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朝鮮族上元節(jié)習俗折射民族崇拜月亮心理

2011-08-15 00:43:40金光敏
群文天地 2011年23期
關鍵詞:正月十五朝鮮族習俗

■ 金光敏

史載,遠古時期開始,朝鮮族最崇拜的有三神,那就是上天、太陽和月亮,這種崇拜心理是以農業(yè)為本的農耕社會更是與月亮的存在息息相關。朝鮮族“上元節(jié)”,與漢族的元宵節(jié)相同,是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又稱正月十五節(jié)。朝鮮族過上元節(jié),起源于古代朝鮮族對月亮的崇拜。朝鮮族先人對每日普照萬物的太陽心懷感激之情,對每月升起來的圓月亮(滿月)特別崇敬,尤其是因為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新年的第一個圓月亮,覺得特別神奇,最亮、最圓,叫它“大月亮”,把正月十五日叫“大十五”。根據朝鮮族先人的《律歷書》,他們把農歷正月視為人與神、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日子,當作籌劃全年、祈祝一年的神圣的開始。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jié)的說法來自道家所說的“三元”之一,“上元”指的是正月十五日,“中元”指的是七月十五日,“下元”指的是十月十五日。另外,在使用農歷的傳統(tǒng)社會里,尤其是正月十五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以農業(yè)為本的農耕社會,月亮是豐饒和生命的象征,把一年當中形成最大滿月的正月十五日當成是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所以人們在滿月當空的夜晚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舉行慶典,并逐漸儀式化,傳承至今。據朝鮮族古書《農家十二月俗詩》以及《農家月令歌》、《海東竹枝》等古文獻記載,“正月十五傍晚時分,舉著火把登高處迎月亮叫做望月,最先看到月亮的人運氣好。”隨之,充滿生機的一些民間習俗應運而生,生活在東北各地的朝鮮族至今還比較完整地保留著上元節(jié)許多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

正月十五的清晨,天還沒有大亮,朝鮮族婦女只要聽到第一聲雞鳴,就爭先恐后頭頂著水罐到井水或泉邊挑福水。她們到井水或泉水邊之后,用瓢把映在水面的圓月打上來,小心翼翼地裝在水罐里,然后挑回自己的家。她們認為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珍貴而神圣的“龍蛋”。如果誰能最早把“龍蛋”取回自己的家,當年種莊稼就能喜獲豐收,保全家平安幸福,這里不難看出朝鮮族對月亮的崇拜心理,尤其對新年第一個大月亮的期望。

上元節(jié)清晨起來,村里的小孩子們一見面就呼喚對方的名字,然后喊“買走我的酷暑吧!”,認為誰先說出這句話,誰就會在當年夏季免遭酷暑之苦,用所謂賣酷暑來達到整個夏季無病的愿望。

喝“聰耳酒”,也是上元節(jié)里不可缺少的習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酒,以祝耳聰,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聰耳酒”。至于“聰耳酒”,男尊女卑的古時候,女人也可以喝上一口,目的在于耳聰。不僅是因為喝上它就能夠聰耳,還有其他的“神效”,那就是成年人喝上它就能每天都聽到好消息;孩子們喝上它就能聽長輩人的勸導,不走邪路走正道。這一習俗中蘊含著朝鮮族期盼心想事成、好事連連的美好心愿。

古時候,在這一天喜歡吃“藥飯”。據說這是從古代新羅時期風俗中流傳下來的?!渡淝佼嫛返墓适聜髡f,新羅年間的炤智王在正月十五那天早晨前往天泉亭,突然飛來一只烏鴉,告知王宮內將發(fā)生急變,于是避免了一場奸婦禍國之患。為了報答烏鴉就做了這種藥飯。隨著時代的變遷,風俗也在演變,“五谷飯”替代了“藥飯”。每逢正月十五,人們用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飯吃。這種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以祈求當年五福臨門、五谷豐收。

朝鮮族過上元節(jié)有吃核桃、栗子、榛子、松籽等堅果類食物的習俗。吃這些堅果類食物,不僅是因為營養(yǎng)成分高,還與朝鮮族語言中的“不長癬”諧音,為了保證全年的健康,至今保留著吃堅果類食物的習俗。上元節(jié)還有吃干菜的習俗,不但要吃,還要吃上九種干菜,那是因為朝鮮族把“九”認為是最吉利的數,主要有干蘑菇、干白菜、冬瓜干、干蘿卜葉、黃瓜干、茄子干、干蕨菜、蘿卜干、干辣椒葉等等。朝鮮族認為正月十五吃上以上干菜,就能保證夏季防中暑,一年四季不得病,所以稱之為“上元菜”。上元節(jié)里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喜歡用紫菜、生菜、白菜葉和山野菜包飯團,這個習慣叫作吃福飯卷。包福飯卷吃的目的顧名思義在于新的一年五福臨門,獲得莊稼好收成。除了上元節(jié),朝鮮族的餐桌上經常有包飯吃的上述菜,朝鮮族認為經常吃福飯卷,不僅包吃幸福,還能健康和長壽。

正月十五日,孩子們整日放風箏玩,與平時的風箏不同,風箏上寫上“厄鳶”或“厄”、“送厄”、“送厄迎?!钡仍~??斓桨頃r,孩子們剪斷或燒斷風箏繩,任其飄向遠方,謂之“放飛”,這個游戲叫作“放驅散厄運風箏”,意思是說過去的厄運隨斷線的風箏離自己遠去,好運即將來臨。

正月十五日下午,小伙子們到各家收取稻草,在村外空曠處搭建“月亮門”,當作是月亮的房子,蹲在周圍等候月亮升起。當金燦燦的月亮升起來后,就高喊“望月啦!”“望月啦!”,高高興興又蹦又跳歡騰起來,隨即人們紛紛跑向“月亮房”,第一個跑到“月亮房”跟前的人把“月亮房”點燃,意思就是陳舊不好的月亮已經燒掉,升起來的是嶄新的好月亮。村里的婦女們手拿月亮形狀的手鼓,跳迎月亮舞。月亮升起之前,每一位舞者以快節(jié)奏敲著手里的手鼓,等待月亮的升起。然后,男女老少圍繞著熊熊烈火,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盡情玩樂。

每月都可以見到十五的滿月,但正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當中最亮也是最大的月亮。朝鮮族民間傳說中有誰能最早看見新年第一個滿月,也就是正月十五的夜晚升起的月亮,當年就會交好運,小伙子能娶到好媳婦、已婚娶的就能抱上大胖兒子的說法,于是就形成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傍晚,男女老少不顧寒冷的天氣,舉著火把爭先恐后紛紛登上高處,盼望第一個滿月的升起。

正月十五日晚上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鮮族語言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踏橋的意思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往返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這樣踏橋一回,就可換來一年到頭腿不疼;繼續(xù)踏橋十二個來回,就能抵擋十二個月的厄運,帶來全年的健康和平安。

跳踩地神農樂舞是朝鮮族表現農耕生活歷史最久遠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獵活動,主要是為安慰地神家宅平安的民俗活動,后發(fā)展成為農事勞動中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踩地神舞主要是借助地神和天神的力量,驅趕惡鬼和雜鬼的邪氣,保佑家人和家宅平安的民俗活動,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參加踩地神農樂舞表演的成員一般都是本村村民,一般隊伍由十幾人或幾十人組成,大鑼、小鑼、大鼓、長鼓、嗩吶等農樂隊在前,后面是樂隊和頭戴太陽神、月亮神、土地神等各種面具的舞者。踩地神活動一般從正月初一開始跳到正月十五為止。其目的就是通過舞蹈既安慰地神和天神,還可以保佑家宅平安。

從上述的朝鮮族上元節(jié)民間傳統(tǒng)習俗和民間儀式中我們可以看出,朝鮮族對月亮的崇拜心理以及和天、地、人“三位一體”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

東北三省是朝鮮族聚居區(qū),流傳于這里的朝鮮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了一些變化,但比較完整地傳承了先祖?zhèn)兊墓?jié)日習俗和節(jié)日文化藝術,而且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還具有了鮮明的地域特征。東北地區(qū)朝鮮族上元節(jié)習俗,幾乎包括了中國朝鮮族上元節(jié)習俗的各種類型,而且以它獨有的、傳統(tǒng)的歷史特色,鮮明的地方特色,多彩的藝術特色,成為中國朝鮮族民族文化中一宗特別寶貴的遺產。它無論是民族信仰、民間習俗、民族心理、傳統(tǒng)飲食、節(jié)日競技比賽和民間游戲、節(jié)日民間歌舞活動等方面,還是從文化角度看,都是具有特殊價值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

東北地區(qū)朝鮮族上元節(jié)節(jié)日習俗,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民間的歌舞活動以及體育競技活動,可謂民間文化的搖籃。

猜你喜歡
正月十五朝鮮族習俗
正月十五夜
朝鮮族初中生閱讀動機的構成研究
跨界朝鮮族農樂的早期傳入、分布及發(fā)展研究
找不同
KORE A TOWN
正月十五吃元宵
習俗
處暑
清明
正月十五鬧元宵
平陆县| 宜都市| 广灵县| 朔州市| 武清区| 景洪市| 六安市| 贵南县| 潜江市| 南和县| 永州市| 仁布县| 育儿| 西林县| 巴林左旗| 德兴市| 成武县| 沅江市| 扶绥县| 黔江区| 横山县| 新津县| 营山县| 巨野县| 永安市| 呼伦贝尔市| 汝南县| 宜春市| 台州市| 麻阳| 临沂市| 乐都县| 太原市| 获嘉县| 会东县| 甘孜| 龙南县| 腾冲县| 岳普湖县| 抚松县|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