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鵬
委婉語的出現(xiàn),從語言禁忌開始。禁忌語是人類在不能理解某些現(xiàn)象和自然力的本質環(huán)境時,把語言符號與某些自然現(xiàn)象或生理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而產(chǎn)生的言語形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禁忌語便逐漸為委婉語所替代。
認知語言學,這一新語言研究發(fā)展趨勢的出現(xiàn),為科學地解釋委婉語的內(nèi)在實質和生成機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jù)。傳統(tǒng)的語言觀認為自然語言是獨立于人的思維而運作的,即是絕對客觀的。而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則肯定了人的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在語言中的作用?!蔼毩⒂谌说恼J知之外的意義是不存在的,獨立于人的認知之外的客觀真理也是不存在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委婉語進行研究,但大多數(shù)是從認知心理機制和關聯(lián)理論來進行研究,或是對以隱喻和轉喻形式出現(xiàn)的委婉語現(xiàn)象進行研究。而本文基于前人在委婉語及認知語言學上的理論貢獻,選擇較新的研究視角,從認知語言學中原型范疇理論出發(fā),結合英漢委婉語實例深入分析了委婉語的內(nèi)在機制及其變化發(fā)展趨勢,試圖促進對委婉語的進一步認識和應用。
人們每時每刻都在通過語言對周圍世界進行分類,比如我們將“桃紅”和“大紅”都描述為“紅”時,我們就是在分類。可以說,“分類是人類所有認知活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個,倘若沒有這項本領,世界在我們的眼中會是荒蕪一片?!边@里的分類就是范疇化,“范疇化無所不在,沒有它,眾多信息就會處于混亂無序之中”。范疇化不僅對人類來說不可或缺,對語言學研究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Labov有一段很精煉的話概括了范疇對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可以說語言學研究就是關于范疇的研究:它研究語言如何通過將外部世界范疇化為離散的單元以及單元集合,來將意義裝換為聲音?!?/p>
二十世紀的語言學研究受到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傳統(tǒng)范疇觀的深刻影響。傳統(tǒng)范疇觀認為范疇由一組充分必要條件決定,比如[奇數(shù)]這一范疇由必須為整數(shù)和不能被2整除兩個條件決定,這兩個條件單獨來看都是必須的,缺一不可;合起來看又是充分的,只要滿足了就一定是奇數(shù)。范疇的所有特性均為二元的,也就是說范疇內(nèi)的某一成員或者具有該屬性,或者不具有該屬性,不存在“既有該屬性又沒有該屬性”的情況。各范疇之間界定清晰的邊界,一個范疇一旦建立起來就將世界分為兩部分——屬于該范疇的部分和不屬于該范疇的部分,不存在“既屬于該范疇又不屬于該范疇”的情況。此外,范疇的所有成員均地位平等,成員與成員之間沒有度的差別。
傳統(tǒng)范疇觀在音位學研究和語義學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語言學家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范疇觀在運用到具體語言現(xiàn)象分析時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范疇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如“西紅柿”和“黃瓜”到底是屬于[水果]還是[蔬菜],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其次,范疇內(nèi)的所有成員并非都地位平等。在蘋果、梨和西紅柿之間,恐怕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前兩者是比西紅柿更典型的水果。
于是原型范疇觀應運而生,它是對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建立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做出的徹底批判。Wittgenstein通過對范疇[game]的個案研究,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的區(qū)別等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此后,隨著以Rosch和Lakov為代表的語言學家們對范疇的深入研究,人們對其有了新的認識,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疇理論。該理論包括以下主要內(nèi)容:
(1)范疇是以家族相似性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即“其他事物能否成為某個范疇的成員以他們是否與原型有相似性為標準”。
(2)范疇內(nèi)的成員地位并不相等,范疇里的成員有原型成員和邊緣成員之分。
(3)范疇與范疇之間界限模糊。如同一個杯狀的容器或許有不同的功能,如果我們用它來喝水,這個容器就被稱為[cup],如果我們把花插進去,那或許就被稱作[vase]了。
(4)范疇中的原型在認知上具有高突顯性。由于這種高突顯性,原型最容易被記住或想起,往往和人們的期待和預測保持一致。
委婉語這種語言現(xiàn)象,是人們在一定的場合用以交際的重要手段。人們通常盡力避免使用引起雙方不快或損壞雙方關系的語言,而是采用一種迂回曲折的語言形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們處理“死亡”這一詞時的做法。死亡是世界上許多民族都忌諱的,所以“死亡”一詞就自然而然成為了禁忌語,人們長久以來都把“死亡”這個詞的語言形式與死亡這一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十分害怕“死亡”一詞的提及會直接導致死亡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降臨。于是,眾多委婉語出現(xiàn)了,比如“去世了”、“不在了”、“入土了”等一般人的說法,“霞舉”、“飛升”、“坐化”、“圓寂”等宗教里的說法,以及“捐軀”、“殉職”、“殉國”等為正義而死的說法。
可以看出,委婉語通過拉開語言形式與其所指事件之間距離的方式,起到阻止聽話者把所聽語言與其所代表的禁忌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的作用。換而言之,“當人們聽到禁忌語的語言符號時,就會立刻聯(lián)想起它所指的不愉快或不雅的事物,將‘能指’等同于‘所指’。而“委婉語的特有功能就在于把這種直接聯(lián)系有效地加以‘曲折’,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委婉語正是通過這種“非直接性”的效果減弱語言形式暗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感受。
談到委婉語在人類社會的應用,我們發(fā)現(xiàn),委婉語普遍存在,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政治等眾多領域,在我們?nèi)粘I钪械氖褂酶鞘诸l繁。江天芳曾提出:“禁忌和委婉語既不局限于一種文化,也不局限于歷史中的任何一個時期?!北热缭谟⒄Z和漢語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語言中,都存在著關于“性”的一些委婉語。英語中往往用“go to bed”或“have relationship”來替代“make love”這種過于直接的描述;而漢語也總是用“發(fā)生關系”來替代“做愛”的說法。
既然委婉語在人類社會中是普遍存在的,這就意味著委婉語與人類的基本特征有關系,而認知無疑是人類所有基本特征中較為突出的一項。前面提到:當人們聽到見到或想到某一禁忌語符號時,就會立刻聯(lián)想起它所指的不愉快或不雅的事物,講“能指”等同于“所指”。而委婉語的特有功能就在于把這種直接聯(lián)系有效地加以曲折,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然而這種曲折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人類的思維即認知在起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的認知對委婉語的實質可以通過人類對世界進行范疇化來進行合理的剖析。
以上對委婉語的探究是關于存在于大腦中的認知范疇的探究,委婉語在這里是作為認知概念存在的。但是,當語言被用于描述復雜世界時,所有的認知概念都是通過語言形式來傳達的。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語義范疇是通過語言形式來構建認知范疇的,這使得語義范疇與認知范疇有著相同的結構。認知語義學認為,語義范疇屬于原型范疇,決定其成員的不是成員充分必要的內(nèi)在屬性,而是家族相似性,其義項成員地位不等,有中心典型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其中心義項即原型義項是人們最先認知的意義;語義范疇圍繞原型義項向外(高層次或低層次)擴展,形成放射狀結構;而邊緣義項則因缺乏完形結構或突顯個別屬性,抽象程度不斷提高。
拿“笑”為例。以下是“笑”這個語義范疇的語義特點:(1)人的一種能力;(2)臉上的一種表情;(3)嘴角上揚伴有笑聲;(4)由心而發(fā)開心的;(5)以自然的方式?!拔⑿Α?、“大笑”滿足以上所有特點,他們無疑是“笑”這個語義范疇中的原型義項;而就“冷笑”這一義項而言,它與“笑”這個語義范疇的特點有相似性,無疑是這個范疇中的成員,但卻不符合“由心而發(fā)開心的”和“以自然的方式”這兩個特點,所以“冷笑”被認為是“笑”這個語義范疇中的邊緣性義項。
可見,語義范疇屬于原型范疇,決定其成員的不是成員充分必要的內(nèi)在屬性,而是家族相似性。其義項成員地位不等,有中心典型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以此為理論基礎,我們能夠輕松觀察到,禁忌語和委婉語處在同一個認知范疇中,分別是語義范疇中的原型義項和邊緣義項。
比如說,“needy”作為一個委婉語來替代“poor”這一直截了當?shù)谋磉_。從原型范疇觀的角度看,"poor"是原型義項,與屬于邊緣義項的“needy”處在同一個認知范疇之中。“poor”這一原型應該包括以下這些語義特征:(1)has little money;(2)live in shabby house;(3)wear shabby clothes;(4)can't enjoy some privileges;(5)the poor man is unlucky and unhappy。這些都是單詞“poor”代表的認知范疇中最典型的特點?;谖覀兊慕?jīng)驗,我們傾向于把這些特點看做是消極的、負面的,因為這些特點容易給我們帶來不愉快的感覺。“poor”無疑是這個認知范疇中的原型義項,因為它擁有以上所有的典型語義特點。雖然“needy”并未涵蓋上面所有的語義特點,但卻和“poor”擁有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所以“need”算是“poor”這一語義范疇的成員,但只是邊緣性成員。
另外一個證據(jù)可以用來進一步說明"poor"和"needy"之間的關系。Anderson對Rosch的實驗進行評價時說:“一個范疇中的典型成員在感知識別上占優(yōu)勢?!边@里的優(yōu)勢指的是原型成員擁有的認知突顯性,這種突顯性使得它們在范疇中擁有高地位。正是由于這種突顯性,“原型最容易被記住和想起,對其進行概念化時,也最接近于人們的期望和預測。從原型成員到邊緣性成員,這種突顯性逐步減弱?!彼?,“poor”作為禁忌語(原型義項)突顯性高,容易被人們感知。而“needy”作為委婉語(邊緣成員)突顯性較低,模糊性較大,使得人們領會它的難度較大,這使得聽話者很難把所聽語言與其所代表的禁忌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
居于范疇中邊緣地位的“needy”指具備原型成員“poor”的部分語義特性,但這部分相似性就是該范疇的家族相似性?!皀eedy”的語義特征有如下幾點:(1)being in need of something;(2)having little money;(3)the needy man is unhappy and unlucky;(4)can't enjoy some privileges。關于這里講到的特點,原型范疇理論認為,一個范疇中的原型成員與其他范疇中的成員相似特點少,而一范疇中的邊緣性成員則與其他范疇中的成員擁有較多相同特點。這就說明一個范疇中越邊緣的成員與這個范疇的聯(lián)系越小。從“poor”和“needy”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與“poor”相比,“needy”更加朝別的范疇“傾斜”,因為“being in need of something”除了可能需要錢,也可能是需要別的一些東西,所以“needy”是這個范疇中模糊性較強的一個邊緣性成員。那么,如何理解“'needy'更加朝別的范疇‘傾斜’”這句話呢?看以看到,該認知范疇中的原型成員的典型特點在“needy”的語義特點中缺失了。缺失 的 特 點 包 括 :(1)living in shabby house;(2)wearing shabby clothes。同時一個新的特點產(chǎn)生了,即“being in need of something”出現(xiàn)在了“needy”的特點當中。正是這種原型特點的消失和新的非典型特點的出現(xiàn)使“needy”成為該認知范疇中的邊緣成員。
從這個“poor”與“needy”的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三點關于委婉語的特點:
(1)禁忌語作為原型,其突顯性高,而委婉語作為邊緣性成員,其突顯性大大降低。委婉語的突顯性差,模糊性大,使得人們領會它的難度較大,這就使得語言形式與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間的距離拉大,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
(2)與禁忌語(原型義項)相比,委婉語(邊緣性義項)與該范疇的聯(lián)系較小,并且更加朝其他范疇“傾斜”。
(3)委婉語的運用使禁忌語(原型義項)的一些典型特點消失,并產(chǎn)生新的非典型的特征。對這句話的深入理解為:“從意義上來說,對禁忌語的委婉,實質上是原型義項向邊緣義項的轉移或演變?!?/p>
再舉一例解釋上述論斷。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中,當人們形容一個女人“胖”(fat)時,往往出于禮貌使用委婉語“豐滿”(plump)一詞。根據(jù)原型范疇理論,“胖”是該范疇的原型義項,其語義特點包括以下幾點:(1)人體含脂肪多;(2)體重大;(3)體重與身高比例失調;(4)外形難看,沒有吸引力。而“豐滿”作為該范疇的邊緣義項,語義特點包括:(1)身上脂肪量較高;(2)身材飽滿;(3)體重較大;(4)外形迷人。從“胖”和“豐滿”的語義特點來看,“豐滿”雖然并未滿足“胖”的所有語義特點,但卻具有家族相似性,如(1)脂肪量較高、(2)體重較大等。正是由于家族相似性的存在,“胖”和“豐滿”屬于同一認知范疇之內(nèi),與處于中心地位的“胖”相比,“豐滿”屬于該范疇的邊緣性成員??梢?,“胖”的突顯性很高,人們一聽到它,就很容易引發(fā)由其產(chǎn)生的不開心的感覺;而“豐滿”作為邊緣性成員,其突顯性大大降低,模糊性增大,使得這一語言形式與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胖”間的距離拉大,不易被人們感知,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豐滿”一詞委婉語使“胖”這一禁忌語中的“體重與身高比例失調”和“外形難看,沒有吸引力”等典型特點消失,并且增添了“外形迷人”這一新的非典型特點。與“胖”相比,“豐滿”似乎與該范疇的聯(lián)系較小,并且更加朝其他范疇“傾斜”,從而最終達到委婉的效果。
委婉語具有多變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一個委婉語剛產(chǎn)生的時候,能很好地發(fā)揮對禁忌語的替代功能,但當這個委婉語用的過頻、過久,它就會逐漸失去其委婉性,變成新的禁忌語。這時,它又需要尋找新的語言形式來替代它。因此,從歷時的角度看,“委婉語處于不斷的‘創(chuàng)造——廢棄——創(chuàng)造’這一動態(tài)過程中”。用原型范疇理論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就是:處于范疇邊緣的某委婉語,由于使用頻率增加,認知地位也隨之逐步提高,向處于范疇中心的典型成員靠攏并逐漸取得典型成員的資格,成為新的禁忌語。下面舉例分析:
在由“性交”及其委婉語建構的范疇內(nèi),“做愛”一開始作為委婉語使用,是能夠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但在當今社會,“做愛”一詞在口頭、影視和文學作品中被長期地、頻繁地使用,導致其意義逐漸清晰,失去了其模糊性和委婉性,使得“做愛”一詞似乎成為了新的禁忌語。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新的委婉語來替代,如“房事”、“云雨”等。但是這些新產(chǎn)生的委婉語還是有可能因為長期的高頻率的使用而成為新的禁忌語。
而與此恰好相反的是:一個范疇的中心典型成員也可能逐漸被邊緣化,并最終變?yōu)榉堑湫统蓡T。有個美國幽默作家曾列出一大串“懷孕”用于在英語中不同年代的表達形式:
(1)She has cancelled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1856)
(2)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1880)
(3)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1895)
(4)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s.(1910)
(5)She is in a family way.(920)
(6)She is expecting.(1935)
(7)She is pregnant.(1956)
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到人們最初對“懷孕”一詞是難以啟齒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所用詞句越來越短,意思越來越明了,最后干脆直截了當?shù)卣f出。這是一個范疇中心典型成員逐漸被邊緣化,并最終變?yōu)榉堑湫统蓡T的過程。引發(fā)該過程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由于時代的變遷所引起的認知主體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變化。
基于以上論述,從原型范疇理論的角度對委婉語分析的要點如下:
(1)禁忌語屬于范疇中的原型義項,而委婉語屬于邊緣義項;
(2)是家庭相似性使禁忌語和委婉語位于同一認知語義范疇中的;
(3)委婉語的生成機制是:使禁忌語(原型義項)中的典型特點缺失,并增添新的非典型的特點,從而形成委婉語;
(4)禁忌語(原型義項)的突顯性強,容易被感知,而委婉語(邊緣性義項)突顯性較弱,模糊性較大,不易感知,所以使得語言形式與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間的距離拉大,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
原型范疇理論對委婉語的變化和發(fā)展趨勢也具有解釋力。比如,處于范疇邊緣的某委婉語,由于使用頻率增加,認知地位也隨之逐步提高,向處于范疇中心的典型成員靠攏并逐漸取得典型成員的資格,成為新的禁忌語。然而處于范疇中心的禁忌語有時會逐漸被邊緣化,并最終變?yōu)槲裾Z。
當然,語言禁忌現(xiàn)象和委婉語現(xiàn)象是一種極其復雜、神秘而又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它的形成和作用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僅僅從語義范疇的原型理論來研究肯定是不夠的。本文的論述也并非面面俱到,比如說在談及委婉語變化發(fā)展趨勢中,關于有些委婉語朝禁忌語轉變和一些禁忌語向委婉語發(fā)展的這些現(xiàn)象時,這些轉變內(nèi)在和深層次的原因并未深入論述;再比如特定的認知語境會取消禁忌語禁忌性的問題在本文中也未被提及。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探索。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馮奇.認知語言學與修辭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3]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劉旭清,文旭.新編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5]孫亞.語用和認知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江天方.禁忌語,委婉語和詞的聯(lián)想意義[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1).
[7]鄒智勇.語義范疇的認知語言學詮釋[J].外語學刊,2000,(3).
[8]王永忠.范疇理論和委婉語的認知理據(jù)[J].外國語言文學,2003,(76).
[9]姚保振.原型范疇理論在禁忌語研究中的應用[J].綏化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