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磊
1919年9月至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標志著李大釗信仰的根本轉(zhuǎn)變,成為中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者。這篇文章應該說是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和分析馬克思學說的開山之作。
1920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談政治》這篇文章,文章就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幾個問題做了詳盡的闡述,表明他“最近對于政治的見解”?!拔逅摹敝箨惇毿愕乃枷氚l(fā)生的變化是很大的,對國家、對改造社會的手段、對未來社會的制度的看法都根本不同于五四前,文章被史學界認為《談政治》是此次變化的重要標志。
文章力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這個角度出發(fā),以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和陳獨秀的《談政治》為例系統(tǒng)的對這一階段進行研究。
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指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是一個有機的體系,分為歷史論、經(jīng)濟論和政策論,唯物史觀是基礎?!半x了他的特有的史觀,去考他的社會主義,簡直的是不可能。”從1919年到1921年李大釗采用各種思想論戰(zhàn),創(chuàng)立革命團體和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程等方式,從行動上對唯物史觀進行了傳播。李大釗在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同時首次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進行了初步的提示。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有“適應實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李大釗強調(diào)必須重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怎樣運用于中國今日政治經(jīng)濟情形”的思考。
《談政治》一文的發(fā)表,把國家的出現(xiàn)和強權(quán)聯(lián)系起來認為“若是沒有強權(quán)便沒有法律,沒有法律還有什么政治國家呢?”《談政治》一文的發(fā)表之后可以看出陳獨秀的國家思想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從抽象的國家到階級性的國家,從贊美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到主張建立勞動階級專政,從不情愿階級斗爭到鼓吹革命和暴力?!墩務巍穼嶋H上代表著五四時期一代先進分子的覺醒,促使他們的世界觀發(fā)生根本轉(zhuǎn)變,其起點就是對倫理革命的否定。
李大釗最大的特點在于他樹立了堅定的唯物史觀,充分的相信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偉大的作用,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只能在人民本身的性質(zhì)中去尋”,正是由于這種認識,李大釗強調(diào)理論聯(lián)系實際,積極投身到人民中去。五四運動以前,李大釗就在工人中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積極引導知識分子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jié)合,并且堅定信念一直為之而努力。
陳獨秀的世界觀中還殘留著許多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沒能完全克服英雄史觀的影響,雖然他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但他認為“群眾心理都是盲目的,無論怎樣大的科學家,一旦置身群眾便失了理性”等等,這種輕視人民群眾的思想說明陳獨秀并沒有完全掌握唯物史觀。陳獨秀并沒有很好的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對中國的社會性質(zhì),對象和任務都做了錯誤的論斷,從而導致了他的“二次革命論觀點”,這說明陳當時對于馬克思主義認識還很不全面。
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不僅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說和經(jīng)濟論,而且還強調(diào)指出了階級斗爭的重要作用。這說明,李大釗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是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需要出發(fā)的。正因為李大釗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不懈的研究和宣傳,才使中國人民逐漸認識并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
陳獨秀是二十世紀中國第—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全今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而且仍然是中國在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發(fā)生那么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
總之,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全面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開山之作,成為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主要標志。陳獨秀的《談政治》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第一篇章。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綱領,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揭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序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指引著中國革命走向社會主義航道。
[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2]李大釗文集(第二卷).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大釗文集(第二卷).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