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回歸沖擊現(xiàn)象

2011-04-12 21:23楊智慧
關鍵詞:東道國跨文化身份

楊智慧

(天水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擊和文化回歸沖擊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擊

20世紀50年代Kalervo Oberg提出了文化沖擊概念(cultural shock又名文化沖突、文化休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客體由于不適應主體文化而產(chǎn)生的生理及心理障礙甚至疾病稱之為文化沖擊或文化休克。人類發(fā)展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隔絕的小團體中,每個團體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和世界觀等文化現(xiàn)象。文化作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guī)范,它是習得的行為方式,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歷史上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的差別不僅分化了不同民族,成為沖突的來源,而且也導致了與其生存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適應的不同的民族性格。這種浸潤在不同文化中的帶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人格特征,影響著人的認知能力,導致不同文化間交往的困難和沖突。

產(chǎn)生文化沖突的因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文化距離、民族中心主義思想、知覺的偏見和固執(zhí)、東道國的社會支持。文化距離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間的遙遠,文化共同點較少所產(chǎn)生的距離感和陌生感。研究文獻表明:文化間的差距越大,跨文化交往的人建立和保持和諧關系的難度就越大。斯蒂芬提出影響旅居者適應的核心價值觀差異假說(Core-value Hypothesis),認為產(chǎn)生文化距離的主要原因在于價值觀差異,它也是造成文化沖擊和引起文化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所在。[1]而在民族中心主義下特定文化的成員傾向于相信自己的文化優(yōu)于別的文化,人們習慣性地甚至下意識地用自己文化的價值觀去判斷別的文化及其成員的行為方式,把自己所在的群體作為一切事物的中心,民族中心主義對別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定勢觀念”則是指在交往時對對方的行為的預測是以對其文化的固定看法為基礎,往往是一種固執(zhí)的偏見。定勢觀念的準確程度與對行為的預測相關,即定勢越準確,對對方行為的預測就越準確,交際就越順利,但是這些 “定勢思維”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部分真實的,而有些是完全錯誤的?!吧鐣С志W(wǎng)絡”是一定范圍的個人之間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它是影響寄居者適應的一個重要社會環(huán)境因素。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被認為有益于減緩生活壓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社會支持網(wǎng)的缺乏,則會導致個人的身心疾病,使個人日常生活的維持出現(xiàn)困難。

(二)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回歸沖擊

Gullahon and Gullahon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開始于寄居者對東道國文化的適應,結束于回歸者對自己本土文化的再適應。[2]文化回歸沖擊出現(xiàn)在回歸者對自己本土文化再適應過程中,是寄居者在離開本土文化一段時間后回歸本土時需要對自己本土文化再適應,再融入、再理解的過程。首先,回歸者寄居期間在不同程度上適應東道國文化,而對本土文化產(chǎn)生出一種疏離感;其次,寄居者在寄居期間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本土文化理想化;第三,寄居者離開期間對本土社會文化的變革沒有必要和充分的心里預見。這些因素都促使寄居者回歸后在自己的本土產(chǎn)生對本土文化的不適應,甚至感受到文化回歸沖擊,這種沖擊導致回歸者在本土文化中必須經(jīng)歷一個生理和心理調(diào)整和適應的過程。文化回歸沖擊和一些具體的變量存在關聯(lián)性,Martin把這些變量分為三類:背景變量、寄居變量和回歸變量。其中,寄居變量包括寄居所在地、寄居者對東道國文化的認可、寄居機動性和寄居適應、寄居者回歸時對本土文化沖擊的預見和回歸后家人及朋友的支持;而回歸變量指回歸者歸國時間的長短,回歸者歸國時的年齡以及回歸國對回歸者的社會支持。文化回歸沖突現(xiàn)象有四個階段:情感喜悅階段(euphoria period)、社會脫離階段(disengagement period)、人際離間階段(alienation period)和逐步適應階段(gradual adjustment period)。文化回歸所產(chǎn)生的沖擊與回歸者回歸前對東道國文化適應的程度相關。寄居時,處于生存或交際的需要,寄居者或多或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適應了東道國文化。由于長期居留,寄居者對東道國文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接受和參與使他們疏離了自己的本土文化;東道國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都在侵蝕著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記憶,這種長期的侵蝕加速了寄居者對東道國文化的適應。隨著對東道國文化的適應,寄居者產(chǎn)生了新的觀念、觀點、態(tài)度,甚至新的技能和習慣,而這些新適應項目和寄居者本土文化的差異性直接決定著寄居者回歸后所經(jīng)歷的文化沖擊。歸國后,本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和他們所適應了的東道國文化形成鮮明對比,乃至沖突,使回歸者產(chǎn)生本土文化的沖擊感。如果說文化沖擊中寄居者在異國文化中面臨的任務是認知性的 (cognitive),他們首先必須認知東道國文化,進而經(jīng)歷文化適應或文化沖擊;那么文化回歸沖擊或文化再適應中回歸者要克服的障礙更多則是情感性的(affective),在經(jīng)歷異域文化影響后,回歸者要克服對本土文化情感上的理想化,以客觀的視角重新審視本土文化。盡管文化回歸沖擊中個體中存在差異性,但文化回歸沖擊卻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據(jù)估計85%的回歸者會經(jīng)歷文化沖擊,而其余15%的回歸者會感受到嚴重的文化沖擊。[3]

(三)文化回歸沖擊的相關研究文獻

國外研究文化回歸沖擊現(xiàn)象的文獻很豐富,其中很多是實證性研究。如Ferguson(1989),Werkman(1979),Werkman &Johnson(1976),以及Wilson(1993)均以從海外學習后回歸的中學生為受試;N.Adler(1981),Black(1992),Black &Gregersen(1991),Briody &Baba(1991)以從海外回歸的商務人員為受試;Moore,Van Jones,&Austin,(1987),Stringham(1993)以從回歸本土的傳教士為受試;Bochner,Lin,&Mcleod(1980)Brabant,Palmer,&Gramling(1990),Rohrlich &Martin(1991),Uehara(1986)則是以從海外回歸大學生為受試。對文化回歸沖擊的整體研究產(chǎn)生了階段理論(stage theory)和不確定性下降理論(Reduction of Uncertainty Theory)。Gullahorn and Gullahorn(1963)[4]提出的W形狀理論認為在文化回歸沖擊下回歸者心理狀態(tài)在不同階段的變化趨向呈現(xiàn)W形狀,有兩個呈V字狀的心理波動連接而成 (其中第一個V狀波動出現(xiàn)在寄居國,而第二個出現(xiàn)在本土國)。Adler(1981)[5]和Harvey(1983)[6]認為寄居者由于遠離本土而對其文化缺乏意識上的更新并導致他們對回歸文化的心理預見不足,即寄居者對寄居國文化的確定性和他們對本土文化確定性成反比例。此外,Koester(1983)[7]主張以社會交際的視角審視文化回歸沖擊,尤其是交際中意義的表達和理解角度。研究者也從實證調(diào)查中分別關注了文化回歸沖擊的主要不同領域。Asuncion-Lande(1976)把海歸學生可能感受到的文化回歸沖擊文化沖擊總結為學業(yè)的、職業(yè)的、社會的、文化的、語言的和政治的等六大類。Asuncion-Lande(1976)[8]Gama and Pedersen(1977)[9]對回歸巴西的海外留學生的調(diào)查顯示他們的文化回歸沖擊主要集中在家庭和職業(yè)生活的再融入過程。Andrew Butcher(2002)[10]調(diào)查了從新西蘭留學回歸的50名東亞學生,他們的文化回歸沖擊表現(xiàn)為公民身份的喪失感 (disenfranchised grief)即歸屬感的缺失。Storti(2003)[11]認為文化回歸沖擊實質(zhì)上是寄居者關于家的概念和期望的主觀設定。他認為家的界定有三個要素: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熟悉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樣的觀念設定并未把時間和變革的因素納入其中,導致寄居者回歸后,往往有種無家可歸感。

二、文化回歸沖擊癥狀

文化回歸沖擊癥狀是回歸者心理、回歸者本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產(chǎn)物。Haslberger把典型的文化回歸沖擊癥狀總結如下:不安定和無歸屬感(feelings of restlessness or rootlessness);隔離感、沮喪感、倦怠感和不安全感(feelings of isolation,depression,boredom or insecurity);疏遠感、回避感(feelings of alienation and withdrawal);對本土事物的輕視(disdain for things in home country);對自我身份和價值觀產(chǎn)生疑問(questioning identity and values);對東道國的“思鄉(xiāng)”感(“reverse homesickness or nostalgia”)。[12]回歸者還發(fā)現(xiàn)無法向家人或朋友恰當和充分地描述其寄居經(jīng)歷;對母語的使用產(chǎn)生不適應感;不能輕松自如地參與到本土的社會活動中去;對東道國文化經(jīng)歷的喪失感到焦慮;對本土文化持批判態(tài)度并希望重新回到東道國繼續(xù)寄居。還有的回歸者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寄居期間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響而進一步個性化或者獨特化,很難融入本土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同時發(fā)現(xiàn)在寄居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無法在本土被認可,得到發(fā)揮。

文化回歸者對自我、對價值觀念的認可在跨文化交際中已發(fā)生變化,回歸本土后他們往往經(jīng)歷自我迷失感、價值觀念和家庭觀念的錯位感,這些文化回歸沖擊迫使他們不得不在本土再次調(diào)整以適應家鄉(xiāng)的生活。文獻表明沒有跨文化交際者能完全免于文化回歸沖擊癥狀,研究顯示在同等的東道國文化適應狀況下,未成年人比成年人遭受更多的文化回歸沖擊。[13]跨文化交際者個體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與其在文化回歸感受到的沖擊有正相關,個體差異導致的文化沖擊癥狀有的只持續(xù)幾天或數(shù)周,而有的要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是一年或更長時間。

在文化回歸沖擊過程中,回歸者在生理和情緒上也會出現(xiàn)一些癥狀,如飲食和睡眠方式的變化,情緒或脾氣的易變 (易怒、頻繁的壓抑感),對他人的不耐煩、冷漠和疏遠;幽默感的喪失,拒絕承認自己明顯的情緒變化和宣泄,經(jīng)常的沉默和離群等。

嚴重的文化回歸沖擊會使回歸者感到極度的緊張,產(chǎn)生巨大壓力?;貧w本土遭遇的文化沖擊是他們始料未及的,由于其在東道國的社會關系、特殊身份和職業(yè)的中斷,有些回歸者會產(chǎn)生自我的迷失感和目標的喪失感;在本土不能象所期待的那樣迅速而輕易地適應和融入,而心理敏感型的回歸者會出現(xiàn)困惑、焦慮、無助、甚至是幻滅感等癥狀。

三、文化回歸沖擊產(chǎn)生的原因

大部分的文化回歸沖擊植根于回歸者在東道國寄居期間各方面的成長和變化,寄居者在東道國的經(jīng)歷沖擊著他們原有的價值觀念、身份角色、思想意識,這使得他們回歸后面對本土文化時感到不確定甚至是混亂。他們以一種新的視角審視本土文化中的社會風尚、禮儀交際、生活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思想信仰、生活節(jié)奏,其中不乏他們感到陌生,甚至厭惡的方面,這都是文化回歸沖擊的來源。有些寄居者感到他們在東道國正在經(jīng)歷一種自我的良好轉(zhuǎn)型,而回歸本土中斷了這個過程,從而產(chǎn)生挫折感,加重其文化沖擊癥狀。

另一方面,在東道國期間,寄居者本土國也相應的在發(fā)生著變化,而回歸者對這種本土文化的變化缺乏足夠的預見和心理準備。他們想當然地認為故國依舊,而且寄居者在東道國受挫時,總是在情感上把祖國理想化?;貧w后對故國的幻想被現(xiàn)實打破,他們以記憶中的本土文化為參照試圖再融入本土文化時,自然產(chǎn)生沖擊感,各種心理障礙紛紛出現(xiàn),如失望、煩躁、壓抑、孤獨、人際交往困難、茫然等等。

在東道國寄居期間,寄居者作為外國人或多或少顯得特殊,這種特殊性給他們帶來興奮感;此外,寄居者擺脫了本土文化的束縛,投身于一種嶄新的文化中,有許多新鮮的觀念、人生態(tài)度、生活方式去經(jīng)歷和學習,這都使他們體會到新生活帶來的新鮮感和樂趣。而在歸國后這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生活感受都不復存在,那種新鮮刺激的生活感受被日常舊的生活感受所取代,這也是回歸者產(chǎn)生文化沖擊心理的因素。

回歸者在本土感受到缺乏社會支持是文化回歸沖擊的另外一個原因?;貧w者總是渴望和他人分享其寄居經(jīng)歷,卻遭到拒絕、忽視乃至誤解。朋友和家人對回歸者各方面的變化漠不關心,他們也沒有意識到回歸者會需要對本土文化再適應,依然以原來的范式對待回歸者,缺乏對回歸者在心理上的支持和寬容。而在東道國,他們是人們眼中的外國人,人們對他們相對更寬容和理解,而這種善待在本土是缺失的,使回歸者產(chǎn)生本土社會的冷漠感。在文化回歸沖擊中,回歸者發(fā)現(xiàn)自己在東道國經(jīng)歷的文化適應使他們對本土國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文化回歸沖擊把 “家”的概念相對化,對他們而言家不一定是他們出生的地方,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心里感到適應和舒服的地方。

四、文化回歸沖擊的相關因素

文化回歸沖擊取決于回歸者在東道國寄居期間文化適應的程度、東道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差異程度。影響寄居者跨文化適應的因素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包括東道國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而微觀因素則指個體特征:如人格特征 (包括敏感性、心態(tài)開放程度、靈活性和自信等),個體與當?shù)匚幕h(huán)境互動的狀況(與東道國居民接觸的程度、跨文化接觸的時間長度、社會支持等因素)以及個性因素,如靈活性、想象力、動機、熱情、好奇心、主動意識、對異文化的欣賞等。這些都影響個人的文化適應。而積極的態(tài)度、個人的健康也影響個人在異文化中的適應。對東道國文化的適應和文化回歸沖擊成正比關系,而個體性格特征和差異與文化回歸沖擊的關系卻并非一種統(tǒng)一的比例關系。

寄居者與東道國的文化接觸中,會思索自我的定位,自己已經(jīng)繼承的文化、價值觀念與當前接觸的文化、價值觀念的關系。面臨的選擇是放棄對母文化的認同,通過吸收當?shù)匚幕奈幕攸c,還是堅持母文化的價值觀念,對當?shù)匚幕徽J同。選擇認同東道國文化的寄居者在回歸后重新思考本土文化時會感覺不確定和困惑,他們會對本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態(tài)度、形式進行反思、質(zhì)疑乃至否定。

文化回歸沖擊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寄居者融入東道國文化越深入他所經(jīng)歷的心理變化就越大,由此而感受到的文化回歸沖擊也就越大。但是,如果寄居者對自身的變化有充分的意識,而且對本土文化的變化有心理期待,他所經(jīng)歷的文化回歸會順利得多。Benett的跨文化敏感模式理論認為在沒有外界刺激干擾的情況下,個體的內(nèi)心處于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14]當個人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人們 “習以為?!钡纳罘绞?、行為習慣甚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受到?jīng)_擊,導致人們的認知,行為和情感方面產(chǎn)生變化,這種變化給人帶來壓力,造成內(nèi)在失衡,認知系統(tǒng)被迫做出一些應對和調(diào)整。因此,文化回歸沖擊還與回歸者自身心理狀態(tài)、意愿和意志相關。如果回歸者心理素質(zhì)良好,且在面對沖擊時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他克服文化回歸沖擊所持續(xù)的時間就會縮短。

五、文化回歸沖擊適應個性類型

學界提倡從民族身份心理(psychological national identity)的視角分析文化回歸沖擊現(xiàn)象。Hall認為每個個體都有國家和文化雙重身份,國家身份是個體出生所在的民族國家,而個體對其文化身份認可則是其對特定文化影響的認知和接受[15]。文化身份感弱的回歸者文化身份回歸的負面感受會更深刻。Tambyah提出了四種文化身份轉(zhuǎn)變的模式:積極模式、消極模式、附加模式和總體模式,[16]每一種模式都會導致不同的文化回歸沖擊。

采取文化身份轉(zhuǎn)變積極模式的寄居者對其本土文化身份持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他和本土文化有血濃于水的關系。Tambyah推測,屬于該模式的個體在東道國所經(jīng)歷的跨文化沖擊強,但所感受的文化回歸沖擊弱。采取文化身份轉(zhuǎn)變積極模式的寄居者在東道國文化適應程度高,其所經(jīng)歷的跨文化沖擊感弱,但在本土所感受的文化回歸沖擊強。他們之所以會感受到較強的文化回歸沖擊是因為他們在本土有疏離感或孤立感,表現(xiàn)為感受本土文化身份的喪失,他們對本土文化持不肯定的的態(tài)度。文化身份轉(zhuǎn)變附加模式者同樣會有較好的東道國文化適應力,但會有嚴重的本土文化沖擊癥,但這類回歸者的文化回歸障礙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身份在寄居期間受東道國文化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即他們被東道國文化中的眾多方面同化,如價值觀、風俗、信仰、社會禮儀,等等。整體模式文化身份轉(zhuǎn)變者在東道國文化中表現(xiàn)出高適應狀態(tài),回歸后感受到的本土文化沖擊較弱。這類人往往有豐富的國際往來經(jīng)歷,多次的跨文化交際增強了其國際文化一體化意識,文化回歸對他們的沖擊很微弱。

Tambyah后來又追加了兩種文化身份轉(zhuǎn)變模式:抵抗模式、邊緣模式。抵抗模式中跨文化交際者在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后拒絕對其文化身份進行轉(zhuǎn)變,而邊緣模式中跨文化交際者對東道國文化和本土文化均表現(xiàn)出不認同。

N.J.Adler把跨文化交際者所持的文化態(tài)度分為兩種:總體態(tài)度和具體態(tài)度。其中,總體態(tài)度可分為樂觀的和悲觀的,而具體態(tài)度包括主動的和被動的。相對應這四種態(tài)度有四種性格類型的文化回歸者:前攝性格回歸者(proactive)、疏離性格回歸者(alienated)、再社會化回歸者(re-socialized)和叛逆性回歸者(rebellious)。[17]前攝性格回歸者對自身在文化上有一種內(nèi)在確認,并且注意到雙元文化的獨特性,他們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策略把東道國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起來,以應對文化回歸沖擊;疏離性格回歸者更注重文化的外在確定性,在東道國文化適應中和本土文化適應中都會經(jīng)歷強烈的沖擊感;再社會化回歸者同樣注重文化的外在確定性,他們對本土文化表示認可,但需要一個過程適應本土文化;叛逆性回歸者排斥本土文化環(huán)境,在文化回歸中表現(xiàn)出攻擊性(Christofi &Thompson,2004)。[18]

[1]Bochner,Stephen.Cultures in Contact: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Huff,Jennifer L.Parental Attachment,Reverse Culture Shock,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College Adjustment Of Missionary Children[J].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2001,29(3):246-264.

[3]Lv Shujing.Multiple Difficulties upon Reentry-Manag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 toward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on[D].Shanghai.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e of English,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9.

[4]Gullahorn,J,Gullahorn,J.E.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3(14):33-47.

[5]Adler,N.Re-entry:manag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81(6):341-356.

[6]Harvey,M.The other side of foreign assignments:dealing with the repatriation problem[J].Columbia Journals of World Business,1983(17):53-59.

[7]Koester,J.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cultural reentry:A course proposal[J].Communication Education,1984(33):251-256.[8]Asuncion-Lande,N.Inventory of reentry problems[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6(15):341-365.

[9]Gama,E.M.P,Pedersen,P.Readjustment problems of Brazilian returnees from graduat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77(1):46-57.

[10]Butcher,Andrew.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New Zealand:Needs and Responses[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2004(4):540-551.

[11]Stori,C.The Art of Coming Home[M].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2003.

[12]Haslberger,Arno.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ATRIATE ADJUSTMENT[R].Paper presented at the 6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Philadelphia,2007.

[13]Aamir,Siddiqua.Reverse Culture Shock Among Returnee High School Students[J].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0,19(l):10-14.

[14]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 [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15]Hall,Edward T.An Anthropology of Everyday Life[M].New York:Doubleday/Anchor Books,1992.

[16]Tohyama,Natsuko.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Students Reentering After Study Abroad[D].Ohio:Graduate College of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08.

[17]Adler,N.J.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Stamford:The Thomason Corporation,2007.

[18]Christofi,Victoria and Thompson,Charles L.You Cannot Go Home Again: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Returning to the Sojourn Country After Studying Abroad[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2007,85(1):53-63.

猜你喜歡
東道國跨文化身份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論投資者——東道國仲裁中法庭之友陳述的采納
國際投資仲裁庭對東道國反請求的管轄權探析
晚近國際投資協(xié)定中東道國規(guī)制權的新發(fā)展
跟蹤導練(三)(5)
身份案(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妥協(xié)與平衡:TPP中的投資者與東道國爭端解決機制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