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價格究竟高不高——這個似乎沒有結論的問題當然也包括古舊圖書在內了。自從拍賣取代古籍書店成為古舊圖書流通主渠道之后,古籍文獻的價格一路攀升。近兩年來,善本的價格扶搖直上,幾乎是翻跟斗似地上漲。
去年底,西泠印社首屆古籍拍賣,清乾隆雅雨堂精寫刻本、顧廣圻手校的《戰(zhàn)國策》1函4冊,以800多萬元成交;今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古籍善本專場中,元抄本《兩漢策要》十二卷16冊以4830萬元成交。
有人驚呼買家都瘋了,價格高得離譜,甚至懷疑背后商家操作;有人則冷靜地指出,與字畫等藝術品相比,古籍善本遠沒有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至少在民國時期,善本價格是超過字畫的。那么,這些創(chuàng)紀錄的成交價格究竟高不高,值不值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近20年的拍賣市場上,顧批本是首次出現,而上拍的元抄本《兩漢策要》是海內孤本;它們由名家遞藏、流傳有序,極具藝術代表性、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可謂物有所值。
眾所周知,由于《拍賣法》沒有規(guī)定拍賣公司保真的義務,造假的巨大利潤空間引人鋌而走險?,F在,大量贗品混珠于字畫瓷器的拍賣,已是不爭的事實,也由此引發(fā)了多起著名官司。好在因為造假的不易和成本過高,古籍善本的造假尚不多見。
古籍天價之后,對于一些有志于研究的收藏者來說,已覺囊中羞澀,無力競價;有的則利用下手早的存貨以藏養(yǎng)藏。更有人嘆,古籍收藏,文氣漸少而商氣日重矣!
如何看待古籍天價現象呢?那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古籍文獻的研究、保存、傳播。答案當然也是肯定的。不過,我們還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古籍天價之后,必然會引來更多的投資者和投機客,必然會有造假跟進,古籍的存世量是有限的。另外,經營者也可能進行商業(yè)運作,惡意串通,以假充真,以假成交的高價來搏眼球。
但是,古籍拍賣畢竟不是純粹的商業(yè)行為,它也是知識、眼力的比拼。這里面,專家的慧眼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古籍天價之后,我們呼吁專家能守住誠信的底線,進行公正而有良知的鑒定。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專家說,只有自己鑒定認為確實真的才會發(fā)表肯定意見,沒把握的、有爭議的也要如實相告。
投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偽專家“真”鑒定和真專家偽鑒定。如果古籍鑒定變成了人情鑒定、利益鑒定,那么,古籍拍賣市場就會變成“博傻”的戰(zhàn)場,大家賭誰是最后那個傻子——這一天會來嗎?
但愿是杞人之語,而提醒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