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薛海濱 王 斌
轉喻視域下的商標名翻譯
藎薛海濱 王 斌
商標名的翻譯有時看起來不同于一般的翻譯,因為有時候原商標和譯入商標之間毫無語義上的對應關系,似乎違背了翻譯所講究的“忠實”原則。那么,這樣的翻譯還叫翻譯嗎?還能用“忠實”的翻譯原則進行解讀嗎?其實,商標的翻譯依然是翻譯,只要是翻譯,譯入商標和原商標就有共通之處,即便不能百分之百“忠實”于原商標,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忠實”。這一點,認知語言學的轉喻認知模型理論可以做出解釋。
認知模型是認知語言學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們在認識事體、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定型的心智結構,是組織和表征知識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間的相對固定的聯(lián)系構成”。萊考夫1987年曾在《女人、火和危險的事物》一書中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即ICM)的概念,認為ICM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域中的經驗和知識所作出的抽象的、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理解,這是建立在許多CM之上的一種復雜的、整合的完型結構,是一種具有格式塔性質的復雜認知模型”。
轉喻認知模型(簡稱“轉喻”)是ICM的一種,指的是在同一個ICM中“部分代整體”或“整體代部分”的認知現(xiàn)象,即用其中一個CM代替整個ICM,或用整個ICM代替某個CM的現(xiàn)象。
商標名的主要特點是標記性和廣告性。所謂標記性是指商品的命名要使其區(qū)別于同類產品;所謂廣告性是指商品的命名要為其銷售服務,簡潔易記,悅耳動聽,能切實打動消費者的心。要實現(xiàn)這兩個特點,商標命名就應該極具藝術性,其產生過程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腦力活動,要考慮到商家—產品—消費者三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因素:商家信息,產品信息和消費者信息。從認知模型的角度講,商標就是一個ICM,它至少由以下三個CM構成:CM1:商家信息,包括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地址、性質、理念、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愿景等;CM2:產品信息,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材質、產地、視覺效果、味覺效果、聽覺效果、觸覺效果等;CM3:消費者信息,包括消費者自身和消費者情感需求。
一般情況下,商標命名很難三個CM兼顧,只能突顯其中的一個層面,也就是說,商標名其實就是一種“部分代整體”的轉喻認知模型。例如,步步高:體現(xiàn)企業(yè)發(fā)展愿景,寓意“企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突顯CM1;立白(洗衣粉):體現(xiàn)產品功能,寓意“立刻使衣服潔白如新”,突顯CM2;Brave(男性化妝品):體現(xiàn)消費者情感需求,寓意“陽剛之氣”,突顯CM3。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認為翻譯具有多重互動性,主要包括:“人、本”互動觀,即“人”(作者、原文讀者、譯者和譯文讀者)與“本”(原文本和譯文本)之間的互動;“人、本”與“現(xiàn)實”的體驗互動觀,即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客觀世界當中,我們的認知、文本的產生都是植根于這個客觀世界,都源于我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體驗。因此,讀者/譯者有能力對原作做出合理適度的解釋;譯者與讀者的互動觀,即譯者具有雙重身份,對于原作他是讀者,而對于譯作他是“創(chuàng)作者”,因此,譯者必然既要對原作負責,也要對譯文讀者負責,考慮譯文讀者的感受。
商品名的翻譯過程可視為譯者與原作者(商家)、原文(原商標)、譯文(譯入商標)和讀者(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過程。首先,譯者在需要在翻譯中各方利益兼顧,既要讓商家滿意,也要讓消費者滿意,同時還要考慮商標本身特點。因此,翻譯中,譯者不可能肆意發(fā)揮,他/她不會也無權拋開原商標名,隨意給商標起一個名字。
其次,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會受到原文文化語境、譯文文化語境、語言本身以及譯者本人主觀認知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他/她不可能一味直譯,需要平衡原文文化和譯文文化、商家和消費者等各種關系,采取不同翻譯策略。
最后,商標名的翻譯說到底也是一種轉喻機制。人們對商標統(tǒng)一的理想化的認知模型是商標要體現(xiàn)商家信息、產品信息和消費者信息,商標的命名是突顯其中某一種信息來代替整個商標,商標名的翻譯也是如此,只不過由于文化差異、語言本身差異以及譯者自身認知的緣故,有時可以實現(xiàn)同一信息對譯,有時則需要改換信息,即原商標突顯某種信息的一個側面,譯入商標則要突顯這種信息的另一個側面,或者,原商標突顯一種信息,譯入商標則要突顯另一種信息??偠灾?,商標名的翻譯策略可以歸結為兩種:不改變CM和改變CM。
如果原商標CM和譯入商標CM沒有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都符合商標的基本特點,有利于消費者接受,則可以保持不變。例如:自由鳥(服飾)——Free Bird:原商標和譯入商標均體現(xiàn)企業(yè)崇尚“自由”的文化創(chuàng)意;Kodak(相機)——柯達:原商標無實意,只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屬企業(yè)自創(chuàng),譯入商標也是同樣的效果。
改變CM的翻譯策略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如果原商標CM和譯入商標CM沒有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但譯者認為改變CM更可以體現(xiàn)商家特色、產品特色,同時也更可以為消費者接受,則可以做出改變,包括不同CM之間的轉換和同一CM之內的轉換。例如:
Safeguard(香皂)——舒膚佳,CM1-CM2:原商標Safeguard意為“保鏢”或“安全護衛(wèi)”,屬企業(yè)創(chuàng)意性命名;而譯入商標體現(xiàn)了產品的功能,寓意“讓皮膚更加舒服”。其實,即便將此商標譯為“保鏢”或“安全護衛(wèi)”也未嘗不可,但譯為“舒膚佳”不僅能體現(xiàn)出產品的功能,還保留了原商標的讀音,而且對于消費者來說,聽起來比“保鏢”或“安全護衛(wèi)”更有親和力。
聯(lián)想(電腦)——Lenovo,CM1-CM1’:原商標和譯入商標均代表企業(yè)理念和創(chuàng)意,但意義完全不一樣。聯(lián)想集團并非沒有辦法將“聯(lián)想”一詞譯為有相應含義的一個英文詞,而是因為Lenovo一詞更能體現(xiàn)企業(yè)價值觀。2003年4月,聯(lián)想集團啟用該新商標,并在全球范圍內注冊使用。2004年3月,聯(lián)想集團總裁楊元慶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節(jié)目采訪時,解釋了該詞的含義,其中LE是繼承老商標legend的前兩個字母,NOVO是拉丁詞根,意為“創(chuàng)新”,寓意聯(lián)想集團是創(chuàng)新型集團。同時,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利用拉丁語詞根作為商標,更富有文化魅力,對于西方消費者來說更容易接受。
商標名的翻譯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其翻譯的過程要牽扯多種多樣的因素。因此,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商標名的翻譯,譯者也是戴著腳鐐和手銬在跳舞,稍不留神,就會招致禍端,要么損害商家利益,要么損害消費者利益,要么損害產品本身。
商標的命名是一種轉喻機制,即商標名的內涵不可能同時體現(xiàn)商家信息、產品信息和消費者信息,而是通過突顯其中一方面的信息來代替該商標的整體形象。商標名的翻譯也是同樣的轉喻機制,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由于受到文化差異、語言差異和譯者本人認知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總是將商標名純粹直譯,必要的時候需要通過改變CM的手段來達到翻譯的目的。雖然在翻譯中這種變通是必要的,但我們可以看到,譯者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改變CM,而是要受到商家、原商標、譯入商標和消費者多種復雜利益關系的牽制。另外,商標名本來是要為銷售服務的,因此,譯者翻譯時要隨時考慮到商標名簡潔易記、朗朗上口的特點,隨時考慮到消費者的需求。
薛海濱,上海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王斌,上海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