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刊速遞
2011年第21期《望東方周刊》
韓國與中國一樣,都是深受儒家倫理影響的東方國家,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類似“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觀念,在韓國比在中國貫徹得更徹底、更極端。“學歷是門面,是進入上流社會的通行證”,這樣的觀念深入韓國社會的DNA。
2011年第23期《三聯(lián)生活周刊》
“根據(jù)美國紐約一個非營利組織最近的抽樣數(shù)據(jù)顯示,有78%的年輕父母認為,現(xiàn)在育兒比以前困難得多,僅有4%的人覺得更輕松。這表明父母這項重任已經(jīng)對年輕的夫婦們形成了‘恐嚇’?!笔裁词怯齼航箲]癥?“如果你沒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當你的孩子出了一點小問題,比如和別的孩子發(fā)生一點口角和爭執(zhí),你就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你可能就是這可憐又可厭的家長中的一位?!倍聊缬诮箲]泥潭,過于“兒女情長”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為弊大于利。
2011年第4期《小康》
留守農(nóng)村、高考落榜、移民貴州、考入大學,“農(nóng)民工二代”志偉(化名)選擇與父母不同的方式進入城市,他給自己改名為鵬高,冀望從此展翅高飛,開始自己的城市生活。但冒險一躍的脫貧路徑卻讓他跌落云端,身陷囹圄。
2011年第20期《南都周刊》
15歲的阿元(化名)正在讀高一,熱愛環(huán)保。幾個月前,她在學校附近擺放了兩塊超過1米長、寫滿了文字、貼滿了照片的紙牌,自己舉著站到學校外面的馬路上,向路人說:不要吃魚翅,救救鯊魚!自此,她得到了一個“鯊魚妹”的綽號。
2011年第22期《新民周刊》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到來之際,一場名為“共同關(guān)注,共建未來”的“兒童多動癥”規(guī)范診治研討會在上海市兒童醫(yī)學中心舉行。與會專家表示,由于家人和社會對“兒童多動癥”缺乏認知,患兒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卻遭到了種種責難;沒有得到規(guī)范的治療,卻得到了一個不公平的成長環(huán)境。最可怕的不是“兒童多動癥”本身,而是社會公眾對它的無知、誤解和漠視。這些不可取的態(tài)度,會直接貽誤最佳治療時期,給這些本就身心疲憊的孩子帶來終生遺憾。
2011年第15期《南方人物周刊》
武漢少年黃藝博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從7歲起,每天堅持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擔任武漢市少先隊總隊副大隊長。一系列照片在網(wǎng)上流傳,引起了爭議。其父母否認鼓勵孩子當官,并說他們被外界對照片的反應搞得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