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書
急性乳腺炎大部分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感染引起,屬乳房部位的急性炎癥,中醫(yī)稱之為乳癰。筆者從2004年7月—2010年6月,運用內(nèi)服蒲鹿清消湯加外敷四黃散治療早期乳腺炎42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68例均為急性乳腺炎初期,表現(xiàn)為乳房腫脹疼痛,患處出現(xiàn)有壓痛的腫塊,皮膚紅熱,乳汁分泌不暢并(或)伴有寒熱。均在產(chǎn)后3~4周發(fā)病,按就診先后半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年齡20~34歲,平均26.9歲。病程1~3d,平均2.4d。體溫37.3~39.6℃,平均38.5℃。對照組26例,年齡21~35歲,平均27.6歲。病程1~3d,平均2.3d。體溫37.2~39.7℃,平均38.6℃。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 內(nèi)服自擬蒲鹿清消湯:蒲公英30g,鹿角霜20g(先煎),柴胡10g,全瓜蔞20g,天花粉20g,金銀花15 g,連翹10g,炮山甲4 g,甘草5 g。1劑/d,水煎服,2次/d,每次約200mL。再以適量四黃散加蜂蜜調(diào)成糊狀敷于患處,敷藥面積大于紅腫部位 2~3cm,厚約3~5mm,持續(xù)濕敷,2次/d。四黃散為黃梔、黃芩、黃柏、大黃各等份研成細粉末。蜂蜜為市面上所購。
2.2 對照組 頭孢拉定1.5 g,靜脈滴注,2次/d。兩組均為3d 1個療程,兩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2.3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治愈:全身癥狀消失,腫塊完全消散;顯效:全身癥狀消失,腫塊縮小未全消;無效:全身癥狀無減輕反而加重,腫塊未消,甚或化膿。
2.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11.5,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治療組42例,治愈34例,占80.95%;顯效5例,占11.90%;總有效率92.86%。無效3例,占7.14%。對照組26例,治愈13例,占50.00%;顯效5例,占19.23%;總有效率69.23%。無效8例,占30.77%。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n)
《外科馮氏錦囊秘錄精義》論述乳癰成因為“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熱沸騰,故熱勝而化膿”。乳癰初起,為肝胃郁熱,乳絡不暢,乳汁淤積,郁而化熱,應及早予以清解消散,否則熱蒸肉腐而成癰化膿、破潰,給乳母帶來更大的痛苦,給母乳喂養(yǎng)帶來一定的難度。蒲鹿清消湯中蒲公英苦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新修本草》謂之:“主婦人乳癰腫”;鹿角霜咸溫,入肝經(jīng),托毒消散之功勝,善散乳房腫塊,與蒲公英合用,清解而不留邪,溫消又勿助火,二藥配伍堪為治療乳癰最佳藥對。柴胡疏肝理氣透郁熱;炮山甲善竄,專行散,擅通乳,消乳房腫塊最佳;全瓜蔞善解乳癰腫痛;天花粉清熱內(nèi)消癰腫;更以金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配伍蒲公英,熄滅將要蔓延之火。全方配合,有疏肝泄胃,清熱消瘀,通乳散結(jié)之功效,切中病機,又勢宏力敵,故療效較佳。
四黃散中,黃柏、黃芩清熱瀉火解毒;大黃清熱瀉火、活血祛瘀;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全方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散結(jié)功用,加蜂蜜既能賦形,又具有解毒、抗菌、消炎止痛、滋潤等功效[2],能有效增強四黃散的作用。筆者三十年來對體表有紅腫熱痛癥狀的腫塊,常用四黃散加蜂蜜外敷,療效很好。有些不愿意內(nèi)服中藥的早期乳腺炎病人,僅有乳房局部的紅腫熱痛,而無發(fā)熱等全身癥狀,常僅以四黃散加蜂蜜外敷就能治愈,符合廉、驗、便的特點。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
[2]顧雪竹,李先端,鐘銀燕,等.蜂蜜的現(xiàn)代研究及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2007,1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