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娟 馬欽麗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金華市中醫(yī)院(浙江金華321017)
高熱(風熱表證)是門診最常見的小兒急癥之一,尤以3歲以內的嬰幼兒為高發(fā)群體。臨床一般采用解熱鎮(zhèn)痛藥口服、注射或直腸給藥、物理降溫等處理,但可能出現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且“治標不治本”藥物退熱作用不能持久。筆者近年來采用按摩加中藥飲護理高熱(風熱表證)患兒,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08年7月-2010年4月在浙江省金華市中醫(yī)院門診輸液室輸液治療的高熱(風熱表證)患兒1000例,發(fā)熱程度判斷參照《基礎護理學》[1]相關標準執(zhí)行,中醫(yī)風熱表證辨證分型參照文獻[2-3]進行,患者有如下證候:發(fā)熱、甚或高熱,微汗,微惡風寒,面赤,唇紅而干,口渴喜涼飲,咽喉腫痛,可有頭痛、鼻塞、咳嗽、咯黃痰,舌紅苔微黃、脈浮數,指紋浮而色紫、位于風關。排除外感風寒證、外感暑熱證、內傷發(fā)熱、時疫瘟毒所致的高熱患兒,已出現熱性驚厥或有癲癇、腦損傷等病史的患兒。剔除未按規(guī)定治療或護理、無法判斷效果或資料不全等影響效果及安全性判斷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0例,男性281例,女性219例;年齡1個月至6歲,平均2.72歲;體溫39.1~40.8℃(口溫,下同),平均 39.42℃。對照組 500 例,男性 278例,女性222例;年齡2個月至6歲,平均2.75歲;體溫39.1~41.5℃,平均39.42℃。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和護理對照組采用中西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的中西醫(yī)護理。(1)出汗護理:患兒高熱無汗時宜解衣或減衣,以利于散熱,用退熱藥后患兒往往出汗較多,甚至汗出淋漓,應認真觀察患兒的出汗量、面色、神情、活動情況和行為變化,及時用軟布或紙巾搽干汗液,及時更換汗?jié)竦囊挛?,避免汗出當風。(2)應用退熱藥的護理:應用安乃近注射液肌內注射時,應指導患兒的陪護者有效固定肌內注射部位,以防在注射的過程中發(fā)生折針、斷針等意外;直腸給藥時,應準確給藥,避免劑量不準、藥物未塞入直腸而脫出等情況發(fā)生;口服給藥時,應指導患兒的陪護者掌握給藥的時機、劑量和方法等。(3)靜脈輸液護理:準確遵醫(yī)囑給藥,根據患兒的體溫、年齡、出汗量、心肺功能狀況、等因素調節(jié)輸入滴速,一般以每分鐘20~40滴的速度為宜。加強巡視,及時排除輸液故障,及時發(fā)現患兒的病情變化,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確保輸液安全。(4)病情觀察:包括患兒在院輸液治療期間的病情觀察和患兒回家以后的病情觀察兩個方面,在院輸液治療期間的病情觀察主要由護理人員執(zhí)行,內容主要包括患兒的體溫、面色、唇色、呼吸、眼神、指紋、舌苔、脈象及是否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咽痛,并觀察兩便的量、顏色、次數和性狀等情況;伴有咳嗽的患兒應觀察咳嗽時是否伴有咯痰及痰的顏色、量和性狀,咯出痰液的難易程度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陪護者正確使用體溫計及體溫計的消毒和保管等事項,觀察患兒面色、唇色、呼吸、神色等病情變化的方法,需要及時送診就醫(yī)的指征等宣教內容。(5)飲食指導:患兒的消化功能較虛弱,護理人員要仔細向患兒的陪護者講解飲食宜忌事項,直到患兒的陪護者能復述為止,主食原則以清淡、易消化、多湯汁、富營養(yǎng)的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少量多餐,溫熱、新鮮。忌食辛辣、油膩、生冷不潔之品,伴有咳嗽的患兒忌食魚腥之品。輔食可予新鮮的水果制成水果羹食用,飲料類輔食和開水應溫熱飲服。忌食生冷的瓜果、飲料、辛辣的零食等,以防傷寒而加重病情或致使患兒反復高熱不退。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穴位按摩和內服中藥飲進行護理。(1)穴位選取、次數、手法等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體質及患兒患病的季節(jié)等因素確定;按摩以發(fā)熱時每日1次為宜,熱退即止為妥;主穴為平肝清肺70~300下,清或揉二扇門50~300下;伴有便秘或平素大便干結者加清大腸50~100下、運水入土10~30下,夏季可再加退六腑30~100下。需要注意的是,退六腑只能用于體質壯、發(fā)熱在40.0℃及以上者;伴有惡心、嘔吐加清胃30~70下,清、補脾土30~50下;伴有便溏、泄瀉加清、補大腸 50~100下,清補脾土30~100下,運土入水10~30下。浙江中部地區(qū)夏季和初秋季節(jié)外感風熱型高熱患兒多兼夾暑濕,可酌情加清天河水50~200下;午后、夜間高熱患兒可酌情加運八卦10~50下、揉小天心50~100下;秋季外感風熱型高熱患兒多兼挾燥邪,可酌情加補腎水10~20下、揉小天心50~100下。(2)中藥飲主要種類為西瓜飲:取新鮮西瓜內紅色或黃色的食用部分適量,加入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1~2min,根據患兒口味加入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取汁溫服。梨子飲:用于伴有咳嗽無痰和秋季高熱患兒,取新鮮梨洗凈去皮去核切成小塊,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1~2min,根據患兒口味加入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取汁溫服。蘆根飲:用于盛夏、初秋高熱患兒,取蘆根干品3~5g或鮮蘆根10g,加清水150~300mL(干品蘆根需先浸泡 30min),武火煮沸 5~10min,根據患兒口味加入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取汁溫服或溫涼內服。冬、春季節(jié)及初夏季節(jié)宜采用西瓜飲,或在制作時再加入適量的西紅柿;伴有咳嗽無痰和秋季時采用西瓜梨子飲,即在西瓜飲制作時再加入適量梨;盛夏、初秋時采用西瓜蘆根飲,即在蘆根飲湯汁中再加入適量的西瓜瓤煮沸即可;高熱伴大便溏薄的患兒可采用西瓜蘋果飲,即在西瓜飲制作時再加入適量的蘋果即可。中藥飲由患兒陪護者回家自制,要求根據患兒的飲水量即作即服,忌涼服、冷服??筛鶕純旱陌l(fā)熱情況、患兒的接受程度等在1日內適量多次飲服,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后再服用1~2d,以鞏固療效。
1.3 觀察方法觀察患兒的體溫變化(統(tǒng)一換算成口溫);觀察精神、飲水量、口唇的溫潤情況、舌苔脈象、二便及出汗量。觀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如熱性驚厥、腦損傷等。
1.4 評價標準于治療、護理第1日、第3日進行。痊愈:小兒熱退,體溫恢復正常。顯效:發(fā)熱明顯減輕,體溫37.3~38.0℃。有效:發(fā)熱減輕,體溫38.1~38.4℃。無效:高熱不退或熱退后又出現發(fā)熱,體溫達38.5℃及以上。出汗情況評價標準:微微出汗為采用退熱措施后患兒皮膚表面用手觸摸時有潮濕感,但肉眼不可見。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t檢驗和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退熱效果比較見表1。結果示治療護理后1日觀察組效果即優(yōu)于對照組(P<0.01),第3日觀察組效果亦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退熱效果比較 (n)
2.2 兩組出汗情況比較見表2。結果示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2 落實退熱措施后患兒出汗情況比較(n)
2.3 兩組癥狀變化比較見表3。結果示觀察組癥狀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均未因高熱發(fā)生熱性驚厥、腦損傷等并發(fā)癥。
表3 兩組癥狀變化情況比較(n)
小兒高熱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急診之一,外感時邪是其常見病因。中醫(yī)學認為,嬰幼兒存在“脾常不足”和“肺常不足”的情況,因此易外感時邪而發(fā)為高熱。按摩是運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的特定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調整臟腑功能,平衡機體陰陽,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目的一種方法,具有祛邪扶正并舉的優(yōu)勢。觀察組采用患兒手部穴位按摩為主,夏、秋季節(jié)必要時配合患兒上肢的穴位按摩,可以不受季節(jié)、患兒衣著和哭鬧等因素的影響,易于操作。經治后患兒可無明顯出汗或只有少量出汗,熱退后四肢溫潤,精神、面色、食欲隨之恢復如?;蛎黠@好轉。西瓜、梨子、蘋果等水果具有藥食兼?zhèn)涞淖饔?,依據患兒所患疾病、病情、口味、體質等因素,或再加入清熱祛暑、養(yǎng)津增液、通利小便的蘆根,制作成中藥飲內服,小兒容易接受,而且可以補充水分與按摩相互協(xié)同,從而取得滿意的退熱和輔助治療的作用,可有效預防傳變,促進康復。
[1]陳維英.基礎護理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4.
[2]鄭福芹.發(fā)熱患者的中西醫(yī)護理[J].河澤醫(yī)專學報,1997,9(2):71.
[3]任繼霞.小兒發(fā)熱的辨證施護[J].河南中醫(yī),2006,26(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