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松,何國強,楊尚榮,岳 赟
(西北工業(yè)大學燃燒、熱結構與內(nèi)流場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72)
現(xiàn)代固體發(fā)動機盡管采用了含鋁復合固體推進劑,但大長徑比固體火箭發(fā)動機仍然受到燃燒不穩(wěn)定的困擾。為解決大型分段式裝藥固體發(fā)動機的燃燒不穩(wěn)定問題,美國和歐洲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國開展的多學科大學研究倡議(MURI: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itiative)試圖從基礎化學、燃燒和流體動力學的角度深入研究燃燒不穩(wěn)定問題[1];以法國為主的歐洲啟動兩大研究計劃研究燃燒不穩(wěn)定問題:分段固體發(fā)動機氣體動力學(ASSM:Aerodynamics of Segmented Solid Motors)和壓強振蕩計劃(POP:Pressure Oscillation Programs)[2]。ASSM 的主要科學目標是對渦脫落進行深入理解和建模,促進數(shù)值模擬技術的發(fā)展。POP計劃是利用P230的縮比模型發(fā)動機開展實驗研究,獲得實驗和數(shù)值數(shù)據(jù)庫,加強對分段發(fā)動機中渦脫落導致壓強振蕩現(xiàn)象的理解,尋求燃燒不穩(wěn)定的抑制方法。國外研究初步表明,聲渦耦合產(chǎn)生的共振是大長徑比固體發(fā)動機燃燒室壓強振蕩的源頭,當推進劑的壓強耦合響應等增益作用強于兩相流阻尼等抑制作用時,就會出現(xiàn)較為強烈的壓強振蕩。為深入了解渦產(chǎn)生的條件、渦與發(fā)動機結構的固有聲模式耦合的條件等,需要用冷流實驗的方法研究燃燒室的氣體動力學過程。ASSM-POP項目中一部分研究采用冷流實驗裝置,如 ONERA的 VECLA[3]和VALDO[4-5]及馮·卡門流體動力學研究中心(VKI)的冷流實驗器[6-7]。
大長徑比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可能存在3種類型的渦脫落[8]:障礙渦脫落(OVS)、轉角渦脫落(AVS)和表面渦脫落(SVS)。針對障礙渦脫落,Anthoine J等[9]采用P230的1/15縮比實驗器,測試了障礙物高度和障礙物間距之比h/L與壓強波動的關系;Yildiz D[10]研究了障礙物在試驗器中的位置對壓強振蕩的影響;壓強振蕩隨障礙物剛度的變化規(guī)律在文獻[11]中做了考慮;為了觀察旋渦的配對現(xiàn)象,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術[12]被用來顯示試驗器內(nèi)部的流動細節(jié)。
本文使用高速攝影平臺[13]和壓強測試系統(tǒng)來研究不同主流速度下障礙渦脫落的產(chǎn)生規(guī)律及脫落渦與試驗器聲腔耦合對壓強振蕩的影響。高速攝影技術可捕獲渦脫落的整個運動過程,這無疑可加深對聲渦耦合機理的理解。
冷流試驗系統(tǒng)主要由空氣供給系統(tǒng)、冷流實驗器、高速攝影系統(tǒng)、壓力測試系統(tǒng)及示蹤粒子加入系統(tǒng)等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冷流實驗器結構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ld flow experimental equipment
為了便于高速相機對實驗器內(nèi)流場進行拍攝,實驗器采用二維結構,在障礙物附近區(qū)域開有觀察窗和光源窗。整個冷流實驗器分為多段,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進氣段:主要負責與空氣供給系統(tǒng)相連,并確保氣流穩(wěn)定和均勻,進氣段開有傳感器孔,用于測量孔板前的氣流壓強。
(2)多孔板:主要是隔斷氣流上、下游之間的聲波傳播,以便能夠獲得確定長度的冷流實驗器聲腔。
(3)等直段:來流經(jīng)過孔板后,需要經(jīng)過一段較長的距離使產(chǎn)生的旋渦耗散。在該段開有傳感器孔,測量孔板后的壓強,即工作段的靜態(tài)壓強。
(4)觀察段:該段安裝有障礙隔板,在其附近開有觀察窗來實現(xiàn)對旋渦產(chǎn)生、脫落和傳播的觀察,并對該過程進行拍攝。
(5)噴管段:設計了一個潛入式噴管。
PIV和PLIF技術在流場顯示中廣泛應用,但這2種方法使用的都是頻率約30 Hz的脈沖激光器,只能得到流場的瞬態(tài)情況,對于頻率較高的情況就有不足。故本文試驗采用高速攝影系統(tǒng)來記錄障礙渦脫落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通過對拍攝圖像的后處理,可得到半定量的測量結果。
本文采用的高速攝影系統(tǒng)主要包括激光器、片光轉換裝置和高速數(shù)字相機,原理如圖2所示,圖2中黑點為示蹤粒子。示蹤粒子加入裝置見圖3,示蹤粒子選用粒徑為1~10μm的Al2O3粉末。
圖2 高速攝影系統(tǒng)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high speed camera system
圖3 示蹤粒子加入裝置Fig.3 Supp ly equipment of trace particle
固體激光器提供持續(xù)的光源,激光方向可通過光導臂轉換。片光源轉換裝置可將點激光轉換為片光源照射在流場區(qū)域。同時在垂直于片光源的方向放置高速數(shù)字相機進行拍攝,利用流場中鋁粒子的散射作用,就可獲得二維流場區(qū)域內(nèi)的旋渦運動情況。
障礙渦脫落引起聲渦耦合后,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壓強振蕩,因此實驗中壓強測試系統(tǒng)是最為關鍵的部分。本實驗中要測試的壓強信號主要包括2種:靜態(tài)壓強和動態(tài)壓強。靜態(tài)壓強是指實驗器穩(wěn)定工作時內(nèi)部的平衡壓強;動態(tài)壓強是指在穩(wěn)定工作時,基于平衡壓強上下波動的波動值,即所謂的聲壓。對于靜態(tài)壓強的測量,可使用普通的壓強傳感器。但對于動態(tài)壓強,由于冷流實驗中壓強振蕩的振幅相對較小,故必須使用靈敏度較高的壓電式傳感器。測量時,壓電式傳感器首先獲得振蕩的電荷信號,然后通過電荷放大器轉換為電壓信號,再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轉化為壓強信號。本文靜態(tài)壓強測試使用常規(guī)的DaCY420傳感器,動態(tài)壓強測試采用國產(chǎn)CY-YD-211壓電式傳感器,靈敏度為6 960 pC/105Pa(靜標)。
通過冷流試驗器喉栓的調(diào)節(jié),通道主流速度可在Ma=0.07~0.18之間連續(xù)變化,每次調(diào)節(jié)增量Ma=0.01。試驗后,利用快速傅里葉變換(FFT)對測得的壓強信號進行分析,獲得壓強振蕩的振幅和頻率如圖4所示。
圖4 動態(tài)壓強FFT分析Fig.4 FFT analysis of dynam ic pressure
由圖4可看出,當主流速度為Ma=0.10和Ma=0.11時,在頻率為616 Hz處存在較為明顯的壓強振蕩,其振幅分別為10.4 Pa和6.65 Pa。對比試驗器聲場分析結果可知,616 Hz與實驗器的三階軸向固有頻率基本相近。在其他工況下,雖然在前三階固有頻率附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振蕩,但幅值都較小。
圖5為高速攝像圖片,每幅圖片中均保留了拍攝時間,其中Δt=343~345μs。由圖5可見,當主流速度為Ma=0.07時,旋渦不很明顯,且無規(guī)律,脫落的旋渦很快就向上卷起,耗散的非??臁膲簭姕y試結果顯示該流速下沒有明顯的壓強波動。利用聲渦耦合的理論進行分析,認為渦的脫落不穩(wěn)定,沒有規(guī)律,就無法作為源頭激發(fā)具有“屬性”性質(zhì)的試驗器聲腔的固有模態(tài),也就不存在與之進一步形成有效耦合的可能性。當主流速度增加到Ma=0.11時,旋渦的脫落較為規(guī)律,在t時刻,有 A、B 2個旋渦,經(jīng)過4Δt時間之后,旋渦B運動到原來旋渦A的位置,新產(chǎn)生1個旋渦C處于原來旋渦B的位置,經(jīng)過8Δt時間之后,旋渦C、D代替了之前的旋渦B、C。據(jù)此估算此時旋渦脫落的頻率約為724 Hz。
圖5 高速攝影圖片F(xiàn)ig.5 Experimental images of the high speed camera
其與試驗器聲場的三階固有頻率(616 Hz)比較接近。壓強測試也表明此時試驗器發(fā)生了頻率為616 Hz、振幅為6.65 Pa的壓強振蕩,故可推斷渦與試驗器內(nèi)部聲場發(fā)生了耦合作用,從而產(chǎn)生了自激振蕩。
當主流速度提高到Ma=0.13時,障礙物后的旋渦脫落帶很明顯,在t時刻產(chǎn)生旋渦A,經(jīng)過3Δt時間之后,旋渦B運動到原來旋渦A的位置,估算出旋渦脫落的頻率約為966 Hz。該頻率與實驗室聲腔的五階頻率1 019 Hz相近。結合壓強測量結果可知:Ma=0.13時的共振強度與Ma=0.11時相比微乎其微,似乎違背了聲渦耦合理論中的“鎖頻”現(xiàn)象。分析原因認為,一方面激發(fā)聲場的高階模態(tài)且發(fā)生共振相比于低階模態(tài)需要更多的能量[14],且聲渦耦合過程中傳遞的能量不足以完成高階模態(tài)的激發(fā);另一方面,作為示蹤粒子加入的Al2O3粉末(粒徑為1~10μm)對高頻振蕩有很強的阻尼作用[15]。這兩方面原因可能導致試驗器沒有出現(xiàn)高階的壓強振蕩。
隨著主流速度進一步提高到Ma=0.15時,在t時刻有一個旋渦A;經(jīng)約2Δt~3Δt時間之后,旋渦B代替了原來的旋渦A,估算旋渦脫落頻率在1 208 Hz左右,其與試驗器聲腔的六階固有頻率(1 190 Hz)接近,但同樣沒有產(chǎn)生壓強波動,其原因分析同上。
同時,隨著“可能”被激發(fā)的模態(tài)的升高,粒子的阻尼作用與激發(fā)振蕩所需的能量都將進一步增強和增多,據(jù)此推斷當主流速度達到Ma=0.18時,更不會產(chǎn)生振蕩。當主流速度為Ma=0.18時,旋渦脫落的頻率又有升高,在t時刻有一個旋渦A;經(jīng)過2Δt時間之后,旋渦B代替了原來的旋渦A;經(jīng)過4Δt之后,旋渦C代替了原來的旋渦B,估算得到旋渦脫落的頻率約為1 449 Hz,接近于試驗器的七階固有頻率(1 390 Hz),但沒有壓強波動發(fā)生,驗證了推斷的正確性。
(1)本文建立的冷流試驗方案合理可行,結合高速攝影對障礙渦脫落進行了初步研究,獲得了幾乎連續(xù)的渦的運動情況。
(2)試驗結果初步表明,隨著主流速度的提高,障礙物處旋渦脫落的頻率相應增加,障礙渦脫落的頻率與主流速度基本上是遞增關系。
(3)初步研究表明,在某一主流速度下,當旋渦脫落的頻率與實驗器聲場的某一低階固有頻率接近時,會發(fā)生壓強振蕩,且兩者頻率越接近,則振幅越大。
[1] Blomshield FS.Summary of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itiative in solid propellant combustion instability[R].AIAA 2000-3172.
[2] Fabignon Y,Dupays J,Avalon G.,et al.Instabilities and pressure oscillations in solid rocketmotors[J].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7):19-200.
[3] Avalon G.Flow instabilities and acoustic resonance of channels with wall injection[R].AIAA 98-3218.
[4] Avalon G,Josset T.Cold gas experimental appli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eroacoustic phenomena inside solid propellant boosters[R].AIAA 2006-5111.
[5] Cerqueria S,Avalon G,F(xiàn)eyel F.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inside propellant rocketmotors[R].AIAA 2009-5427.
[6] Anthoine J,Olivari D.Cold flow simulation of vortex induced oscillations in a model of solid propellant boosters[R].AIAA 99-1826.
[7] Anthoine J,Lema M R.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assive control solutions for reducing SRM pressure oscillations using cold flow experiments[R].AIAA 2008-4602.
[8] Guéry JF,Ballereau S,F(xiàn)ranck G.Thrustoscillations in solid rocketmotors[R].AIAA 2008-4979.
[9] Anthoine J,Planquart P,OlivariD.Cold flow investigation of the flow acoustic coupling in solid propellant boosters[R].AIAA 98-0475.
[10] Yildiz D.Influence of radial injection flow on the aeroacoustic coupling in solid propellant boosters[R].AIAA 2001-2101.
[11] Anthoine J.Experimental study of passive control and inhibitor flexibility on pressure oscillations in large SRM[R].AIAA 2003-4671.
[12] Schram C.Sound produced by vortex pairing:prediction based on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R].AIAA 2002-2526.
[13] 陳曉龍,何國強,劉佩進.二維縮比發(fā)動機實驗器中旋渦運動的實驗研究[J].實驗流體力學,2011,25(1),37-41.
[14] Fischbach SR,Majdalani J,F(xiàn)landro G A.Acoustic instability of the slab rocketmotor[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2007,23(1):146-157.
[15] Blomshield FS.Lessons learned in solid rocket combustion instability[R].AIAA 2007-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