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惠華
(福建省順昌縣科技情報研究所,順昌 353200)
竹蓀又名竹參、竹萼、竹松、網紗菌、仙人籠、鬼打傘、僧笠蕈,學名Dictyophora indusiata,屬鬼筆目、鬼筆科。英文名Veiled lady mushroom,Netted stinkhorn。竹蓀是我國珍貴食用菌,譽為真菌皇后,歷史上列為宮廷貢品,現代是國宴名菜,較長時期內靠野生采集,產量極為稀少。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福建古田縣菇農試驗成功大田生料栽培棘托長裙竹蓀,取得突破性進展并迅速推廣。順昌縣竹蓀栽培發(fā)展較快,近年全縣栽培面積達667公頃 (1萬畝),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94%,產值超億元,成為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經濟來源,其技術輻射周邊地區(qū)。2008年5月,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授予順昌縣 “中國竹蓀之鄉(xiāng)”榮譽。“順昌竹蓀”也注冊為地理保護標志。
竹蓀產地主要利用農田栽培,但第一年栽培竹蓀之后,第二年原地連作,會出現竹蓀產量減少40%,產品質量明顯下降的情況。菇農只好年年換新田地栽種,產生諸多麻煩。而順昌山地多、糧田少,隨著栽培年數的不斷增加,連續(xù)換地形成缺地現象。不少菇農只好跨出縣門,到外縣外省找地發(fā)展,引起竹蓀產業(yè)轉移。這個問題不僅順昌縣如此,整個閩北竹蓀產區(qū)皆不例外。
順昌縣科技局認為探索竹蓀連作地低產劣質的原因,關系到竹蓀產業(yè)的穩(wěn)定性,是山區(qū)民生大事。在福建省科技廳的支持下,作為一個重大專題研究項目,組織專家深入調查,運用國際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管理體系及功能,進行查找危害分析。
2.1 連作土壤對竹蓀產量的影響 現有栽培竹蓀主要是利用水稻收成后的田地,據田地抽樣耕作層營養(yǎng)成分測定結果 (表1),栽培竹蓀后有機質增加幅度為49%,主要是竹蓀栽培的培養(yǎng)料堆積,被菌絲分解后的剩余物,使有機質含量增加;鐵、堿解氮略有提高;而速效鉀、磷、硼變化很小;pH酸性增大0.6。上述資料表明:連作地土壤影響竹蓀減產的因素可以排除。
2.2 竹蓀產后殘存有害物 查找竹蓀采收后產地的殘存,發(fā)現有病原微生物及害蟲10種 (表2)。
2.3 產地質變帶來環(huán)境惡化 原產地由于竹蓀菌絲分泌胞外氧化酶,培養(yǎng)料被降解后,在基物中殘留有害氣體;竹蓀栽培過程中施用較多的化肥影響土壤透氣性;由于有害微生物潛伏對土壤中原有的有益微生物形成拮抗作用,使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病蟲源基數逐年增長,導致產地土壤環(huán)境惡化,病蟲害指數增加,竹蓀菌絲降解吸收養(yǎng)分能力降低,從菇蕾到子實體生長過程受到危害,從而引起產量降低,產品質量變劣,等級下降,效益受損。
表1 竹蓀栽培前后田地的土壤營養(yǎng)成分測定結果
表2 竹蓀采收后產地殘留主要危害分析 (HA)
明確竹蓀產地連作低產劣質的主要原因后,我們運用HACCP研究關鍵控制點 (CCP)及技術措施,以解決其連作危害問題。
3.1 關鍵控制點及防害措施 針對連作地的危害分析,對竹蓀生產關鍵控制點 (CCP)采取相應的預防技術措施。其中包括實行 “菇稻輪作”,采取種植竹蓀采收后,種植二季水稻,或頭年種植竹蓀,第二年種植水稻,以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降解原產地殘留物和消滅病菌、害蟲,具體措施詳見表3。
3.2 連作地穩(wěn)產技術與程控限值 為了確保連作地產量穩(wěn)定和產品質量提高,按照HACCP體系,以竹蓀生產技術規(guī)范及國家或農業(yè)行業(yè)標準為依據,制定關鍵限值 (CL),見表4。
3.3 敢于開拓普及推廣應用 竹蓀產地連作是竹蓀栽培技術上的又一個研發(fā)創(chuàng)新。由于20多年來,“只有新地才能種好竹蓀”的說法在菇農頭腦中已形成一個定式,因此首先是要更新理念,通過試驗點現場觀摩,讓菇農眼見為實,促使理念轉變,接受新技術。
表3 竹蓀產地連作關鍵控制點 (CCP)的預防措施
表4 竹蓀連作地穩(wěn)產保質實施程控的內容與限值 (CL)
認真總結試驗點示范經驗,編印有論點論據及實踐經驗的實用技術資料;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咨詢會,請專家授課,把新技術、新工藝、新措施,盡快傳播到菇農中,使更多菇農更快接受并推廣應用,促進竹蓀產業(yè)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
[1]徐崇敬.英日漢食用菌詞典 [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黃年來.中國食用菌百科[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3.
[3]林志彬.中國食藥用菌學 (六十八章竹蓀)[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4]丁湖廣,等.真菌皇后一竹蓀制種與栽培新技術[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2.
[5]高益槐.竹蓀及高產栽培技術 [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
[6]張甫安,等.中國竹蓀馴化栽培大觀[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2.
[7]吳 勇,等.竹蓀栽培與加工 [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7.
[8]丁湖廣.草生菌高效栽培技術問答(五、竹蓀).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9]丁湖廣.農林下腳料露天生料仿生栽培竹蓀[J].西南園藝,200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