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蘭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力求讓生活走進課堂——使語文教學體現(xiàn)“生活化”,讓語文走進生活——使學生生活具有“語文味”。
讓生活走進課堂——使語文教學體現(xiàn)“生活化”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整個教學始終封閉在課堂之中,加上學生生活圈子狹窄,生活閱歷貧乏,因而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索然,語文能力低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就曾多次呼吁:“要變語文教學的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fā)語文教育的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要達到這一理想的境界,就必須在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內容和時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來教育”,使語文教學“生活化”。
所謂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學中,讓語文教學向社會延伸,讓社會生活進入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活的活力和時代的氣息。
1.實現(xiàn)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
語文課堂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尋求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活的內容和時代的“活水”。在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課文為學生打開了生活知識的寶庫。教師應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如,教學《陳毅探母》一課:
師:課文第二段中,哪句話能表現(xiàn)陳毅元帥迫切見到母親的心情呢?
生:“一進家門,陳毅就來到母親床前,拉著她的手,細心地詢問病情?!彼换氐郊?,就先去看母親,可以看出他很著急,很關心母親。
師:如果我們把這一句改成“回到家,陳毅來到母親床前,拉著她的手,細心地詢問病情。”這樣行嗎?為什么?
生:不行。這樣就不能表現(xiàn)他迫切的心情了。
師:“一……就……”這個句式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陳毅見母親的急切心情。請大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用“一……就……”說一句話好嗎?
生:我一回到家,就馬上寫作業(yè)。
生:我一聽見上課鈴響,就趕緊跑進教室。
學生由自己的生活經驗,真切地體會到“一……就……”時間之短、動作之快,進而感受到陳毅元帥對母親的深沉的愛。這樣的教學,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
2.實現(xiàn)拓展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币虼耍處煴仨氈塾趯W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能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或者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如,在學習了《大自然的文字》后,一位學生這樣寫到:我可以根據(jù)樹根的橫截面知道這棵樹的年齡。年輪的圈數(shù)就是樹的歲數(shù)。另外,還能根據(jù)這些年輪判斷方向——年輪較稀疏的一邊是南方,較密集的一邊是北方。這樣,我們在大森林里就不會迷失方向了。
讓語文走進生活——使學生生活具有“語文味”
語文知識的社會性決定了語文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學生除了在語文課上學語文、用語文外,更多的則是在課外學、課外用。
1.賦予校園生活以“語文味”
學校是專門的教書育人的場所。它在育人方面有著許多獨特的優(yōu)勢。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賦予文學社團、校報板報、紅領巾廣播站、讀書節(jié)等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以濃郁的“語文味”,使他們的語文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有效提升。
2.賦予家庭生活以“語文味”
筆者曾到一位學生家走訪。一進門,發(fā)現(xiàn)一家三口正圍繞著外面的春雨吟誦古詩呢。孩子搖頭晃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卑职謩t應聲朗誦:“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倍鴭寢屢膊桓事浜螅骸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覀儜撟プ∵@一有利時機,引導學生家長賦予家庭生活以“語文味”,讓他們抓住聽廣播、看報、看電視、接待客人等機會幫助孩子學習語文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3.賦予社會生活以“語文味”
社會生活中,商家廠家的廣告語言精練,含義深刻;形形色色的對聯(lián)對仗工整,富有韻味;影視人物的對話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挖掘、用好這些資源,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知識的積極性,更能培養(yǎng)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應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生活走進課堂——使語文教學“生活比”,讓語文走進生活——使學生生活具有“語文味”,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