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這個中秋節(jié),中國人過得有點不舒服。
起因是,稅務部門說了,中秋節(jié)單位發(fā)的月餅屬于“個人收入”,如果一個人所有的“收入”扣除社保部分,按9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個稅法》,超過3500元,那就要交“稅”。對月餅部分征收的,俗稱“月餅稅”。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人民群眾情緒還算穩(wěn)定,但不太理解。
于是有專家出來給“月餅稅”正名。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里面的規(guī)定,月餅算是受雇取得的實物,和工資、獎金等勞動收入一樣,所以要繳稅。換言之,“月餅稅”是個人所得稅的一部分,是有法律依據(jù)的。
同時,又有南京等地的稅務部門站出來說,其實這個“月餅稅”早就征收多年了。這次“月餅稅”之所以引發(fā)轟動,只是大家以前不注意而已。唯一的問題只是如專家所說的:“稅法知識普及得還不夠。”
但是,這種種解釋,都與公眾的認知直觀、情理預設有沖突。在公眾眼中,月餅屬于單位發(fā)放的超越了雇傭與受雇范疇的福利,而不是對應“干活拿錢”范疇的收入。從情理上講,對這點可憐的福利進行征稅,實在不符情理。但專家立馬就搬出法律條文來反駁,說單位發(fā)的“生活補助費”才算福利,發(fā)月餅根本不算。
至此,稅務部門、專家與人民群眾的分歧之處昭然若揭。當后者說“這不太合理”時,前兩者說的只是“你不知道”、“你不懂”。
不知道和不懂的問題只是技術問題,很好解決,多宣傳普及法律法規(guī)就行了。但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卻無法用知道不知道、懂不懂的說辭來打發(fā),這涉及社會、政治倫理,涉及一項法律法規(guī),一種政府行為,尤其是公民在過節(jié)時高興地領一次月餅,也要朝其口袋里掏錢的行為,是否能得到公民的認同,從而具有真正的道德正當性——而只有符合法律,同時又具道德正當性的行為,才真正具有“合法性”。
政府和公民依靠“政治契約”來界定彼此,就像單位和員工靠合同來約束一樣。但一個社會乃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公民內(nèi)心里總會希望政府對世俗情理予以尊重。如此,方能顯示政府溫情的一面,正如單位在中秋節(jié)給員工發(fā)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