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永貴
沒有文化,歷史上不會有永存的事物。
歷史和文化是地域的靈魂,是一個族群集體的記憶,是無形的根,無價的寶。
互助土族自治縣,被譽為“彩虹的故鄉(xiāng)”。湟水和湟水最大的支流大通河,分別從西南邊和東北邊緊緊把互助攬抱于懷?;ブ峭磷逦幕母坏V區(qū),有六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土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刺繡等代表性土族文化在互助有著深厚的基礎(chǔ),其中尤以上土族婚禮為代表的民俗最具特色。民俗文化之外,酒文化在互助也是源遠流長,它深深地滲透進土族和其他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中,“互助”牌青海稞酒揚名海內(nèi)外,先后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華老字號”的殊榮。
從地理上看,互助很有些山環(huán)水繞的意思。湟水和湟水最大的支流大通河都幾乎是緊挨著互助的邊界,分別從西南邊和東北邊緊緊把它攬抱于懷,沖破高山的重重阻隔,在峽谷間激蕩奔瀉,并行流向東南。湟水在互助流經(jīng)42公里,大通河在互助流經(jīng)63公里,在民和享堂匯入湟水。水的流向與山的走向一直是緊密相關(guān)的,互助縣境北邊的達坂山整體地抬升了東北的地勢,成為一道難以翻越的屏障,而從達坂山延伸出的一條條山嶺,把互助336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隔成了無數(shù)的平川、河谷、山梁和山溝。一條條溪流又從不同的方向,流經(jīng)村莊、樹林、草地和田野,最后分別匯入湟水和它的支流。這其中比較大的就有大通河、沙塘川河等。地理上的這一特點,造就了互助山川交錯的特殊地貌,也無疑影響到了互助文化生態(tài)的形成。
可以這樣說,在河湟流域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互助地區(qū)的地位并不十分顯赫。這里長期是古羌人生活的家園,漢代以來,納入歷代中原王朝的版圖,中間曾幾經(jīng)更迭??墒瞧婀值氖?,這里出土的古代文化遺存數(shù)量少之又少,影響也十分有限。在歷史文獻中,也沒發(fā)現(xiàn)明代以前的任何中原王朝在此設(shè)立軍政機構(gòu)的歷史記載。因此,與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同仁縣宗日出土的彩陶、樂都縣柳灣古羌人公共墓地等足以引起史學界、考古界震動的河湟文化遺存相比,互助偌大的版圖平靜得有點反常。而自漢代以來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當與互助地區(qū)相隔不遠的西寧、樂都、民和等地先后成為河湟流域的中心的時候,互助一直以依附的姿態(tài)被納入臨近的政權(quán)機構(gòu)的管轄范圍。互助出現(xiàn)政權(quán)形式,最早是在明代中葉。明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曾設(shè)牧馬苑于碾伯,統(tǒng)轄四監(jiān)十六苑,其中就有沙棠川(今互助沙塘川一帶)麒麟苑、溫泉苑。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威遠堡開始建筑城垣,到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威遠堡的標志性建筑鼓樓得以建成?;ブ鳛橐粋€縣治而出現(xiàn)則到了民國19年(公元1930年)。也就是說,“互助”作為行政轄區(qū)名稱,到現(xiàn)在還不足百年。
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互助,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文化資本。對于這一方現(xiàn)今生活著38萬人口的土地來說,這是一種不應該的反常;對當前互助色彩繽紛、爭奇斗艷的文化現(xiàn)象來說,這依然是一種不應該的反常。這種反常促使我們反思:歷史是不是隱藏了什么?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歷史,往往就在這種追溯中漸漸清晰。當我們站在今天的時間節(jié)點上,回望遙遠的歷史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歷史的迷霧中,出現(xiàn)了一個在青海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時代——吐谷渾王朝時期。這個稱雄青海350年的王朝,竟奇跡般地與互助在歷史進程中遙相呼應,并進而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
互助的文化生態(tài)因此而改變。它變得絢麗多姿,變得美輪美奐。
如果互助的文化只能給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標簽的話,那就是這個與吐谷渾緊密相連的詞匯——土族。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干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辭我土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干!”
這是1700年前吐谷渾中廣為流傳的一首古歌,即使在現(xiàn)在讀起來,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沉的思念和無盡的痛悔之情。
這首歌與一段故事緊緊相連。
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的一天,遼東的一片牧場上,兩群馬忽然互相踢踹甚至撕咬起來,西邊的那一群明顯占了上風,東邊的牧馬人見狀,馬上去報告主人慕容廆,慕容廆即刻派人前來指責西邊的馬群主人說:“先父已經(jīng)給咱們各自分配了牧群,你有了你自己的牧群,為什么不遠遠地離開,卻唆使馬群相斗!”
被指責的這位是哥哥,慕容吐谷渾。
雖然他是哥哥,但是,他是庶出,沒有繼承部落長的職位,慕容廆雖然是弟弟,由于是嫡出,就理所應當?shù)刈诹瞬柯溟L的位置上。
吐谷渾聽了弟弟的指責后,“曰:‘馬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別甚易,當去汝于萬里之外矣?!谑撬煨小!?/p>
馬,就是個畜生,相互爭斗是它們的性子,何必遷怒于人!我要走是很容易的事情,我馬上就到離你萬里遠的地方去。然后,吐谷渾率領(lǐng)自己分到的1700戶,開始西遷。不知走了多少日月,來到了陰山腳下黃河北岸的一片草場,開始在這里放牧。
不久,慕容廆后悔自己把哥哥攆走了,派遣長史史那樓馮及父時耆舊去追哥哥吐谷渾回來。兩個人見到吐谷渾,“吐谷渾曰:‘先公稱卜筮之言,當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無并大,今因馬而別,殆天所啟乎!諸君試驅(qū)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相隨去矣?!瘶邱T遣從者二千騎,擁馬東出數(shù)百步,輒悲鳴西走。如是者十余輩,樓馮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熘埂ur卑謂兄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歲暮窮思,常歌之?!?/p>
吐谷渾稱兄長為阿干,慕容廆因為痛悔思念難已,于是就作了這首《阿干之歌》。
吐谷渾在西北草原上奮發(fā)圖強,開創(chuàng)基業(yè),譜寫了燦爛的歷史篇章。其后代建立吐谷渾王國,疆域北至祁連山麓,南至果洛草原,西至柴達木盆地和新疆部分地區(qū),東至甘川交界處,立國三百五十余年。
吐谷渾王朝傾頹后,其部眾遷徙到浩門河一帶。經(jīng)過民族融合,經(jīng)過文化洗禮,經(jīng)過相當長的歷史進程,演變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土族。
我有時候想,英勇善戰(zhàn)的慕容鮮卑吐谷渾的子孫,何以選擇了祁連山支脈達坂山、浩門河(大通河)以南的這片土地?這片土地有何魅力吸引這個游牧民族的部眾停下馬蹄,駐扎營帳,卸下盔甲,拿起鋤鐮的呢?
也許這個山環(huán)水繞的地方,在飽受戰(zhàn)亂的吐谷渾王國的子民們看來,是如此安寧祥和,相對于戰(zhàn)亂動蕩的時代,這里簡直就是桃花源。歷史的書頁上從不缺少刀兵,戰(zhàn)爭一直是歷史進程的有力推動者,但和平才是戰(zhàn)爭的終極目標,和平才是戰(zhàn)爭的終結(jié)者。歷經(jīng)戰(zhàn)亂之后,安寧和祥和的力量足以打敗這些手執(zhí)刀弓的人們,這種力量足以喚醒沉睡在他們靈魂深處的生息繁衍的理想。因為,從歷史上來看,互助地區(qū)因為有大通河、達坂山和湟水河做屏障,跋涉不易,通行艱難,一直是一塊遠離戰(zhàn)爭的靜謐之地。歷代以來,互助沒有過大的戰(zhàn)事發(fā)生,凡發(fā)生在河湟地區(qū)的戰(zhàn)爭,幾乎回回都與它擦肩而過。
這是一塊沐浴著和平陽光的土地。這對國破家亡、長途遷徙的吐谷渾的人民來說,不啻于在風雨之后看到了燦爛的彩虹,其欣喜之狀不言而喻。
從此,他們選擇了這片土地。他們生根開花,他們發(fā)展壯大,他們吸納,他們淬火,他們鳳凰涅槃,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元末明初,始以“西寧州土人”的名稱登上歷史舞臺。新中國成立后,這個信奉彩虹的民族冠以“土族”的名稱,進入中華56個民族的大家庭。
從此,土族文化也躋身于中華文化的大家庭。
無論是文化類別的豐富性、集中性還是文化表現(xiàn)的典型性,互助當是土族文化的富礦區(qū),是土族文化的代表性地區(qū)。在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屬于互助土族的文化項目就有六項:民間文學“拉仁布與吉門索”,民間音樂“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民俗“土族婚禮”,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土族輪子秋”,民俗“土族服飾”,傳統(tǒng)舞蹈“安昭”。此外還有多項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土族文化深厚而廣博,豐富而多彩。文學、音樂、舞蹈等方面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chǎn),建筑、飲食、服飾、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無一不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
可能是因為土族在形成及之后一直沒有建立以本民族為核心的國家政權(quán),一直處于其他強勢民族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他們沒有條件、沒有機會形成自己的文字。許多文化只能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同時也正是因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土族的文化恰恰保持了相對的純粹。歷史就是這樣奇妙。
因為沒有文字,土族的文學都是借助音樂而保存下來的。傳唱這種形式,對音樂來說重要,對文學來說同樣重要。不論是著名的口頭敘事長詩《土族格賽爾》和《拉仁布和吉門索》,還是問答歌和贊歌,都是通過這樣的形式才得以世代流傳、生生不息。
拋開音樂的元素,單純從文學意義來看,《拉仁布與吉門索》、《祁家延西》可算得上是土族民間文學的代表作。
《拉仁布與吉門索》敘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牧羊姑娘吉門索和牧牛少年拉仁布在放牧時互相結(jié)識,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手拉著手兒上陰坡,摘了潔白的“堪巴”花;手拉著手兒上陽山,摘了嫩嫩的柏樹枝;手拉著手兒上高山,煨桑盟誓,愿生生死死在一起。他們拜了天地,祈求蒼天、大地和眾神能保佑他們婚姻美滿??杉T索的哥哥聽說他們已私自拜天地成婚,便化裝成吉門索溜進帳房殺害了拉仁布。拉仁布的尸體在火化時三天三夜就是不燃燒,吉門索聽到消息趕來,一邊哭訴一邊把身上的衣物和首飾扔進火堆,最后自己也跳進火堆,與拉仁布燃燒在一起。他們死后化身為一對“翔尼娃”。
長詩在藝術(shù)上較能代表民間文學的特色。它主題鮮明,故事完整,結(jié)構(gòu)上起承轉(zhuǎn)合分明,人物形象鮮明,代表了土族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長詩最鮮明的特色是通過相同句式的不斷反復,較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渲染情緒、深化主題。比如開頭連用“……的阿吾拉仁布”、“……的伊姐吉門索”,交代了拉仁布和吉門索的身份,突出表現(xiàn)了拉仁布的勤勞和吉門索的勤快。在長詩后半部分吉門索哭祭拉仁布時,這種反復排比的手法用得更為密集。
溝里的阿吾拉仁布,
灘里的伊姐吉門索,
我沒什么舍不得,
頭上的帽子舍給你。
溝里的阿吾拉仁布,
灘里的伊姐吉門索,
我沒什么舍不得,
銀子的耳墜舍給你。
以下只是將每一節(jié)的第四句主語分別變換為“綢緞腰帶”、“古都斯腰鞋”、“身上的長袍”、“我的肉身子”,句式?jīng)]有任何變化。這不是平等的詞匯羅列,而是情緒和故事情節(jié)的層層遞進。聽來一唱三嘆,催人淚下。
長詩雖然用化身變鳥的浪漫想象為悲劇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就整首詩而言,它毫無疑問是一首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其歌頌和批判的主旨讀者是不難看出的。雖然化身為鳥的情節(jié)與《梁?!返幕行╊愃疲翢o疑問,它是屬于土族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財富,在各民族類似題材的民間文學中明顯地保持著獨特的個性。
土族是一個熱愛歌舞的民族。據(jù)音樂家研究,土族民歌可分為婚禮歌、宴席曲、民間歌舞曲等。土族的歌和舞常常是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的。除婚禮歌舞以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歌舞有安昭舞、輪子秋。
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當歡度佳節(jié)、慶祝豐收和舉行婚禮時,人們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麥場上跳安昭舞。舞蹈時,男女相間排成一圓圈,由一位能歌善舞的高手領(lǐng)唱領(lǐng)舞,后面跟隨的人伴歌伴舞,一唱眾和,氣氛和諧而熱烈。
安昭舞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先向下彎腰,兩臂左右擺動數(shù)次,然后高跳一步向右轉(zhuǎn)一圈,轉(zhuǎn)圈時兩臂上舉。動作周而復始。舞步輕盈優(yōu)美,風格獨特。
安昭舞種類較多,主要有《興瑪羅》、《召引召》、《拉熱拉莫》、《索羅羅》等,屬于家曲中喜慶、歡樂之曲類。曲調(diào)與舞步配合緊密,節(jié)奏明快,并隨著歌詞內(nèi)容的變化而變化。女性舞蹈動作優(yōu)雅、秀氣、溫柔,男性則粗獷、開朗、大方。
安昭舞反映了土族人民的風土人情,歌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祝福人民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祈求吉祥如意。安昭舞是由原來的祭祀舞變化而來,有些唱詞內(nèi)容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輪子秋”是土族人創(chuàng)造的一項體育娛樂項目,曾代表土族參加了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在鳥巢演出,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好評。
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團結(jié)的象征,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并踴躍參加的傳統(tǒng)活動。
關(guān)于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土族先民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失敗了。最后用黃牛耕地,“犁了南灘犁北灘,灑下金子般的青稞種子”。秋天,制作木車,運送收割的莊稼。當最后一車麥捆運上場時,車子翻了,只見兩個凈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的家曲《楊格嘍》。
人們異常驚奇,就仿照當時情形,制作了輪子秋。
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后,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場地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車輪豎立起來,穩(wěn)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系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zhuǎn),然后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nèi),快速地轉(zhuǎn)動起來,并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驚險動作,令人喝彩。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zhuǎn)。有時,一大群服裝艷麗的男女青年在旁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勢如眾星簇月。
安昭舞和輪子秋是土族歌舞的代表性項目,但論包涵內(nèi)容之廣、參與人數(shù)之眾、氣氛之熱烈、程式之嚴格,土族婚禮當屬首選。
土族婚禮涉及哲學、宗教、文學、音樂、舞蹈、天文、倫理道德、禮儀生產(chǎn)生活等豐富的知識,是土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一直以來,人們在研究土族婚禮的時候,把它歸于民俗的范疇。
土族婚禮有很多環(huán)節(jié),依據(jù)次序可分為定親、麻擇、呼仁木、回門四部分。有土族音樂家這樣評價:“土族婚禮猶如一部輝煌的歌劇,在它舉行的始終都是用歌聲來表達其中的內(nèi)容的,它又像一部舞劇,‘安昭’舞優(yōu)美的舞姿貫穿始終。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有土族人民的全部生活、文化藝術(shù)及其精神面貌。”
定親之后,女方家要舉行麻擇。麻擇是婚禮的前奏。麻擇的一天,女方家的莊員親友拿著布料或衣服前來添箱,并為姑娘送行。東家為表謝意,盛情款待,為客人們端三道茶。而男方家,則要打發(fā)媒人向女方家送麻擇(一條連著三根肋條的豬前腿)。
給媒人端過二道茶后,女方家要展示姑娘的陪嫁。這時就要把姑娘的全部嫁妝拿到院子里,掛在繩子上,由麻擇典尖(相當于主持人)一件一件數(shù)著叫眾人看,這就是所謂擺針線。典尖手里拿著酒盅和一條毛巾,他用手指蘸酒對空彈三下后這樣祝頌:
“啊,吉日良辰,陽光明媚,在這吉祥的日子里,尊貴的媒人和親朋好友們,不辭路途遙遠翻山越嶺光臨寒舍。我這個見識淺薄的人在這里向諸位說幾句話,還請尊貴的客人和長輩們不要見笑。我們要像建寶塔那樣來辦好我們的事情。當我們尊貴的東家出嫁姑娘的時候,陪嫁的長衣服幾件,短衣服幾件,褂子幾件,帽子幾頂,帶子幾條,鞋幾雙……是啊,當姑娘從能夠做活起,就幫助父母操勞家務,為父母分憂,為家庭出力,像今天這樣的陪嫁,實在對不起姑娘。但不管怎么說,這也是父母的一片心意,請姑娘諒解吧?!?/p>
之后,姑娘就要哭敘。主要內(nèi)容是感謝父母為自己置辦嫁妝,而慚愧自己沒能孝敬父母。
擺針線結(jié)束,吃過晚飯后,眾人就散去了,但婚禮也漸漸進入高潮部分。這時親房和跑客們一心等待納什金的到來。納什金即娶親人,是土族婚禮中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既要精通婚禮歌的各種曲調(diào)和繁多的唱詞,也要通曉舞蹈、明白規(guī)程。
男方家請兩位納什金帶上娶親禮物,牽一只母羊到女方家去娶親。當納什金快到女方家門口時,女方的阿姑們迎上去,接過禮物后,載歌載舞,用戲謔的歌詞挑剔納什金的禮物。當納什金到達女方大門時,阿姑們早已關(guān)閉了大門,女眷們唱起問答歌《唐德格瑪》。納什金圓滿地回答了阿姑們的各種問題后,經(jīng)過潑水等禮節(jié)之后就可以進入大門了。就在他們坐在炕上喝茶時,阿姑們又在窗子外面唱起《納什金斯果》。“斯果”是罵的意思。《納什金斯果》同樣是戲謔歌曲,曲調(diào)活潑,通俗流暢,唱詞詼諧幽默。比如:
我們的姑娘的走手哪,
錦雞鳥那樣的好看哪。
納什金姑爺?shù)淖呤帜模?/p>
老母豬那樣的難看哪。
我們姑娘的聲音哪,
布谷鳥那樣的好聽哪。
納什金姑爺?shù)穆曇裟模?/p>
老驢叫那樣的難聽哪。
之后還要進行改發(fā)(即把未婚姑娘的發(fā)式改為新婚婦女的發(fā)辮)、上馬、送親等儀式。每一個儀式都有相應的歌曲和舞蹈。至此,女方家的儀式暫告一段落,儀式的地點轉(zhuǎn)入男方家了。
在男方家的主要儀式有迎親、拜天地、謝媒、謝送親喜客等,同樣每個儀式都有相應的歌舞。
無須再贅述婚禮過程了。土族人在婚禮的世俗意義之外,已賦予了它更多的文化藝術(shù)意味,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已將婚禮升格為了一部大眾參加的大劇。在這個劇中,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既在欣賞別人的表演,也在表演自己。甚至可以這樣來看,婚禮的主演已不再是新郎和新娘,而是女方的那些女眷,是納什金,是參與婚禮的每一個人。這些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角色,都有固定的上下場時間,有固定的對白、唱詞和動作?;槎Y,到這個地步,已經(jīng)相當接近戲劇這種文藝形式了。
對于沒有自己的文字、缺少文化人創(chuàng)作成形的戲劇作品的土族來說,如此程式化又帶有表演性質(zhì)地舉辦一場婚禮,除了婚禮的社會功用之外,當然還寄托著他們對文化的一種理想。他們希望用婚禮激發(fā)民眾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欣賞能力,希望用婚禮承載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的功能。
說到這里,有另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土族刺繡上場了。其實在婚禮的擺針線一環(huán)節(jié)中,刺繡已經(jīng)上場。土族姑娘的嫁妝中,又有哪一件不是千針萬線精心繡制出來的呢?
土族婦女擅長刺繡,她們用智慧和巧手,美化生活,裝飾自己。姑娘們長到七八歲,就在母親、姐姐們的啟迪下,開始拿針弄線,學做繡花。經(jīng)過幾年的苦練,掌握了民間剌繡的基本功,就在實踐中提高刺繡技藝了。她們從簡單的針扎、荷包開始,漸漸繡制衣領(lǐng)、圍兜、腰帶,隨著手法愈來愈嫻熟,技藝愈來愈高超,就可以繡大型作品了,如人物、山水、佛像等。
土族民間刺繡種類較多,彩線的運用,顏色的搭配,都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一般比較普遍的有盤線、拉線、堆繡等。不同的針法,是根據(jù)不同衣服的需要而定的?!靶鼗ā币话阌帽P線繡太極圖、八卦圖等,顏色嬌嫩、鮮活、栩栩如生。衣領(lǐng)一般修飾邊沿,用金線盤繡“富貴不斷頭”、各種花卉等。姑娘們結(jié)婚用的“達博等”,是比較大的服飾刺繡,有一丈二尺長,一般為墨綠棉布。帶子兩頭都繡花,一頭最小的為三個眼子,大的有四五個眼子的。各個眼子都用不同的圖案組成,有太極圖、八卦圖、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等等,色彩繽紛,層次豐富,而且?guī)ё觾深^的圖案都要對稱、和諧。
土族刺繡的技藝最終都要用到縫制服飾上。土族服飾因穿著對象性別、年齡的不同而呈現(xiàn)多種多樣的形式,而其中尤以婦女的服飾特色最為鮮明。
“向著高高的天空看,
艷麗的彩虹掛天邊。
那不是彩虹掛天邊,
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
向著廣闊的平灘看,
緋紅云彩飛滿灘。
那不是云彩飛滿灘,
是土族阿姑的紅裙子。
向著石山上面看,
萬多鮮花開滿山。
不是鮮花開滿山,
是土族阿姑的花腰帶?!?/p>
這支曲調(diào)名為《拉因阿拉來》的曲子,用比喻的手法歌頌了土族婦女的服飾之艷麗華美,其贊頌自豪之情狀呼之欲出。
土族在服飾上是有資格這樣自豪的。
土族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lǐng)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艷奪目,美觀大方,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在土族的觀念中,黑色象征土地,綠色象征青苗青草,黃色象征麥垛,白色象征甘露,藍色象征藍天,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紅色象征太陽。正是這七彩,為互助贏得了“彩虹的故鄉(xiāng)”的盛譽。
因為服飾特征而命名一個地方,這樣的地方恐怕不會多。況且這個用來命名的詞匯又是如此溫馨浪漫、輕靈飄逸。
彩虹,當人們輕聲念叨這個詞的時候,腦海里是不是會浮現(xiàn)出絢爛的色彩和久違了的夢想?
花袖長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紅色或鑲邊的藍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藍綠布帶,帶的兩頭有花、鳥、蟲、蝶、彩云刺繡或盤線的花紋圖案。腰帶上有羅藏和錢褡褳。羅藏,是用銅、銀薄片制成,有獸頭形、圓形、桃形等樣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鈴鐺、針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帶左側(cè)。錢褡褳,一般為長一尺五寸、寬四寸的小袋,兩端有繡花或盤線圖案飾物。女式的錢褡褳由三塊白底繡花條塊縫合而成,下端連三綹彩線穗,用作錢袋和裝飾品。下穿褶裙或褲子。有鑲白邊的緋紅百褶裙,裙分左右兩扇,形似蝴蝶兩扇紅翅膀;褲子膝下部分套著一節(jié)藍色或黑色的褲筒,土族語稱“帖彎”。
今天的土族服飾,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有很大的變化,有的服飾已消失,有的服飾經(jīng)過推陳出新,重放光彩。
互助并非富庶之地,名聲也不響。事實上像這樣的地方,在地處西部大荒之地的青海的廣大農(nóng)區(qū)比比皆是,本可以被繼續(xù)遺忘而成為“遙遠的地方”。但是因為土族,因為青稞酒,使這方位于西寧東北的土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
是的,土族和青稞酒,一個是中華民族百花園中的奇葩,一個是飲品中的精靈。對養(yǎng)育它們的這方土地而言,這是上天的眷顧。
“黑青稞熬下的威遠酒,嫑待盅盅兒淺下;八洞神仙醉下子扎,把肝花五臟放下?!薄盎▋骸崩镞@樣唱道。
名以物傳,物逝則名消,名以仙傳,仙去則名長留。因為“八仙”,威遠酒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相傳,當年八仙到昆侖瑤池西王母處赴蟠桃盛會,回仙府正好經(jīng)過威遠堡。眾仙正是口渴之時,見一位老婦人在一口井旁設(shè)攤施茶,便上前討口茶水喝。喝完茶,鐵拐李打開葫蘆,將瑤池瓊漿倒入井中。呂洞賓施展法力,將龍王山黑龍泉泉水引到井中,然后告訴老婦:“若取此井水為酒,必定名揚四海,富甲天下?!闭f完飄然而去。老婦將信將疑,從井中打出水來一嘗,果然清香可口,酒香撲鼻。人們感念神仙之德,將這口古井之水稱作“神仙酒”。后來,燒坊家用此井之水煮出的威遠燒酒亦因酒香四溢、滋味獨特而聞名遐邇。
“八仙傾酒”的傳說畢竟有些遙遠,遙遠得有些飄渺,只有黑青稞,堅硬的籽粒包裹著的依然是藏不住的激情和芳香。
青稞落戶這一方土地,有一個神話傳說:
一只名為大青鳥的神鳥,銜一枚青稞籽粒,撒在大地上,從此扎根這一方土地并迅速得到廣泛種植,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人。
青稞選擇這地方,莫不是因為這片土地淳樸厚重,借以鋪展自己綠色的夢想?
青稞選擇這地方,莫不是因為這片土地貧瘠苦難,想給她的人民賜予飽暖的物質(zhì)的同時,賜予青稞酒這種能讓精神得以升華的甘霖,從而讓他們在這一方高地上詩意地棲居?
大自然自有大規(guī)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對誰都是公平的。這也許就是我們直到現(xiàn)在每次端起酒杯,就要把第一杯鄭重地奠在桌子中央,說“先要敬酒仙爺一杯”這種感恩儀式的來由。我們吃到了谷物,要敬神農(nóng),用到了火,要敬隧人氏,飲到了瓊漿,自然要感念酒神。其實這一切,都是對大自然的賜予的感恩。這種種感恩,保留在心底并以儀式化的形態(tài)得以表現(xiàn)的,到今天似乎只剩下對酒神的敬畏和感念了。這不能不讓我對酒的品格思之再三,同時又反復嗟嘆!
“青稞:大麥的一種,粒大,皮薄。主要產(chǎn)在西藏、青海等地,可做糌粑,又可釀酒?!边@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青稞”詞條的注釋。
我不是植物學家,手頭也沒有更多的資料,我無法說出關(guān)于這種植物更多的知識。但我以為足夠了。
一種可以做糌粑的植物,必定是樸素的植物,而一種可以釀酒的植物,無疑是優(yōu)秀的作物。
以這種植物造酒,實乃天地造化。無論青海還是西藏,幾乎每一個生長青稞的地方,也都造青稞酒。無論藏族,還是土族。
土族,能歌善舞的土族,確實與酒有很深的淵源。因為從某種角度看,歌、舞、酒同屬于精神的范疇。
土族民間很早就有用青稞造酩餾酒的傳統(tǒng)。
酩餾酒,土族語稱“斯貝都拉斯”,意即“青稞酒”。這種酒的乙醇度約在30度左右。其釀造歷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互助民間就有土法釀造酩餾酒的歷史。這種土法釀造的酩餾酒,氣味醇香,清爽甘潤,酒香綿軟,可口舒心。
酩餾酒的具體釀造方法是:先將選好的青稞浸濕碾去外皮,簸凈,去雜質(zhì),入鍋煮熟,直到青稞裂口開縫后,瀝出風涼,配以用中草藥制成的酒曲,調(diào)和均勻,裝入瓷壇或缸中密封,蓋上棉被等物進行發(fā)酵。發(fā)酵時保持恒溫,以手摸缸壁不涼為宜,一般將溫度控制在攝氏15度左右最為合適。發(fā)酵時間隨季節(jié)而定,夏季5至7日,冬季8至10日,直至散發(fā)出濃濃酒香味。然后將發(fā)酵好的青稞原料,加上草藥,裝鍋,加水,蓋上鍋蓋密封,鍋蓋上留一小孔,用一根管子從小孔通向“缸哇”?!案淄邸睂嶋H上是一個有夾層的水缸,缸內(nèi)盛水或冰塊。那根管子就是通向“缸哇”的夾層。用文火加熱鍋,產(chǎn)生的蒸汽通過管子進入“缸哇”的夾層,經(jīng)“缸哇”內(nèi)的水或冰冷卻后,形成蒸餾水,制成酩餾佳釀。
土族民間有一則傳統(tǒng)謎語,形象地說明了這一方法:
“一個老奶奶,蹲在鍋臺上尿尿哩!”
謎底就是“造酒”。
當鍋內(nèi)的青稞跳躍舞蹈的時候,從管子的一端一滴一滴流淌的是對幸福生活晶瑩閃亮的期待,是生活最具質(zhì)感的滋味的凝結(jié),是苦與樂、生與死、愛與恨、日與月、過往與未來的高度濃縮。
一盅酩餾酒,說盡心中無限事。這就是土族人的情懷。
這是來自于勞動實踐的真知。
土族人民從土地上獲得了智慧和力量,從而使青稞從果腹的粗糧升華成了歡樂的甘露。
從什么時候起,都拉斯,這五谷的精華,糧食的神水,和土族人的生活開始密不可分,我們無從知道。但我可以肯定地說,自從第一滴酒滴入土族人的生活時起,酒,作為本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已溶入了土族人的血液之中,流淌在一代一代土族兒女的血管里。
“不喝不會唱,一喝就會唱?!?/p>
這是一則土族傳統(tǒng)謎語,謎底是duraasi——酒。那個與它相對應的“唱”,在土文中記作 daula,可音譯為“道拉”,這個詞在土語中具有名詞和動詞兩重含義,即“歌”和“唱歌”。
再沒比這則謎語更能直抵土族文化本質(zhì)的語言了。酒與歌,都拉斯與道拉,這樣和諧地構(gòu)成一對對立統(tǒng)一體,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這兩個土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攜帶著民族文化特有的持久生命力和穿透力,溶解在整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中,從古至今;亦在每一個土族人的生命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從生到死。
“啊——布勒,
你的胎毛上有吉祥,
吉祥給弟弟妹妹留下。
你的小手上有吉祥,
吉祥給鐵锨扳镢留下。
你的腳掌上有吉祥,
吉祥給高山峻嶺留下。
……”
一個男孩出生了,這首歌就會在他“洗三禮”的儀式上唱響。一位席君(姑娘)降臨人世,祝福的歌兒則是《楊格嘍》:
“土族家如花似玉的好妹妹啊,
愿你像這枝盛開的牡丹;
你的容顏照耀金嶺銀川,
你的人品蓋過前山后山。
土族家如花似玉的好妹妹啊,
愿你像這枝盛開的牡丹,
你的心境如同花蕊一般,
你的巧手織就錦繡河山。
……”
當孩子滿月,就要宴請賓朋,喝滿月喜酒。從此開始,酒已與這個生命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
以我看,酒和歌猶如水乳交融,通過對一個個生命個體的澆灌,進而實現(xiàn)了對本民族生產(chǎn)生活各個方面的深深滲透,從而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酒文化和民俗文化。
“宇宙之間光芒多,
光芒多了有溫暖,
最溫暖的是太陽。
半天空里飛禽多,
飛禽多時要鳴叫,
鳴叫最好的是杜鵑。
東家家里吃得多,
好吃還要喝得好,
喝的最醇是美酒?!?/p>
酒往往與土族的贊歌結(jié)合在一起,這種以贊頌對方品德、財富和容貌為主要內(nèi)容的歌曲,如果涉及美酒,則通過比興,往往將贊美最后落實到美酒上。
“炕中央放著桌子,
這不是普通的桌子,
是紅檀木做下的桌子;
桌子上放的是盅子,
這不是普通的盅子,
是綠翡翠雕成的盅子;
盅子里斟滿了美酒,
這不是普通的美酒,
是黑青稞釀成的美酒?!?/p>
這種鋪陳夸張和側(cè)面烘托的手法,與那首著名的漢樂府《陌上?!分袑懬亓_敷美貌的手法何其相似乃爾: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聽這樣的贊歌,不,就是讀,我們也能從中讀出深厚的歷史感,讀出青稞酒那歷久而彌香的清醇之氣。
酒更是土族人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飲品。因此,許多禮儀往往與酒有關(guān)。
“早上喜鵲喳喳叫,
喜鵲歡叫客人來,
客人帶著喜慶來,
用潔白的哈達迎接你;
早上喜鵲喳喳叫,
喜鵲歡叫客人來,
客人帶著歡樂來,
用醇香的美酒迎接你……”
迎接賓朋要用酒,招待賓朋也要用酒,并且有專門的敬酒曲;割田了,要用酒;碾場了,要用酒;家里要修業(yè),不論打墻蓋房都需要酒。“花兒會”無酒不歡,走親訪友,無酒不成禮。更不用說最負盛名的土族婚禮儀式中,酒和歌是如何像一條絲線一樣把這一幕長劇中的無數(shù)個珍珠串連在一起。想一想,到底哪種活動不需要酒?沒有。從生到死,這里的人都將與酒相伴。
這就是土族,一個終生離不開都拉斯的民族。
也許是這種對酒的虔誠膜拜感動了上蒼,也許是這片始終氤氳著酒香的天地吸引了酒神,讓他垂青這里,賜予這里的人民以甘露??傊?,這片土地上誕生了青稞酒,并且名揚省內(nèi)外。
明末清初,汾酒的產(chǎn)地——山西的客商到威遠堡販賣燒酒時,發(fā)現(xiàn)這里的黑青稞是釀造美酒的上等原料。于是,便在威遠堡安家落戶,將杏花村和當?shù)氐尼劸萍妓嚕ㄖ饕峭磷艴ゐs釀制技藝)融為一法,以青稞為原料,精心釀制,終于釀出醇香透亮、威名遠揚的威遠燒酒。
滴滴青稞酒,每一滴都沉積著青海文化和中原文化、土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交流的歷史,因此,青稞酒才具有一種別樣的風骨和后勁。
任何一種文明的每一次發(fā)展,其實是在不斷融合新的文明成分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向前飛躍的。作為一種釀酒技藝,青稞酒也是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礎(chǔ)上不斷吸收外來文明,吐故納新,從而延續(xù)幾百年而長盛不衰。
曾經(jīng)一段較長的時間里,威遠燒酒成為飲中“名牌”,有“開壇十里游人醉,馱酒千里一路香”之盛譽。“吃手抓,上丹噶;睡熱炕,上北川;喝燒酒,上威遠?!睆倪@個風行一時的民謠可以想見當時威遠燒酒之興盛。
建國前夕,威遠堡地區(qū)尚有義合永、文玉和、洪鳳元、聚成元、永盛和、常鳳興、石義德和天佑德等八家燒酒作坊,俗稱“八大作坊”。此時的威遠燒酒,興盛期的風光雖已不在,但依然是民眾心目中的不二“名牌”。
互助(抑或稱為“威遠”)青稞酒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乃是建國后的六十年時間。六十年,在青稞酒悠久的歷史年輪中也許是一小段時光,但卻推動互助青稞酒走過了一段堪稱為飛躍的歷程。
建國后,人民政府加大投資力度,改進生產(chǎn)工藝,配備現(xiàn)代化釀酒機械,使互助釀酒行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尤其是1979年后,互助生產(chǎn)的青稞酒系列產(chǎn)品質(zhì)量不斷提高,數(shù)量大幅增長,暢銷陜甘寧新藏,走俏獨聯(lián)體、蒙古國,連續(xù)多次獲得國際、國內(nèi)博覽會金獎。
進入新世紀,歲月更迭,日月變幻,“頭曲”風采耀人,“天佑德”、“八大作坊”再添光華,“互助”牌成為名播四方的青稞酒重鎮(zhèn),威遠鎮(zhèn)遂被視為名副其實的“酒城”,互助縣也因此被稱為“酒鄉(xiāng)”。
到此時,“互助”青稞酒成為我省第一家原產(chǎn)地域產(chǎn)品保護企業(yè),“互助”牌青稞酒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1年獲得“中華老字號”的美譽。
青稞酒實現(xiàn)了自身的飛翔。威遠古鎮(zhèn)上空氤氳的酒香,已不單是滋潤生命的瓊漿,更是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的神奇力量。
對西部一個邊遠地區(qū)來說,在不到六十年的時間里,將作坊式的手工勞作培育成這樣一個現(xiàn)代化的青稞酒生產(chǎn)企業(yè),這不啻于一個神話。
青稞酒注定盛產(chǎn)傳說和神話;青稞酒還注定催生詩歌。在憂郁的日子里,請點亮心中的那盞明燈;快樂的時刻,就采擷夢中馨香的花瓣。太陽升起的時候,就用金色鍍亮胸懷。而當炊煙撐起星辰的時刻,以歲月為火候,以天地作釀缸,用心釀一碗青稞酒,那就是從心底涌上的對自然、對生活和世界的感恩,那可不就是詩和歌?
在我的感覺里,這里的人更適宜過一種浪漫的、詩意的生活,生活的負累對他們來說,是漫長的快樂之間的點綴,而不是相反。這或許源于氤氳于空氣中的酒分子的熏陶吧!當我在“花兒”會場面對那些圍著一瓶酒席地而坐的黑紅臉色的人們,面對那些手執(zhí)一軟包裝邊走邊痛飲旁若無人的人們,涌上我心頭的不是居高臨下的憐憫和羞慚,而是羨慕。是的,只有懷著一顆質(zhì)樸的心,才能與自然無間的交融,才能如此地忘我和投入。而那些成分復雜的眼神,注定它的主人永遠不可能嘗到直抵生活本質(zhì)的滋味,注定他只能在詩意生活的邊緣游走。
今夜,我高舉一杯青稞酒,酹向蒼茫大地,為那些用盡一生釀制美酒的先賢,也為我們充滿詩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