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敏
《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成一代之大觀?!盵1]以文為詩是宋詩的一大特色,它淵源于韓愈,至宋代,歐陽修開啟端倪,蘇東坡作了充分發(fā)揮。曾鞏是歐陽修的門生,創(chuàng)作上受歐陽修的影響較多,在宋詩散文化的道路上是作出了貢獻的。宋代是一個散文創(chuàng)作比較發(fā)達的時代,“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有六家屬于宋代,足見宋代散文的繁榮。曾鞏本身就是“八大家”之一,素以古文見稱,散文成就很高。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曾鞏以散文家的氣度、腕力來寫詩歌,因而使詩歌層次嚴謹,而又汪洋恣肆、波瀾起伏。在手法上,他注意到吸收散文的創(chuàng)作手法,用散文的章法、句式、語言來寫詩歌,因而詩歌具有散文化的傾向,讀來如散文般樸素、親切、流暢。
曾鞏詩歌的散文化傾向首先表現(xiàn)在借鑒了散文的章法來寫詩歌。而在散文的諸多章法中,曾詩最突出的就是運用鋪敘,即“賦”法。曾鞏的詩歌格外重視鋪敘。鋪敘的運用使得詩歌平易自然,樸實流暢。劉壎曾評價他的詩“故惟當以賦體觀之,即無憾矣”[2],就是說他的詩歌擅長鋪敘的特色。劉勰認為:“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3]朱熹也說“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盵4]可見所謂賦,就是鋪陳直敘。從詩經(jīng)時代開始,作詩就有“賦”法,運用鋪敘的方式來寫詩歌,可以擴大詩歌的容量,增加詩歌的深度,又可以使詩歌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概括力。前面我們講曾鞏的很多詩歌恰當?shù)剡\用了比興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其實,在曾鞏所有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用“賦”的詩歌遠比他用比、興的詩歌多。而且,曾鞏在運用“賦”法上相當熟練,絕大部分的詩歌都運用到了“賦”法,鋪敘成為曾鞏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
曾鞏詩歌對于“賦”的重視,跟當時學術(shù)風氣有關(guān),劉壎所言:“宋人詩體多尚賦”,可見“尚賦”是宋代詩人的一種整體傾向,曾鞏作為其中的一員,自然具備了這個時代的共同的特點。除風氣之外,曾鞏對鋪敘的重視還和他的詩歌題材有關(guān),因為他總是以時事、政治、社會生活、歷史、山水景物等作為詩歌的題材,而這些題材要想表達的清楚,描述的細致,必然要求詩歌容量大,單用比興是無法滿足的,只有詳盡的鋪陳才能完成這個任務(wù)。另外,宋詩中好議論的特點在曾鞏的詩歌中表現(xiàn)也比較明顯,而詩歌中大量的議論,也必須依靠鋪敘的手法來完成。
下面舉出曾鞏詩歌中運用鋪敘比較成功的例子來分析一下,首先來看一首以描寫為主的詩歌《雪詠》:“雪花好潔白,不待詠說知。區(qū)區(qū)取相似,今古同一辭。薛能比眾作,小去筆墨畦。誰能出千載,為雪立傳碑。四座且勿歌,聽我白雪詩。天地于降雪,其功大艱難。去年暖風日,冬在春已還。山屏盡深碧,危溜聲亦潺。草萌各已動,梅花開最繁。爐火殆可謝,衣絮誰復言。推排臘已過,一變天更寒。飄風動木石,激射難出關(guān)。深房擁高燎,領(lǐng)肘曾不溫。仰視云壓疊,垂欲藉屋山。元氣不復呵,飛鳥折羽翰。誰排河漢流,欲墮莽蒼間。道為黑風遮,凝凍無住著。紛紛成片縷,六出非刻削。初時漏余滴,雜雨猶可惡。迤邐縱飛灑,熊狀不可名?;蛳∪粲写?,或密似李索。或弱久宛轉(zhuǎn),或狂自軒騰。群來信汗漫,孤飄亦零丁。屋角初漸斑,瓦溝忽皆平。坳漥一已滿,茅茨壓將傾。樹木遍封裹,岡山助崢嶸。階除斷纖穢,池臺有余清。流塵寂已掩,物象窅皆明。廚煙或中鑱,里表仍孤擎。長街隱缺甃,荒城混觚棱。沙水渺相合,扁舟在圖屏。啄草鳥雀蹤,篆字貴縱橫。頓驚宇宙內(nèi),侈麗皆天成。引望誰倚樓,秀色亂目睛。永懷衡門士,辛苦守六經(jīng)。山藜不充腹,筆硯久已冰。柔茵坐中堂,誰問公與卿。世事泊無意,燭換猶飛觥。文犀壓朱箔,陽春謝秦箏。所處殊處所,苦樂固異情。誰致此不齊,上天意何營。蒼蒼不可問,奕奕灑未停。明晨起相處,寒日已滿窗。井甃破圓素,砌苔還故蒼。萬物去覆冒,顏色皆復常。融為大田水,其流日滂滂。方塘接深甽,澄徹碧玉光。豈惟癘疫消,庶驗百谷祥。愿彼守經(jīng)士,幸可繼糗糧。憂民既非職,空致新詩章”。
這首詩長達一百韻,可謂極盡鋪敘之能事。全詩從天功降雪、為雪立傳碑開篇,運用大量的篇幅鋪敘描寫雪景,然后由雪天想到貧富懸殊,通過議論贊美了雪給貧苦百姓帶來的安慰與希望。詩中篇幅最大的部分是詠雪,曾鞏脫去前人寫雪一般常用的比喻手法,除了兩處比喻外,其余都是在鋪敘、展衍,盡情地描摹物象。如“或稀若有待,或密似李索?;蛉蹙猛疝D(zhuǎn),或狂自軒騰?!泵鑼懷┗ǖ臅r疏時密,時緊時慢,隨風大小飄飛的情景,雖是鋪敘,也照樣寫盡了雪花情態(tài),形象而生動。以上是一首以描寫見長的曾鞏詩歌,他的以記敘、議論為主的詩歌也大都運用鋪敘的手法,而且非常成功,如《讀書》,在這首詩里,曾鞏回憶了他青年求學、奔走四方、父死他鄉(xiāng)、扶櫬南歸等往事,通過對這些事件的層層鋪敘,展現(xiàn)了詩人的形象和品格。他那羸弱的病體,凄惶的神情,求學的堅強意志,都從詩中生動的體現(xiàn)出來。曾鞏重視鋪敘的古體詩特別的多,如《游麻姑山》《游金山寺》《追租》《胡使》《邊將》等詩歌都是運用鋪敘的手法。曾鞏詩歌中的這種鋪敘,很明顯地受了散文和辭賦的影響,表現(xiàn)出散文化的傾向。
不單單曾鞏的古體詩愛用鋪敘,就是近體詩也大多吸收了散文的筆法,以鋪敘見長。曾鞏的詩歌章法上還極少變幻,往往平直敘寫,結(jié)構(gòu)單一,層次脈絡(luò)清楚,連貫性強,跳躍不大。方東樹說:“嘗論南豐字句極奇,而少鼓蕩之氣,又篇法少變幻,斷斬、逆折、頓挫無兀傲起落,故不及杜韓?!盵5]說的就是曾鞏詩歌少變幻的特點。前面我們舉了兩首曾鞏的詠雪詩,其實《曾鞏集》中還有四首詠雪的詩歌。其中兩首詠雪的古體,一首詠雪的七律和一首五言排律。這六首詩雖然體裁不同,但在寫法和章法上卻有共同之處。都是采取對客觀物象進行描摹的手法,都是層層鋪敘,先寫雪的形狀和大雪紛飛的場景,再寫雪給人們帶來的感受,最后發(fā)表一通議論。章法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結(jié)構(gòu)上也沒有什么大的跳躍,平平寫來,如散文般敘寫詳盡,層次井然。其他的詩歌也顯示出這樣的章法特點。在章法上和前面幾首一樣,都是先層層鋪敘,描摹渲染,然后雜以議論和感嘆。還有以敘事為主的詩歌,也多采用這種章法。這種章法正是古文所經(jīng)常采用的,雖然這樣的章法平平,無變化,使詩歌顯得千篇一律,但是由于詩歌反復的鋪敘,層層的描摹,在敘述事件、描摹事物方面卻可以做到精細入微。另外,吸收古文章法對豐富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也是一條新的途徑。
總之,曾鞏詩歌的散文化傾向還是比較明顯的,這種散文化傾向給人一種行云流水、收縱自如的感覺,使詩歌波瀾起伏、自然流暢。曾鞏作為北宋初期的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能夠另辟蹊徑,在詩歌散文化的道路上自覺探索,對于宋詩散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這種開疆拓土之功是不應(yīng)該被忽略的。
[1]趙翼.甌北詩話:卷五[M].霍松林、胡主佑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劉壎.隱居通義: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劉勰.文心雕龍今譯[M].周振甫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朱熹集注.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M].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