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鷹
(武漢大學 留學生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高校留學生教育工作中需處理好的四大關系
萬 鷹
(武漢大學 留學生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改革開放以來,來華的留學生越來越多,這對我國高校留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文章認為提高高校留學生教育工作水平關鍵在于處理好課程設置中“知識本位”和“興趣本位”、教學語言上“國際接軌”和“本土特色”、管理措施上“剛性約束”和“柔性服務”以及文化熏陶中“理論學習”和“實踐感染”四大關系。
高校留學生;課程;教學;管理
新中國來華留學生教育可追溯于 1950年接收的第一批來華留學生——羅馬尼亞的5名學生,至今已經(jīng)有 61年的歷史。我國留學生教育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科技、教育、外交和管理人才。自改革開放以來,來華的外國留學生越來越多,目前已突破 20萬人。這些來自 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留學生,分別在500多個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接受教育,其中以高校的留學生人數(shù)為最多。
在此國際化的浪潮中,我國留學生教育從管理理念,組織結構,到管理方法等方面,都有顯著進展。接受留學生的高校,已設立專職管理機構,組建了一支專職教師和管理人員隊伍,形成了留學生教學體系,為高校留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但是留學生人數(shù)的不斷攀升對高校留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有學者從實地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來華留學生對我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滿意度并不非常理想。其中認為教學水平“非常棒”的留學生只占調(diào)查樣本的 42.7%,對校方提供的娛樂、住宿和醫(yī)療設施持非常滿意態(tài)度的均在20%以下,認為校方組織的課余生活“非常棒”的僅占 10%[1]。這不得不引起留學生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根據(jù)多年來對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提升留學生教育管理的質(zhì)量,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大關系。
“知識本位”的課程設置著眼于將課程目標中各類知識點一定的邏輯關系以“直線式”或“螺旋式”的方式進行排列,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對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以教師主導的學習將知識盡可能地傳授給受教育者。這種“知識本位”課程設置有利于教育者在短時間內(nèi)向留學生系統(tǒng)地傳遞大量知識,這有利于提高留學生在華時間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對于短期交流者而言,更為有效。但由于“知識本位”的課程設置只是關注傳授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教學任務的完成度,并大多施以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因而容易使留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甚至產(chǎn)生文化休克。
“興趣本位”的課程設置著眼于依據(jù)每個受教育者的興趣特點選擇不同的知識內(nèi)容,并通過受教育者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傳授。它能夠有效地將受教育者已有經(jīng)驗與傳授的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促進知識的吸收與內(nèi)化,并不斷引起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從而使受教育者不斷地對相關的知識進行關注。但“興趣本位”的課程設置容易忽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不利于留學生形成完備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從而達不到教育目標的基本要求。
筆者認為,留學生來自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在高校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來中國留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具個性的學習要求。因此,我國高校的留學生培養(yǎng)方案,應在保持傳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增加課程設置的柔性與彈性,對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給予更多的關注。一方面在必修課方面,對現(xiàn)行的課程進行評估與篩選,刪除一些不適用的課程,增添一些能為留學生所歡迎的新課程。此外,為留學生多開設一些具有特色的選修課,統(tǒng)籌課程設置中的“知識本位”與“興趣本位”。
我國留學生教育中教學語言的選擇主要有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強調(diào)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即開設了全英文授課項目,打破授課語言和學位論文只用漢語的限制。有人認為,這是教學語言國際化的新進展,一方面,可促進我國留學生教育與發(fā)達國家留學生教育的接軌,使留學生教育不僅局限為中國式教育,更成為國際化教育;另一方面,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選擇英語為教學語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留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專業(yè)知識講授的難度。
第二種傾向強調(diào)留學生教育中的本土性,即以漢語授課,只能用漢語完成學位論文。因為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留學生進入中國學習的是中國的學習范式、中國的知識和中國的文化。因此,采用漢語授課是突出中國留學生教育特色,彰顯中國留學生教育風格的重要途徑。同時,教師授課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本土閱讀更多的相關書目、參考資料。但這些資料的寫作語言大多為漢語,教師的教學語言若采用其他語言,反而不利于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學習。
筆者認為,全英文授課對來自英語國家的留學生,固然排除了聽課時的漢語障礙,易于他們接受授課的內(nèi)容。但不容忽視的是,留學生來華的目的是學習中華文化或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要達到此目的,突破漢語的語言關,掌握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必要的學習條件。而漢語語言能力的掌握,一方面靠來華之初漢語的突擊培訓,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逐步獲得。因此,用漢語授課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此外,從我國留學生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來看,欠發(fā)達地區(qū)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數(shù)量占了很大比例,較多的留學生來源于亞非地區(qū)。采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對這些來自非英語國家的留學生來說,反而增加了他們的語言負擔。他們學習漢語已很不容易,再讓他們在課堂上聽懂英文授課,又得掌握英語,可說是難上加難。
綜上所述,我國留學生教育在教學語言上應處理好“國際接軌”與“本土特色”的關系,以“本土特色”的漢語教學為主,“國際接軌”的英語教學為輔,為留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式留學生教育。
不同的管理流派對于管理工作的認知與強調(diào)有所區(qū)別。古典組織理論強調(diào)管理工作中的“剛性”,他們把學校當做工廠,就連當時美國最有影響的教育家埃爾伍德·P·丘伯利都曾把學校描繪成為社會消費而加工原材料的工廠:
20世紀的文明對產(chǎn)品制造的規(guī)格提出了要求,根據(jù)規(guī)格的規(guī)定來塑造學生是學校的職責。這要求有良好的工具、專門的機器,對產(chǎn)品進行不斷地度量,看看是否按規(guī)格行事,是否消除了制造中的浪費以及是否帶來產(chǎn)品的多樣化[2]。
即古典組織理論下的學校教育管理強調(diào)制度化、紀律化、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的“剛性”管理模式。這對我國留學生教育工作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一方面,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如果不通過一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使之學習、生活規(guī)范化,則留學生教育很可能陷入混亂無序的境地;另一方面,中國的留學生教育管理制度也體現(xiàn)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無文化不制度”,因此留學生在遵循留學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同時,也在間接地學習中國文化。當然,從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來說,古典組織理論所提倡的“剛性約束”是提高管理便利性的一劑良藥。但更應注意的是,剛性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留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以及文化差異,很容易成為“中國式教育的工廠”,造出千篇一律的中國式留學生,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融。此外,剛性的管理模式容易給“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留學生造成冷冰冰的感覺,產(chǎn)生心理不適甚至抵觸情緒。
與之不同的是,作為社會系統(tǒng)理論的管理學家強調(diào)管理工作的“柔性”。他們更為注意管理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處理、組織文化孕育以及管理目標群體中的非正式組織。當代著名教育管理學家馬克·漢森所歸納的社會系統(tǒng)管理理論的部分主要觀點突出地強調(diào)了管理中的靈活性與剛性管理的不適性:
正式目標和非正式目標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后者引出了眾多管理方向。
沖突不可避免,并往往具有建設性功能。
下級經(jīng)常決定上級管理行為的選擇。
每個人都將其獨特的社會和心理特征帶進工作,并影響他所擔當角色的生產(chǎn)率[3]。
留學生教育工作中,社會系統(tǒng)理論指導下“柔性”的管理模式能夠重視留學生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滿足留學生不同的學習、生活需求?!叭嵝浴惫芾砟J阶⒅亓己萌穗H關系的營造,從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留學生交往的角度來看,管理者樹立“服務意識”是架起二者良性交往的主要橋梁。所謂“服務”即從服務對象的個體需要出發(fā),以滿足個體需要為二者交往的重要前提。
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歷來偏重管理與約束,服務意識比較淺薄。這種情況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中雖有所改變,服務意識逐漸增強,但至今仍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留學生遠離祖國,告別親人,來到異域他國,一切都是陌生的,在生活與學習上一時不能適應,甚至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是正常的,也是常見的。因此對留學生的管理要富于愛心和耐心,樹立“服務意識”,具體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學校制定的對學生具有約束性的規(guī)章制度,如果遇上留學生的反感或抗拒,就要耐心地多做解釋與溝通,使他們能夠理解與遵守。對他們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要做到及時了解,然后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對留學生的宗教信仰要尊重,他們參加宗教活動,要給他們提供盡可能的方便。在生活上要摸清每個留學生的特殊需求,并分別予以照顧。四季冷暖,天氣變化,要適時提醒他們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在辦理外事手續(xù)上,要主動協(xié)助,讓他們事事順利,暢行無阻。還要為他們組織多種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課外生活。即通過無微不至富于人性化的服務,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
總而言之,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中,“剛性約束”固然重要,但更應該重視“柔性服務”,使留學生能夠感受到家庭一樣的溫暖,從而使他們心情愉快地學習,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
來華學習的留學生,不論是理工科的還是文科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即了解中國和學習中華文化。目前,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對留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授:一是在學校里,通過課堂講授、學生閱讀來進行的;二是通過課外實踐、實地考察來進行。當前大多通過第一個途徑來進行。
課堂上“理論學習”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它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地向留學生介紹和講授,教育成本較低。但是,文化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緘默知識,很多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若不能實際考察并感受文化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載體,對于留學生而言,很難深層次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髓。
筆者認為,在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同時,可考慮組織留學生走出校園,到廣闊的社會中去,體驗表現(xiàn)于中國百姓生活中生動的中華文化元素。例如組織留學生游覽名山大川,參觀名勝古跡,欣賞傳統(tǒng)藝術,品嘗各地的美味佳肴,聆聽戲曲、曲藝,見識民間的婚喪嫁娶禮儀和體驗鄉(xiāng)村的民俗民風等等。留學生如果把他們在百姓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而生動的文化形象和在校園里學到的抽象理論結合起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領悟可能會深刻一些。
《國家教育中長期發(fā)展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未來 10年內(nèi),我國將“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guī)模。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shù)量,重點資助發(fā)展中國家學生,優(yōu)化來華留學人員結構”。這無疑對我國高校的留學生教育工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只有處理好留學生課程設置中“知識本位”和“興趣本位”、教學語言上“國際接軌”和“本土特色”、管理措施上“剛性約束”和“柔性服務”以及文化熏陶中“理論學習”和“實踐感染”四大關系,才能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不斷提升留學生教育工作質(zhì)量,辦留學生滿意的教育。
[1] 徐玫.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探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37.
[2] Ellwood P Cubberley. Public School Administration [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16:325.
[3] 馬克·漢森.教育管理與組織行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5.
A Study on the Four Relationships in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WAN Yi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more and more foreign students have come to China, which brings about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management work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work, the following four relationships must be well deal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curriculum desig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 and native langu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id constraints and flexible services in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ulture cultivation.
foreign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teaching; management
G648.9
A
1673-2065(2011)06-0111-03
2011-09-19
萬 鷹(1966-),女,上海人,武漢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教師.
(責任編校:衛(wèi)立冬 英文校對:吳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