學概念,而是將它擴大到人的精神和社會維度。隨著健康概念的發(fā)展,對健身手段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人們希望健身方法具有綜合作用,不但能作用于人,而且能作用于精神人和社會人,真正使人得到全面發(fā)展。而武術正具備這種特點而備受人們喜愛。高校武術教學內(nèi)容在性質上,應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娛樂和較少進行激烈競爭,在學生中人際互動更為和諧融洽,使他們不良情緒的宣泄隨著汗水和疲勞排出體外,達到娛樂身心和強身健體的雙層效果。
3.2.2.3 和諧發(fā)展功能
在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中,應使學生們對我國民族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淡漠民族文化之間的隔閡,達到促進民族交流的作用。民族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在校學生學習存在盲目性,很多學生還不清楚學習的意義和目的,教師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經(jīng)常在教學中給學生們灌輸此思想,讓他們了解武術文化知識、科學發(fā)展觀、民族團結觀、世界和諧觀、世界文化交流觀,如:讓他們?nèi)媪私庵腥A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中華武術各拳種流派的技術發(fā)展史、中華武術在世界傳播發(fā)展中的地位和現(xiàn)狀、中華武術文化在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橋梁紐帶作用,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奮斗目標,并建立科學發(fā)展觀、民族團結觀、世界和諧觀、世界文化交流觀的思想意識,這種思想意識的培養(yǎng)可影響到學生的一生,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位而奠定全球化的思想意識打好堅實的基礎。
3.2.2.4 終身教育功能
武術項目繁多,很少受年齡、性別的限制,適宜人類不同人群終身從事鍛練,而它對人體競技能力的開發(fā)也是有限的,它注重人體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人們在參與武術活動時有較強的隨意性。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自身的情況,對運動技術加以較大程度地調整,來適宜學生自身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的要求,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暢,參與性更加積極,身體技能更加符合實際。
武術運動適合于我國高校武術專業(yè)各種學生人群的健身,具有隨意性,在技術上要求不高。高校武術教學與人的終身習武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只要在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教技術,養(yǎng)習慣,重行為等方式進行有效地培養(yǎng),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思想上灌輸練武術是:“進功如同春蠶吐絲,退功如同流水即逝,學拳三年,丟拳三天”、“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藝成才,苦練成功”、“鼓越敲越響,拳越練越精”、“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冬天練增力,夏天練增氣”,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武生活好習慣,將武術納入到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就能與終身習武有機銜接起來。武術是終身進行民族文化規(guī)范教育的最好載體,對人產(chǎn)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能夠終身得到教育,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當學生離開高校步入社會后,只要他們依然從事武術活動,這種社會規(guī)范作用就不會消失,一直伴隨他們終生,使它永遠能發(fā)揮效能。
3.2.2.5 文化交流功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透過具體的文化現(xiàn)象,進一步掌握文化的內(nèi)涵,起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如:武術教師應力求在平時平和的武術教學氛圍中,向學生們灌輸和傳授武術文化知識和技術,這些內(nèi)容是循序漸進的,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時這種文化又具有一定的強迫性因素,無論是課堂武術教學,還是課余武術活動,均有從學校這一主體向學生這一客體單向流動的傾向,教師要繼續(xù)保持這種傾向以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學生的認識能力、知識結構、技術水平及身心年齡特征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教師也必須在適度的強迫環(huán)境下進行才能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傳授好學生武術知識和技術,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性格、年齡、興趣和技術等特點,以形式多樣的傳授方式呈現(xiàn)出所教的武術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如:就某一拳術項目而言,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使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傳授該項目的知識、技術和風格特點。
在教法手段上,對同一拳種或器械技術也要以多種教學形式來實施,通過不同的教法傳授給學生,使之有效達到準確掌握技術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可以極大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但是學生對技能型知識的掌握還要有教師的全程指導和關注,絕不能放任自流,所謂“學拳容易改拳難”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高校武術教學不應局限于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還可通過一些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tǒng)的武術項目加以傳播,來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如:利用多媒體專業(yè)軟件將武術單個技術動作分解進行演播并加以詳細講解;或將武術套路動作制成3D虛擬動作教學軟件進行播放,使武術動作生動起來;或將武術動作名稱編成形象的歌謠加以傳授,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武術教法中的悟性教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達到深入領會技術的目的。尤其是練習拳術、器械項目,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僅動手,還要動腦,合理利用自身多種感知途徑感受武術技術要領,如:學生初學弓步時總是不得要領,這時教師用“前腿弓,后腿蹬,挺胸塌腰莫晃動”、“弓步不拔根,力量蓄其中,弓步不偏料,千人難牽動”等武術諺語來說明弓步的要領;學生練習踢腿時,教師可以用“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等武術諺語來說明踢腿的要領;學生練習拳術時,教師可以用“拳如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齊到,招招有效”、“內(nèi)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钡任湫g諺語來講明拳術的演練要領;學生練習刀、槍、劍、棍器械時,教師可以用“刀如猛虎,劍似飛鳳,槍如游龍,棍似旋風”、“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等武術諺語來講明刀、槍、劍、棍器械的技術風格特點;教師給學生講解武術拳術技擊動作時,可以用“開拳一動如脫兔,閃展敏捷若雄鷹,進擊迅猛象老虎”、“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到;后人發(fā),先人拳”等武術諺語來講明拳術技擊的實戰(zhàn)要領。這樣學生們按照武術諺語的要求去做,很容易就能領會到動作的要領。
人體對技能知識掌握有一定規(guī)律,對學生掌握技術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法,可有效促進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同時也要借助于現(xiàn)代體育成功的教學方法,運用科學的手段促進學生對技術的掌握。武術教學中,可借其他學科的成功教學經(jīng)驗,比如:學導式教法形式,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先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某些技術的自學實踐,然后請學生自己總結,教師給予指導,形成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將來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我國高校武術專業(yè)應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盡可能地借鑒其他相關成熟學科的理論和目前社會上對高層次綜合性武術人才能力強的需求,來不斷健全武術理論知識,形成有民族文化獨立性和武術項目特色性的課程框架,同時將武術技術內(nèi)容進行梳理和分類,以建立綜合性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體系,用來針對學生的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如:針對當前傳統(tǒng)武術少林拳和太極拳在世界各地的快速傳播發(fā)展,及社會上對這些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們高校就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體系,一是為滿足社會的需求,二是針對學生人群的自身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武術的綜合功能和作用,為今后培養(yǎng)出一批批具有高學歷、強能力的高層次綜合性武術人才而準備,使“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貫徹始終。
在武術走向世界的時代特點和快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武術教學要發(fā)揮現(xiàn)代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yōu)勢,以直觀、生動的教學來做好教學內(nèi)容的普及,并圍繞“以人為本”的準則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突出研究武術的運動特點,運用現(xiàn)代國際教育理念與方法來學習、探討武術教學中的理論依據(jù)和應用前景,如:在武術教學中,技術動作練習前后的人體生理機制與心理效應的個體對應比較;傳統(tǒng)武術靜功與動功、競技武術規(guī)定動作演練、風格特點不同的拳種練習后個體肌電、心電、腦電的相互對應比較;武術不同拳種、器械的打練結合教學實驗;武術雙語教學方式的探討應用;不同文化背景習武者最佳教學方式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武術教學中的運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育和傳統(tǒng)口傳身授方式的比較與互補性在教學中的運用;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與武術速成教育方法的采用;總結出武術教學中最佳的成功教學模式的再運用和倡導;引進符合武術項目特征的世界其它搏擊項目的先進教學理念和訓練方法等。
我國高校武術運動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是關鍵。在高校武術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把人文素質更好地運用于全民健身中,才能把武術更好地推向全世界。中華武術要想全面走向世界,不久的將來能真正成為奧運會競賽項目,就必須把那些偽科學的“面紗”撕掉,糟粕的東西會影響武術的普及與推廣,而這些都需要辯證地對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離開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將寸步難行。[5]我們在進行高校武術教學中,要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將武術的發(fā)展置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去,將武術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與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與他們的日常思維、普通行為結合起來。在高校武術教學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健康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實現(xiàn)中華武術傳播過程中的多元化發(fā)展,讓高校武術教學為促進武術未來發(fā)展和全民普及而服務。
雖然武術在學校體育中起步較晚,時間也不夠長,但是隨著“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不斷加深,武術的價值和作用會引其自身更加切合“以人為本”思想理念的要求,會使武術在我國高校體育中占據(jù)重要的作用,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而使武術有更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1]裴立新.“以人為本”——新世紀體育發(fā)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
[2]張鳳霞.“以人為本”的體育理念對武術發(fā)展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4).
[3]曲宗湖.學校民族傳統(tǒng)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4]張翠萍,張宏偉.我國競技體育呼喚人文素質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2).
[5]姜 藝,王麗娟.體育的人文精神[J].體育文史,2001(3).
The Thought ofquot;People-orientedquot;Concept in Chinese College Wushu Specialty Teaching
Fan Yijie
(Institute of Wushu Cul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
Wushu has gradually enter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tegory,quot;people-orientedquot;concept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The paper according to Chinese college Wushu professional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Wushu ta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ir aptitude,to improve college Wushu humanism quality of teachers,improve Wushu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etc,for establishing the firm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areer,make Wush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of China.
quot;People-orientedquot; college Wuahu specialty teaching
G85
A
1004—5643(2011)12—0067—04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580ss03089。
樊藝杰(1973~),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