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嵐
高校招生制度公平問題及對策
劉學嵐
高校招生制度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配高等學校入學機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特別需要堅持公平價值導向,在完善招生計劃分配辦法、提高命題科學化水平、規(guī)范梳理加分政策、推進志愿填報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
招生制度;公平;改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苯逃街饕ń逃龣嗬降扰c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其核心內容是教育機會均等。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教育公平,其實就是教育機會均等,尤其是入學機會均等。
高校招生制度作為一項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制度,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分配高等學校入學機會。建國以來,我國的高校招生制度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面臨地區(qū)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距較大、弱勢群體教育保障體系不健全、錄取辦法有待完善等問題,社會反映比較強烈。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社會系統(tǒng)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以及社會系統(tǒng)內部協調發(fā)展、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則和目標,從根本上講,建設和諧社會就是建設協調發(fā)展的公平社會①陳應奎:《和諧社會與教育公平》,載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60822_30680.htm。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公平問題受到政府和人民群眾前所未有的關注,已成為許多改革措施,尤其是民生方面改革的重要價值導向。高校招生制度幾乎與每個家庭都有關系。收入不公平影響人一時,招生不公平影響人一生。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招生公平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在此背景下,作為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應該始終堅持公平原則,以促進教育公平,維護社會和諧。
目前的高校招生,不論是否是分省命題,都是分省組織考試和錄取的。各高等學校根據教育部批準的招生計劃,將招生數量指標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區(qū),各省、市、自治區(qū)根據各類招生計劃總數,結合本地區(qū)高考成績劃定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分批組織錄取。這樣組織高校錄取工作,是較為有效率的方式,在省級行政區(qū)內體現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形式上體現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但是,由于全國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各省級行政區(qū)間的錄取率差別很大。據初步統(tǒng)計,2010年,各省份高考報名及錄取率情況如下:
2010年各地高考錄取情況統(tǒng)計表
2010年,全國共有957萬考生,招生計劃為657萬,錄取率為68.65%。從表中可以看出,黑龍江、海南、遼寧、天津、上海、浙江、北京等12個省份已達80%以上,其中黑龍江更是超過了90%;其他19個省份錄取則在80%以下,而貴州、安徽、寧夏、河南、湖北等9個省更是在全國平均錄取率(68.65%)之下,其中甘肅、陜西、山西、西藏甚至還徘徊在60%左右。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錄取率偏低的省份,主是要生源大省或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對這些地區(qū)的孩子來說,獲得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要遠少于其他地區(qū)的孩子,顯然有失公平。
在戶籍與高考不能被立即脫離關系的情況下,為了使每一個考生有均等的入學機會,應該完善高等學校招生計劃分配原則和辦法,部屬高校應參與各省人口總數、適齡人口數和教育投入和發(fā)展情況,合理分配招生計劃。同時,鼓勵發(fā)達地區(qū)的省屬高校向欠發(fā)達地區(qū)傾斜,尤其是增量部分,應該更加注重公平。高招錄取名額投放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公正平衡原則。我國自有科舉制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大多實行分區(qū)配額制?,F在的高校錄取名額投放不可不注意東西平衡、城鄉(xiāng)平衡。二是差別原則。平等是正義的第一位要素,而合理的差異亦是正義的重要構成。三是漸進實施原則。改革錄取名額投放辦法應穩(wěn)步推進,分步實施①周洪宇、申國昌:《我國考選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兼談我國重點高校錄取名額投放問題》,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我們目前的高校招生制度,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成績是錄取的基礎,也是重要標尺,有時候甚至是唯一依據。沒有公平的考試和成績,就不可能公平的招生和錄取。決定“標尺”公平與否的關鍵因素是命題。命題公平是高考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根本性工作之一,直接影響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
高考屬于選拔性考試,其主要目的是區(qū)分考生能力,為高校選拔新生提供依據。因此,對試題的信度、效度都有較高的要求。當前,不管是全國統(tǒng)一命題還是分省命題,采取的都是經驗性命題。經驗性命題給公平帶來的最大不確定性主要是試題沒有測試,即便有測試,也是在極小的范圍內展開的,標本的參考價值有限。這容易給命題公平帶來兩方面的威脅。一方面,試題的信度、效度無法科學控制。眾所周知,命題人員是高考試卷創(chuàng)作的主體,命題過程和結果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們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的影響,特別是責任心和公正意識會對命題公平產生重要影響。在目前情況下,在高考實施前,對每道試題和整張試卷的信度、效度,主要是根據經驗,進行最理想的努力,對結果并沒有把握。這也就容易造成命題質量的波動,特別是試卷難度的波動,既影響考試的公平,又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命題要求在不同群體之間保持公平。美國測試實踐聯合委員會制定的《教育公平測試實踐規(guī)范》對命題公正作出了較全面的詮釋:對于參加測試的人應該是公正的,不受年齡、性別、體能、種族、種族劃分、國家來源、宗教、性傾向、語言背景或其他的個人特性的限制①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Washington,DC: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2004.。經驗性命題無法根據項目反映理論進行大量的測試。只有考試結束后,經過分析和統(tǒng)計,才能知道不同群體在面對試題時的公平性。
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途徑是提高命題的科學化水平,重要措施是建立高考題庫。在教育測量學理論中,題庫被定義為是在某種教育測量理論指導下,試題經過試測計算出相關的統(tǒng)計參數,試題參數經過等值并建立在同一量表上,按照一定原則組織起來的能夠滿足某種考試需要的大量優(yōu)良試題的組合②王后雄:《高考命題公正的現實困境與兩難選擇》,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在題庫建設過程中,對入選題庫的每一道試題都根據測量目標和標準進行了嚴格的測試,記錄其信度、效度,并根據項目反應理論驗證其公平性。這為試卷組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既可以提高命題效率,也可以有效控制試卷的難度或區(qū)分度等,提升試題的質量,保證試卷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高考加分政策基本上是與新中國的高考制度同步建立的。幾十年來,高考加分政策在彌補統(tǒng)一考試的不足、促進招生公平和素質教育方面作出過積極貢獻。但近幾年來卻飽受爭議,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高考加分項目過多,瀕于泛濫,背離了公平原則。1950年的從寬錄取對象只有4類,而2006年,教育部規(guī)定的加分政策對象又達到創(chuàng)新高的12類,并且多為鼓勵性加分。加分項目的過多,必然造成獲得照顧的考生人數大量增加,勢必使未獲加分考生的權益受到侵犯。另一方面是因為加分弊案頻發(fā)。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曝出為獲得加分而進行身份和榮譽造假的事件,尤其是2009年,全國多家媒體報道了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員子女,影響極為惡劣,嚴重損害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激起了各界的普遍不滿,甚至動搖了人們對高考的公平與公正的信心。
最近,教育部、國家民委、公安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協等五部門聯銜發(fā)文規(guī)范和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并要求各省逐步梳理和規(guī)范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的規(guī)范和梳理應該始終堅持公平導向,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最少化原則。高考加分政策本意是促進公平,推進素質教育。但如果操作不當,則會因為部分考生加分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梳理加分項目時,能取消則取消,爭取使加分項目減至最少。
2.補償性原則。高考加分政策本來就是一種補償的手段。為了追求公平正義,享受到加分政策的優(yōu)惠和照顧的考生,應該是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的群體。如果不對其照顧,則有損公平。在梳理加分項目時,重點清理鼓勵性加分,盡可能保留補償性加分。
3.統(tǒng)一性原則。目前,全國各地加分政策較為混亂。各地加分項目不一致,同一項目的加分標準也不一樣,導致了區(qū)域間的加分差異和不公平。在梳理加分項目時,要注意統(tǒng)一項目和分值。
目前,我國的高招填報志愿辦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傳統(tǒng)志愿”,另一類是“平行志愿”。
“傳統(tǒng)志愿”遵循的是志愿優(yōu)先的原則。雖然一名考生在一個批次可以填報多個院校志愿,但第一志愿最關鍵、最重要。這種填報志愿的方法填報難度較高,博弈成分較大;志愿填報先后順序原因造成一二三志愿落差大,出現低分錄取、高分落榜的現象是很常見的。這些都引起了考生和家長強烈不滿,甚至出現“考得好不如報得好”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高招的公平性。
“平行志愿”遵循的是分數優(yōu)先的原則。2010年,實行平行志愿(或部分批次實行)的省份達到24個,占77.4%。目前,尚有黑龍江、山西、內蒙古、湖北、甘肅、山東、新疆等7個省份仍實行傳統(tǒng)志愿①一志愿不設平行志愿,而僅是二志愿或三志愿設若干平行志愿者,不列入平行志愿統(tǒng)計。,點22.6%。平行志愿在促進公平方面優(yōu)勢明顯,但也有自身的缺點。實行“平行志愿”將使考生更多地選擇服從專業(yè)調劑,其專業(yè)的選擇面臨考驗。更重要的是,生源充足高校均超過招生計劃一定比例投檔,投檔考生如果退檔,將喪失填報的同一批次其它志愿的投檔資格,其不公平將更加顯著。另外,各高校錄取考生分數扁平化傾向,無助于高校特色專業(yè)的發(fā)展,引起了部分高校的不同意見。
為更好地促進招生公平,應該進一步完善志愿填報和錄取方式改革。
1.擴大平行志愿的范圍。平行志愿雖然有缺點,但在促進錄取公平方面,有著傳統(tǒng)志愿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②何 穎:《更好的公平與更高的效率——高考平行志愿錄取機制改革的政策分析》,載《教育科學》2008年第3期。。所以,平行志愿取代傳統(tǒng)志愿應該是大勢所趨。我們應進一步擴大平行志愿的實施范圍。一方面,要擴大實施地區(qū)。目前,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達24個,其它7個省份也應在綜合考慮各地實際上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在合適的時機實施平行志愿。另一方面,努力進一步平行志愿適用批次。目前,實行平行志愿的24個省份中,平行志愿適應批次范圍不盡相同。有不少省份平行志愿連普通文理類都沒有完全實現。北京、青海的平行志愿僅限于??疲囂叫再|更為明顯。實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應先把適用范圍擴大至普通文理類,再在此基礎上,探索藝術和體育實行平行志愿的途徑和辦法。
2.完善平行志愿保障措施。要進一步完善平行志愿的保障措施,盡量減少和避免退檔。可以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合理控制投檔比例。投檔比例問題是平行志愿實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投檔比例過小,不利于招生院校錄取;投檔比例過大,退檔考生增加,這有違改革初衷。目前各地的投檔比例從11∶11.05到11∶11.2不等。平行志愿已實施近十年,應進一步總結各地經驗,確定合適的投檔比例,既有利于高校選拔,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退檔人數。二是要給高校一些預留計劃。在平行志愿適用范圍越來越廣的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在制定招生計劃時,應有一定的預留計劃。這些計劃僅用于生源充足時,錄取已公布招生計劃1∶1之處投檔的考生,即在考生同意專業(yè)調劑時,做到“投檔即錄取”,避免和減少退檔。
3.開展平行到專業(yè)的研究。要想解決目前平行志愿面臨的考生專業(yè)不匹配和高校錄取新生成績扁平化的問題,平行到專業(yè)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平行到學校,以學校為志愿,考生可在每個學校再選擇若干專業(yè)。若平行到專業(yè),直接以專業(yè)為志愿,考生可以跨學校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yè)。高校生源也不再以整體的形式出現,而是因專業(yè)不同而不同。實力總體不十分突出的高校,其有較強實力的特色專業(yè)也會吸引報高分考生報考。實力很強的高校,若個別專業(yè)實力弱,生源也會較差。屆時,可以考慮取消一本、二本等的批次設置,甚至取消本科和??频慕缦蓿屗械母咝T谕黄脚_競爭。這樣,考生以專業(yè)為志愿,專業(yè)匹配程度高,投檔時可考慮按1:1投檔,杜絕退檔。另外,有利于高校發(fā)揮優(yōu)勢,辦出特色,使高校競爭向良性互補方向發(fā)展。雖然目前實行平行到專業(yè),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障礙,但要積極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待時機成熟時推出,促進教育公平在錄取操作過程的進一步貫徹落實。
劉學嵐,上海市教育考試院辦公室副主任,講師;上海200235。
車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