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卓
(陜西教育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100)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術發(fā)展之路的歷史探究
楊 卓
(陜西教育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100)
文章采用歷史文獻、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術進行百年回顧。主要對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轉型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學術改革關系進行探討,試圖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規(guī)律,為當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學術重建提供必要的歷史經驗和理論基礎。
民族傳統(tǒng)體育 體育學術 歷史探究
19世紀以來,由于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民族矛盾躍居主要地位,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與條件下,爆發(fā)出探索真理、爭自由,求解放的新的愛國激情.在體育文化方面出現(xiàn)了“土洋之爭”,從而推動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改革。上世紀80年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又經歷了一些新的變革。進入21世紀,當代社會轉型促使多個傳統(tǒng)的文化模式失范,并要求傳統(tǒng)文化及時進行自身改造并重塑自己的范型,和積極主動地實現(xiàn)文化范式轉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如何重新認識民族體育的傳統(tǒng)、打破傳統(tǒng),并重建新的傳統(tǒng),建立新觀念、新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只有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才能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真正實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轉型。
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與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變革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早在清末,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倡近代體育。首先康有為在“萬木草堂”的教育中,開有包括武術在內的體育課。梁啟超培養(yǎng)“新民”教育中大力提倡武術;譚嗣同在宣傳“動靜結合”的傳統(tǒng)體育方面做出努力[1]??梢哉f清末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把民族傳統(tǒng)體育部分地與西方體育相結合,并納入了學校教育和培養(yǎng)“新民”教育中,這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為教育和社會服務改革新嘗試。
當然,在近百年歷史中,改革創(chuàng)新最盛的是“五四”運動。1916年《新青年》二卷五號上發(fā)表了胡適的文學革命開篇之作——《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從此開始,新文化運動也從此真正形成為全國性的運動。新文化運動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種種改革,并主張引進西方文化、觀念和方法。一時間西方體育更是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提倡。如徐一冰1914年在“整頓全國學校體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議在中小學革除兵式體操,增設西式體操、游技(包括球類運動、田徑運動、兒童體育游戲等)[2]。青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也提及西洋體育:“體育者……德為最盛,其斗劍之風播于全國;日本則有武士道”[3]。到1922年公布《學校系統(tǒng)改革令》,從此,兵操在學校體育中被徹底廢止,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田徑、體操、球類運動等得到進一步發(fā)展[4]。隨著各界人士提倡“正當體育”,使體育走向正軌,這時武術的改革也同時進行。在徐一冰“整頓全國學校體育上教育部文”中有“高等小學中學師范亟應添習本國技擊一門”的建議。1915年武術正式納入學校的體育課程,隨后全國的一些高等師范院校以及傳播體育的各種組織相繼開設了武術課,規(guī)定了授課內容、教學時數(shù)、學制安排。當時改革后的學校體育包括課內、課外兩大塊;課內由普通體操和兵式教練兩部分組成,而課外則有國技(武術)。但在學校教武術的所謂體育教師則被看作是“打拳競藝走江湖的”。即使當時有人寫了一本《中國式應用武術新體操》的教材,該教材“種種式子,方法,差不多完全是‘美國化’”[5]??梢?,當時對武術雖然已有改革,甚至有創(chuàng)新的意愿,但還是一種模索階段,根本沒有武術體系可言。
約到20世紀30年代前后,我國“洋”、“土”體育的爭執(zhí)非常劇烈。有些學者認為在國難當頭,提倡“國術”,弘揚習武精神。陳敦正喊道:“中國固有的‘武術’——現(xiàn)在‘國術’;中國‘國術’的精神,即中國‘尚武’的精神”[6]。方萬邦作為中間調和派出來調解道:“鄙意以為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同是一樣的錯誤”[7]。又有邵汝干說“建設中華民族本位所需要的體育,……是新中國體育的建設基礎”[8]??梢姡裂篌w育兩派之爭各有各的理,誰也不服誰。
時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復興民族體育和對其改革的呼聲又高漲起來,如程登科提出“中國是否需要‘民族體育’的問題。強調“中國目前確實需要‘民族體育’,非有此不足以‘復興民族’及取消‘東亞病夫’之譏”[9]。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對民族體育的改革是出于強民救國的目的,也是針對西方學術思想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譏諷的回應,在體育強國、救國和發(fā)揚民族精神的社會背景下,一些人對中西體育進行了反思,1945年陸家珺對“現(xiàn)在西洋的體育,也和別的科學一樣,滲透到中國來了,它是否合于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與哲學精神?”提出異議[10]。可以說,這是我們民族體育發(fā)展的一個特殊階段。盡管戰(zhàn)爭導致研究資料圖書匱乏諸多不便,但仍然出現(xiàn)了一時的學術勃興?!爸袊湫g史上第一次震耳欲聾地喊出了‘國術科學化’的時代口號”。這樣一種學術背景和當時一批武術研究者唐豪、許禹生、王庚、張之江、程登科、蔣維喬等等在特殊時期艱苦卓絕的研究工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尤其是武術)學科邁向科學打下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國家領導人指出:“要加強研究,改革武術、氣功等我國的體育項目”。但實際上20世紀50年代初,傳統(tǒng)學和民族學、民俗學的體育傳統(tǒng)被冠以資產階級學科被打入冷宮。雖然1958年至1961年,原國家體委組織過武術專家編寫了教材,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理論實踐和學術研究幾乎中斷。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民族傳統(tǒng)體育(以武術為代表)經歷了恢復、逐漸形成壯大,發(fā)展中興的階段。但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如何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怎么走?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國際化依然作為主要問題存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沖向世界,武術學科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學科,民族傳統(tǒng)體育科學理論與方法,與西方體育、學術思想的融合等等,絕非短期內能夠解決。不能否認的是,近百年來,特別是改變開放以來,有一大批學者,尤其是老一輩學者,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方面殫精竭慮,作出不少貢獻,雖然堆積了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并非是前人沒有努力,而是有歷史的問題、社會轉型的問題……,應該說,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尤其是武術學科獲得的成就是驚人的。
無論什么文化和任何一門學科,它的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迎合社會需要,與社會發(fā)展同步。正如克利福德·格爾茨所說:“如果你想了解一門科學是什么,你首先要看的,不是它的理論或發(fā)現(xiàn),當然也不是它的辯護士對它的說法;你應當看的是它的實踐者們做的是什么”。在現(xiàn)代社會,國家的政治、經濟,人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都在發(fā)生改變,各門學科都面臨多元化沖擊,創(chuàng)新是必走之路。所謂創(chuàng)新,通俗一點說就是“破舊立新”,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學術、新的文化傳統(tǒng)。
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意義上是英文tradition的漢譯,是指由歷史沿革來的,具有一個外延最寬,反映客觀事物最一般規(guī)定性的概念。民族學指出:“在原來那個‘共同地域’內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共同語言、共同體征、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特點的共同心理素質,具有較久、較強的穩(wěn)定性,故不會很快就能輕易消失殆盡”[11]。可見,一般說的“傳統(tǒng)”是指先人傳給后人,前代傳到后代的文化遺留。通常人們習慣于把“傳統(tǒng)”與古老的事物等同起來,即將傳統(tǒng)作為一個“過去”的時間概念來理解。事實上,如果傳統(tǒng)僅僅是歷史上形成的或曾有過的事物,處心積慮地研究傳統(tǒng)就似乎沒有必要。張岱年指出:“文化結構本質上是一種耗散結構,文化系統(tǒng)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如果我們忘記了‘共時態(tài)’研究方法的有條件性,否認文化系統(tǒng)穩(wěn)定的相對性,把結構分析方法變成一種靜態(tài)的方法,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重新陷入英美傳統(tǒng)那樣的形而上學思維,即把文化系統(tǒng)僅僅看成是既成事實的各種形態(tài)的總和”[12]。這就是把傳統(tǒng)看作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系統(tǒng)。過去我們把民族傳統(tǒng)體育視為古代文化的“遺物”和歷史的“回聲”,當作靜止的、僵死的東西是錯誤的認識。以探討現(xiàn)代性及現(xiàn)代社會變遷著稱的社會思想家吉登斯(Giddens)指出,現(xiàn)代性消解傳統(tǒng)的同時重建了傳統(tǒng)。這里最關鍵的詞是“重建”。對傳統(tǒng)的重建,并非排斥傳統(tǒng),也不是把傳統(tǒng)進行重新組合。這一重建就是把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的結合。
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本身就是各個不同民族交融的結果。千百年來,又經歷印度傳統(tǒng)價值觀念、精神心態(tài)和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念、精神心態(tài)的挑戰(zhàn)、沖擊,沒有被外來的傳統(tǒng)所同化、泯滅,失去其存在的根據(jù),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如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代表“傳統(tǒng)武術從蜿蜒的歷史走來,雖屢遭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嚴禁,但始終沒發(fā)生傳承的斷裂,其積淀、綿延的活動樣式、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循循善誘著無數(shù)昄依弟子,引起多少習武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折腰苦求。傳統(tǒng)武術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全息影像’,有著自身的內涵與內容”[13]。同武術一樣,源于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的賽龍舟、舞龍、舞獅、棋類……,均在歷史上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發(fā)揮過巨大作用。然而,社會在變遷,時代在發(fā)展,在歷史某個時代是進步的文化,在現(xiàn)代可能就落后了。比如傳統(tǒng)武術中有七戒、八戒、武士須知、習武拜師等武林教規(guī),還有賽龍舟抬神像和到龍王廟祭龍等繁文縟節(jié)也都不合時宜了。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為人類各種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世界視野,使人們能夠站在全球的立場上反思本民族文化模式的特點。吉登斯對這一時代特點進行了概括說:全球化是重新塑造世界的變革過程,是充滿可能性和矛盾沖突的開放時代[14]。盡管我們強調要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德育、仁義、禮儀等思想)為現(xiàn)時所用,但古時武林中講的“文以評心,武以觀德”也有它的時限性?!暗赖戮哂幸环N時空的流動性。武德中某些屬于特定社會內在倫理已不適應于時代,需要加以批判”[15]。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的研究應該對當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做出新的學術解釋,分析當前社會轉型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生存、發(fā)展和需要做的事情,特別應該解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國際對話中的失語、失聲現(xiàn)象,充分利用知識信息資源,用一種開放的、全球意識的眼光來看待和研究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使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再開發(fā),描繪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美好的發(fā)展遠景。
與其它學科一樣,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是該學科的學術資源。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同樣是這樣一種分層劃分,其學術資源十分豐富,甚至是與其它學科有交叉、邊緣的關系。因此,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研究,必須結合相關學科,使思想貫通、方法共享。以武術為例,其研究幾乎無所不包——武術文化教育、美學、哲學、宗教、考古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文藝民俗學、高科技的信息通訊學以及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術的路子越走越寬了,但面臨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和更為復雜。換句話說,我們要準備接受西方和多元文化的沖突、甚至是擠壓。這次中西體育文化論爭與“五四”前后的“土洋體育”之爭有所不同,應該說現(xiàn)在的中西體育論爭是客觀、理性和科學的,既對本土體育(民族傳統(tǒng)體育)有更客觀的認識、反省,甚至是批判,這就是在克服“自我中心主義”上的自覺。同時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客觀評價,對西方文化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是認同的,但學者們也越來越清醒認識到模仿西方,“全盤西化”是行不通的,甚至是對本土文化的傳承是危險的。站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東西方文化問題,就應該看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優(yōu)長和短缺,善于取長補短,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正確的對話方式,要多從別人的主體性來認識世界,從他人的視域來理解世界,這是大家一致認同的。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己的研究方法體系,從學科發(fā)展的趨勢看,各學科間的滲透與交叉是歷史的必然,科學的、實用的研究方法自然被其他學科吸收采納,從很大程度上說,研究方法是大家所共享的。研究方法歷來受到高度重視。王國維強調“吸收西學注重邏輯的分析和注重思辯的綜合方法,在學術研究上既能實證分析,又能理論概括,從而使傳統(tǒng)學術臻于自覺之地位”[16]。梁啟超認為“凡啟蒙時代之大學者,其造詣不必精深,但常規(guī)定研究之范圍,創(chuàng)新研究之方法,而以新銳之精神貫注之”[17]。他又說:“凡欲一種學術之發(fā)達,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馮友蘭在估價西方邏輯學在中國傳播的作用時指出:邏輯方法的傳入是“真正極其重要的大事了。它給予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個思想為之一變”[18]?;仡櫭褡鍌鹘y(tǒng)體育理論范式和研究方法,其理論脈絡是清晰可見的。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理論的揉和,也就是以“田野作業(yè)方法”、“文獻學方法”和邏輯學為主的研究方法。到80年代以后,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方法漸漸豐富起來,如武術學研究“除運用現(xiàn)代體育科學的相關學科理論,如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學、運動醫(yī)學等人體科學的學科知識外,社會人文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也廣泛地運用于武術的研究”[19]。
總體上看,目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方法多見的是分類法、歸納法和邏輯學方法,而真正運用民族學方法、人類學方法、比較法、實證分析法還是少。研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一二種方法,也可以多種方法,并不能說那一種方法就優(yōu)于其它方法,更不能貶損一方而抬高自己??茖W的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是科學態(tài)度。其次,研究方法還應針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的特點,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而定,切忌那種幾乎是不可更改地使用一種方法的偏好,或者是完全公式化的理論體系。一般而言,研究方法要提倡多樣化,但多樣化也有遠近、親疏的問題,就是說,與該學科研究相近的方法應放在重要位置,再推而遠之,融通其它方法。
回顧歷史不難看出,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與社會變革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每次社會變革都一次又一次地引發(fā)了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反思與改革,并在改革中得到學科的提升與發(fā)展。這就說明,作為一門研究本土體育文化的學科,必然要面對中國社會與文化及其變遷的真實問題。當前,我國正在發(fā)生一次更大的社會轉型,并且在全球多元文化語境下,中西方文化發(fā)生了更激烈的沖突,與其它學科一樣,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學術傳統(tǒng)受到了新文化浪潮的沖擊,再一次面臨進與退的決擇。我們常說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學術之路要走出困境,首先在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要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過去那種過份強調自己學科獨特性的思想,等于是畫地為牢、自閉自封。因此,我們一定要從一種研究本土體育文化的學問中解脫出來,擴大視野,開放思路,與時俱進、融會中西,為創(chuàng)立一種科學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的理論體系作出努力。
[1]王俊奇.中國近現(xiàn)代二十家體育思想論稿[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11-21.
[2]《體育雜志》第2期,1914.6.26,第1-6頁.
[3]原載《新青年》第三卷第2號.1917.4.1.轉引自《新體育》,1978(8):2-7.
[4]編寫組.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9.
[5]《學燈》,1921(10):20-31.
[6]《國術周刊》第127期,第1頁;第128期第2頁.1937(10):27.11.
[7]《教育雜志》第25卷第3號,1935(3):29-38.
[8]《體育雜志》第1卷第1期,1935(4):5-6.
[9]《勤奮體育月刊》第4卷第1期,1936(10):2.
[10]《中華體育》第1卷第1期,1945(1):6-12.
[11]楊 群著.民族學概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44.
[12]張岱年,程宜山著.中國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
[13]周偉良.論當代中華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5.
[14]安東尼.吉登斯著,田禾譯.現(xiàn)代性的后果[M].譯林出版社,2000.
[15]曠文楠等.中國武術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99.
[16]王國維.王國維遺書(第1冊)[M].上海:上海書店,1983.
[17]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傳[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34.
[1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78.
[19]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編.體育科學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Z].北京: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內部發(fā)行),2004:120.
O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Science
Yang Zhuo
(P.E.Department of Shaanxi Education College,Xi'an Shaanxi 710100)
With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academica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science,and mainly probes the relations of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academic reforms of natinal traditional sport science,tries to find out the changing rules and find some historical expericencesand theory basis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sport scienc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rot sport science historical study
G85
A
1004—5643(2011)08—0107—03
楊 卓(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武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