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中指出全國,2010屆大學畢業(yè)生讀研比例為6.7%,2010屆本科畢業(yè)生讀研比例比2009屆下降1.55%個百分點。2010屆大學畢業(yè)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為2479元,2010屆大學畢業(yè)生半年后的全國總體就業(yè)率為89.6%。
就業(yè)形勢的嚴峻,導致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收入差距在拉近。先就業(yè)還是先考研的問題,只要有就業(yè)壓力的存在,問題就會一直爭論下去。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學校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其中一種形式。如同物質投資一樣,人力資本投資的關鍵也是成本與收益的均衡。
考研,大學畢業(yè)生也許可以向左走。2010屆“211”院校畢業(yè)生的讀研比例為10.6%,比2009屆(11.9%)下降1.3個百分點;非“211”本科院校畢業(yè)生的讀研比例為5.9%,比2009屆(7.7%)下降1.8個百分點。提升學歷所中斷的就業(yè)并未給大學畢業(yè)生帶來明顯的收入劣勢,畢業(yè)時間短不能展示學歷提升帶來的更大的教育回報。
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也許可以向右走。但是,北大的畢業(yè)生先是有人賣豬肉,又被報道有人在賣糖葫蘆,加之如今大學生就業(yè)困難,薪水就目前的通貨膨脹而言似乎呈走低的趨勢。據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統(tǒng)計,全國2010屆大學畢業(yè)生半年后的月收入為2479元,雖然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取向、期望薪酬都不斷降低,但面對高物價,高成本的生活,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的處境,讓人憂心忡忡。
可見,我國大學畢業(yè)生人力資本投資的狀況存在問題,經過學者們的研究,測算出我國同世界各國相比,人力資本收益率總體水平低于世界水平,同類似收入水平國家相比,我國的總體收益率只有中低收入國家的1/4,并隨教育程度的提高,背離的程度趨向擴大。要如何分析和看待這些問題,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去改進問題?下面就運用人力資本理論的一些原理進行分析。
人力資本均衡理論認為“惟一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投資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因此,對人力資本投資和對待其他項目投資一樣,在人們打算進行這項投資時,都要估算一下成本和收益。
1.成本分析
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具體到教育方面,就是指一個人在教育期間所需支付的直接和間接成本之和,可分為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
社會成本可分為社會直接成本和社會間接成本。社會直接成本是指由國家或社會所直接承擔的教育費用,社會間接成本是由于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期間未能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機會損失。分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Si為社會直接成本,Ai為第i年對該類教育的投資。n為該類教育年限,Ni為第i年該類學生總人數。
其中,Sj為社會間接成本,Yi為第i年國民收入,Qi為第i年勞動人口數,n為16歲以上學生受該類教育的年限。
對個人來講,也可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記為Wz;間接成本,也即機會成本,記為Wj,由此可知:人力資本投資的完全成本C為:
C=Sz+Sj+Wz+Wj
2.收益分析
從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規(guī)律可以解釋,為什么考研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規(guī)律,就是當投資數量達到一定階段時,進行更多的投資時,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反而會下降。
圖1 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率曲線
圖1中,假設人力資本投資的內部收益率為r,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教育年限的增加,教育投資的內部報酬率呈遞減趨勢。這是因為:首先,人力資本投資滿足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性。教育年限的持續(xù)增加而導致邊際技能與知識水平的提高會變慢,來自教育的投資增加的邊際收益增長速度放慢,影響到不同層次教育的內部收益率;其次,邊際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長。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即機會成本)。初期的義務教育成本低,后期成本必然上升,且隨著教育時間的增加,即間接成本也會提高。受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期長短的影響。人的工作年限是一定的,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工作的時間越短,且勞動者的機會成本越高。
3.成本—效益模型
運用內部收益率求解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計算公式如下:
C、X分別表示人力資本投資直接和間接成本。
Yi和Xi表示接受過該類和上一類人力資本投資者的收益,n表示受過該類投資后的年限,r為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
根據這個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資料可以計算出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個人就可根據對投資與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繼續(xù)投資教育的決策。決策基本原則是,預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資本投資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則,人們就不愿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即受過16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不能低于受過15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否則,人們只進行15年教育投資,而不選擇16年教育投資。
從這個簡單的模型中,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如果符合以下條件,則參加學校教育與繼續(xù)接受教育的人數會增加:
(1)未來收益增加,也就是說個人收入對那些已經完成其學校教育的人來說增加了。
(2)直接成本或間接成本減少。比如政府增加對學校教育的財政補貼,學校降低學費等。
(3)市場利率降低。資本市場利率與人力資本收益率有負相關關系。內部收益率與市場利率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可見,當資本市場利率降低時,人力資本收益率就會增加。
(4)教育籌資變得容易,教育能夠吸引更多非教育機構的投資。比如,銀行能夠降低貸款的利率,讓家庭有困難的學生能夠得到低利率的助學貸款等。
在傳統(tǒng)的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較少被論及。但事實上,有投資就會有風險。人力資本市場包含許多資產,即各種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不僅與受教育的時間長度有關,而且與所受教育的種類有關。每個人選擇與其未來收入的風險和回報相匹配的資產來獲得最優(yōu)選擇。教育資產市場有幾個特征:第一,人力資本回報期長,投資一旦投入,就無法撤回。但是,一旦形成了人力資本,就是別人所無法復制的,資產的專用性會使人力資本的投資者得到別人無法復制的回報。第二,未來人力資本市場供需變化不確定,投資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如果太多的人選擇同一種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會使接受這種教育的畢業(yè)生的工資下降;反之則上升,只有當工資產生的終生收益相等時才會出現均衡的態(tài)勢。第三,投資收益具有很強的滯后性,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場環(huán)境等導致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不確定性增加。第四、生命風險。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將會下降,人力資本受益期也將隨之縮短,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則必須在更短的時期內得到補償。因此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也隨著主體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大。
1.改善工齡制度
工齡制度是中國特有的工資定價制度,然而,這種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工齡制度,就是工作年限越多的人,工資就越高,但卻沒有體現出教育水平的差異。固然,工作時間長,工作經驗豐富,能提高勞動生產力的熟練程度,提高工作的質量水平,但是這只是對簡單勞動,技術含量低下的情況下適用。在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這樣的工資制度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狀況,無法有效地體現人力資本的差異。這樣,就導致了人們對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所得到的預期收益率降低,從而使一部分人減少了人力資本投資數量。政府作為經濟的調節(jié)者,應該引導企業(yè)實行有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工資收入除了考慮工齡,也要綜合考察個人的能力與技能水平。
2.改革教育收費制度中不合理的收費,規(guī)范收費制度,加大對學校教育收費情況的監(jiān)督
“擇校費”也是中國教育中特有的產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教育收費制度的缺陷。還有各種不合理收費的現象,如“學雜費”比學費還貴。越來越昂貴的學費讓家長們和同學們望而卻步,但又無可奈何。擇校費具體收費價格由各省自行制定,但是在具體執(zhí)行中,卻成了一些學校亂收費的擋箭牌,物價部門很難查處,一是家長在投訴時投鼠忌器;二是學校收費非常隱蔽;三是一些學校擴大化地利用政策,千方百計違法收費,鉆法規(guī)的空子。
政府應該正視這一問題,盡快出臺有關學校教育費用的制度規(guī)定,加大對學校教育收費情況的監(jiān)督和調查,讓學生和家長可以“有法可依”,不讓缺德的學?!盁o法無天”。
3.加大對教育的補貼,真正落實到地方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軟肋”。就省屬院校而言,財政對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數量不但沒有逐年增加,反而逐年減少。2010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12年達到4%。
財政投入經費總量的不增加或微量增加,如果按在校學生人均財政投入經費計算是處于負增長狀態(tài)。這是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緊缺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致使高等學校教育亂收費的導火索,因此,國家應該在加大對教育的補貼的同時,要有效地落實到地方,才能保證學校有足夠的資金運行,而不必走歪路。
4.廣開教育籌資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從成本—效益模型得到的其中一個結論,就是如果教育籌資變得更容易,在教育經費充足的情況下,教育成本的降低就有了更大的可能,這樣,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多。
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部分也是取之于民,一味依賴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例如各種非教育機構、組織、個人,廣開教育籌資渠道,使學校的教育基礎建設得到完善,也可以增加師資質量和數量,減少學校收取不合理費用的投機行為。
5.引導銀行提供低利率的助學貸款
較低的市場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梢钥吹?,許多有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和出色的學習能力的同學,不是缺少繼續(xù)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心,而是缺少錢。助學貸款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樣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尚沒有工作收入的學生來說,低利率的助學貸款就是他們能夠繼續(xù)教育的希望之光。當然,助學貸款所帶來的信用問題,需要制度的規(guī)范化來改善。
1.明確學校經營的性質
之所以有這么多不合理收費的現象,除了教育經費不足外,還有學校自身投機的因素。學校,除了私立學校以外,都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yè)法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學校卻產生了投機的行為,使教育產生了教育的經濟外部性的問題,導致教育效率的低下。
2.提供更多形式的獎學金
絕大部分學校都已經有獎學金的獎勵制度。在中國,獎學金一般形式都是對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頒發(fā)獎金。更加全面的、完善的獎學金制度,可以增加人們對人力資本投入的偏好。具體形式可以參考國外的獎學金制度。
1.個人能力的理性分析
個體的能力具有差異性,這就決定了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差異性。有些人一味地追求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的模式,當遇到市場風險,研究生收入降低時,就被動地選擇就業(yè)。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未來市場是不確定的,勞動力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忽略自己的實際能力,完全依賴市場趨向,只會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因此,對于是否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以及采取何種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應該先從個人的能力、特點出發(fā),對自己的定位有一個理性的分析。
2.多做市場、專業(yè)等信息收集和甄別,盡可能降低信息不完全的影響
之前我們提到,人力資本的其中一個經濟學假設,就是有限理性,因為信息不對稱,人們不可能獲得完全信息,這就導致了在人力資本投資決策中會與現實情況出現偏差。要盡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完全的影響,主要就要多做信息的收集和甄別。例如,學生在選擇專業(yè)時,應該先了解市場趨向,并結合自身的情況決定,如果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yè),如果三四年后市場發(fā)生變化,同樣會令自己陷入兩難的困境。
3.調整心態(tài),從新出發(fā)
無論是考研,還是就業(yè),當中一定伴隨著困難。學生應做長期準備,調整心態(tài),大學生本身也應該變被動為主動,增加自己的社會價值,對個人的定位和能力作理性分析來決定自己以后的選擇;收集有關信息;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迎接人生未來的挑戰(zhàn)。
[1]貝克爾.人力資本—特別是關于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李忠民.人力資本—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一些問題的解釋.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66-69.
[3]西奧多·W·舒爾茨.1992.論人力資本投資.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