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偉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文章對蒙古族民俗中的服飾民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和民歌等方面進行了探析,說明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
民俗是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在其形成、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不僅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民俗是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反映,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蒙古族的民俗是在蒙古高原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中,受社會因素制約,與當?shù)刈匀唤洕噙m應,經過長期發(fā)展逐漸形成的。
蒙古族廣泛聚居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該自治區(qū)位于我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qū)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lián)邦接壤。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 34℃~36℃,日差平均為12℃~16℃。
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tài)。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全區(qū)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內蒙古地區(qū)氣候變化較大,冷熱溫差也大。長期以來,蒙古族游獵放牧在這片土地上,服飾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梢哉f,服飾的產生是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
由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構成的蒙古民族服飾的著裝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和草原的馬背游牧生活的影響,服飾形制具有對這種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性。
袍子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御寒功能。袍子的長度一般較長,蒙古袍袍子長及腳背,騎在馬上可護住膝蓋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長,長長的袖子既可以護住雙手,又可以舉起護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于騎馬時護膝防寒,夜里安歇時,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氣進入。腰部是人體上下通氣的中樞區(qū)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帶能夠防止冷空氣的上下對流,在寒冷的天氣里擋風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體上部的熱量,提高人體對環(huán)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于上馬、涉草,宜于行走;還可以防濕、防蟲蛇;冬季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氈襪套,還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濕。
自然環(huán)境不僅決定著人們衣著形制的繁簡、寬窄、長短等,而且也制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衣飾材料的選用。北方草原的氣候條件是冬季較長,春夏秋季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長年風吹日曬、草長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實耐用的服裝才比較適合。所以蒙古族服飾所運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織物或者比較厚實的織錦、綢緞為主。遼闊無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帶,其自然條件非常適合于放牧牲畜,因此他們的服飾多用畜皮直接縫制,或將畜毛搓捻成線織成布或碾軋成氈制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對色彩的理解和解釋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與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關聯(lián),但也離不開其生成地域自然環(huán)境的熏染。人煙稀少、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人與人之間的行動距離相當大,鮮艷的色彩為人們提供視覺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較大的距離范圍內辨別對方的年齡、身份、性別等等。當草原上出現(xiàn)白災”和“黒災”等主要的自然災害時,在暴風雪中,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枚關的視覺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顏色以紅、藍、綠、粉、白、青、紫等較為鮮艷的色彩為主。
居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之一。民居習俗的類型、分布、形成與發(fā)展,都深深地打著環(huán)境的烙印,與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內蒙古自治區(qū)冬長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無定所,這時的住所都是隨時拆搭的帳幕,這種帳幕文獻中稱之為“穹廬”“氈帳”等,它一般為圓形,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易拆易裝,便于移動。氈帳外圍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氣候的變化和其他的需要,揭開或蓋上這種建筑形式極適于游牧民族的習俗,既方便又經濟,從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圓形為主,這是對抗草原上惡劣氣候及環(huán)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為粗壯的圓柱形,上部為圓錐形,這種流線形特點的形狀,迎風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難被大風刮倒,抗風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節(jié)里,蒙古包的圓形錐頂,不積雪也不會存水,避免了屋頂滲漏,借其坡度還有助于快速排水。
從構成和建筑材料來說,蒙古包主體構架由“哈那”(圍墻)、“陶敖”(天窗)和“烏乃”(穹頂)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頂氈、蓋氈、系繩及地氈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風采光和排煙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決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圓形。“哈那”是支撐整個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韌的紅柳條編成的活動網片,能夠伸縮,因此可以根據不同要求調整墻的高度,十分靈活。“烏乃”是連接陶腦和圍墻的木桿,起著檁、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撐穹頂,向下依托圍墻。烏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長并打小眼,用以插進陶敖周圍的烏乃窟隆中并用毛皮繩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與哈那的交叉處穿繩作套固定,使陶敖與哈那形成一個整體。烏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堅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蒙古包門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減緩寒風大量涌入,且其朝向大多是東南方向,可以躲避從西北方呼嘯而來的風雨。圍氈、頂氈、蓋氈等氈制部分用羊毛趕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涼和防潮作用,用來包裹圍墻、覆蓋穹頂。系繩用馬鬃、駝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編制。從材質上來說,蒙古包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則,與草原真正地融為一體。搬遷的時候,將哈那折疊起來,可當做牛車的車板或護圍,車上放烏乃、陶敖、圍氈和包門等,并以毛繩捆牢,十分方便。
從顏色來說,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傳統(tǒng)愛好的表現(xiàn),有著深層的寓意和內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云的顏色,它含有神圣,純潔、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與白色的云,白色的羊群,藍色的天,碧綠的草原融為一體,使人感覺到空間十分遼闊,與草原環(huán)境相適應。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也深刻表現(xiàn)在蒙古族的飲食習慣上。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包括其飲食特點與習慣,這些特點與習慣又從不同角度反映著這個民族的血統(tǒng)、經濟歷史、生存環(huán)境,成為民族傳統(tǒng)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飲食內容上看,蒙古族的飲食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烏蘭依德根(肉食)與查干依德根(奶食)。烏蘭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干、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這與草原上的游牧經濟相協(xié)調,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體壯,從而使牛、羊、馬肉和牛、羊、馬奶等牧業(yè)產品成為蒙古族傳統(tǒng)食物構成的主要內容。草原上氣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飲用奶茶的習慣,它不僅供應方便,又可以增加熱量以抵御嚴寒。
從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節(jié)人們將過剩的肉割成細條、撒上鹽、放在通風處晾干,做成風干肉,或者加工成肉松,這些生肉經干制后,不但減小體積,而且不易變質,便于攜帶和保存。人們將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離成奶和油。奶經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油則熬制成黃油,灌入牛胃或羊胃制成的皮囊中,然后,讓其在通風處凝固風干,也是為便于攜帶。牧民“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這種生活方式要求他們盡量減少不便攜帶的物品,而對于食物,他們則采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攜帶。當冬春季草場枯萎時,人們可以將風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備用。說到底,蒙古族飲食與內蒙古地區(qū)寒冷的氣候和廣闊無邊毫無遮攔的地理環(huán)境相適應,游牧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這些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內蒙古地區(qū)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音域寬廣而聞名。這是因為遼闊的草原地廣人稀,在長期的環(huán)境適應中,人們養(yǎng)成了說話聲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調特別高的習慣。
蒙古族民歌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詞內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為主。
蒙古族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長調的音樂特征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氣息悠長、旋律起伏跌宕,氣勢恢弘或蒼涼凄楚。這與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完全適應。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動放牧,在遼闊的草原上,牧民眼界開闊,胸襟寬宏,情感激蕩,這種悠閑自在的游牧生產方式使牧民可以抒發(fā)情感,無拘無束的歌唱,為悠長舒展、節(jié)奏自由的長調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和時間條件。從地理分布上看,長調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舊從事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生產勞動,過著流動的游牧生活的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草原牧區(qū)。
大凡曲調短小、節(jié)奏較快,不同于長調民歌的歌曲,統(tǒng)稱為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jié)奏整齊,結構緊湊,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qū)和東部農業(yè)地區(qū)。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蒙古族的一切都與草原環(huán)境有著生生相惜的親密關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在其形成、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自然地理環(huán)境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1]劉楊.草原地理環(huán)境對蒙古族民居、服飾及飲食的影響,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6),69-72.
[2]張曉東.蒙古包——古老的氈帳建筑藝術,古建園林藝術,1998(2).
[3]李自然.烏小花,淺談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協(xié)調性,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